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叶弥小说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叶弥的部分小说,挖掘作家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政治认知和对政治价值的评价,分析作家作品中的文化反思。叶弥以冷漠而温情、俯视而亲近的姿态在文本中书写出对政治文化的理解,她冷酷的记录着“文革”时期政治对于人性的残害,批判着追逐权力者的丑恶嘴脸,隐含作者对于遭受政治迫害压者和被权力牵制者的批判和同情。
  【关键词】:政治;文化;叶弥;权利
  一、政治对人的迫害
  叶弥作品笼罩着政治和权力的陰影,充斥着压抑的氛围。她的许多作品,均不着痕迹地揭示出权力与政治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以及极权主义带来的沉痛伤害。探讨叶弥作品对于政治权利的书写以及作家对政治文化的反思,是叶弥研究中新的视角。
  《美哉少年》讲述了“文革”时期,知识分子李梦安一家被下放到农村。李梦安曾经是一名大学教授,在“文革” 的政治高压之下,似乎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欺凌于这个知识分子之上:为了凑成十三之数,他被大队书记随意的拉去批斗;因为县城里出现了反动标语,他“理所当然”的被当做反动分子关起来;他不得不对着文化水平不高的孙大舅点头哈腰......在“文革”这一荒唐的年代里,政治大环境异化着知识分子的心灵:李梦安在《毛选》里夹了一本配有女电影明星照片的毛线编结书,终日沉湎于对这些美女图的观赏。他极力让积极乐观的精神支撑着自己,可还是觉得自己“出现了一些问题”[1]。很多的政治语言,诸如“你堕落”、“这是罪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要文斗不要武斗嘛”,充斥于文本之中。在严峻的政治形势面前,知识分子逆来顺受、自甘堕落,放弃了坚守自己的精神立场和独立的人格;农民们的政治意识非常强烈,由政治等级划分所构成的价值观充斥于他们的生活。叶弥以小人物的遭遇揭示了“文革”时期政治的残酷性,批判了政治权利对人性的压迫。
  《局部》中“我”和丈夫徐少有都是被下放到农村的知识分子。丈夫徐少有成了一个懒惰消极的人,“我”则被传言要和展九霄私奔。由于压迫性的政治氛围,作为知识分子的“我”渴望逃走,渴望打破被束缚的生活状态,身体里有一股澎湃的暗流隐藏在被规制的命运里,于是,在“我”的臆想中,似乎真的和展九霄约定好了私奔。“文革”的政治高压造成了知识分子无聊的生活状态,扼杀了知识分子的生命力,压迫了他们自由的灵魂。而“我”的生命力得到释放的方式则是通过与程实的偷情,这一情节的设置使得严肃的政治意义被消解,也体现了身处历史舞台知识分子内心的无奈和痛苦。“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2]的人生哲学是一代知识分子在“文革”在无奈中的选择。因为情感问题被勒令站在雪坑里的”腐化分子“,即使在冰天雪地里冻僵依然不敢逃离那个雪坑;而其中之一的老太婆最后跳河而死,原因可能是因为她的爱人已经被折磨致死,作家通过隐晦的推测道出了政治对人性的迫害。
  《黄色的故事》讲述了特殊年代人的本性被压抑的故事。“我”的外婆家流传着一本《无羁室宝鉴》,记录的是外婆家的木匠工坊里的工人讲述的黄段子。传播黄色故事,这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居委会主任鲍阿姨打着“除了加工木头,还加工黄色故事”[3]的名头封锁了外婆家的地下木匠坊,外婆被迫参加“地富反坏右”的学习班并挂着耻辱的牌子游行。在政治敏感的年代 ,人们的生活受到高度压制,人的性欲也被压制着,舅舅则成了政治高压下萎靡的人性代表。叶弥通过这本书,从侧面描述了“文革”时期人性被控制、缺乏生命力的表现。
  二、对权利的利用和向往
  《耶稣的圣光》是一篇深含韵意的中篇小说。因为与乡长的情人对骂了几句,乡长便带人把谢九的家打砸了一通。对于横行霸道的乡长,平时痞子气浓厚的谢九不但不敢反抗,就连打狗队成员占小竹节便宜,谢九都敢怒不敢言。中国的“官本位”思想由来已久,做官了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国农民对权势及权势拥有者的恐惧是深入骨髓的。谢九为了改变自己低下的地位,幻想“不知何年何月也能这样在家乡的土地上耀武扬威”[4],这有点儿类似于“阿Q”了。“在这里,高血压的回家休息,低血压的打麻将,血压不高不低的在外办事,留在办公室的是快要撤职或退休的人。”[5]叶弥以幽默的语调嘲讽官员的工作状态,将官员只拿薪水不办事的丑态展示出来。政治职位带来的不可侵犯性以及官员的不可靠性导致了四分之三的乡人依赖基督教来指导生活,乡人惧怕政治权利又不敢反抗,只能一味的忍受欺诈;不敢、不愿相信政治权利,唯有依靠宗教信仰来麻痹自己。
  《粮站的故事》读来非常有趣,但其中的意味则令人深思。粮站站长王胖子自己偷米倒卖出去却告诉侯队长是农民侯二、侯三所为,侯队长不分青红皂白,要求侯二、侯三去粮站罚站。侯二想知道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侯队长的回答是:“这话也是你能问的吗?你胆子不小。”[6]这里的政治意味呼之欲出:政治权利的拥有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而被管制的普通人则只有接受被统治的权利。中国政治权力体制的设置中,拥有乡村政治权力的乡长、村长、支书、队长等人,被赋予了国家政策的代表的角色,一向善于做顺民的百姓不得不对他们百依百顺。政治渗透进普通农民的生活之中,说话前都要加上“毛主席说了......”, 农民对于政治权利俯首称臣;儿童小刚从梯子上摔下来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别的孩子要求他学毛主席打招呼的样子,表现出孩子们对领袖的极度崇拜。
  《大笑上天堂》中,妈妈和孩子们都很活泼顽皮,爸爸却不会笑。“他不习惯快乐。”“他习惯一本正经地批评人”[7]。究其原因,则是因为“爸爸”对权力的执着。福柯曾经说过权力犹如蜘蛛所织的蜘蛛网一样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存在于家庭,各种机构,制度中等等。“他训斥我们的时候,精神抖擞,神采奕奕,眉飞色舞,全身仿佛散发出金色的光芒来。”[8]权力犹如一块磁铁,吸引着人,同时异化着人,最后人性被扭曲了:“爸爸”不会笑。
  三、文化反思
  叶弥曾说,“我的少年时经历过‘文革’,经历过深深地不安。”政治意识对生活的强烈介入影响着中国一代作家的创作心理,在他们的心灵留下烙印。叶弥作品中,有政治高压对人性的迫害,有权力占有者的作威作福,有底层人民对权力的无限渴望;更有叶弥对弄权者丑恶嘴脸的揭露,对“文革”时期政治权利的调侃,以及对饱受“文革”政治权利摧残而导致的人性扭曲的同情。叶弥近似冷酷的视角,呈现她记忆中“文革”的残酷;又以亲切的温情口吻,表述对政治权利下人性扭曲的人们的深切同情:叶弥既高高在上的俯瞰“文革”这一特殊历史舞台上上演的荒谬故事,又以饱含温情的目光,亲近身处故事中的人们。首先,叶弥执意于冷静的揭示政治这台国家大机器的残酷和荒谬。叶弥平静的构造故事的发展脉络,冷静隐晦的交代时代背景,冷酷的刻画政治权利迫害下人性的挣扎,又以戏谑调侃的口吻讲述特殊年代小人物的生活轨迹。其次,她以讽刺的笔触表达对权利追随者的鄙视。叶弥用似鲁迅先生的宽广胸襟和冷冷的眼神,来关注和俯视中国群民对于权力的恐惧和渴望,她以自己冷酷而温情的笔触呈现了政治、权利的荒谬和压迫。
  注释:
  [1]叶弥:《美哉少年》,《长篇小说选刊》,2006年第4期。
  [2]叶弥:《混沌年代》,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57页。
  [3]叶弥:《混沌年代》,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117页。
  [4]叶弥:《粉红手册》,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5]叶弥:《粉红手册》,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6]叶弥:《去吧,变成紫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7]叶弥:《天鹅绒》,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59页。
  [8]叶弥:《天鹅绒》,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62页。
其他文献
【摘要】:周紫芝是两宋交替之际的一位重要文人,他既工诗,亦善词,文学成就相当突出,但因时人对其品质道德的争议,致使其作品很少受人们关注,作品对后世的影响甚少。周紫芝的作品中反映出了普遍而又特殊的个体生命意识,本文主要从他的主要词集《竹坡词》出发,结合本人的生平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潮流以及文坛情况来解读。  【关键词】:周紫芝;竹坡词;个体生命意识  周紫芝,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字少隐,号竹坡
期刊
【Abstract】: Emily Dickinson is a famous poet, who was parallel with Walt Whitman. She wrote more than eighteen hundred poems all her life, among which over six hundred poems concerning about death the
期刊
人如果可以永远像照片上那么活着,该有多好?  只想看到你的笑脸,努力的做一个滑稽的小丑,却发现并未令你笑,而自己早已热泪盈眶。努力的避免成为一只刺猬,而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将你刺得遍体鳞伤。  大树为什么那般坚强?细细的树干哪能保护庞杂的枝条?是什么给了它如此强大的力量?竟然厚重的积雪也为它流下羞愧的泪水……  或许不是不愿折腰,而是不能折腰,因为如果它倒下,一切都就爬不起来了。  不知从哪里射来的一
期刊
【摘要】:如果生命是由死入生,那经历痛苦就成了必然,涅槃的代价就是身心俱疲,连带着精神的缺失将你带入另一个没有希望却始终追寻安逸的天堂。人常说痛感,是生命的本能;精神痛苦,更是人的文化本能。当真正的地狱重现时,我们能做的就是敢于正视这个地狱,敢于穿越这个地狱,敢于摧毁这个地狱,之后再去选择不一样的生存方式。  【关键词】:《神曲》;地狱;痛苦;重生  每一句诗歌都是一个寓言,体现着每个作者对于现世
期刊
【摘要】: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语言具有质朴自然,意境高远,风格精炼独特。华莱士·史蒂文斯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及哲学家,他的诗作富含哲理,致力于将现实与想象完美融合,并广泛地运用象征的手法及出其不意的意象,其诗歌通常难以理解,深奥奇特。  本文的内容主要对比研究陶渊明的《饮酒》之五及史蒂文斯的《十三种观察黑鸟的方式》。华莱士与陶渊明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诗歌在一定程度
期刊
【摘要】:三国时代魏国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核心论点是“声无哀乐”,即音声与哀乐互不相关,这与其后唐太宗李世民散见于各唐书中的“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太宗论乐》)的音乐美学观点有极大的相似性,二者都在封建社会中表现出对儒家传统音乐思想的明显抵抗性,但是二者由于时代不同、政治身份地位有别等诸多因素而使此美学观点同源而殊途,如在对功利意识、音乐本体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并且
期刊
【摘要】:阿瑟·米勒的现实主义剧作《推销员之死》因充斥着各类冲突而极富戏剧张力,然而,这些看似激烈而集中的父子冲突、母子冲突、阶级冲突等实则是局部或似是而非的,由于对这些冲突的误读和忽视,受众很难认识到实际上冲突双方始终是犹太人社区和白人主流社会。其中,主人公威利所做的种种选择都是为打破隔离、超越歧视所作的努力。此种戏剧结构实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隐藏了双重结构,并借此表达了完全不同的主题
期刊
【摘要】:《青衣》是毕宇飞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围绕筱燕秋的“嫦娥梦”展开,讲述了筱燕秋极力追求成为“嫦娥”而不得的人生悲剧,并揭示了欲望对人性的异化。青衣是戏剧中旦行里的一个重要剧角,主要扮演庄重高雅且命运悲惨的女性,毕宇飞以“青衣”作为小说题目,一开始就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作了铺垫。筱燕秋作为戏剧演员,始终无法与“嫦娥”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这使她陷入疯狂的追寻,而无法反抗的命运更是让她梦想幻灭
期刊
【摘要】:《曼斯菲尔德庄园》反映了简·奥斯汀作为女性作家逐渐成熟和完整的女性独立意识。女性意识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作品不仅对女性命运做出了独特的思考和关注,而且从现实角度给女性指出了自我成长的道路。小说全方位、多层面体现了女作家觉醒的女性意识,为后来的女性文学起到启蒙作用。  【关键词】: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 女性意识  一、范妮形象中体现出的女性独立意识  《曼斯菲尔德
期刊
心中有德,才能涵容万物。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便是以德为本。孟子在立德问题上,高标高举,不遗余力,多有建树。在孟子眼里,立德确实是个功夫活。  古人尚德源远流长。“德”之古字即为“悳”,意思是说“直心为德”。 我们的先贤远在周朝之始就认识到一个道理:“天命靡常。”(《诗经》)天命是会被别人革掉的。《尚书》为此总结了一个真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因此周人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