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并不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它不但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特点,而且还有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身发展的个性和特点,要正确的认识高职教育,重视高职教育办学特色问题才能办出更好地高职教育。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和水平,突出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质,“特色”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发展的永恒主题,规范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的相关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问题题。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双师型;实训基地
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也就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不能随心所欲、要科学,要根据高职教育自身的教育规律和特点,要准确地、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进行规划。因此,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规划要与社会产业、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调整相适宜。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要有自我特色,首先,要依据劳动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设置专业,真正做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高职教育的有效结合。其次,要相应的做到“适度超前”规划人才培养目标,既要适应当前岗位群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要放开眼界,做长远打算,走在经济发展的前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还要注意,新专业的设置要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原有专业也要有所变化,也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革。例如,在原专业上设置新的方向,或者在专业下设置更为具体、专业的方向等。在专业设置上不但做到“宽口径”还要注意他的“可调向性”。
1999年6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企业,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决定中的“产业研相结合”实际上就是一种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融合、相互配合,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的过程中体现强大的综合性优势。学校可以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可以对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更加了解,从而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革,这是一种可以使企业与学校共赢的一种手段。正如前教育部长周济所说:“产学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大幅增长,高职院校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和质量。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的理念,这既是特点也是优势,这样既提高了办学水平与效益,更实现了院校建设、产业发展、科研增强的良性互动,形成不同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的高职教育的特色模式。
二、“三双”建设——“双证书”“双基地”“双师队伍”
这里所谓的“三双”建设即,“双证书”、“双基地”、“双师队伍”。职业教育的就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毕业后直接走上第一线的工作岗位,必须具有过硬的技术和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不单单只有学校教育和肯定,还有有企业、行业的肯定与指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更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双证书”建设不但给予学生学习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的肯定。在毕业,不但要求学生修够学分拿到毕业证书,还要要求学生必须考取相应专业要求的高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技能鉴定等级证书。这也就意味高职院校在教学当中,开设相关课程,将职业资格考试中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相关内容融入到课程中,这样既在课上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又学到了技能,为参加技能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课证结合”的教学模式,很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很好地基础。“双证书”的实施是很有必要的,它既是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进行的一种自我完善,又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一种客观要求,同时它还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必备的要求。
在“双证书”教育制度的指导下,更要完善“双师队伍”的建设,和“双基地”的建设,后两者是前者实施的基础和助推器。“双师队伍”的建设对于“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实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学生不但要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处理生产一线中所发生的状况和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就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储备教授学生,还要具备实际生产和操作的技能。高职院校教师首先要积极参加各种技能、技术培训,考取相关证书,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技能和知识库,还要积极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投入到一线岗位的工作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实行,不但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取得所学专业的毕业证书,而且还要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实训条件,没有经过长期且严格的实际操作是很难达到这个要求的。为此,要大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融合学习和工作两种行为,构建工厂化课程。同和教学和生产的两种过程,这就要求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营造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既是大学,又像企业;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教育对象既是学生,又是员工;教学场所既是教师,又是车间;作业既是作品,又是产品。努力创造“双赢”的结果。校内实训基地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符合先进性。根据自身院校特色,地区及行业企业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设备,把握技术发展前沿,不断升级、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具有适用性。实训基地建设以实用、通用、共享为原则,建设一批具有教育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发挥其校内教学与鉴定功能外,同时具备开放性和服务性功能。 (二)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
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就是让学生直接到生产一线参与生产工作,在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场所。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与校企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依托产业开专业,发展专业反补产业的发展;二是依靠学校的教学优势、教师资源、以及灵活的办学模式来吸引社会上的优秀企事业单位联合学校,建设相应的实习基地。企业可以将实习基地作为员工的培训基地,学校也可以将企业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这样一来,达到了双赢。三是学校也可以加大投入,寻找大规模的、高层次的企业洽谈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提高实习实训基地的层次和辐射面积。
“双证书”、“双基地”、“双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策略,更是加深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是企业和高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课程系统建设
基于高职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要对课程的开发进行全新的定义和规范。高职院校要根据岗位群的对人才需要,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来构建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遵循以人为本,深入研究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基础课程系统+能力课程系统+素质课程系统”三大模块构成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系统。
知识、能力、素质是人才培养最关键的三大要素,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是教育的永恒主题,针对岗位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基础系统应包括以下几部分:政治理论知识、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人文素质知识以及专业拓展知识;能力体系应包括: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素质体系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因此“基础课程系统+能力课程系统+素质课程系统”应围绕以上的知识、能力、素质设置具体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高职院校在建设课程体系的探索中,要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掌握课程设置的原则和特点,才能够简历具有鲜明特色的灵活、科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
四、设计实训教学环节,规范实训教学考核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不但要满足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还要培养学生的还要具备实际生产和操作的技能。高等职业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规模逐渐壮大,质量意识逐渐提高,从原来的重规模和数量向坚持规模和质量统一转变,注重内涵建设发展成为高职教育工作的重点。深化教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成为高职院校建设工作中的重心,要重视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职业技能和能力素质。
高职院校要根据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结合岗位群对需求人才的标准,系统规范的设计实训教学环节,应建立以基本操作能力为前提、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创新能力为机翼的能力模块式实训教学模式,使实训中心学生化、实训目标具体化、实训教学决策权威化、实训理论适度化、实训内容动态化、实训结构模块化,最终实现实训职业化。因此,要注重教学实训,强化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完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施“双证”教育制度,更好实现实训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目的和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改革实训考核形式已是势在必行,而实训考核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1现如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哪些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因此,要对实训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的考核与管理,制订和完善实训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规范学生实训考核的环节和运作程序。这过程中不但要对学生进行考核,而且要对知道教师进行相应的考核。
经过规范科学实训教学环节训练,严格的实训教学考核下,学生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职业素质。有利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适应经济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0:137-138
[2]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发[1999]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傅双榕.完善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必要性与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13(15)
[4]刘岚,颜维志.试论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优化[J].j教育学术月刊.2008,7.82-83
[5]程金林,吴斌,靳晓枝,等.高校实训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训室研究与探索,2005,24(4):76-7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双师型;实训基地
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也就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不能随心所欲、要科学,要根据高职教育自身的教育规律和特点,要准确地、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进行规划。因此,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规划要与社会产业、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调整相适宜。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要有自我特色,首先,要依据劳动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设置专业,真正做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高职教育的有效结合。其次,要相应的做到“适度超前”规划人才培养目标,既要适应当前岗位群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要放开眼界,做长远打算,走在经济发展的前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还要注意,新专业的设置要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原有专业也要有所变化,也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革。例如,在原专业上设置新的方向,或者在专业下设置更为具体、专业的方向等。在专业设置上不但做到“宽口径”还要注意他的“可调向性”。
1999年6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企业,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决定中的“产业研相结合”实际上就是一种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融合、相互配合,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的过程中体现强大的综合性优势。学校可以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可以对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更加了解,从而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革,这是一种可以使企业与学校共赢的一种手段。正如前教育部长周济所说:“产学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大幅增长,高职院校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和质量。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的理念,这既是特点也是优势,这样既提高了办学水平与效益,更实现了院校建设、产业发展、科研增强的良性互动,形成不同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的高职教育的特色模式。
二、“三双”建设——“双证书”“双基地”“双师队伍”
这里所谓的“三双”建设即,“双证书”、“双基地”、“双师队伍”。职业教育的就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毕业后直接走上第一线的工作岗位,必须具有过硬的技术和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不单单只有学校教育和肯定,还有有企业、行业的肯定与指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更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双证书”建设不但给予学生学习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的肯定。在毕业,不但要求学生修够学分拿到毕业证书,还要要求学生必须考取相应专业要求的高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技能鉴定等级证书。这也就意味高职院校在教学当中,开设相关课程,将职业资格考试中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相关内容融入到课程中,这样既在课上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又学到了技能,为参加技能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课证结合”的教学模式,很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很好地基础。“双证书”的实施是很有必要的,它既是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进行的一种自我完善,又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一种客观要求,同时它还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必备的要求。
在“双证书”教育制度的指导下,更要完善“双师队伍”的建设,和“双基地”的建设,后两者是前者实施的基础和助推器。“双师队伍”的建设对于“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实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学生不但要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处理生产一线中所发生的状况和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就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储备教授学生,还要具备实际生产和操作的技能。高职院校教师首先要积极参加各种技能、技术培训,考取相关证书,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技能和知识库,还要积极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投入到一线岗位的工作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实行,不但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取得所学专业的毕业证书,而且还要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实训条件,没有经过长期且严格的实际操作是很难达到这个要求的。为此,要大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融合学习和工作两种行为,构建工厂化课程。同和教学和生产的两种过程,这就要求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营造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既是大学,又像企业;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教育对象既是学生,又是员工;教学场所既是教师,又是车间;作业既是作品,又是产品。努力创造“双赢”的结果。校内实训基地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符合先进性。根据自身院校特色,地区及行业企业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设备,把握技术发展前沿,不断升级、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具有适用性。实训基地建设以实用、通用、共享为原则,建设一批具有教育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发挥其校内教学与鉴定功能外,同时具备开放性和服务性功能。 (二)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
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就是让学生直接到生产一线参与生产工作,在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场所。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与校企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依托产业开专业,发展专业反补产业的发展;二是依靠学校的教学优势、教师资源、以及灵活的办学模式来吸引社会上的优秀企事业单位联合学校,建设相应的实习基地。企业可以将实习基地作为员工的培训基地,学校也可以将企业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这样一来,达到了双赢。三是学校也可以加大投入,寻找大规模的、高层次的企业洽谈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提高实习实训基地的层次和辐射面积。
“双证书”、“双基地”、“双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策略,更是加深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是企业和高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课程系统建设
基于高职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要对课程的开发进行全新的定义和规范。高职院校要根据岗位群的对人才需要,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来构建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遵循以人为本,深入研究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基础课程系统+能力课程系统+素质课程系统”三大模块构成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系统。
知识、能力、素质是人才培养最关键的三大要素,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是教育的永恒主题,针对岗位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基础系统应包括以下几部分:政治理论知识、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人文素质知识以及专业拓展知识;能力体系应包括: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素质体系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因此“基础课程系统+能力课程系统+素质课程系统”应围绕以上的知识、能力、素质设置具体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高职院校在建设课程体系的探索中,要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掌握课程设置的原则和特点,才能够简历具有鲜明特色的灵活、科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
四、设计实训教学环节,规范实训教学考核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不但要满足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还要培养学生的还要具备实际生产和操作的技能。高等职业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规模逐渐壮大,质量意识逐渐提高,从原来的重规模和数量向坚持规模和质量统一转变,注重内涵建设发展成为高职教育工作的重点。深化教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成为高职院校建设工作中的重心,要重视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职业技能和能力素质。
高职院校要根据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结合岗位群对需求人才的标准,系统规范的设计实训教学环节,应建立以基本操作能力为前提、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创新能力为机翼的能力模块式实训教学模式,使实训中心学生化、实训目标具体化、实训教学决策权威化、实训理论适度化、实训内容动态化、实训结构模块化,最终实现实训职业化。因此,要注重教学实训,强化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完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施“双证”教育制度,更好实现实训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目的和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改革实训考核形式已是势在必行,而实训考核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1现如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哪些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因此,要对实训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的考核与管理,制订和完善实训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规范学生实训考核的环节和运作程序。这过程中不但要对学生进行考核,而且要对知道教师进行相应的考核。
经过规范科学实训教学环节训练,严格的实训教学考核下,学生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职业素质。有利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适应经济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0:137-138
[2]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发[1999]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傅双榕.完善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必要性与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13(15)
[4]刘岚,颜维志.试论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优化[J].j教育学术月刊.2008,7.82-83
[5]程金林,吴斌,靳晓枝,等.高校实训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训室研究与探索,2005,24(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