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诗歌艺术的情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84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的特征是通过诗人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集中而概括的反映现实生活。这种现实生活即包括客观生活,也包括主观生活。一般来说,叙事诗主要是通过叙事和抒情的结合,将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化在写人叙事中,通过人物形象和典型的事件直接的反映社会生活。比如北朝民歌《木兰诗》就是叙述了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在诗歌中写人叙事的同时融入作者对木兰的敬佩赞誉之情,使这首长诗具有了浓郁的抒情意味;而抒情诗主要是通过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坦露诗人的内心世界,来间接的反映社会生活,比如柳永的词“杨柳岸,晓风残月”以精致的语言丝丝入扣的传递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别离之情,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
  但是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人们还会被这些诗所打动,究其根本,是诗歌艺术的独特性在起作用。
  首先,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因素和艺术家的主观因素二者的有机结合,而在诗歌中,后者明显占据优势,社会生活往往需要通过诗人主观情感世界的折射才能反映出来。诗人被认为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神经末梢,他们总能在最细微处见精神。诗人总是比别人更敏感的体会到社会生活,一草一木的变化都会触动他们的情感细胞,并把这种感受以诗歌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另外,诗人总是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自身的艺术追求,使得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仅是客观现实的机械复制,而是充满了情感内涵的灵性艺术,只有这样的充满情感张力的作品才有可能打动别人。但是仅止于此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诗人的所见所感如果只是他们个人的感受,而与他人的生活无关,那么诗人是无法通过诗歌作品让读者与他有同感的,诗歌作品本身也就不会流传下去。只有当他们的感受和全民族全人类的感情产生共通,并指向人类的终极心灵的时候,他们的作品才有可能让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产生共鸣。以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为例,他的词所反映的都是一代国君被俘,国家没亡之后的情感,可以说和今天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是没有关联的,但是他的词却世代为人们所称颂。李煜以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后,一景一物,触处皆悲,最为凄婉,他的词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之痛,并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人生愁恨何能免”、“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把自身所经历的一段破国亡家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这才是他的作品在千年后依然打动我们的原因。
  艺术被认为根植于人性之中,并直接满足人类的情感需要,这是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唯一理由。诗歌艺术同样如此,诗歌的产生源于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而诗歌的欣赏同样源于人们情感的需要。“诗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尽管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1800年这样概括了诗歌的特性并不一定完善,但是他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传达情感,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特性。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需求,如果它们长期受到压抑,得不到满足,就要产生情绪、痛苦。而长期淤积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痛苦需要向人诉说,以减轻心理的压力,宣泄首先是一种生物自我保护的本能,要把积聚的某种比较强烈的情感释放,获得心理的健康。宣泄的方式包括艺术活动和非艺术活动。艺术宣泄的特点是它对情感进行引导、疏通和形式化,使之无害的释放。科林伍德说“为了使情感可以不影响实际生活的释放出来,必须创造一种虚拟的情景,使情感在其中释放出来”,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虚拟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欲望,可以在艺术的虚幻世界中得到满足或寄托,并把本能欲望升华为社会所允许的文明的形式。因而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实际上是将本能欲望进行升华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一方面本能欲望得到合理的宣泄,另一方面又创造了社会的文明。诗歌艺术就具有情感宣泄净化和传达功能的特点。
  正是由于诗歌艺术能够宣泄诗人的情感,传达情感,表达人类具有相通性的情感,它才被一代又一代人所传诵,才会超越时代和国界的为世人所接受,并满足人们心理的需要。诗歌艺术才能历久弥新,成为一门最古老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张艳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训诂学。于向辉,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是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情感传递交流的过程。作为经典的人文教育,语文教学注定不是冰冷的、生硬的,而是充满感情的。那些课本上的文章,如果失去了情感,就是一段段文字而已,而融入了情感,则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学生想要接受的知识,是能使他们产生共鸣的,而不是距他们千里之外的,没有情感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的时间也只能局限于课堂。所以,融入情感的语文教学是成功的、高效的。接下来,将结合教学经验,谈谈
笔者在教学中以自主模式为抓手,打造更加生动高效课堂,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浅论在这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语文自主课堂要借助于扁平化载体搭建平台   扁平化的学习载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其对上要正确领悟教师的教学意图,对下要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并且要发挥出重难点突破的有效作用,从而为语文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合作小组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扁平化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应该是平等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相互尊重、相互构建,真诚对话,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境界和精神氛围。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个性得以张扬,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促使教学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境界。   一、构建和谐互动过程,倡导
一、学校创办“写作乐园”,实现“因材施教”目标   班级制作文教学,便于管理,且比较容易完成教学任务。基础较好学生基本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可是学困生则懵懂听课,浑噩写作,是典型的“跟班学”。如果把作文水平相近的学生进行编组辅导,既便于老师授课,又能使学生梯次进步。具体做法是:老师在班级内摸底调查,积极宣传,鼓励作文基础较差的同学报名加入“写作乐园”。然后根据报名人数,按低、中、高年级编班、分组。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杜威、陶行知两位教育大师共同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刘国正、顾黄初等知名语文教育家从语文学科教学出发,主张“语文教学”应与“生活”接轨,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主张“语文教学生活化”。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重视古诗词的词句特点以及主旨大意,淡化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感悟能力的培养,导致初中生文学素养以及语文综合能力普遍偏低的现象,而新课标的要求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换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一、做好课前预习,务实课前基础   由于初中的语文教学课堂只
有人说教师是靠嘴吃饭的。是的,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说的能力,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更为重要。这方面我体会颇深,这要从96年说起。那时,我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怀着满腔激情走向三尺讲台。学生时代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普通话,三笔字,语文基础知识,简笔画,手工制作……没想到这些在教学中统统派上了用场,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尤其是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让我在课堂教学中大显身手。那时的乡镇教师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抒写真情实感是一篇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教育家于漪也说过,尽管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创新和求异,但作文中有些精神的东西,是不必质疑的,更是不可失缺的。这个精神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真情实感。   微写作之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部分的写作,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2014年北京卷就要求“写一段抒情文字,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
钱梦龙认为:“教育,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育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作文创作如果离开了生活,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是“让他说,他也不会说”。无法达到“人人都能有话可说”。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让学生乐于作文创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深入生活,从课本收集、整理材料   通过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中,我们会发现,这些观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史知识,学习古代文化。但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十分堪忧。  就文言文的具体教学方式而言,逐词逐句地串讲,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似乎大家对文言文采用串讲式的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认同感。这种逐词逐句的串讲仍然以考试为方向标,体现了教师的“讲”,偏离了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学”,不但效果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