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观察和护理。方法:本文通过对32例急性心肌梗死观察护理重点介绍此类病人的临床护理观察和护理措施,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配合抢救和监护。结果:明显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抓好控制活动、缓解疼痛、合理氧疗、抗凝和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环节的护理,能提高心肌梗死病人的安全感,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关键词:心肌梗塞;急性病;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的一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持续而剧烈的疼痛。此病常突然发病,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常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临床给予专业的护理,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可提高生存质量。本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并总结其住院期间的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1.2 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清酶活性增高及心电图系列演变等表现,可伴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2 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AMI为内科常见急症,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
3 护理
3.1基础护理
3.1.1吸氧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论有无疼痛,入院后均应给予低流量吸氧,可持续1周,以后逐渐改为间歇给氧,可采用高流量4~6L/min,待病情稳定后,再低流量持续给氧,早期吸氧有助于缩小心肌坏死的范围。
3.1.2止痛 急性心肌梗死常有心前区或胸部剧痛,疼痛不止常提示病情严重。剧烈痛可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收缩,加重坏死区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导致休克,故应尽快给予止痛,因剧烈疼痛常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等,故应及时处理。其他止痛法还有高流量吸氧、口服药物等。
3.1.3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环节。在急性期最初10~14天,患者应该完全卧床休息,心肌愈合需要2周时间,病情严重或有并发症者,需延长卧床休息时间,使病情稳定,一般在第3周可下床轻微活动。
3.1.4。大小便护理 是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很多急性期或恢复期患者由于大小便造成意外,所以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应预防便秘,选用适量蛋白质、充足的纤维素等饮食以促进肠蠕动,利于通便。患者卧床时间长可发生尿潴留、排尿困难,导致频发期前收缩,排尿后症状可缓解。
3.1.5饮食的护理 AMI病人的饮食中,应给予高维生素,足量蛋白质,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水果,食用适量的蜂蜜,并强制戒烟。]饮食宜少量多餐,切忌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3.2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持续而剧烈的疼痛,患者常会有一种濒死感,这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感到焦虑,甚至恐惧,而高度的精神紧张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用热情、乐观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谈,在交谈过程中了解他们所困扰的问题,并运用所知的医学知识给他们做耐心的解答,让其了解该病的机制、临床表现等,也可用已经治愈的病例鼓励患者增加继续治疗的信心,使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疾病,并能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还要嘱咐患者家属,要给患者足够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亲人的关爱,缓解紧张、恐惧的情绪,并能鼓足勇气战胜病魔。
3.3疼痛的护理 AMI 患者发病期间疼痛较为剧烈,交感神经兴奋,耗氧增加,使心肌缺氧加重,梗死范围扩大,导致发生休克甚至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护理时要特别注意这种情况,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嘱其家属要照顾患者的情绪,适时安抚或转移其对疼痛的注意力;对于疼痛较为剧烈的患者,可按医嘱给予安定、苯巴比妥等镇静剂,或适量肌注吗啡、杜冷丁等镇痛剂。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各种引起疼痛的因素,并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等,及时告知医生,对症处理。
3.4生活上的护理 AMI患者发病后2周处于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病人的翻身、洗漱、饮食、大小便等,均由护士协助,并作肢体被动运动,以防血栓形成。2周后,指导在床上活动,动作要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3周后,可离床站立和室内缓步走动,病重或有并发症者,须延长卧床时间。
3.5应用抗凝剂的护理 抗凝治疗期间,要密切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出血部位多见于穿刺点、粘膜,偶见于颅内、消化道和泌尿道。穿刺后可适当延长局部压迫止血的时间,必要时可加压包扎,减少并尽量避免多次静脉注射。发现病人有神态的变化,以及大小便颜色、皮肤及粘膜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肝素的用量。
3.6加强监护意识,密切注意溶栓后的副作用 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但溶栓后出现的并发症也是不容忽视的。溶栓治疗后应持续心电监护,注意观察ST段和T波的变化及其心电图的演变,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
3.7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镇静、安眠药物,有计划地使患者了解该病的医疗知识,教给患者相应的健康知识,即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如何防止复发和自我保健,使患者掌握疾病的规律,有利于配合治疗,防止或减少诱发因素及并发症,尽快恢复和促进健康。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减少发病的危险因素。
4 讨论及护理体会
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因此,观察病情,做出早期诊断、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通过上述患者的护理,我深深地体会到,急性心梗病人的症状一般以持续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口服硝酸甘油后不缓解,同时伴有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心肌酶增高,患者发病时露出焦虑、恐惧,有濒死感,这是一种应激产生的情绪反应。[2]在抢救时,要动作敏捷,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准确地予以治疗,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护理,经常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并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休养环境,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使用适量的止痛镇静药物,帮助患者正確认识本疾病,做好康复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从而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Gotsman I,Lotan C,Mosseri M.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outcom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very young patients[J].Isr Med AssocJ,2003,5:633636.
[2]朱玉洁.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J].井冈山医学专报,2005,12(2):61.
关键词:心肌梗塞;急性病;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的一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持续而剧烈的疼痛。此病常突然发病,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常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临床给予专业的护理,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可提高生存质量。本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并总结其住院期间的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1.2 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清酶活性增高及心电图系列演变等表现,可伴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2 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AMI为内科常见急症,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
3 护理
3.1基础护理
3.1.1吸氧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论有无疼痛,入院后均应给予低流量吸氧,可持续1周,以后逐渐改为间歇给氧,可采用高流量4~6L/min,待病情稳定后,再低流量持续给氧,早期吸氧有助于缩小心肌坏死的范围。
3.1.2止痛 急性心肌梗死常有心前区或胸部剧痛,疼痛不止常提示病情严重。剧烈痛可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收缩,加重坏死区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导致休克,故应尽快给予止痛,因剧烈疼痛常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等,故应及时处理。其他止痛法还有高流量吸氧、口服药物等。
3.1.3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环节。在急性期最初10~14天,患者应该完全卧床休息,心肌愈合需要2周时间,病情严重或有并发症者,需延长卧床休息时间,使病情稳定,一般在第3周可下床轻微活动。
3.1.4。大小便护理 是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很多急性期或恢复期患者由于大小便造成意外,所以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应预防便秘,选用适量蛋白质、充足的纤维素等饮食以促进肠蠕动,利于通便。患者卧床时间长可发生尿潴留、排尿困难,导致频发期前收缩,排尿后症状可缓解。
3.1.5饮食的护理 AMI病人的饮食中,应给予高维生素,足量蛋白质,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水果,食用适量的蜂蜜,并强制戒烟。]饮食宜少量多餐,切忌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3.2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持续而剧烈的疼痛,患者常会有一种濒死感,这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感到焦虑,甚至恐惧,而高度的精神紧张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用热情、乐观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谈,在交谈过程中了解他们所困扰的问题,并运用所知的医学知识给他们做耐心的解答,让其了解该病的机制、临床表现等,也可用已经治愈的病例鼓励患者增加继续治疗的信心,使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疾病,并能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还要嘱咐患者家属,要给患者足够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亲人的关爱,缓解紧张、恐惧的情绪,并能鼓足勇气战胜病魔。
3.3疼痛的护理 AMI 患者发病期间疼痛较为剧烈,交感神经兴奋,耗氧增加,使心肌缺氧加重,梗死范围扩大,导致发生休克甚至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护理时要特别注意这种情况,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嘱其家属要照顾患者的情绪,适时安抚或转移其对疼痛的注意力;对于疼痛较为剧烈的患者,可按医嘱给予安定、苯巴比妥等镇静剂,或适量肌注吗啡、杜冷丁等镇痛剂。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各种引起疼痛的因素,并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等,及时告知医生,对症处理。
3.4生活上的护理 AMI患者发病后2周处于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病人的翻身、洗漱、饮食、大小便等,均由护士协助,并作肢体被动运动,以防血栓形成。2周后,指导在床上活动,动作要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3周后,可离床站立和室内缓步走动,病重或有并发症者,须延长卧床时间。
3.5应用抗凝剂的护理 抗凝治疗期间,要密切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出血部位多见于穿刺点、粘膜,偶见于颅内、消化道和泌尿道。穿刺后可适当延长局部压迫止血的时间,必要时可加压包扎,减少并尽量避免多次静脉注射。发现病人有神态的变化,以及大小便颜色、皮肤及粘膜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肝素的用量。
3.6加强监护意识,密切注意溶栓后的副作用 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但溶栓后出现的并发症也是不容忽视的。溶栓治疗后应持续心电监护,注意观察ST段和T波的变化及其心电图的演变,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
3.7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镇静、安眠药物,有计划地使患者了解该病的医疗知识,教给患者相应的健康知识,即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如何防止复发和自我保健,使患者掌握疾病的规律,有利于配合治疗,防止或减少诱发因素及并发症,尽快恢复和促进健康。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减少发病的危险因素。
4 讨论及护理体会
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因此,观察病情,做出早期诊断、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通过上述患者的护理,我深深地体会到,急性心梗病人的症状一般以持续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口服硝酸甘油后不缓解,同时伴有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心肌酶增高,患者发病时露出焦虑、恐惧,有濒死感,这是一种应激产生的情绪反应。[2]在抢救时,要动作敏捷,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准确地予以治疗,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护理,经常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并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休养环境,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使用适量的止痛镇静药物,帮助患者正確认识本疾病,做好康复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从而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Gotsman I,Lotan C,Mosseri M.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outcom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very young patients[J].Isr Med AssocJ,2003,5:633636.
[2]朱玉洁.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J].井冈山医学专报,2005,1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