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铜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建议,以便为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研究
目前,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对大学生培养重要内容,更是缓解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缺乏良好制度环境
通过对铜仁学院的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相关活动进行统计发现,他们参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比较单调,大部分学生主要表现在参加一系列的有关创新创业的学术讲座上,而与创新创业直接相关的活动参加的却很少,比如发明制作、技术开发和创业,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这些原因呢?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有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或政策不熟悉或根本不了解。虽然笔者所在的高校每年都会有相关的讲座来宣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制度或政策,虽然部分教师都愿意指导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但是据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参加这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讲座并不是去了解相关政策制度的,而是为了学分,铜仁学院从16年来实行了学生自主学习学分制,很多学生听讲座都是为了凑学分。同时很多的教师愿意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却认为自己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激励机制缺失或者是不足。因此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参与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和高校所构建的制度环境。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不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起到有效地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高校创新创业相关制度,在制定相关制度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高校具体能够落实到何种程度,也就是说要建立相关制度的监督考核机制。高校在落实政府相关政策时要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合力,让每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高校相关职能部门是和广大师生直接接触的,也最了解他们的普遍心声,因此高校在根据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建立满足广大师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良好制度环境,比如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上,要考虑物质奖励、职称评定和荣誉激励等。
(二)很多大学生缺之创新与创业意识
笔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铜仁学院大四的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从就业数据上看,稳定的企事业性单位、公务员及考取研究生依然是绝大部分学生的选择,所调查的一大半学生都认为,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最理想的选择,有差不多20%的学生认为不好就业就选择考研究生继续深造,为自己充电,意图更好的发展。也有差不多20%的学生认为考取公务员走仕途为理想途径。只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可以先选择自主创业,做点小买卖,但都目标不大。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创业根本连想都没有想过。其原因:一是家庭、社会、学校在创新创业观念意识教育方面缺失或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学生自觉树立创新创业的观念的意识差。
(三)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缺乏正确的理论认识
创业是指在兴趣、理想、责任等观念推动下,由个体或团队开展的,承担一定风险并以价值、财富为创造目的的,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约束,寻求商业机会,投入知识、技能、资金开创新企业、新领域的价值创造行为过程。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与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创业则是技术或理论等方面的创新,而且这些创新使某一领域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可以理顺市场和政府关系,重塑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形成资本与实体经济的新格局,还会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当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往往产生诸多的误解,最为普遍的一种是有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被认同为科学家或发明家的创造或发明,从而不把大学生在个体成长中思维的首创行为视为创新创业。这种理解上的误区,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甚至很多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太难实现,即便有想法,也没有胆量、自信去参与和尝试。这也是高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人数比例过少,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另一种则是把创新单独理解成为“科技创新”,而把思想创新、意识创新等理念创新排除在创新之外,例如:全国各高校创办“双创空间”、举办“挑战杯”大赛等活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项目类型也涉及广泛。活动结束之后,人们不难看到,参与活动的学生还是小众群体,而大部分项目都是属于复制型的,具有科技创新的项目也不多。其实,创新有很多种类型,如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对于高校大学生,各专业特点突出,差异性明显,可根据本专业特点,在创业项目上寻找创新的突破点,而不是只关注于某一种类型的创新,无法前行。第三种是很多的大学生不知道创新创业者应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根本没有想到要创业,也就不考虑自己如何进行自身的培养与锻炼,至于创业者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素质与能力,那是别人的事情,与本人无关,也就不浪费时间去学习了解了。
二、改变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对策分析
(一)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我们地方高校要想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就必须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科技引领转型升级,以体制改革释放创新红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我们要让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让教师真正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领者,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我们政府及高校的领导者就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教师及大学生的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一系列的制政策措施,注重推进、激励和保护创新创业。深入开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行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实现了科技资源、科技数据、科技服务和科技管理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提供便捷的“指尖上的服务”,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气象。为大学生创客营造理想的高效的环境。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变革,要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主要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课程建设精心开发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并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列为各专业的必修课,制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考核过程中理论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并重,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力求课程开设取得实效,不流于表面。二是引导发挥社团功能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年轻大学生的兴趣组织,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要重视社团建设,以加强对社团工作的监督、管理,依托学生创业协会等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
(三)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能够适应新环境的价值创造者。大学应致力于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其本质在于提升学生在不确定环境中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所以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的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和透彻理解创新创业的真正内涵及相关理论知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学生是否创立开办了企业,而在于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创新创业理念、方法与工具的系统性学习,将其应用于产品、服务与社会创新等领域的实践中,成为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的卓越人才。高校鼓励学生围绕创新创业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并将此作为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目标、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从而促进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相关技能,进而实现创新创业的宏伟蓝图。
此为铜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李强,男(1977——),贵州松桃人,铜仁学院副教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运筹学。
朱思红,男(1976——),湖南邵阳人,铜仁学院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社会学。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研究
目前,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对大学生培养重要内容,更是缓解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缺乏良好制度环境
通过对铜仁学院的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相关活动进行统计发现,他们参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比较单调,大部分学生主要表现在参加一系列的有关创新创业的学术讲座上,而与创新创业直接相关的活动参加的却很少,比如发明制作、技术开发和创业,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这些原因呢?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有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或政策不熟悉或根本不了解。虽然笔者所在的高校每年都会有相关的讲座来宣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制度或政策,虽然部分教师都愿意指导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但是据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参加这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讲座并不是去了解相关政策制度的,而是为了学分,铜仁学院从16年来实行了学生自主学习学分制,很多学生听讲座都是为了凑学分。同时很多的教师愿意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却认为自己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激励机制缺失或者是不足。因此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参与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和高校所构建的制度环境。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不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起到有效地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高校创新创业相关制度,在制定相关制度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高校具体能够落实到何种程度,也就是说要建立相关制度的监督考核机制。高校在落实政府相关政策时要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合力,让每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高校相关职能部门是和广大师生直接接触的,也最了解他们的普遍心声,因此高校在根据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建立满足广大师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良好制度环境,比如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上,要考虑物质奖励、职称评定和荣誉激励等。
(二)很多大学生缺之创新与创业意识
笔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铜仁学院大四的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从就业数据上看,稳定的企事业性单位、公务员及考取研究生依然是绝大部分学生的选择,所调查的一大半学生都认为,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最理想的选择,有差不多20%的学生认为不好就业就选择考研究生继续深造,为自己充电,意图更好的发展。也有差不多20%的学生认为考取公务员走仕途为理想途径。只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可以先选择自主创业,做点小买卖,但都目标不大。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创业根本连想都没有想过。其原因:一是家庭、社会、学校在创新创业观念意识教育方面缺失或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学生自觉树立创新创业的观念的意识差。
(三)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缺乏正确的理论认识
创业是指在兴趣、理想、责任等观念推动下,由个体或团队开展的,承担一定风险并以价值、财富为创造目的的,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约束,寻求商业机会,投入知识、技能、资金开创新企业、新领域的价值创造行为过程。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与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创业则是技术或理论等方面的创新,而且这些创新使某一领域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可以理顺市场和政府关系,重塑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形成资本与实体经济的新格局,还会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当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往往产生诸多的误解,最为普遍的一种是有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被认同为科学家或发明家的创造或发明,从而不把大学生在个体成长中思维的首创行为视为创新创业。这种理解上的误区,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甚至很多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太难实现,即便有想法,也没有胆量、自信去参与和尝试。这也是高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人数比例过少,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另一种则是把创新单独理解成为“科技创新”,而把思想创新、意识创新等理念创新排除在创新之外,例如:全国各高校创办“双创空间”、举办“挑战杯”大赛等活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项目类型也涉及广泛。活动结束之后,人们不难看到,参与活动的学生还是小众群体,而大部分项目都是属于复制型的,具有科技创新的项目也不多。其实,创新有很多种类型,如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对于高校大学生,各专业特点突出,差异性明显,可根据本专业特点,在创业项目上寻找创新的突破点,而不是只关注于某一种类型的创新,无法前行。第三种是很多的大学生不知道创新创业者应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根本没有想到要创业,也就不考虑自己如何进行自身的培养与锻炼,至于创业者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素质与能力,那是别人的事情,与本人无关,也就不浪费时间去学习了解了。
二、改变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对策分析
(一)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我们地方高校要想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就必须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科技引领转型升级,以体制改革释放创新红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我们要让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让教师真正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领者,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我们政府及高校的领导者就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教师及大学生的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一系列的制政策措施,注重推进、激励和保护创新创业。深入开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行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实现了科技资源、科技数据、科技服务和科技管理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提供便捷的“指尖上的服务”,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气象。为大学生创客营造理想的高效的环境。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变革,要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主要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课程建设精心开发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并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列为各专业的必修课,制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考核过程中理论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并重,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力求课程开设取得实效,不流于表面。二是引导发挥社团功能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年轻大学生的兴趣组织,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要重视社团建设,以加强对社团工作的监督、管理,依托学生创业协会等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
(三)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能够适应新环境的价值创造者。大学应致力于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其本质在于提升学生在不确定环境中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所以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的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和透彻理解创新创业的真正内涵及相关理论知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学生是否创立开办了企业,而在于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创新创业理念、方法与工具的系统性学习,将其应用于产品、服务与社会创新等领域的实践中,成为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的卓越人才。高校鼓励学生围绕创新创业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并将此作为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目标、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从而促进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相关技能,进而实现创新创业的宏伟蓝图。
此为铜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李强,男(1977——),贵州松桃人,铜仁学院副教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运筹学。
朱思红,男(1976——),湖南邵阳人,铜仁学院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