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天下名山”的由来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uowusheng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峨眉山最初以古蜀国的“天然屏障”进入史册,继而以“道家仙山”闻名于世,后又以“普贤道场”成为佛教名山,发展到今天的峨眉山以“天下名山”而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纵观峨眉山历史角色的转换,与其成为“天下名山”的进程是一脉相承的。不同时期的峨眉山扮演着不同的历史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历史功用。
  
  从“天然屏障”到“道家仙山”
  
  峨眉山突起于富饶美丽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最早是春秋中期古蜀国杜宇王朝的西南屏障。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廓,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
  峨眉山地处相对偏僻的西南地区,加之山势雄伟,层峦叠嶂,云蒸雾绕,到处弥漫着浓郁的神仙氛围,自先秦以来,成为人们向往的仙道之地。刘向《列仙传》引皇甫谧《高士传》记载,春秋时楚狂陆通,为避楚王聘而“食桂栌实,服黄精子,隐蜀峨眉山,寿数百年,俗传以为仙云。”葛洪《抱朴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张君房《云笈七签》等道教著作中均有峨眉仙道的记载。
  在道家经籍中,峨眉山有“皇人之山”之称。皇人,即天真皇人,乃道教广成子,是峨眉山的头号神仙。《神仙传》卷一说,老子在“黄帝时为广成子”。《魏书》卷一百十四《释老志》云:“道家之原,出于老子。……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牧德。”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所载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将峨眉山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七峨眉山洞”。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道教的实际创始人张陵设立“二十四治”,其中的本竹治,“北有龙穴地道通峨眉山,上有松,昔敦子声得道之处也。”(《云笈七签》卷二十八)张陵之孙张鲁于建安三年(198)增设“八品游治”,其中第一治就是“峨眉治”。
  到了魏晋时期,峨眉山成为闻名全国的道教仙山。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四《金丹》篇中列举全国道教名山时提到,峨眉山、绥山(即二峨山)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出身于道教世家的“书圣”王羲之对峨眉仙山心仪神往,他在《游目帖》中写到:“登汶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从而为后人留下了最早的“峨眉”墨宝。
  隋唐之际的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曾两度来峨眉山采药炼丹,对峨眉山道教的广泛传播有一定影响。今牛心寺背后的药王洞周围土壤呈紫黄色,寸草不生,传说就是孙思邈炼丹时,雄黄熏蒸所致。
  唐王朝始终扶植和崇奉道教,道教教主老子被尊为唐宗室的“圣祖”。至此,峨眉山道教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道士受到朝廷的重视。开元十四年(726),唐玄宗在京召见全国各名山著名道士,峨眉山道士王仙卿应召前往。唐代诗人鲍溶在《寄峨眉山杨炼士》诗中有“道士夜念蕊珠经,白鹤下绕香烟听”之句。被道书《仙鉴》称为“仙宗十友”的唐代诗人陈子昂、李白,先后来峨眉山寻仙访道。今万年寺还有当年李白听琴处的遗迹白水池。李白《登峨眉山》诗云:“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李白不仅称赞峨眉山是蜀中仙山之冠,而且还描述了峨眉道教的兴旺。
  在宋初,峨眉山仍然是以道教仙山闻名的全国名山。成书于太平兴国二年(977)的《太平御览》卷三十六—五十《地部》篇中将全国465座名山分为两类:一是全国级的名山35座,峨眉山即在此列;另一类是地方级的,如青城山、郦山等列入“关中蜀汉诸山”,五台山则被列入“河北诸山”。该书“峨眉山”条下,所记是道家掌故,如楚狂接舆,汉武求药等,无一点涉及佛事。这说明峨眉山是以道教仙山而进入国家级名山的。
  
  从“普贤道场”到“震旦第一山”
  
  田家乐《峨眉山与名人》(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载:“公元三世纪,有一位名叫宝掌的印度僧人,经缅甸来到中国。当他登上峨眉山,那雄秀的山峰,立即使他发出了‘震旦(古印度对中华的美称)第一山’的感叹”。笔者发现此说最早见诸南宋咸淳五年(1269),天台宗沙门志磐所著《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载:“三峨(大峨、中峨、小峨所组成的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九州。西竺千岁和尚曰:‘此震旦国第一山也。’”虽然宝掌(西竺千岁和尚)来峨眉山之事尚无定论,但是《佛祖统纪》等著作所述说明至迟在南宋末年,峨眉山系“震旦第一山”之说已经出现并流传。
  肇始于晋代的峨眉山佛教,因东晋名僧惠持创立普贤寺(今万年寺)而走向普贤信仰的道路,特别是中唐“华严四祖”澄观“巡礼峨眉”,将其视作“普贤境界”,使峨眉山普贤信仰得以确立。唐僖宗时(874—888年),慧通禅师来山兴建和重建黑水华藏寺、白水寺、中峰寺、华严寺、延福寺五寺,史称“慧通中兴”。
  宋朝结束了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也结束了后周限制打击佛教的政策。在帝王的大力扶持下,峨眉山成为“普贤道场”。汤用彤《五代宋元明佛教事略》载:“佛法至宋祖、太宗而中兴,太宗奖励尤甚。太祖即位数月,即解除显德毁法之令,佛寺重兴,铜像复出,敕定长春节,赐百官宴于相国寺,诏普度童行八千人。”乾德四年(966),因嘉州屡奏白水寺普贤相现,宋太祖敕内侍张重进,往峨眉山普贤寺朝拜佛像。开宝五年(972),宋太祖“赐峨眉山新寺名光相”(曾巩《隆平集》卷一)。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军攻灭北汉,完成了全国统一。宋太宗在次年正月,敕内侍张廷训,往代州五台山造金铜文殊菩萨像,奉安于真容院,并诏重修五台十寺。同时,敕内侍张仁赞,往成都铸金铜普贤像高二丈,奉安嘉州峨眉山普贤寺之白水,建大阁以覆之,并诏重修峨眉五寺。宋太宗敕建的这座巨型金铜普贤像,至今仍完整地供奉于峨眉山万年寺。
  雍熙北伐失败后,五台山落入辽政权的控制中,宋太宗只好将宗教关注的重点转向峨眉山。《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载:雍熙四年(987),“内侍送宝冠、璎珞、袈裟往峨眉普贤寺。是日,众见普贤大士乘紫云行空中,久之方没。”随后的宋真宗、宋仁宗等皇帝对峨眉山普贤寺也有大量供物、法器赏赐。南宋四川制置使范成大于1177年来游时,白水寺(即普贤寺)仍保存有“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所赐御制书百余卷、七宝冠、金珠璎珞、袈裟、金银瓶钵、奁炉、匙箸、果垒、铜钟、鼓、锣、磬、蜡茶塔、芝草之属。又有崇宁中宫所赐钱幡及织成红幡等物甚多。”(范成大:《峨眉山行记》,《全蜀艺文志》卷六十三)
  峨眉山“震旦第一山”说法的出现,标志着峨眉山完成了从道教仙山到佛教名山的转变。迨至宋代,在朝廷的扶持下,峨眉山更成为与“文殊道场”五台山相抗衡的“普贤道场”。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帝王的大力扶持,峨眉山佛教发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据史料记载,明末峨眉山佛寺已达六十余座,清末达到八十余座。大小寺庙“莫不崇奉普贤菩萨,四方信士礼敬普贤者,亦莫不指归峨眉”。峨眉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震旦第一山”。袁子让《二山图记》云:“神州有三大道场,为震旦佛国:一曰峨眉,二曰五台,三曰蒲陀,则峨眉又神州第一山也!”
  
  从“天下名山”到“中国第一山”
  
  “震旦第一山”或是“神州第一山”,是古人从佛教角度赞美峨眉山的。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峨眉山的自然科考价值和观光价值为世人所认识。峨眉山拥有“佛国仙山”、“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文物之邦”、“建筑瑰宝”等多项誉称,世界各地的大批自然科考者和旅游者纷至沓来。在20世纪50年代,出生于峨眉山下的大文豪郭沫若亲笔题写“天下名山”,更是对峨眉山历史地位的高度概括。1979年,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正式对外开放;1982年,峨眉山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峨眉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18个、中国第3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
  今天的峨眉山人正满怀豪情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第一山”的工作中,争取把峨眉山建设成为中国佛教第一名山、自然生态第一山、旅游发展与景区建设管理第一山。峨眉山人遵循“严格保护,加强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遗产保护总要求,已在高山区恢复金顶铜殿和十方普贤铜像,全面提升金顶景观的文化地位;又在中山区突出以生态灵猴、仙山神水和珍稀植物走廊为重点的自然生态王国特色;还在低山区建设包括博物馆、虎溪河文化休闲长廊、珍稀植物园、灵秀温泉、红株山宾馆在内的全国休闲、度假、康疗、会议中心。相信经过峨眉山人的不懈努力,峨眉山这一祖国的名山、世界的遗产,必将会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单位:峨眉山市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四、民生公司生活举隅    抗战时固然百物腾贵,人民辛苦,国家苦痛,但也有许多为抗战做出贡献的企事业部门,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抗战时的四川当然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绝大的贡献,不过各高校、研究所及相关文化部门的内迁,也给重庆、昆明、成都等地的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使这些地方拥有一些难得的文化孑遗。而工商百业的内迁,对建设四川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总部设在重庆的民生公司就是在这样的情
期刊
一周甲前的旧事,早已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有些事并不随时间的迁移而湮没不彰,如卢作孚先生领导的民生公司所创造的非凡业绩,尤其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长远影响,更是如此。2004年12月26日,笔者在成都古玩市场五楼旧书摊,从一重庆书贩手中购得民生公司职员何现伦于1945年及1947年写的两册日记。现将其与民生公司有关的内容条列如次,供诸位对卢作孚先生研究有兴趣者酌参。(编者按:作者原文较长,因分二期选载
期刊
李白的理想人格与主体意识  王定璋    李白是我国古代作家中个性极其突出,艺术趣味最为独到,创作特征十分鲜明的诗人。他的诗文构思奇特,发想超旷,落笔天纵,触处生春,诚如方植之云:“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唐宋诗举要》转引)。李白同时代的选评家殷瑶在《河岳英灵集》里说李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
期刊
清代四川禅林的几位书法名家  李豫川    有清一代,四川禅林名僧破山海明、丈雪通醉、熹公竹禅、雪堂含澈等,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为四川书坛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一、破山海明  启功先生(1912-2005)在《论书绝句》中评道:“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未见曾;笔法晋唐原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启功先生还认为,破山的草书“不以顿挫为工,不作媚之势,而其工其势,正在其中。冥心任笔,有十
期刊
“三养”保生  翟 轼    注意养生的老年朋友不妨读读《东坡志林》这段文字(括号内是点评):  东坡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美食足而不过分)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待客从宽,但亦有度)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此者,乃止。(自律不苟且)  一日安分以养福,(从心所欲不逾矩)二日宽胃以养气,(食和于体能养身)三日省费以养廉。(费省则贪心不生)    小爱神之名  Najlet
期刊
也说“尸位素餐”  温小明    兰殿君先生《“尸位素餐”别解》一文说:“‘尸位素餐’一词,辞书解释过于简约,让人知典源而不明其本义为何。”(见《文史杂志》2006年第3期)但笔者认为,一般辞书(如《汉语成语词典》)对“尸位素餐”的释文并不难理解,人们对它的使用一般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对兰文所举《汉书·朱云传》中的“尸位素餐”,颜师古注为:“尸,主也。素,空也。尸位者,不举其事,但主其位而已。素
期刊
赵云霄、陈觉烈士的诀别信  赵为民    在大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期,学习党史,重温先烈的遗志是很有必要的。我的姑母赵云霄和姑父陈觉都是革命烈士,他们在就义前所写下的诀别信,是党史教育的好教材。  我的姑母赵云霄生于1906年,河北阜平人,1924年考入保定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她经李培芝(王若飞夫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早期女党员之一,
期刊
斯人已驾鹤西去,长留丹青在人间。  冯石甫先生(1914—2003)名正灿,别号卧云松馆主人。他的故居成都奎星楼庭院内有“朝议大夫第”、“文魁”两匾悬挂,可见其家族翰墨书香源远流长。石甫先生1936年毕业于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曾师从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吴湖帆、吴一峰等大师。他和我国当代画家石鲁(冯亚珩)在美专读书时曾同居一室上下铺,情深意长。  先生从事中国画创作达八十余年,1958年
期刊
数百年来,民间传奇故事《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特别是白娘子和小青上金山寺寻救丈夫许仙的情节,更是为庶民大众所熟知和称道。故事较早见明代晚期小说《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四川戏曲在演绎这段故事时,对原有情节作了较大改编,重新塑造了更加鲜活可爱的人物角色,丰富和发展了原故事的诸多片断情节。比如:《收青下凡》《船舟借伞》《新府成婚》《扯符吊打》《蒲阳惊变》《盗仙草》《危言诱许》《血战金
期刊
近年来,有关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与吴宓、凌道新等诗友在重庆北碚雅集唱和的文章时时见诸报端。家父凌道新先生保存的大量文稿,经历“文革”查抄,散佚极多。万幸的是,当年周汝昌先生与诸家题诗唱和的诗笺竟然保存下来了,劫后余灰,弥足珍贵。今就此次北碚雅集的经过略作介绍,并谨录诸家题诗,以供读者参考。  说到周汝昌北碚之行,不得不先说说北碚这个小城。  北碚坐落在缙云山下,嘉陵江边,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城虽不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