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除了人们对树木乱砍乱伐之外,最大的损害就是水体的变化。自改革开放后大量的人员开始了淡水池塘的养殖,这一举措虽然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在水体富营养化上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目前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部分措施来改善水体,缓解水质变差给我们带来的不便。本文针对淡水池塘养殖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淡水池塘;养殖;环境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7-0107-01
淡水池塘面临的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水体富营养化,这主要源自于人们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饲料,这些饲料不能完全被养殖物完全吃完,剩余的饲料就会沉入淡水塘底,长期的累积会导致水质的污染,最终引起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反而造成养殖产量直线下降,给人们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1]。
1 淡水池塘养殖面临最大的环境问题是水体氮
失衡
1.1 氮失衡形成过程
虽说引起淡水池塘富营养化最主要的成分是氮和磷,但由于淡水池塘中缺乏参与生产的初级磷,而且磷易于被水下的污泥吸收,因此,磷对养殖物的影响不会很大。而氮对养殖物的影响就大太多了,目前我国淡水池塘养殖主要还是利用饲料,甚至是一些残余的饵料。在这些饲料和饵料中含量最大的就是氮。氮在细菌的硝化作用下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这些亚硝酸物质会引起养殖物体内毒素大量积聚,它们往往表现为活动力差,甚至翻肚皮。这样一来大量的养殖物死亡又增加了不少氮源,造成恶循环,就形成了淡水池塘氮失衡的局面。
1.2 氮失衡造成的淡水池塘内外部污染
氮失衡造成淡水池塘内外部污染是不同的。氮失衡在短期内并不会对池塘外污染产生巨大的影响,一般只是有恶臭味。但对池塘内部污染来说确实有很多影响,首先是整体水质的改变,其次是养殖物大批量的死亡,最后是氮失衡的恶性循环,给人们引起了巨大的经济
损失。
1.3 对氮源加以清理
目前中国淡水池塘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氮失衡的问题,因此要对池塘中氮的含量进行控制就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比如对氮失衡的整个过程进行抑制,就要对饲料和残余饵料有一个较好的清理,这样就能杜绝氮源的不断增多。在使用饲料喂养的时候也要把握好饲料的总量,在确保养殖物能够喂饱的前提下,减少对饲料量的投放,这样在饲料的清理工作上就能够得到大大的减轻,从而保证水体质量,使得淡水池塘养殖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好[2]。
2 淡水池塘养殖面临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对淡水池塘的生态修复
经过近几十年来,淡水池塘养殖户的长期实践,总结出两种对淡水池塘的生态修复方法,一种直接简单,也就是异位生态修复,而另一种就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比较适合绿色长期发展,也就是原位生态修复。异位生态修复技术较为简单,其原理就是将养殖池塘的水进行抽调,引入新鲜的水源,再对抽调出来的水进行净化处理,达到再次循环利用的目标。但这一修复技术成本投入较大,工作量相对较多,对于大型养殖池塘来说并不适用,因此这类生态修复技术只适合养殖池塘数目较少的、规模较小的养殖户,他们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相比起来也会更多,目前这种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较为少见。
而原位生态修复历经的时间要比异位修复时间长,但它能从根源上解决氮失衡的问题。该项技术主要运用的原理就是利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来对池塘水质进行动态的调节。在原位修复过程中,我们将引入一些浮游生物,以及其他具有较强分解能力的贝类动物,同時还要减少细菌的硝化作用的影响,对硝化作用中起到积极作用的细菌进行吸附,将其集中起来利用。只有利用好生态系统的结构,增强淡水池塘自身的净化调节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氮失衡的现象。此外,贝类动物的养殖不仅可以起到分解残渣的作用,还能大量繁殖成为新的养殖物,为养殖户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这种修复技术目前在实际中应用的较多,不仅在经济成本上要比异位修复技术要节省,而且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性上来说原位生态修复技术要更持久。
2.2 改变生态养殖的经营模式
改变生态养殖的经营模式是目前倡导的解决水体氮失衡的方法。因为在新型生态养殖的经营中,我们利用了异位生态修复技术和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的理念,发挥异位生态修复技术干净彻底短效的优势,以及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可持续性优势,这样就能使得淡水池塘在短时间内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好池塘的多层空间,实现菜鱼共生的养殖目标,这样一来增加池塘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其他收益,将淡水池塘的利用率发挥到最大。但我们还是要对淡水池塘进行定期的清理,避免水面上层大量种植菜的衍生,这样就会挡住水面,减少淡水池塘中的氧含量,不利于养殖物的生存需求,如果对此问题不及时处理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3]。在定期清理中,我们还可以将淡水池塘中的部分污水导排入湿地,这样就能在保持池塘水质的同时,建设更完善的生态系统,实现对水源的多级利用和保护,中国淡水池塘养殖中面临的环境问题就能被逐渐缓解,实现养殖和水体环境共存的理想,带动了我国淡水池塘养殖业的经济发展。
3 结论
淡水池塘养殖业的兴起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人们在养殖业上嗅到商机,并将其大规模的发展起来,这样就能减少对自然界中水生动物的捕杀,但随之而来的水体氮失衡的环境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不仅仅是因为它在环境上引起了破坏,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的增长。为了更好地解决水体氮磷失衡的问题,养殖户们必须对氮磷失衡形成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清楚地知道水体氮磷化的主要原因和诱因,在进行处理的时候务必要从根源上解决。目前实际处理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是将异位生态修复技术和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利用两者各自的优势,建设一个生态自我调节能力良好的淡水池塘系统,促进淡水池塘养殖业的绿色长远的发展。此外,对于池塘中的污水,经过处理后还可以排入湿地中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和涵养,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可以重新被淡水池塘利用。
参考文献
[1]陈家长.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构建及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7):16.
[2]宋超.浮床栽培空心菜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中氮磷的控制[J].中国农学通报,2016(7):24.
[3]王荣.垂直流人工湿地不同填料长期运行效果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6(3):31.
[4]严俊,胡仙超,王巨安,等.不同颜色的淡水养殖珍珠呈色机理研究[J].岩矿测试,2013,32(2):263-268.
[5]严俊,刘晓波,周德坤,等.淡海水养殖珍珠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性研究[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6(12).
[6]宋俊.浅谈鲁甸县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24).
[7]章秀东.分析淡水养殖珍珠中文石板片厚度的变化及其微结构[J].科学种养,2015(z1).
[8]章丽萍.淡水养殖大核珍珠的微结构及其珍珠层矿化模拟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6.
关键词 淡水池塘;养殖;环境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7-0107-01
淡水池塘面临的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水体富营养化,这主要源自于人们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饲料,这些饲料不能完全被养殖物完全吃完,剩余的饲料就会沉入淡水塘底,长期的累积会导致水质的污染,最终引起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反而造成养殖产量直线下降,给人们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1]。
1 淡水池塘养殖面临最大的环境问题是水体氮
失衡
1.1 氮失衡形成过程
虽说引起淡水池塘富营养化最主要的成分是氮和磷,但由于淡水池塘中缺乏参与生产的初级磷,而且磷易于被水下的污泥吸收,因此,磷对养殖物的影响不会很大。而氮对养殖物的影响就大太多了,目前我国淡水池塘养殖主要还是利用饲料,甚至是一些残余的饵料。在这些饲料和饵料中含量最大的就是氮。氮在细菌的硝化作用下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这些亚硝酸物质会引起养殖物体内毒素大量积聚,它们往往表现为活动力差,甚至翻肚皮。这样一来大量的养殖物死亡又增加了不少氮源,造成恶循环,就形成了淡水池塘氮失衡的局面。
1.2 氮失衡造成的淡水池塘内外部污染
氮失衡造成淡水池塘内外部污染是不同的。氮失衡在短期内并不会对池塘外污染产生巨大的影响,一般只是有恶臭味。但对池塘内部污染来说确实有很多影响,首先是整体水质的改变,其次是养殖物大批量的死亡,最后是氮失衡的恶性循环,给人们引起了巨大的经济
损失。
1.3 对氮源加以清理
目前中国淡水池塘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氮失衡的问题,因此要对池塘中氮的含量进行控制就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比如对氮失衡的整个过程进行抑制,就要对饲料和残余饵料有一个较好的清理,这样就能杜绝氮源的不断增多。在使用饲料喂养的时候也要把握好饲料的总量,在确保养殖物能够喂饱的前提下,减少对饲料量的投放,这样在饲料的清理工作上就能够得到大大的减轻,从而保证水体质量,使得淡水池塘养殖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好[2]。
2 淡水池塘养殖面临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对淡水池塘的生态修复
经过近几十年来,淡水池塘养殖户的长期实践,总结出两种对淡水池塘的生态修复方法,一种直接简单,也就是异位生态修复,而另一种就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比较适合绿色长期发展,也就是原位生态修复。异位生态修复技术较为简单,其原理就是将养殖池塘的水进行抽调,引入新鲜的水源,再对抽调出来的水进行净化处理,达到再次循环利用的目标。但这一修复技术成本投入较大,工作量相对较多,对于大型养殖池塘来说并不适用,因此这类生态修复技术只适合养殖池塘数目较少的、规模较小的养殖户,他们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相比起来也会更多,目前这种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较为少见。
而原位生态修复历经的时间要比异位修复时间长,但它能从根源上解决氮失衡的问题。该项技术主要运用的原理就是利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来对池塘水质进行动态的调节。在原位修复过程中,我们将引入一些浮游生物,以及其他具有较强分解能力的贝类动物,同時还要减少细菌的硝化作用的影响,对硝化作用中起到积极作用的细菌进行吸附,将其集中起来利用。只有利用好生态系统的结构,增强淡水池塘自身的净化调节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氮失衡的现象。此外,贝类动物的养殖不仅可以起到分解残渣的作用,还能大量繁殖成为新的养殖物,为养殖户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这种修复技术目前在实际中应用的较多,不仅在经济成本上要比异位修复技术要节省,而且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性上来说原位生态修复技术要更持久。
2.2 改变生态养殖的经营模式
改变生态养殖的经营模式是目前倡导的解决水体氮失衡的方法。因为在新型生态养殖的经营中,我们利用了异位生态修复技术和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的理念,发挥异位生态修复技术干净彻底短效的优势,以及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可持续性优势,这样就能使得淡水池塘在短时间内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好池塘的多层空间,实现菜鱼共生的养殖目标,这样一来增加池塘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其他收益,将淡水池塘的利用率发挥到最大。但我们还是要对淡水池塘进行定期的清理,避免水面上层大量种植菜的衍生,这样就会挡住水面,减少淡水池塘中的氧含量,不利于养殖物的生存需求,如果对此问题不及时处理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3]。在定期清理中,我们还可以将淡水池塘中的部分污水导排入湿地,这样就能在保持池塘水质的同时,建设更完善的生态系统,实现对水源的多级利用和保护,中国淡水池塘养殖中面临的环境问题就能被逐渐缓解,实现养殖和水体环境共存的理想,带动了我国淡水池塘养殖业的经济发展。
3 结论
淡水池塘养殖业的兴起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人们在养殖业上嗅到商机,并将其大规模的发展起来,这样就能减少对自然界中水生动物的捕杀,但随之而来的水体氮失衡的环境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不仅仅是因为它在环境上引起了破坏,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的增长。为了更好地解决水体氮磷失衡的问题,养殖户们必须对氮磷失衡形成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清楚地知道水体氮磷化的主要原因和诱因,在进行处理的时候务必要从根源上解决。目前实际处理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是将异位生态修复技术和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利用两者各自的优势,建设一个生态自我调节能力良好的淡水池塘系统,促进淡水池塘养殖业的绿色长远的发展。此外,对于池塘中的污水,经过处理后还可以排入湿地中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和涵养,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可以重新被淡水池塘利用。
参考文献
[1]陈家长.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构建及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7):16.
[2]宋超.浮床栽培空心菜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中氮磷的控制[J].中国农学通报,2016(7):24.
[3]王荣.垂直流人工湿地不同填料长期运行效果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6(3):31.
[4]严俊,胡仙超,王巨安,等.不同颜色的淡水养殖珍珠呈色机理研究[J].岩矿测试,2013,32(2):263-268.
[5]严俊,刘晓波,周德坤,等.淡海水养殖珍珠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性研究[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6(12).
[6]宋俊.浅谈鲁甸县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24).
[7]章秀东.分析淡水养殖珍珠中文石板片厚度的变化及其微结构[J].科学种养,2015(z1).
[8]章丽萍.淡水养殖大核珍珠的微结构及其珍珠层矿化模拟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