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能先生:
您好!
编辑部把您的来稿转发给我,这是《文史杂志》一贯重视编读交流,重视学术讨论的好作法。让论辩双方都能畅谈己见,也是对读者和作者的尊重,故而此举已经获得大家的支持。
从您第一句话“积多(张绍诚)先生于……”看来,您对绍诚(“积少成多”中之“少成”即我曾用名)相当重视,有所了解;既不见外,我也愿意直接给您回信。
按正常理解,“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就是实事求是地共同商讨的好学风。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爱人以德,理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您对我的批评是一剂良药,我愿自省以报。这里同时也坦陈我的一些想法,和您商讨。
一、“应共冤魂语”不是特定的平仄句式
您指出:“应共冤魂语”,出自杜甫《天末怀李白》。虽然这的确是近体诗,但无论怎样看,这句也是符合诗律“仄仄平平仄”的规定的,哪里算得上“特定的平仄格式”了(难不成先生又把去声字“共”误作了平声)?况且,“冤魂” 也不如积多先生所说,是什么“前仄后平的词语”,因此它与先生所举“故乡”、“挂帆”并不相类,因为“冤”、“ 魂”这两个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上平声十三元,先生是不是也该弄弄醒豁啊?把不是拗句的句子当成拗句来作平仄格式论证的证据,不是也有点滑稽么?
您批评得对!绍诚有误!“应共冤魂语”确实“也是符合诗律‘仄仄平平仄’的规定的”,不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现在冷静思考当时阑入致误的原因,错在没有认真复查自校;剪贴文字时没把“凉风起天末”后的“应共冤魂语”和后文“故乡、挂帆、冤魂”中的“冤魂”删掉,粗疏致误。确如您所言“把不是拗句的句子当成拗句来作平仄格式论证的证据”,没有“弄醒豁”,是“有点滑稽”,理当自责!非常感谢您爱人以德,直言匡谬!谨向读者和您致歉!
二、《听蜀僧濬弹琴》是律诗
您说:“客心洗流水”,它出自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这诗一开始便道:“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峨眉峰”,三连平。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把这诗归入近体不大靠得住。
但是《听蜀僧濬弹琴》历来被认定为律诗(即您说的“近体诗”)。此诗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补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第一版)卷五“五言律诗”内。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载有袁行霈教授的《听蜀僧濬弹琴》赏析文章,先就说道:“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文末再言:“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
三、“客心洗流水”与“拗救”
您说:“客心洗流水”这个五言句,第一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才符合积多先生的论述(上述引文中还用“注意”进行了提示性的强调)。但我也就“注意”到,此句的第一字恰恰用的是仄声。积多先生竟用自己的论据推翻了自己的见解,好生奇怪!先生该不会把入声字“客”误作了平声吧?
“客心洗流水”是“仄平仄平仄”,“客”是入声字。但我们还要看李白处理首联的修辞手法。是否可以理解为,对句“馀响入霜钟”是“平仄仄平平”,首字特意不用仄声字,而用平声字“馀”,目的正是以 “馀”的平声来救“客”的仄声。(参见王力先生说杜甫《天末怀李白》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王力先生说得对:“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四、“春殿”是特意使用的词语
您说:“满春”二字之所以可以颠倒,是因为“满春”、“春殿”都不是语素结合紧密的固定词语(迄今为止,还没有材料证明勾践建有什么“春殿”或“秋殿” ),因而李白没有理由特意为之调整这句的平仄进行拗救。
确实“没有材料证明勾践建有什么“春殿”,但“春殿”却是唐人不止一次地使用的名词,即您所说的“语素结合紧密的固定词语”。为避免孤证,请看以下例句:
“春殿猗兰美,仙阶柏树荣。地逢芳节应,时睹圣人生。”(郑愔《中宗降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
“乘舆执玉已登坛,细草沾衣春殿寒。昨夜云生拜初月,万年甘露水晶盘。”(王昌龄《甘泉歌》)
“天门日射黄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宫草微微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云近蓬莱常好色,雪残鳷鹊亦多时。侍臣缓步归青琐,退食从容出每迟。” (杜甫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益《宫怨》)
“紫檀衣且香,春殿日尤长。此地开新讲,何山锁旧房。”(曹松《青龙寺赠云颢法师》)
“伤心忆得陈后主,春殿半酣细腰舞。黄莺百舌正相呼,玉树后庭花带雨。”(牛殳《琵琶行》)
“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李煜《玉楼春》)网载文字附有注解:春殿:即御殿。以其豪华、盛大而称“春殿”。李白《越中览古》诗有“宫女如花满春殿”之句。
这样看来,李白正是极大可能是要保留“春殿”一词,而 “特意为之调整这句的平仄进行拗救”。
五、广交益友乐多闻
四川联友一贯坚持对联须守格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与“破格”论辩论多次,终于取得共识。中国楹联学会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明确规定“在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实践中,必须坚持联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这是通过学术讨论取得共识的成功一例。辩论中七十多岁的四川联友王钟璘老师是批评“破格”论的先锋,直言无忌;但也能接受批评,在楹联报刊发表《鸣谢》,检讨认错。联人佩服,写《我服王钟璘》以报。吾辈七十多岁,认错七十多次,又算得啥子?你敢检讨,别人还尊重你。这是绍诚多年实践的真切感受。
2006年我在《天府联苑》发表《鸣谢与声明》检讨撰联用词冗赘,导致平仄失调之误。最近又借《九州煮墨网》一隅发表《常谈己过 也论人非》(小友林鑫批改版),列举多次犯错误,说明为人应该闻过则喜,知过必改;不能讳疾忌医,文过饰非。绍诚虽学识浅陋,但心怀坦荡,知过必改,且知无不言,直陈管见,谨供参考。我遵循先贤教导,友直友谅友多闻。李先生赐教可致信绍诚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专此奉达,顺颂
文褀
张绍诚 敬复 2013年2月13日
您好!
编辑部把您的来稿转发给我,这是《文史杂志》一贯重视编读交流,重视学术讨论的好作法。让论辩双方都能畅谈己见,也是对读者和作者的尊重,故而此举已经获得大家的支持。
从您第一句话“积多(张绍诚)先生于……”看来,您对绍诚(“积少成多”中之“少成”即我曾用名)相当重视,有所了解;既不见外,我也愿意直接给您回信。
按正常理解,“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就是实事求是地共同商讨的好学风。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爱人以德,理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您对我的批评是一剂良药,我愿自省以报。这里同时也坦陈我的一些想法,和您商讨。
一、“应共冤魂语”不是特定的平仄句式
您指出:“应共冤魂语”,出自杜甫《天末怀李白》。虽然这的确是近体诗,但无论怎样看,这句也是符合诗律“仄仄平平仄”的规定的,哪里算得上“特定的平仄格式”了(难不成先生又把去声字“共”误作了平声)?况且,“冤魂” 也不如积多先生所说,是什么“前仄后平的词语”,因此它与先生所举“故乡”、“挂帆”并不相类,因为“冤”、“ 魂”这两个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上平声十三元,先生是不是也该弄弄醒豁啊?把不是拗句的句子当成拗句来作平仄格式论证的证据,不是也有点滑稽么?
您批评得对!绍诚有误!“应共冤魂语”确实“也是符合诗律‘仄仄平平仄’的规定的”,不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现在冷静思考当时阑入致误的原因,错在没有认真复查自校;剪贴文字时没把“凉风起天末”后的“应共冤魂语”和后文“故乡、挂帆、冤魂”中的“冤魂”删掉,粗疏致误。确如您所言“把不是拗句的句子当成拗句来作平仄格式论证的证据”,没有“弄醒豁”,是“有点滑稽”,理当自责!非常感谢您爱人以德,直言匡谬!谨向读者和您致歉!
二、《听蜀僧濬弹琴》是律诗
您说:“客心洗流水”,它出自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这诗一开始便道:“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峨眉峰”,三连平。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把这诗归入近体不大靠得住。
但是《听蜀僧濬弹琴》历来被认定为律诗(即您说的“近体诗”)。此诗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补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第一版)卷五“五言律诗”内。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载有袁行霈教授的《听蜀僧濬弹琴》赏析文章,先就说道:“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文末再言:“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
三、“客心洗流水”与“拗救”
您说:“客心洗流水”这个五言句,第一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才符合积多先生的论述(上述引文中还用“注意”进行了提示性的强调)。但我也就“注意”到,此句的第一字恰恰用的是仄声。积多先生竟用自己的论据推翻了自己的见解,好生奇怪!先生该不会把入声字“客”误作了平声吧?
“客心洗流水”是“仄平仄平仄”,“客”是入声字。但我们还要看李白处理首联的修辞手法。是否可以理解为,对句“馀响入霜钟”是“平仄仄平平”,首字特意不用仄声字,而用平声字“馀”,目的正是以 “馀”的平声来救“客”的仄声。(参见王力先生说杜甫《天末怀李白》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王力先生说得对:“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四、“春殿”是特意使用的词语
您说:“满春”二字之所以可以颠倒,是因为“满春”、“春殿”都不是语素结合紧密的固定词语(迄今为止,还没有材料证明勾践建有什么“春殿”或“秋殿” ),因而李白没有理由特意为之调整这句的平仄进行拗救。
确实“没有材料证明勾践建有什么“春殿”,但“春殿”却是唐人不止一次地使用的名词,即您所说的“语素结合紧密的固定词语”。为避免孤证,请看以下例句:
“春殿猗兰美,仙阶柏树荣。地逢芳节应,时睹圣人生。”(郑愔《中宗降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
“乘舆执玉已登坛,细草沾衣春殿寒。昨夜云生拜初月,万年甘露水晶盘。”(王昌龄《甘泉歌》)
“天门日射黄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宫草微微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云近蓬莱常好色,雪残鳷鹊亦多时。侍臣缓步归青琐,退食从容出每迟。” (杜甫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益《宫怨》)
“紫檀衣且香,春殿日尤长。此地开新讲,何山锁旧房。”(曹松《青龙寺赠云颢法师》)
“伤心忆得陈后主,春殿半酣细腰舞。黄莺百舌正相呼,玉树后庭花带雨。”(牛殳《琵琶行》)
“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李煜《玉楼春》)网载文字附有注解:春殿:即御殿。以其豪华、盛大而称“春殿”。李白《越中览古》诗有“宫女如花满春殿”之句。
这样看来,李白正是极大可能是要保留“春殿”一词,而 “特意为之调整这句的平仄进行拗救”。
五、广交益友乐多闻
四川联友一贯坚持对联须守格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与“破格”论辩论多次,终于取得共识。中国楹联学会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明确规定“在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实践中,必须坚持联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这是通过学术讨论取得共识的成功一例。辩论中七十多岁的四川联友王钟璘老师是批评“破格”论的先锋,直言无忌;但也能接受批评,在楹联报刊发表《鸣谢》,检讨认错。联人佩服,写《我服王钟璘》以报。吾辈七十多岁,认错七十多次,又算得啥子?你敢检讨,别人还尊重你。这是绍诚多年实践的真切感受。
2006年我在《天府联苑》发表《鸣谢与声明》检讨撰联用词冗赘,导致平仄失调之误。最近又借《九州煮墨网》一隅发表《常谈己过 也论人非》(小友林鑫批改版),列举多次犯错误,说明为人应该闻过则喜,知过必改;不能讳疾忌医,文过饰非。绍诚虽学识浅陋,但心怀坦荡,知过必改,且知无不言,直陈管见,谨供参考。我遵循先贤教导,友直友谅友多闻。李先生赐教可致信绍诚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专此奉达,顺颂
文褀
张绍诚 敬复 2013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