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活动是最重要也是最为符合物理学科不断探索自然探索未知的学科特点的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不断贯彻新课程精神的过程中,物理教学有必要将新课程自主学习的探究精神融汇到实验活动教学之中,使得学生的实验探究不再是走过场的“知识再现式”探究,而是真正在疑问中探究知识,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有的以观察为主,有的以测量为主,有的以推理分析为主,有的以调查为主,有的以科学探究为主,不同活动能力训练的内容有所区别,辅助学生从感性观察逐步增加理性分析。
一、初中物理活动课的重要性
1. 有利于塑造积极探究的氛围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物理课堂上,教师必须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学生提供不同思维层次的探究空间。在制定活动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2. 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越贴近学生的日常经验的范畴,就越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度就越高。例如在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相关物理原理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人工制霜”的实验探究。操作性强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对霜的形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原来霜不是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在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就是这样一个有趣而又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在欣喜自己实验成果的同时,突破了日常生活的惯性思维,更激发了对物理学科的热爱。这样,会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很好地融合。
3.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科学,物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物理探究性实验课所强调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为了影响学生,关注生活中切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运用电路知识设计节日活动的彩灯、运用摩擦力的知识防滑、运用光的性质自制万花筒等,这些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求知欲。这种思维开放式的拓展,要求教师在创设探究性实验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支撑和引导。
二、初中物理活动课教学中的三大要点
1. 问题的有效创设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活动课是以实验活动的方式展开的一种透过物理现象,发现客观规律的一种知识的重塑过程。它既联系了学生的日常经验世界,又连接着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的重要环节。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活动课要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必须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惑、所得,不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预设中要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电阻一节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②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③你能用桌上的器材完成改变电流的大小,并说出你所用的方法吗?④在用不同材料的金属丝连入电路中时你发现灯的亮暗是否相同?
2. 探究的情境创设
在物理学习中,因为知识的信息量大,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中表面的物理现象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物理公式繁多、信息量大,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此时,创设探究的情境,应当巧妙地将知识的重难点融入活动的设计之中,并能够通过设计的问题把整节课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3. 积极进行激励评价拓展
学生在物理探究实验活动中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探求未知、成败皆有可能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断给予肯定和激励,在激励中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使得学生获得充分的自信和积极的成功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延伸到生活运用上去。如在做了浮力的实验之后,布置学生研究抽水马桶水箱的工作原理,要求学生设计出更加省水的水箱设计。
三、初中物理活动课教学的难点
1. 重视探索方法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认识物理,解决问题,使探究学习方式成为现代物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因此,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经常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交流等物理活动,逐步学会探索的基本方法。
2. 注意精讲诱导相结合
为了保证活动课上学生有充足的操作、探讨时间,教师不是不讲,而是要研究“讲”的策略,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当讲则讲,不需要讲则坚决不讲。因此,在做法上要突出“四讲”原则:①讲引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②讲重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③讲难点——扫清学生的思维障碍;④讲关键——抓住解决问题的实质和要领。
3. 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运用要得当
一方面,活动课中要确保个人实际操作;另一方面,在留足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层次的基础上鼓励合作。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时刻掌控课堂的发展方向,确保学生的思路和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范围之内。
一、初中物理活动课的重要性
1. 有利于塑造积极探究的氛围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物理课堂上,教师必须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学生提供不同思维层次的探究空间。在制定活动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2. 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越贴近学生的日常经验的范畴,就越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度就越高。例如在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相关物理原理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人工制霜”的实验探究。操作性强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对霜的形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原来霜不是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在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就是这样一个有趣而又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在欣喜自己实验成果的同时,突破了日常生活的惯性思维,更激发了对物理学科的热爱。这样,会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很好地融合。
3.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科学,物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物理探究性实验课所强调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为了影响学生,关注生活中切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运用电路知识设计节日活动的彩灯、运用摩擦力的知识防滑、运用光的性质自制万花筒等,这些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求知欲。这种思维开放式的拓展,要求教师在创设探究性实验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支撑和引导。
二、初中物理活动课教学中的三大要点
1. 问题的有效创设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活动课是以实验活动的方式展开的一种透过物理现象,发现客观规律的一种知识的重塑过程。它既联系了学生的日常经验世界,又连接着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的重要环节。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活动课要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必须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惑、所得,不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预设中要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电阻一节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②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③你能用桌上的器材完成改变电流的大小,并说出你所用的方法吗?④在用不同材料的金属丝连入电路中时你发现灯的亮暗是否相同?
2. 探究的情境创设
在物理学习中,因为知识的信息量大,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中表面的物理现象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物理公式繁多、信息量大,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此时,创设探究的情境,应当巧妙地将知识的重难点融入活动的设计之中,并能够通过设计的问题把整节课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3. 积极进行激励评价拓展
学生在物理探究实验活动中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探求未知、成败皆有可能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断给予肯定和激励,在激励中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使得学生获得充分的自信和积极的成功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延伸到生活运用上去。如在做了浮力的实验之后,布置学生研究抽水马桶水箱的工作原理,要求学生设计出更加省水的水箱设计。
三、初中物理活动课教学的难点
1. 重视探索方法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认识物理,解决问题,使探究学习方式成为现代物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因此,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经常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交流等物理活动,逐步学会探索的基本方法。
2. 注意精讲诱导相结合
为了保证活动课上学生有充足的操作、探讨时间,教师不是不讲,而是要研究“讲”的策略,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当讲则讲,不需要讲则坚决不讲。因此,在做法上要突出“四讲”原则:①讲引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②讲重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③讲难点——扫清学生的思维障碍;④讲关键——抓住解决问题的实质和要领。
3. 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运用要得当
一方面,活动课中要确保个人实际操作;另一方面,在留足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层次的基础上鼓励合作。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时刻掌控课堂的发展方向,确保学生的思路和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