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有着自身的特殊内涵,本文以H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为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面临困境和发展思路等进行微探。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现实困境;发展思路
从2013年国家出台《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对新建本科院校作出“辦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安排以来,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新生主力军。而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建设,是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双一流”提出以来,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H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为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面临困境和发展思路等进行微探。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
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划分的基本单元,也是知识专门化的一种组织方式。正如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所认为的,学科包含作为一门专门知识的学科和围绕这些知识建立起来的组织,即知识和组织两种形态。[1]我国学者宣勇和凌健也提出学科“二元性”内涵的观点,认为高校学科建设具有两种不同语义上的指谓,一是作为知识体系的学科的不断发展,即“形而上”的学科知识形态;二是作为不同学科要素构成的组织建设,即“形而下”的学科组织形态。[2]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把学科建设理解为是一种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根据学科发展的规律不断促进学科知识体系发展和学科组织形态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文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进行探讨的。
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种不同于一般高校的院校类别,其学科建设又有着自身的特殊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定位布局更加突出应用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科定位和布局上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加突出应用性。[3]一方面紧盯应用型的科学定位,重点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另一方面构建综合化的学科体系,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二)学科组织建设更加强调互通性
科学合理的学科组织建设是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点或特色学科增长点就在于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学科组织建设要更加强调互通性,不同学院之间,同一学院不同系、所、中心之间,要构建形成“绿色通道”,加强交流互通性,不断促进跨学科人才培养和从事跨学科科学研究。
(三)学科队伍建设更加侧重双师性
学科队伍是高校学科建设中最能动、最具活力的要素,学科建设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科队伍建设。在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更加侧重“双师性”,更多从行业企业中引入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只有建设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学科队伍,才能形成高水平应用学科,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应用型人才。
(四)学科平台建设更加突显共享性
作为学科人才的聚集地、信息交汇的中心、学科交融的纽带,学科平台建设是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4]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平台建设要更加突显共享性,以为不同学科研究者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共用共享的新型平台,降低教学和科研成本,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发展。
(五)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实践性
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要立足于人才培养,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纳入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规划之中,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学生只有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追求创新,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六)科学研究方面更加倾向服务性
科学研究是高校三大基本职能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要更加注重服务性,紧密对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瞄准区域战略发展重大需求,汇聚学科人才开展立项研究,形成学科合力进行集体攻关。一方面力争在学科前沿上获得突破,努力提升学科水平;另一方面加快成果转化,发挥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作用。[5]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
H学院是一所2006年由师范类专科院校转型升格,2014年通过国家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升本十多年来,H学院的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工程,仍然是制约学科特色发展和内涵提升的关键因素。
(一)H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现状
近年来,H学院坚持以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壮大3个基础学科专业群、培育3个特色学科专业群,基本形成了以服务地方产业的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专业为特色和主导,以教育学科专业为基础,实现经、法、教、文、理、工、农、管、艺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格局。目前,H学院共有9大学科门类,分属9个一级学科,设有16个二级学院,在校本科生10746人。建有实验室28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7个、高校平台建设5个、学科创新团队3个、重点学科5个,硕士点立项建设5个。“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6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7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厅局级科研项目259项;科研总经费达2400多万元。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129项,其中国家文化部民间文艺山花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地厅级科研奖励119项。获授专利47件咨询报告10份,三大检索论文110篇。校企合作方面,H学院先后与近100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如与微软(中国)公司合作创办微软IT学院、与中科招商集团合作创办百色学院中科创业学院等,这些对H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支撑作用。 (二)H学院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
1.学科特色不够鲜明,层次水平还不够高
总体上看,H学院学科建设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学科方向凝炼不够,特色不够鲜明,学科层次和水平总体不高,学科类型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地方产业结构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不多,缺乏处于省内领先水平的学科,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偏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力度不足,学科专业建设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不够高,无法支撑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区域高水平应用科技大学的战略目标。
2.学科团队有待加强,综合实力有待提升
根据所获相关信息,H学院缺少有较高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学术领军人才、产学研合作领衔人才等高端人才较少,现有的一些学科团队结构还不够合理,整体创新能力不够强,联合争取重大项目还不多,高水平或标志性科研成果偏少,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科团队的优势和特色还未充分显现,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尚难满足学科内涵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3.学科平台建设缓慢,支撑力度还需加强
近年来,H学院不断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开展学科平台建设和培育,但建设成果仍然不够明显,自治区级及以上高层次高水平重点学科学、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数量都较少,经费投入不够充足,缺乏自身特色和优势,以重点建设项目为核心,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对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度还有待加强。
4.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体制机制有待突破
从现实看,H学院的学科发展中心成立时间还较短,学科建设及管理的责、权、利还没有进一步理清,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学科—专业—学位点—平台一体化的建设路径,学科规划—建设发展—管理评估—反馈提升的管理体系,以及促进高水平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体制机制尚待进一步明晰,没有很好地形成有利于学科建设的氛围与文化环境,缺乏促进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成果增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
“十三五”规划中,H学院坚持“强化特色、搭建平台、培养队伍、科学发展、服务地方”的学科发展之路,探索实施“凝聚方向—构建平台—组织项目—创新团队”四位一体建设思路,激发学科建设活力,推动学科建设整体进程。
(一)凝练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布局
紧密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瞄准国家和自治区、地方的重大需求,积极发挥学科对创新驱动、科技进步、成果转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找准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平台和高层次创新队伍建设的结合点,明确建设目标和发展思路,凝练学科方向,确定建设内容与措施。
(二)特色发展,提升学科综合实力
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突出比较优势和建设重点,集中优质资源,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有条件的学科积极争创自治区一流学科,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抓住能使学科上水平、聚人才、出成果、做贡献的关键因素,集中力量加强建设。
(三)以人为本,激发学科内在动力
坚持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隊伍建设,培养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推进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的科学转变,依托学科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点、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充分发挥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四)制度创新,探索学科管理体系
坚持学科建设与制度创新有机结合,创新学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资源整合、突出优势的学科组织机制,有利于提高质量与推动创新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灵活、高效、规范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宣勇,凌健.“学科”考辨[J].高等教育研究,2016.4(4).
[3]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1/201702/t20170217_296529.html
[4]罗春燕,闰子昌.浅谈学科平台建设在促进学科汇聚与交叉中的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0(5).
[5]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5(3).
作者简介:杨文贵(1986-),男,广西桂平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百色学院教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现实困境;发展思路
从2013年国家出台《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对新建本科院校作出“辦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安排以来,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新生主力军。而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建设,是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双一流”提出以来,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H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为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面临困境和发展思路等进行微探。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
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划分的基本单元,也是知识专门化的一种组织方式。正如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所认为的,学科包含作为一门专门知识的学科和围绕这些知识建立起来的组织,即知识和组织两种形态。[1]我国学者宣勇和凌健也提出学科“二元性”内涵的观点,认为高校学科建设具有两种不同语义上的指谓,一是作为知识体系的学科的不断发展,即“形而上”的学科知识形态;二是作为不同学科要素构成的组织建设,即“形而下”的学科组织形态。[2]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把学科建设理解为是一种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根据学科发展的规律不断促进学科知识体系发展和学科组织形态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文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进行探讨的。
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种不同于一般高校的院校类别,其学科建设又有着自身的特殊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定位布局更加突出应用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科定位和布局上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加突出应用性。[3]一方面紧盯应用型的科学定位,重点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另一方面构建综合化的学科体系,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二)学科组织建设更加强调互通性
科学合理的学科组织建设是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点或特色学科增长点就在于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学科组织建设要更加强调互通性,不同学院之间,同一学院不同系、所、中心之间,要构建形成“绿色通道”,加强交流互通性,不断促进跨学科人才培养和从事跨学科科学研究。
(三)学科队伍建设更加侧重双师性
学科队伍是高校学科建设中最能动、最具活力的要素,学科建设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科队伍建设。在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更加侧重“双师性”,更多从行业企业中引入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只有建设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学科队伍,才能形成高水平应用学科,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应用型人才。
(四)学科平台建设更加突显共享性
作为学科人才的聚集地、信息交汇的中心、学科交融的纽带,学科平台建设是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4]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平台建设要更加突显共享性,以为不同学科研究者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共用共享的新型平台,降低教学和科研成本,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发展。
(五)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实践性
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要立足于人才培养,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纳入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规划之中,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学生只有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追求创新,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六)科学研究方面更加倾向服务性
科学研究是高校三大基本职能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要更加注重服务性,紧密对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瞄准区域战略发展重大需求,汇聚学科人才开展立项研究,形成学科合力进行集体攻关。一方面力争在学科前沿上获得突破,努力提升学科水平;另一方面加快成果转化,发挥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作用。[5]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
H学院是一所2006年由师范类专科院校转型升格,2014年通过国家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升本十多年来,H学院的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工程,仍然是制约学科特色发展和内涵提升的关键因素。
(一)H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现状
近年来,H学院坚持以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壮大3个基础学科专业群、培育3个特色学科专业群,基本形成了以服务地方产业的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专业为特色和主导,以教育学科专业为基础,实现经、法、教、文、理、工、农、管、艺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格局。目前,H学院共有9大学科门类,分属9个一级学科,设有16个二级学院,在校本科生10746人。建有实验室28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7个、高校平台建设5个、学科创新团队3个、重点学科5个,硕士点立项建设5个。“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6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7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厅局级科研项目259项;科研总经费达2400多万元。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129项,其中国家文化部民间文艺山花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地厅级科研奖励119项。获授专利47件咨询报告10份,三大检索论文110篇。校企合作方面,H学院先后与近100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如与微软(中国)公司合作创办微软IT学院、与中科招商集团合作创办百色学院中科创业学院等,这些对H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支撑作用。 (二)H学院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
1.学科特色不够鲜明,层次水平还不够高
总体上看,H学院学科建设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学科方向凝炼不够,特色不够鲜明,学科层次和水平总体不高,学科类型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地方产业结构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不多,缺乏处于省内领先水平的学科,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偏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力度不足,学科专业建设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不够高,无法支撑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区域高水平应用科技大学的战略目标。
2.学科团队有待加强,综合实力有待提升
根据所获相关信息,H学院缺少有较高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学术领军人才、产学研合作领衔人才等高端人才较少,现有的一些学科团队结构还不够合理,整体创新能力不够强,联合争取重大项目还不多,高水平或标志性科研成果偏少,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科团队的优势和特色还未充分显现,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尚难满足学科内涵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3.学科平台建设缓慢,支撑力度还需加强
近年来,H学院不断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开展学科平台建设和培育,但建设成果仍然不够明显,自治区级及以上高层次高水平重点学科学、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数量都较少,经费投入不够充足,缺乏自身特色和优势,以重点建设项目为核心,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对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度还有待加强。
4.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体制机制有待突破
从现实看,H学院的学科发展中心成立时间还较短,学科建设及管理的责、权、利还没有进一步理清,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学科—专业—学位点—平台一体化的建设路径,学科规划—建设发展—管理评估—反馈提升的管理体系,以及促进高水平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体制机制尚待进一步明晰,没有很好地形成有利于学科建设的氛围与文化环境,缺乏促进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成果增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
“十三五”规划中,H学院坚持“强化特色、搭建平台、培养队伍、科学发展、服务地方”的学科发展之路,探索实施“凝聚方向—构建平台—组织项目—创新团队”四位一体建设思路,激发学科建设活力,推动学科建设整体进程。
(一)凝练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布局
紧密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瞄准国家和自治区、地方的重大需求,积极发挥学科对创新驱动、科技进步、成果转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找准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平台和高层次创新队伍建设的结合点,明确建设目标和发展思路,凝练学科方向,确定建设内容与措施。
(二)特色发展,提升学科综合实力
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突出比较优势和建设重点,集中优质资源,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有条件的学科积极争创自治区一流学科,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抓住能使学科上水平、聚人才、出成果、做贡献的关键因素,集中力量加强建设。
(三)以人为本,激发学科内在动力
坚持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隊伍建设,培养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推进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的科学转变,依托学科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点、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充分发挥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四)制度创新,探索学科管理体系
坚持学科建设与制度创新有机结合,创新学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资源整合、突出优势的学科组织机制,有利于提高质量与推动创新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灵活、高效、规范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宣勇,凌健.“学科”考辨[J].高等教育研究,2016.4(4).
[3]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1/201702/t20170217_296529.html
[4]罗春燕,闰子昌.浅谈学科平台建设在促进学科汇聚与交叉中的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0(5).
[5]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5(3).
作者简介:杨文贵(1986-),男,广西桂平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百色学院教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