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队攻打战略要地,先要占领制高点,插上军队的旗帜;同理,要在高考作文中取得胜利,也应占领制高点,插上立意的旗帜。
高考作文的本质是什么?从命题者的角度看,高考作文是以试题为窗口,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及对世界的认识能力;从考生的角度看,高考作文是以试题为窗口,展示自身的思维能力、思想高度及心智水平。高考作文的本质是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倒在其次,语言能力在短期内无法提高,甚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也收效甚微;而思维能力的训练却能短时间内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要想在高考作文的制高点上插上一面别样的旗帜,要在思维方法上下工夫,在思想方法上求得突破。
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按内容大致可分为社会生活类、哲理思辨类、个主观感受类和词语概念等几类,按形式可大致分为给标题、给话题、给材料等几类,每一种类型下又可分为若干小类;但无论分如何多样,总体看来,以给材料作文居多。本文试根据材料作文的特点,简单谈谈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元素分析法
每一则材料都可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系统当由不同的元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着眼于不同的元素,会找到不同的切入角度,从众多角度中选择其他人没想到或多数人没想到的角度立意,构思行文,就可以在立意高地上插上一支别样的旗帜,让阅卷者另眼相看。
例1:2012年新课标卷。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去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件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中有船主、漆工、船等主体元素,多数考生都会从漆工这个元素出发,提炼出诸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好人有好报”“无私的回报”“心存善念”“无私奉献”等立意,虽然也切题,但很可能与多数人撞车,被评为平庸的作文。如果从船主这个元素去思考,就会别有天地,提炼出“心存感恩”“世界的美好,是因为有人懂得领受他人的善意”之类的立意。从船的角度来看,刷上油漆,漏洞还在,甚至掩盖了漏洞,只有补好漏洞,才能安全行驶。如果引题时引得好,这也是个不错的立意。
例2:2009年全国卷I。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训练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项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训练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泳,你们四条腿会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大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活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许多考生会从野鸭教练、兔子、松鼠及几个评论者的角度思考,大多忽略了故事中的一个主体元素——动物管理局。实际上,动物管理局是一个不错的切入角度,能写出与众人不同的文章:可谈因材施教的问题,可谈当今孩子“被”教育的问题,可谈人类干预生态规律的问题(如从狼的生存的角度),等等。
从材料的各个构成元素思考,这是一种不错的思维方法,但要注意的是要从主要构成元素思考,这样才能防止审题“打擦力球”的现象。如例1中,孩子也是材料中出现的一个元素,但如果从这一元素切入,则可能无话可说或生拉硬扯,立意与材料若即若离,作文便有偏题跑题之险了。
二、逻辑关系法
这里所说的逻辑关系,仅指文章的句子、句群、段落间的因果、条件、递进、转折等语意逻辑关系。按上面谈到的“元素分析法”,若材料审题难度不大,可以提炼出若干个立意,而这些立意都很平常,选择其中任何一个立意来写,都可能使文章较为平庸。这时,我们可以把立意两两结合起来,构建它们的逻辑关系,使立意出现一点“曲折”,使两个立意间发生因果、条件、递进、转折等逻辑关系,也能使文章立意别具一格。
例3:2014年重庆卷。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①结核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材料,从游客的角度,可提炼出“诚信”“修养”“素质”“习惯”等立意,从老人的角度,可提炼出“宽容”“细节”“关爱” “原则”等立意。这些立意单独写一个,都可能使文章显得单薄或空泛,如果把这些立意两两结合起来,建构它们的逻辑关系,则可以得到相对深刻而实在的立意,如:“‘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递进关系),“细节决定成败”(因果关系),“做人要宽容,但要讲原则”(转折关系),“关爱他人从细节做起”(条件关系),“细节见素质”(因果关系),等等。
三、意象比喻法
寓言性质的材料,考生大多能跳出材料,思考材料之外的社会生活;若给的是社会生活类材料,考生的思维往往受到限制,就事论事,不能从材料中跳脱出来,作文立意很平淡不说,还可能找不到可用的素材,高考作文必然失利。这时我们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意象(这里暂借用文学作品中“意象”这一概念),并思考其比喻义或象征义,才能超越材料,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素材的选择范围自然也就宽广的得多。
例4:2008福建卷。
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个人买饮料,所买的各不相同,这本是件普通小事,但放在高考题中,就不是普通小事,就不仅仅是“饮料”问题,而是“人生哲理”问题。所以,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抓住材料中“果汁”“咖啡”“矿泉水”这三个关键的意象的比喻义、象征义,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而不能就事论事。饮料问题可以作为引题,用以先表明考生的喜好选择,然后迅速转入正题,谈人生哲理,而不是傻气地大谈某种饮料的优劣。一旦参透了这一点,文章立意自然高人一筹,素材选择的范围也宽广得多了。
以前的旧材料作文对考生限制过死,考生一旦抓不住材料的核心意思,作文便跑偏了。前几年的话题作文对考生放得过宽,考生可天马行空任意挥洒似乎都能切题,过于宽泛的立意也增加了阅卷难度。近几年来的新材料作文不同于这两类作文题,给了考生一组话题,既开放考生的思考空间,也约束考生的思考维度。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的要求证明用以上几种方法去思考是可行的。重复本文开头的比方,众多撞车的立意,好比插满高地的红旗,你登上了这高地,也插上了旗帜,那么请你插上一支别样颜色的旗,让阅卷者在众多红旗中眼睛为之一亮。
高考作文的本质是什么?从命题者的角度看,高考作文是以试题为窗口,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及对世界的认识能力;从考生的角度看,高考作文是以试题为窗口,展示自身的思维能力、思想高度及心智水平。高考作文的本质是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倒在其次,语言能力在短期内无法提高,甚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也收效甚微;而思维能力的训练却能短时间内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要想在高考作文的制高点上插上一面别样的旗帜,要在思维方法上下工夫,在思想方法上求得突破。
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按内容大致可分为社会生活类、哲理思辨类、个主观感受类和词语概念等几类,按形式可大致分为给标题、给话题、给材料等几类,每一种类型下又可分为若干小类;但无论分如何多样,总体看来,以给材料作文居多。本文试根据材料作文的特点,简单谈谈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元素分析法
每一则材料都可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系统当由不同的元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着眼于不同的元素,会找到不同的切入角度,从众多角度中选择其他人没想到或多数人没想到的角度立意,构思行文,就可以在立意高地上插上一支别样的旗帜,让阅卷者另眼相看。
例1:2012年新课标卷。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去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件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中有船主、漆工、船等主体元素,多数考生都会从漆工这个元素出发,提炼出诸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好人有好报”“无私的回报”“心存善念”“无私奉献”等立意,虽然也切题,但很可能与多数人撞车,被评为平庸的作文。如果从船主这个元素去思考,就会别有天地,提炼出“心存感恩”“世界的美好,是因为有人懂得领受他人的善意”之类的立意。从船的角度来看,刷上油漆,漏洞还在,甚至掩盖了漏洞,只有补好漏洞,才能安全行驶。如果引题时引得好,这也是个不错的立意。
例2:2009年全国卷I。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训练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项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训练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泳,你们四条腿会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大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活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许多考生会从野鸭教练、兔子、松鼠及几个评论者的角度思考,大多忽略了故事中的一个主体元素——动物管理局。实际上,动物管理局是一个不错的切入角度,能写出与众人不同的文章:可谈因材施教的问题,可谈当今孩子“被”教育的问题,可谈人类干预生态规律的问题(如从狼的生存的角度),等等。
从材料的各个构成元素思考,这是一种不错的思维方法,但要注意的是要从主要构成元素思考,这样才能防止审题“打擦力球”的现象。如例1中,孩子也是材料中出现的一个元素,但如果从这一元素切入,则可能无话可说或生拉硬扯,立意与材料若即若离,作文便有偏题跑题之险了。
二、逻辑关系法
这里所说的逻辑关系,仅指文章的句子、句群、段落间的因果、条件、递进、转折等语意逻辑关系。按上面谈到的“元素分析法”,若材料审题难度不大,可以提炼出若干个立意,而这些立意都很平常,选择其中任何一个立意来写,都可能使文章较为平庸。这时,我们可以把立意两两结合起来,构建它们的逻辑关系,使立意出现一点“曲折”,使两个立意间发生因果、条件、递进、转折等逻辑关系,也能使文章立意别具一格。
例3:2014年重庆卷。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①结核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材料,从游客的角度,可提炼出“诚信”“修养”“素质”“习惯”等立意,从老人的角度,可提炼出“宽容”“细节”“关爱” “原则”等立意。这些立意单独写一个,都可能使文章显得单薄或空泛,如果把这些立意两两结合起来,建构它们的逻辑关系,则可以得到相对深刻而实在的立意,如:“‘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递进关系),“细节决定成败”(因果关系),“做人要宽容,但要讲原则”(转折关系),“关爱他人从细节做起”(条件关系),“细节见素质”(因果关系),等等。
三、意象比喻法
寓言性质的材料,考生大多能跳出材料,思考材料之外的社会生活;若给的是社会生活类材料,考生的思维往往受到限制,就事论事,不能从材料中跳脱出来,作文立意很平淡不说,还可能找不到可用的素材,高考作文必然失利。这时我们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意象(这里暂借用文学作品中“意象”这一概念),并思考其比喻义或象征义,才能超越材料,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素材的选择范围自然也就宽广的得多。
例4:2008福建卷。
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个人买饮料,所买的各不相同,这本是件普通小事,但放在高考题中,就不是普通小事,就不仅仅是“饮料”问题,而是“人生哲理”问题。所以,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抓住材料中“果汁”“咖啡”“矿泉水”这三个关键的意象的比喻义、象征义,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而不能就事论事。饮料问题可以作为引题,用以先表明考生的喜好选择,然后迅速转入正题,谈人生哲理,而不是傻气地大谈某种饮料的优劣。一旦参透了这一点,文章立意自然高人一筹,素材选择的范围也宽广得多了。
以前的旧材料作文对考生限制过死,考生一旦抓不住材料的核心意思,作文便跑偏了。前几年的话题作文对考生放得过宽,考生可天马行空任意挥洒似乎都能切题,过于宽泛的立意也增加了阅卷难度。近几年来的新材料作文不同于这两类作文题,给了考生一组话题,既开放考生的思考空间,也约束考生的思考维度。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的要求证明用以上几种方法去思考是可行的。重复本文开头的比方,众多撞车的立意,好比插满高地的红旗,你登上了这高地,也插上了旗帜,那么请你插上一支别样颜色的旗,让阅卷者在众多红旗中眼睛为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