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一大难题。经过研究调查,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教育有很大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一项重要因素。为此,笔者采用访谈调查法以某小学为例进行了研究,从调查中了解了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最后针对性找出规范化对策。只要家长、老师、学校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提高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发挥自身潜能,促进学业的进步。
关键词: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小学生心理;访谈调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学困生问题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学校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小学又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一定程度影响未来的前程,尤其是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学习是小学生主要活动,因此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基于学业进行判断,即小学生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从事某一学习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否达到特定目标或表现水平的主观判断。[1]学困生由于其学习成绩稍微落后于其他同学,自我效能感并未能形成一个良好而客观的评价,这样不仅影响他们对学习目标的确立程度、对学习的坚持程度、面对困难时的情绪状态和对学习行为的调节与控制水平,还影响他们自身学习潜能的发挥。[2]因此,在认识到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后,要充分重视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困生转化中的有效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发挥自身潜能。
自我效能感渗透在学生行为的各个方面,再结合理论的基础上,只有深入调查学困生及他们的任课老师,才能有针对性的对这一群体提出更好的转化建议。为此,笔者对一些小学学困生以及他们的任课老师进行了观察与访谈,为了了解学困生低下的可能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提高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二、当前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通过对学困生的访谈,结合他们的回答内容以及老师的评价,综合来看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并不高。他们对于自己能够在学习中取的好成绩、顺利解决问题并不太相信,对于富有挑战性的事情基本不会选择,对自己采取一定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缺乏自信。史献平,陶春兰(1999)指出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来转变“学困生”学业成绩低的 状况。Schunk(1989)在他的实验中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高低预 测学生的学业成绩。国内学者杨心德(1996)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学困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比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低以及“学困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发展水平较低。[3]
三、提高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经过研究,提高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访谈调查的问题分析以及中外学者的研究,给予学困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和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提供榜样示范,用爱和激励感化学困生是必然途径。为此,笔者在总结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参考文献,认为培养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有:
(一)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
班杜拉认为, 实践的成败经验是人们建立自我效能感的主要信息源。成功的经验使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所以会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使人们对自己失去信心, 就会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4]学困生本身学习能力就比较薄弱,一开始鼓起勇气努力学习,结果经历的确是多次的失败,自信心难免会受到打击,对自己的能力认知也会越来越模糊。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先安排一些符合他们水平的简单任务逐步积累自信心,慢慢地再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给学生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一定可以完成的任务,无形之中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1]
(二)培养学困生积极的归因方式
学困生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会直接影响其学业自我效能感, 并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影响。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尚不能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往往不能对自己学习的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学困生更是如此。学困生习惯于将失败归于运气太差、题目太难这种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有的怪罪于自己没有能力,而不去反省自己是否付出努力了。
因此, 教师要加强小学学困生的归因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进行积极而合理的归因。告诉学生要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比如能力和努力,这样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意识到努力是通往成功的有效途径,在今后遇到任务和困难时会有完成和克服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学会自我归因,自我调节,恢复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三)提供替代经验,进行榜样示范
研究表明,学生常常会和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的人进行比较,他们的成败会像一面镜子暗示你的成败,影响着你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在学习生活中,学困生需要有一个与他们情况相似但又比学困生稍微成功一点的学生来作为他的榜样。并且老师也要配合起来,增加这位学生成功的次数,让学困生看到希望。获得有效的替代性经验,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比如安排学困生与能力相当并学业比较成功的同学坐同桌,效果会更理想。学困生在心理上不会觉得自己更差,看到老师对同桌的表扬自然也会去尝试,去努力。
(四)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 “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能是对赞赏的渴求。”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有利于增强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访谈得知,学困生在自己喜欢的老师课上会更专注,学习兴趣也会高涨,尽量做到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一步步进行;然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老师,他们会呈现出一种消极的学习状态,不专注,喜欢做小动作甚至打扰周围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更多关怀的目光投到学困生身上,多一些理解,多给一些温暖,少一些斥责。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十分敏感,及时进行鼓励表扬。
参考文献
[1] 曹志霞. 開启学困生的心灵之窗——增强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教育教学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5(2):14-14.
[2] 张小莉. 教师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J]. 卫生职业教育, 2017(14).
[3] 李鑫情. “学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 语文学刊, 2015(20):158-159.
[4] 纪红艳. 试论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2):14-16.
关键词: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小学生心理;访谈调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学困生问题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学校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小学又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一定程度影响未来的前程,尤其是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学习是小学生主要活动,因此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基于学业进行判断,即小学生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从事某一学习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否达到特定目标或表现水平的主观判断。[1]学困生由于其学习成绩稍微落后于其他同学,自我效能感并未能形成一个良好而客观的评价,这样不仅影响他们对学习目标的确立程度、对学习的坚持程度、面对困难时的情绪状态和对学习行为的调节与控制水平,还影响他们自身学习潜能的发挥。[2]因此,在认识到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后,要充分重视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困生转化中的有效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发挥自身潜能。
自我效能感渗透在学生行为的各个方面,再结合理论的基础上,只有深入调查学困生及他们的任课老师,才能有针对性的对这一群体提出更好的转化建议。为此,笔者对一些小学学困生以及他们的任课老师进行了观察与访谈,为了了解学困生低下的可能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提高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二、当前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通过对学困生的访谈,结合他们的回答内容以及老师的评价,综合来看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并不高。他们对于自己能够在学习中取的好成绩、顺利解决问题并不太相信,对于富有挑战性的事情基本不会选择,对自己采取一定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缺乏自信。史献平,陶春兰(1999)指出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来转变“学困生”学业成绩低的 状况。Schunk(1989)在他的实验中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高低预 测学生的学业成绩。国内学者杨心德(1996)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学困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比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低以及“学困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发展水平较低。[3]
三、提高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经过研究,提高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访谈调查的问题分析以及中外学者的研究,给予学困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和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提供榜样示范,用爱和激励感化学困生是必然途径。为此,笔者在总结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参考文献,认为培养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有:
(一)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
班杜拉认为, 实践的成败经验是人们建立自我效能感的主要信息源。成功的经验使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所以会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使人们对自己失去信心, 就会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4]学困生本身学习能力就比较薄弱,一开始鼓起勇气努力学习,结果经历的确是多次的失败,自信心难免会受到打击,对自己的能力认知也会越来越模糊。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先安排一些符合他们水平的简单任务逐步积累自信心,慢慢地再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给学生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一定可以完成的任务,无形之中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1]
(二)培养学困生积极的归因方式
学困生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会直接影响其学业自我效能感, 并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影响。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尚不能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往往不能对自己学习的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学困生更是如此。学困生习惯于将失败归于运气太差、题目太难这种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有的怪罪于自己没有能力,而不去反省自己是否付出努力了。
因此, 教师要加强小学学困生的归因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进行积极而合理的归因。告诉学生要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比如能力和努力,这样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意识到努力是通往成功的有效途径,在今后遇到任务和困难时会有完成和克服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学会自我归因,自我调节,恢复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三)提供替代经验,进行榜样示范
研究表明,学生常常会和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的人进行比较,他们的成败会像一面镜子暗示你的成败,影响着你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在学习生活中,学困生需要有一个与他们情况相似但又比学困生稍微成功一点的学生来作为他的榜样。并且老师也要配合起来,增加这位学生成功的次数,让学困生看到希望。获得有效的替代性经验,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比如安排学困生与能力相当并学业比较成功的同学坐同桌,效果会更理想。学困生在心理上不会觉得自己更差,看到老师对同桌的表扬自然也会去尝试,去努力。
(四)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 “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能是对赞赏的渴求。”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有利于增强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访谈得知,学困生在自己喜欢的老师课上会更专注,学习兴趣也会高涨,尽量做到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一步步进行;然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老师,他们会呈现出一种消极的学习状态,不专注,喜欢做小动作甚至打扰周围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更多关怀的目光投到学困生身上,多一些理解,多给一些温暖,少一些斥责。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十分敏感,及时进行鼓励表扬。
参考文献
[1] 曹志霞. 開启学困生的心灵之窗——增强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教育教学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5(2):14-14.
[2] 张小莉. 教师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J]. 卫生职业教育, 2017(14).
[3] 李鑫情. “学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 语文学刊, 2015(20):158-159.
[4] 纪红艳. 试论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