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不仅包括书面表达能力,还包括口语交际的能力。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近年来的中高考试题中,口语交际题频频涉足,学生在答对此方面题时,往往因欠和谐得体而失分。因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乃至今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学生明确口语交际能力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它不仅是语言能力,更是一种做人交往做事的能力。具备上述能力的良好表现是:首先,倾听要“专心”,“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内容”,“听他人讲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这是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其次,表达要“虚心”。口语交际是用话语来表达的,话语谦虚文雅,则使对方有亲切感,会产生同你交际的欲望。反之,话语高傲粗野,则使对方有厌恶感,会产生排斥的想法。所以,表达时一定要“虚心”一定要尊重对方和自我谦让,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关心对方的思想、情绪,努力将自己的关心通过文明礼貌的语言表达出来。再次,交流要“诚心”,口语交际中,“倾听”是听别人讲话;“表达”是别人听自己说话,信息的传递都是单向的,缺乏交互性。只有“交流”,才是双方或多方的合作。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甚至是多项的,如果我们从礼仪的角度去看待“交流”,就会得出:“交流”的根本基点就是“诚心”,如果不具备“诚心”,口语交际的内容再好,技巧再高,都很难得以愉悦进行。因此,良好的文明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要学会说普通话,语言清晰,语句连贯,意思完整明白,说话注意对象场合,文明得体,叙述事物要内容具体、有条理,用恰当词语表达情感,发表观点要有说服力等都是口语交际的总的目标与要求。
二、立足教材,奠定口语交际的基础
多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课堂上反复训练朗读并将其落到实处。如教学新课文让学生通篇诵读,或让学生分段、分组朗读,也可以让他们倾听和模仿录音朗读,背诵教材中精彩的语段或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学生在读背训练中,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进步,说话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描述画面,复述课文故事情节等形式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在教《斑羚飞渡》一文时,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将课文内容分为“进退维谷”“分列成功”“斑羚飞渡”“头羊赴死”四个不同的场景,同时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朗读这四个不同的场景,然后每组分别推荐学生复述各自朗读的内容。学生因为对课文朗读的较熟练,因而大多数学生能对课文情节复述的较具体。在让他们谈谈读完本文的感想时,学生大多能谈出故事的悲壮,并为老斑羚为了赢得种族的生存,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年轻斑羚搭起一座生命之桥的悲壮场面所打动,并对人类的这种残忍捕猎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学生在谈论时情绪高涨,创设出各种得体而动人的情景。
三、实施课前限时演讲,让学生养成自觉参与的良好习惯
每天轮流一名学生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不限,可以是寓言笑话、成语故事、名人名言、广告赏析,也可以是每日见闻、学习心得等,同时要求倾听的学生能简单点评。另外还组织评审小组对演讲、点评的学生进行考评亮分,告诉学生得分将算平时成绩进入他们的成长记录袋。利用评委亮分制,让每位学生课前能够进行认真充分的准备,同时也能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还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话可讲,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由“要我讲”变为“我要讲”。这样,生生互动,既培养了说话的能力,也培养了学会倾听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有一部分同学第一次上台感到非常紧张,可两个轮回一过,他们再上台演讲则显得自然大方,有的还声情并茂,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他们的知识、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不断充实、发展和提高。
四、结合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努力搭建练习的平台
课本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把课标的要求具体化,而且分解到各个学段中,应用好这一教学资源,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就基本落到实处。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教材“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的《感受自然》一课时,结合本地的“一山(马陵山)”“一湖(骆马湖)”“一古镇(窑湾镇)”这一特有的自然资源,利用星期天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安排组长带队:一组感受登山;一组畅游骆马湖;一组踏寻窑湾古迹。分别体悟大自然的生命和灵性,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并要求他们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记述出来,讲给别人听。学生实地考察回来交流心得时,连平时不善言谈,语文水平常常的同学,都能说出和写出观察到的景物特征以及内心的感受体验,即能说出眼中的景和心中的情,也为写作和口语交际提供“源头活水”和情境。学生有了具体的、亲历的活动,便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大自然馈赠的丰富素材,触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了表达能力。再如,在教“成长的烦恼”一课时,课前让他们分别准备有关烦恼的材料:学习方面的、生活方面的、与人交往方面的等。开始上课,我说:“同学们,成长是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主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主题。在成长中,有欢乐,有烦恼,说出你们的烦恼,放下你们心灵的包袱,了解他人的烦恼,学会理解,从此你将变得轻松,变得大度,在和谐的生活旋律中不知不觉的成长。老师相信你们能互诉苦衷,更坚信你们从今以后成长的更健康、更快乐。”我的话刚一结束,学生们象被启开了心闸,内心的话语如冲出堤坝的洪水,汩汩流淌。学生主人公的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交际能力得到提升,互助、关爱、合作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语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说话要文明、准确、得体、规范。同时,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文明用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一、学生明确口语交际能力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它不仅是语言能力,更是一种做人交往做事的能力。具备上述能力的良好表现是:首先,倾听要“专心”,“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内容”,“听他人讲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这是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其次,表达要“虚心”。口语交际是用话语来表达的,话语谦虚文雅,则使对方有亲切感,会产生同你交际的欲望。反之,话语高傲粗野,则使对方有厌恶感,会产生排斥的想法。所以,表达时一定要“虚心”一定要尊重对方和自我谦让,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关心对方的思想、情绪,努力将自己的关心通过文明礼貌的语言表达出来。再次,交流要“诚心”,口语交际中,“倾听”是听别人讲话;“表达”是别人听自己说话,信息的传递都是单向的,缺乏交互性。只有“交流”,才是双方或多方的合作。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甚至是多项的,如果我们从礼仪的角度去看待“交流”,就会得出:“交流”的根本基点就是“诚心”,如果不具备“诚心”,口语交际的内容再好,技巧再高,都很难得以愉悦进行。因此,良好的文明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要学会说普通话,语言清晰,语句连贯,意思完整明白,说话注意对象场合,文明得体,叙述事物要内容具体、有条理,用恰当词语表达情感,发表观点要有说服力等都是口语交际的总的目标与要求。
二、立足教材,奠定口语交际的基础
多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课堂上反复训练朗读并将其落到实处。如教学新课文让学生通篇诵读,或让学生分段、分组朗读,也可以让他们倾听和模仿录音朗读,背诵教材中精彩的语段或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学生在读背训练中,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进步,说话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描述画面,复述课文故事情节等形式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在教《斑羚飞渡》一文时,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将课文内容分为“进退维谷”“分列成功”“斑羚飞渡”“头羊赴死”四个不同的场景,同时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朗读这四个不同的场景,然后每组分别推荐学生复述各自朗读的内容。学生因为对课文朗读的较熟练,因而大多数学生能对课文情节复述的较具体。在让他们谈谈读完本文的感想时,学生大多能谈出故事的悲壮,并为老斑羚为了赢得种族的生存,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年轻斑羚搭起一座生命之桥的悲壮场面所打动,并对人类的这种残忍捕猎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学生在谈论时情绪高涨,创设出各种得体而动人的情景。
三、实施课前限时演讲,让学生养成自觉参与的良好习惯
每天轮流一名学生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不限,可以是寓言笑话、成语故事、名人名言、广告赏析,也可以是每日见闻、学习心得等,同时要求倾听的学生能简单点评。另外还组织评审小组对演讲、点评的学生进行考评亮分,告诉学生得分将算平时成绩进入他们的成长记录袋。利用评委亮分制,让每位学生课前能够进行认真充分的准备,同时也能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还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话可讲,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由“要我讲”变为“我要讲”。这样,生生互动,既培养了说话的能力,也培养了学会倾听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有一部分同学第一次上台感到非常紧张,可两个轮回一过,他们再上台演讲则显得自然大方,有的还声情并茂,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他们的知识、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不断充实、发展和提高。
四、结合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努力搭建练习的平台
课本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把课标的要求具体化,而且分解到各个学段中,应用好这一教学资源,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就基本落到实处。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教材“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的《感受自然》一课时,结合本地的“一山(马陵山)”“一湖(骆马湖)”“一古镇(窑湾镇)”这一特有的自然资源,利用星期天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安排组长带队:一组感受登山;一组畅游骆马湖;一组踏寻窑湾古迹。分别体悟大自然的生命和灵性,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并要求他们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记述出来,讲给别人听。学生实地考察回来交流心得时,连平时不善言谈,语文水平常常的同学,都能说出和写出观察到的景物特征以及内心的感受体验,即能说出眼中的景和心中的情,也为写作和口语交际提供“源头活水”和情境。学生有了具体的、亲历的活动,便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大自然馈赠的丰富素材,触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了表达能力。再如,在教“成长的烦恼”一课时,课前让他们分别准备有关烦恼的材料:学习方面的、生活方面的、与人交往方面的等。开始上课,我说:“同学们,成长是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主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主题。在成长中,有欢乐,有烦恼,说出你们的烦恼,放下你们心灵的包袱,了解他人的烦恼,学会理解,从此你将变得轻松,变得大度,在和谐的生活旋律中不知不觉的成长。老师相信你们能互诉苦衷,更坚信你们从今以后成长的更健康、更快乐。”我的话刚一结束,学生们象被启开了心闸,内心的话语如冲出堤坝的洪水,汩汩流淌。学生主人公的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交际能力得到提升,互助、关爱、合作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语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说话要文明、准确、得体、规范。同时,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文明用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