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一种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另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想方没法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于探索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巧妙结合趣味故事、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思考.
例如在讲解“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假设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
通过这样创设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二、在实际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如银行分期付款、商品打折、最优化等经济问题;市政建设与环保问题;时政新闻;计划决策问题;广告的可信度问题等等。
教材在讲到分段函数概念时,先是提出画y=∣x∣以及“招手即停”的车票规则,可以创设生活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
出租车计价标准问题:
案例1:某市出租车计价标准:4km以内10元(包含4km),超过4km且不超过10km的部分1.5元/km,超过10km的部分2元/km。
问:①某人乘车行驶了8km,他要付多少车费?
②试建立车费与行车里程的函数关系式
③如果某人付费35元,他乘车乘了多少km.
学生对这个例子会比较熟悉,问题 ①一般来说对学生都没问题,关键是问题②,怎么样建立这个函数关系式。自然,同学们会想到,对于不同的行程,车费的表达式是不一样的。那么具体有三个关系式,很自然用到了分段函数。既然函数表达式得出,问题③也迎刃而解,此案例不仅用到分段函数,又复习了函数的实际用途。
三、利用类比猜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类比、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在学习旧知识的过程中,会对知识的联系产生类比联想,并提出质疑,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猜想,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的思维火花,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问题1:勾股定理大家都很熟悉,当一个三角形ABC的三边之长是a,b,c满足 时,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果让指数作一些变化:如2→n,即 时,情况会是什么样呢?
教师明确指出需要思考的问题,但结论留给学生自已去猜想、探求。学生首先会尝试着从具体的几个例子出发,如n=3,n=4,验证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很自然会猜想 (n>2)时,三角形会是锐角三角形,并着手去考虑如何去证明这个猜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学生结论,创设一种学生愿意主动去经历的活动,激发探索热情,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验证,这种自主发现式活动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而且培养了数学探究能力。
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可以经常利用类比平面几何来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求解立体几何问题往往有赖于平面几何的类比。”
例如在“正四面体的性质”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正三角形内任一点到各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那么在空间中有没有类似的命题呢?若有,你能给出证明吗?
在二面角与平面角,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图象与性质,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的学习中都可以进行类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在数学实验中创设情境,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实验是指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在数学实验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使学生体验、感受“做”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例如: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引入中,教师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过顶点A翻折该纸片得到折痕AD,请同学们研究:如何来翻折纸片,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垂直呢?学生通过自已动手操作,体会做数学的乐趣,并通过自已的实验直观地自已“发现”了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其对定理的理解会比老师直接给出深刻得多。
又如,在“数学归纳法”一节,教师可在课前准备道具(如20个烟盒),在课堂上请学生一起来做“多米诺骨牌”游戏,使学生很形象地理解了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和本质。
数学实验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用多媒体计算机等来进行数学的探究实验,如在椭圆的教学中,不仅可以用教材介绍的实验,利用线和固定的两个钉子来画椭圆,还可以用几何画板来进行实验探究。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可望、可及且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作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主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巧妙结合趣味故事、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思考.
例如在讲解“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假设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
通过这样创设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二、在实际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如银行分期付款、商品打折、最优化等经济问题;市政建设与环保问题;时政新闻;计划决策问题;广告的可信度问题等等。
教材在讲到分段函数概念时,先是提出画y=∣x∣以及“招手即停”的车票规则,可以创设生活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
出租车计价标准问题:
案例1:某市出租车计价标准:4km以内10元(包含4km),超过4km且不超过10km的部分1.5元/km,超过10km的部分2元/km。
问:①某人乘车行驶了8km,他要付多少车费?
②试建立车费与行车里程的函数关系式
③如果某人付费35元,他乘车乘了多少km.
学生对这个例子会比较熟悉,问题 ①一般来说对学生都没问题,关键是问题②,怎么样建立这个函数关系式。自然,同学们会想到,对于不同的行程,车费的表达式是不一样的。那么具体有三个关系式,很自然用到了分段函数。既然函数表达式得出,问题③也迎刃而解,此案例不仅用到分段函数,又复习了函数的实际用途。
三、利用类比猜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类比、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在学习旧知识的过程中,会对知识的联系产生类比联想,并提出质疑,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猜想,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的思维火花,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问题1:勾股定理大家都很熟悉,当一个三角形ABC的三边之长是a,b,c满足 时,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果让指数作一些变化:如2→n,即 时,情况会是什么样呢?
教师明确指出需要思考的问题,但结论留给学生自已去猜想、探求。学生首先会尝试着从具体的几个例子出发,如n=3,n=4,验证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很自然会猜想 (n>2)时,三角形会是锐角三角形,并着手去考虑如何去证明这个猜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学生结论,创设一种学生愿意主动去经历的活动,激发探索热情,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验证,这种自主发现式活动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而且培养了数学探究能力。
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可以经常利用类比平面几何来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求解立体几何问题往往有赖于平面几何的类比。”
例如在“正四面体的性质”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正三角形内任一点到各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那么在空间中有没有类似的命题呢?若有,你能给出证明吗?
在二面角与平面角,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图象与性质,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的学习中都可以进行类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在数学实验中创设情境,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实验是指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在数学实验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使学生体验、感受“做”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例如: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引入中,教师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过顶点A翻折该纸片得到折痕AD,请同学们研究:如何来翻折纸片,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垂直呢?学生通过自已动手操作,体会做数学的乐趣,并通过自已的实验直观地自已“发现”了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其对定理的理解会比老师直接给出深刻得多。
又如,在“数学归纳法”一节,教师可在课前准备道具(如20个烟盒),在课堂上请学生一起来做“多米诺骨牌”游戏,使学生很形象地理解了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和本质。
数学实验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用多媒体计算机等来进行数学的探究实验,如在椭圆的教学中,不仅可以用教材介绍的实验,利用线和固定的两个钉子来画椭圆,还可以用几何画板来进行实验探究。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可望、可及且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作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主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