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的特征是通过诗人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集中而概括的反映现实生活。这种现实生活即包括客观生活,也包括主观生活。一般来说,叙事诗主要是通过叙事和抒情的结合,将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化在写人叙事中,通过人物形象和典型的事件直接的反映社会生活。比如北朝民歌《木兰诗》就是叙述了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在诗歌中写人叙事的同时融入作者对木兰的敬佩赞誉之情,使这首长诗具有了浓郁的抒情意味;而抒情诗主要是通过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坦露诗人的内心世界,来间接的反映社会生活,比如柳永的词“杨柳岸,晓风残月”以精致的语言丝丝入扣的传递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别离之情,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
但是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人们还会被这些诗所打动,究其根本,是诗歌艺术的独特性在起作用。
首先,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因素和艺术家的主观因素二者的有机结合,而在诗歌中,后者明显占据优势,社会生活往往需要通过诗人主观情感世界的折射才能反映出来。诗人被认为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神经末梢,他们总能在最细微处见精神。诗人总是比别人更敏感的体会到社会生活,一草一木的变化都会触动他们的情感细胞,并把这种感受以诗歌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另外,诗人总是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自身的艺术追求,使得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仅是客观现实的机械复制,而是充满了情感内涵的灵性艺术,只有这样的充满情感张力的作品才有可能打动别人。但是仅止于此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诗人的所见所感如果只是他们个人的感受,而与他人的生活无关,那么诗人是无法通过诗歌作品让读者与他有同感的,诗歌作品本身也就不会流传下去。只有当他们的感受和全民族全人类的感情产生共通,并指向人类的终极心灵的时候,他们的作品才有可能让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产生共鸣。以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为例,他的词所反映的都是一代国君被俘,国家没亡之后的情感,可以说和今天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是没有关联的,但是他的词却世代为人们所称颂。李煜以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后,一景一物,触处皆悲,最为凄婉,他的词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之痛,并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人生愁恨何能免”、“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把自身所经历的一段破国亡家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这才是他的作品在千年后依然打动我们的原因。
艺术被认为根植于人性之中,并直接满足人类的情感需要,这是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唯一理由。诗歌艺术同样如此,诗歌的产生源于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而诗歌的欣赏同样源于人们情感的需要。“诗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尽管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1800年这样概括了诗歌的特性并不一定完善,但是他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传达情感,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特性。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需求,如果它们长期受到压抑,得不到满足,就要产生情绪、痛苦。而长期淤积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痛苦需要向人诉说,以减轻心理的压力,宣泄首先是一种生物自我保护的本能,要把积聚的某种比较强烈的情感释放,获得心理的健康。宣泄的方式包括艺术活动和非艺术活动。艺术宣泄的特点是它对情感进行引导、疏通和形式化,使之无害的释放。科林伍德说“为了使情感可以不影响实际生活的释放出来,必须创造一种虚拟的情景,使情感在其中释放出来”,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虚拟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欲望,可以在艺术的虚幻世界中得到满足或寄托,并把本能欲望升华为社会所允许的文明的形式。因而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实际上是将本能欲望进行升华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一方面本能欲望得到合理的宣泄,另一方面又创造了社会的文明。诗歌艺术就具有情感宣泄净化和传达功能的特点。
正是由于诗歌艺术能够宣泄诗人的情感,传达情感,表达人类具有相通性的情感,它才被一代又一代人所传诵,才会超越时代和国界的为世人所接受,并满足人们心理的需要。诗歌艺术才能历久弥新,成为一门最古老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张艳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训诂学。于向辉,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但是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人们还会被这些诗所打动,究其根本,是诗歌艺术的独特性在起作用。
首先,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因素和艺术家的主观因素二者的有机结合,而在诗歌中,后者明显占据优势,社会生活往往需要通过诗人主观情感世界的折射才能反映出来。诗人被认为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神经末梢,他们总能在最细微处见精神。诗人总是比别人更敏感的体会到社会生活,一草一木的变化都会触动他们的情感细胞,并把这种感受以诗歌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另外,诗人总是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自身的艺术追求,使得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仅是客观现实的机械复制,而是充满了情感内涵的灵性艺术,只有这样的充满情感张力的作品才有可能打动别人。但是仅止于此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诗人的所见所感如果只是他们个人的感受,而与他人的生活无关,那么诗人是无法通过诗歌作品让读者与他有同感的,诗歌作品本身也就不会流传下去。只有当他们的感受和全民族全人类的感情产生共通,并指向人类的终极心灵的时候,他们的作品才有可能让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产生共鸣。以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为例,他的词所反映的都是一代国君被俘,国家没亡之后的情感,可以说和今天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是没有关联的,但是他的词却世代为人们所称颂。李煜以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后,一景一物,触处皆悲,最为凄婉,他的词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之痛,并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人生愁恨何能免”、“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把自身所经历的一段破国亡家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这才是他的作品在千年后依然打动我们的原因。
艺术被认为根植于人性之中,并直接满足人类的情感需要,这是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唯一理由。诗歌艺术同样如此,诗歌的产生源于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而诗歌的欣赏同样源于人们情感的需要。“诗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尽管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1800年这样概括了诗歌的特性并不一定完善,但是他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传达情感,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特性。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需求,如果它们长期受到压抑,得不到满足,就要产生情绪、痛苦。而长期淤积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痛苦需要向人诉说,以减轻心理的压力,宣泄首先是一种生物自我保护的本能,要把积聚的某种比较强烈的情感释放,获得心理的健康。宣泄的方式包括艺术活动和非艺术活动。艺术宣泄的特点是它对情感进行引导、疏通和形式化,使之无害的释放。科林伍德说“为了使情感可以不影响实际生活的释放出来,必须创造一种虚拟的情景,使情感在其中释放出来”,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虚拟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欲望,可以在艺术的虚幻世界中得到满足或寄托,并把本能欲望升华为社会所允许的文明的形式。因而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实际上是将本能欲望进行升华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一方面本能欲望得到合理的宣泄,另一方面又创造了社会的文明。诗歌艺术就具有情感宣泄净化和传达功能的特点。
正是由于诗歌艺术能够宣泄诗人的情感,传达情感,表达人类具有相通性的情感,它才被一代又一代人所传诵,才会超越时代和国界的为世人所接受,并满足人们心理的需要。诗歌艺术才能历久弥新,成为一门最古老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张艳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训诂学。于向辉,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