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民族的腾飞,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娃娃抓起。小学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自然也就是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幼儿的创造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后天创造能力的差异主要与家庭、教师等成人的影响和指导关。所以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儿童在动脑、动手、动口,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启发孩子们积极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一、勤于动手动脑,诱发幼儿的灵感
陶行知说过,“人生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起干,是创造的开始,手脑启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小学生由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更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儿童眼、耳、手、脑,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 ,诱发孩子们的灵感。例如,在教学中我会让孩子们到院子中捡5个绿色的树叶和3个黄色的树叶,以培养孩子们的认知颜色和数字的能力,或者准备一些各种颜色的卡片,上面有不同颜色的图形比如圆的、方的、椭圆的、三角的让其从中挑选出来,按颜色形状分类,练习器眼手脑的协调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应处处以生活为基础,生活是无限大的研究课堂。生活中有大量能触发学生灵感、兴趣的东西,它们有特殊的“亲和力”。我们为什么不创设一种孩子们都熟知、都喜欢的情境,让孩子们都参与进来,都“动”起来呢?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讲“0的认识”一课,一上课,他就画了一个三毛的头像,然后他告诉孩子们,如果三毛的哥哥和弟弟分别用加一毛、减一毛的方式表示,那么他哥哥应该叫什么?同学们大声喊:“四毛、五毛、六毛····”“那么他弟弟怎么称呼?”孩子们在这样的思维下大声喊:“二毛、一毛”。这位老师又说了:“那一毛还有个弟弟,你们怎么称呼他?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秃毛”,随后哈哈大笑起来。老师借机说:“你们为什么叫他秃毛?”“因为他头上没毛”,“对了,这个一根头发也没有,在数学上就叫‘0’。”非常亲切、自然、有趣的一个引入,老师们听了尚且觉得别具一格、印象深刻,更何况孩子们。
三、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趣”中求知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在组织教学时,力求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或利用多媒体教学变静态为动态。或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披上引人的外纱,或联系实际、或组织游戏、或讲故事、有奖竞赛、抢答等。合理的组织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兴趣昂然中思考生疑,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积极、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笑脸,愿他们快乐地学习,激发学习情趣。最后剩一个,师问:我们班有多少名同学?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又如:课件中制作的可爱的小动物激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产生学习欲望。
四、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以疑促思
学生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顾其童心,投其所好”,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之中,从而引发学生深厚地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的求知。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境,激发儿童创新的动机。如教《乌鸦喝水》这篇课文,课开始 ,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讲故事:“有一天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用红笔勾画太阳),树叶一动也不动(勾画绿树、小鸡、小鸭们热的直叫,都躲在树下乘凉,这是一只乌鸦飞来,他渴极了,到处找水喝,找着找着,找到一个装着水的瓶子,可乌鸦面对瓶子发呆····”当孩子沉浸在情趣中 ,老师接着提问:“乌鸦为什么面对瓶子发呆?他喝到水了吗?”在色彩鲜明的画面和富有情趣的故事刺激下,经老师一问,引发了好奇心,同学们情趣马上活跃 ,一种渴望的愿望油然而生,对学习这篇课文产生兴趣,继而凭借课文与实物演示,乌鸦发呆原因与喝道水的方法就迎刃而解。
五、创设环境,培养发散思维
除了营造氛围,以疑促思之外,还需要创设一定的物质环境。例如:丰富多彩的文学、音乐、美术、游戏、制作等活动,都有利于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可指导幼儿根据云彩的变换尽可能编出动物的故事来,还可引导孩子尽可能的多例举处易拉罐的利用方案。此外,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成分,教师还可以专门设计一些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以达到培养、开发创造力的目的。
六、创设和谐氛围,让幼儿有创造性的言行
心里学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全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偏离了常模而感到焦虑不安。儿童也会如此。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里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幼儿与众不同的言行,消除幼儿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幻想,鼓励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首创性、互异性和多样性等,使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总之,教育要创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的。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让我们教师从每一节课做起,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为造就创新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能够成全儿童的发展,珍视他的童年,保护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堂。让孩子们快乐的成长,自由发挥出潜在的能力,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祖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立足于世界长盛不衰!
(作者简介:宁翠绵(1966.04-),女,晋州市桃园镇韩庄人,专科,小学一级教师,晋州市桃园镇韩庄学校。)
幼儿的创造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后天创造能力的差异主要与家庭、教师等成人的影响和指导关。所以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儿童在动脑、动手、动口,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启发孩子们积极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一、勤于动手动脑,诱发幼儿的灵感
陶行知说过,“人生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起干,是创造的开始,手脑启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小学生由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更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儿童眼、耳、手、脑,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 ,诱发孩子们的灵感。例如,在教学中我会让孩子们到院子中捡5个绿色的树叶和3个黄色的树叶,以培养孩子们的认知颜色和数字的能力,或者准备一些各种颜色的卡片,上面有不同颜色的图形比如圆的、方的、椭圆的、三角的让其从中挑选出来,按颜色形状分类,练习器眼手脑的协调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应处处以生活为基础,生活是无限大的研究课堂。生活中有大量能触发学生灵感、兴趣的东西,它们有特殊的“亲和力”。我们为什么不创设一种孩子们都熟知、都喜欢的情境,让孩子们都参与进来,都“动”起来呢?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讲“0的认识”一课,一上课,他就画了一个三毛的头像,然后他告诉孩子们,如果三毛的哥哥和弟弟分别用加一毛、减一毛的方式表示,那么他哥哥应该叫什么?同学们大声喊:“四毛、五毛、六毛····”“那么他弟弟怎么称呼?”孩子们在这样的思维下大声喊:“二毛、一毛”。这位老师又说了:“那一毛还有个弟弟,你们怎么称呼他?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秃毛”,随后哈哈大笑起来。老师借机说:“你们为什么叫他秃毛?”“因为他头上没毛”,“对了,这个一根头发也没有,在数学上就叫‘0’。”非常亲切、自然、有趣的一个引入,老师们听了尚且觉得别具一格、印象深刻,更何况孩子们。
三、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趣”中求知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在组织教学时,力求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或利用多媒体教学变静态为动态。或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披上引人的外纱,或联系实际、或组织游戏、或讲故事、有奖竞赛、抢答等。合理的组织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兴趣昂然中思考生疑,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积极、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笑脸,愿他们快乐地学习,激发学习情趣。最后剩一个,师问:我们班有多少名同学?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又如:课件中制作的可爱的小动物激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产生学习欲望。
四、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以疑促思
学生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顾其童心,投其所好”,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之中,从而引发学生深厚地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的求知。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境,激发儿童创新的动机。如教《乌鸦喝水》这篇课文,课开始 ,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讲故事:“有一天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用红笔勾画太阳),树叶一动也不动(勾画绿树、小鸡、小鸭们热的直叫,都躲在树下乘凉,这是一只乌鸦飞来,他渴极了,到处找水喝,找着找着,找到一个装着水的瓶子,可乌鸦面对瓶子发呆····”当孩子沉浸在情趣中 ,老师接着提问:“乌鸦为什么面对瓶子发呆?他喝到水了吗?”在色彩鲜明的画面和富有情趣的故事刺激下,经老师一问,引发了好奇心,同学们情趣马上活跃 ,一种渴望的愿望油然而生,对学习这篇课文产生兴趣,继而凭借课文与实物演示,乌鸦发呆原因与喝道水的方法就迎刃而解。
五、创设环境,培养发散思维
除了营造氛围,以疑促思之外,还需要创设一定的物质环境。例如:丰富多彩的文学、音乐、美术、游戏、制作等活动,都有利于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可指导幼儿根据云彩的变换尽可能编出动物的故事来,还可引导孩子尽可能的多例举处易拉罐的利用方案。此外,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成分,教师还可以专门设计一些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以达到培养、开发创造力的目的。
六、创设和谐氛围,让幼儿有创造性的言行
心里学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全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偏离了常模而感到焦虑不安。儿童也会如此。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里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幼儿与众不同的言行,消除幼儿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幻想,鼓励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首创性、互异性和多样性等,使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总之,教育要创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的。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让我们教师从每一节课做起,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为造就创新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能够成全儿童的发展,珍视他的童年,保护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堂。让孩子们快乐的成长,自由发挥出潜在的能力,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祖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立足于世界长盛不衰!
(作者简介:宁翠绵(1966.04-),女,晋州市桃园镇韩庄人,专科,小学一级教师,晋州市桃园镇韩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