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色基因是我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实践经验,是党和人民重要的精神财富。当下红色基因的传承处于广种薄收的状态,缺乏系统的红色传承规划。本文总结了红色基因传承中面临的一些困境和挑战,并分析了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为关注此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艺
引言: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及革命先辈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与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蕴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怀,是中华血脉传承的生命基因,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繁荣与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所以必须积极探索红色基因的传承路径,使红色基因在历史长河中光辉永在。
一、红色基因在传承中面临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要在知“难”后方可行“易”,所以探索红色基因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利于对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进行选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面对挑战主要有两点:第一,身份认同感的挑战。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理解与认知过程,这个认知过程既会受到社会发展与建构过程的影响,同时也是个体对自我的不断认知过程。传承红色基因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强化党员干部以及革命军人等群体的身份认同感,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逐步入个体化进程,社会传统的结构及规范对于个人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同时社会的快速变迁使得个体对红色基因中的集体主义价值理解不够深刻,而个体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更加深了这种现象。第二,信念确立的挑战。从一定层面来讲红色基因的终极目的就是将红色基因将政治生活中的规范纪律逐渐融入到党员干部、革命军人等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去,使红色基因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信仰与信念。但信念与信仰的形成过程是需要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去不断且反复的感受,信仰与信念的形成不能像学习知识一样,也不能通过外力强制使其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看来红色基因的传承必然要面临信念确立的挑战,需要通过连续性的文化工程去一点点实现[1]。
二、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选择
(一)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方向定位
红色基因的传承是一项铸魂育人的系统性工程,而工程的推动必然要有理想与信念的支撑。同时红色基因的传承也必然要不断融入时代发展的新理念与新特色,所以当前红色基因的传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思想层面的引领,并在党建高度进行红色基因传承的制度与路径设置。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全体党员干部以及革命军人的身份认同感,也能缓解个体化进程中的个体的不确定性以及紧张和冲突的情绪,从而为基于红色基因等内容进行社会结构和规范的重塑升华提供契机,如一些专家对中国青年群体的婚恋情况进行研究时,就发现个体化的进程将亲权和家庭组织逐渐的带回青年生活的重心,这就表明各级的党组织只要在规范与结构的重塑过程中充分对社会中地位、交往、流动以及自反性等因素进行有效的探索,增强这些因素对于身份认同的正向影响,就能很好的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
(二)推动红色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任何记忆都需要一些特定形式的载体去呈现与继承,从而使记忆鲜活流淌,达到记忆保鲜的目的。红色基因的载体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文学作品、革命音乐、红色电影等,这些文艺作品以及相应的文化产品都可以实现红色记忆的保鲜。我党一直强调人民群众的生活就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活水,尤其是红色文艺创作更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基层生活,扎根基层群众,从而使红色文艺作品能够呈现好中国发展的故事,阐述好中国发展中的精神与力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红色文化作品的内在需求。
在做好红色文艺作品创作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相应红色文创产品的供给能力,这样才能实现红色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升级,形成红色基因传承的良性循环。当前文创产品供给能力不足是我国很多优质文化内容无法有效传承与发扬的关键问题,缺乏文创产品就很难使文化内容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反之良好的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就能实现优质文化内容的产业化升级,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如故宫文化在单霁翔的大力改革推动下,形成故宫的文化产品产业链,更好的讲述故宫故事,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于故宫的认知与认同。所以红色基因的传承,要以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为契机,以继承和发扬优秀革命文化为导向,增强红色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同时形成文化服务与文化作品创作的体系和工程,强化影视剧、传统戏曲、文学作品、文艺研究以及多种新型文艺形式的红色基因内涵,切实提高基层红色文化服务的质量。
(三)为红色基因注入时代内涵
红色基因在传承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但也不能舍本逐末。一成不变难以在个体化进程中得到普世的认同,但过分附庸时代思潮又会舍本逐末,导致红色文化基因丧失精神内核。同时红色基因传承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意义系统的不断延伸与生成过程,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伊始到逐渐成熟完善的今天,就一直在给红色基因赋予每个时代的独特印记与符号,从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再到建设与发展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石油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红色基因一直在不断汲取时代精神养料,凝聚时代精神力量,续写红色基因传承。所以在红色基因中注入当代时代内涵就是红色基因传承的路径选择之一,也是必然选择之一。红色基因的传承要抓住时代特点,重点关注当代青年人的内心动态与精神世界,要突破传统宏大叙事的模式,在新形态与新方式中实现青年人的红色基因情感的生成,如在红色旅游中创新宣传、规划与展示形式方式,使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从而以青年人为突破口,讲好时代故事,续写时代记忆[2]。
结论:意识形态领域是我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红色基因作为我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中的精神印记,是时代提炼的精华产物,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智慧结晶。所以必须要探索出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效路径,切实增强人民的理论自信、道理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合力,實现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江光友.红色基因传承面临的挑战和路径选择[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8,15(02):15-19.
[2]赵坤,李茜.南昌红色基因传承研究[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8,16(02):48-50.
关键词: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艺
引言: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及革命先辈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与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蕴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怀,是中华血脉传承的生命基因,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繁荣与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所以必须积极探索红色基因的传承路径,使红色基因在历史长河中光辉永在。
一、红色基因在传承中面临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要在知“难”后方可行“易”,所以探索红色基因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利于对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进行选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面对挑战主要有两点:第一,身份认同感的挑战。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理解与认知过程,这个认知过程既会受到社会发展与建构过程的影响,同时也是个体对自我的不断认知过程。传承红色基因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强化党员干部以及革命军人等群体的身份认同感,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逐步入个体化进程,社会传统的结构及规范对于个人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同时社会的快速变迁使得个体对红色基因中的集体主义价值理解不够深刻,而个体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更加深了这种现象。第二,信念确立的挑战。从一定层面来讲红色基因的终极目的就是将红色基因将政治生活中的规范纪律逐渐融入到党员干部、革命军人等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去,使红色基因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信仰与信念。但信念与信仰的形成过程是需要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去不断且反复的感受,信仰与信念的形成不能像学习知识一样,也不能通过外力强制使其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看来红色基因的传承必然要面临信念确立的挑战,需要通过连续性的文化工程去一点点实现[1]。
二、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选择
(一)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方向定位
红色基因的传承是一项铸魂育人的系统性工程,而工程的推动必然要有理想与信念的支撑。同时红色基因的传承也必然要不断融入时代发展的新理念与新特色,所以当前红色基因的传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思想层面的引领,并在党建高度进行红色基因传承的制度与路径设置。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全体党员干部以及革命军人的身份认同感,也能缓解个体化进程中的个体的不确定性以及紧张和冲突的情绪,从而为基于红色基因等内容进行社会结构和规范的重塑升华提供契机,如一些专家对中国青年群体的婚恋情况进行研究时,就发现个体化的进程将亲权和家庭组织逐渐的带回青年生活的重心,这就表明各级的党组织只要在规范与结构的重塑过程中充分对社会中地位、交往、流动以及自反性等因素进行有效的探索,增强这些因素对于身份认同的正向影响,就能很好的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
(二)推动红色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任何记忆都需要一些特定形式的载体去呈现与继承,从而使记忆鲜活流淌,达到记忆保鲜的目的。红色基因的载体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文学作品、革命音乐、红色电影等,这些文艺作品以及相应的文化产品都可以实现红色记忆的保鲜。我党一直强调人民群众的生活就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活水,尤其是红色文艺创作更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基层生活,扎根基层群众,从而使红色文艺作品能够呈现好中国发展的故事,阐述好中国发展中的精神与力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红色文化作品的内在需求。
在做好红色文艺作品创作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相应红色文创产品的供给能力,这样才能实现红色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升级,形成红色基因传承的良性循环。当前文创产品供给能力不足是我国很多优质文化内容无法有效传承与发扬的关键问题,缺乏文创产品就很难使文化内容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反之良好的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就能实现优质文化内容的产业化升级,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如故宫文化在单霁翔的大力改革推动下,形成故宫的文化产品产业链,更好的讲述故宫故事,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于故宫的认知与认同。所以红色基因的传承,要以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为契机,以继承和发扬优秀革命文化为导向,增强红色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同时形成文化服务与文化作品创作的体系和工程,强化影视剧、传统戏曲、文学作品、文艺研究以及多种新型文艺形式的红色基因内涵,切实提高基层红色文化服务的质量。
(三)为红色基因注入时代内涵
红色基因在传承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但也不能舍本逐末。一成不变难以在个体化进程中得到普世的认同,但过分附庸时代思潮又会舍本逐末,导致红色文化基因丧失精神内核。同时红色基因传承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意义系统的不断延伸与生成过程,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伊始到逐渐成熟完善的今天,就一直在给红色基因赋予每个时代的独特印记与符号,从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再到建设与发展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石油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红色基因一直在不断汲取时代精神养料,凝聚时代精神力量,续写红色基因传承。所以在红色基因中注入当代时代内涵就是红色基因传承的路径选择之一,也是必然选择之一。红色基因的传承要抓住时代特点,重点关注当代青年人的内心动态与精神世界,要突破传统宏大叙事的模式,在新形态与新方式中实现青年人的红色基因情感的生成,如在红色旅游中创新宣传、规划与展示形式方式,使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从而以青年人为突破口,讲好时代故事,续写时代记忆[2]。
结论:意识形态领域是我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红色基因作为我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中的精神印记,是时代提炼的精华产物,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智慧结晶。所以必须要探索出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效路径,切实增强人民的理论自信、道理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合力,實现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江光友.红色基因传承面临的挑战和路径选择[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8,15(02):15-19.
[2]赵坤,李茜.南昌红色基因传承研究[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8,16(0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