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获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对于教师和学校中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及校园网来应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并能独立选择和评价信息质量,从而更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将成为必备的能力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技术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培养能力,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学科知识本身也就是信息。正因为如此,可以说,信息化时代所有的教师都是信息技术课教师,本文所谈论的就是广义的信息技术教学,是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教学。
理念更新与技能培养
要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教学,首要任务是要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的素养,而这又有赖于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此,我们不妨采取以下策略。
1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这包括:布鲁纳的建立学生认知结构的发现学习理论、加纳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等。还要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改经验,学习兄弟学校的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的经验,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分析和研究与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有关问题。
2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通过学习培训,要会运用电脑和学校信息管理平台进行自动化办公,会使用常见的电脑应用软件,会运用电脑技术制作和处理文字、图像、影像、动画、声音等文件,从而掌握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基本技术。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每个教师都能熟练使用浏览器查询和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不仅会运用它查询校园网内的信息资源、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软件,还会利用它在Internet上搜寻各种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和信息,为自己的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服务。
技术准备与特征呈现
信息时代,网络教学成为了可能,这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计算机网络系统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联接而成。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与学生进行交互会话,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教学活动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首先在局域网(如校园网)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则可进入Internet网,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网络具有实时、高效传递信息的功能,可以实现点对面、点对点的信息传递与统计,教师不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料,向部分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而且还能通过网络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探究方案设计、探究过程及结论,在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后对全体学生课堂诊断并实时统计诊断结果,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反馈,为教师实施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参考信息。这一切都需要技术的支撑,既包括硬件技术也包括软件技术,更离不开通讯技术。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①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科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②实践性,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注重操作训练,在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③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④信息化和网络化。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学习者是信息的处理者,那么学习者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一个挑战: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⑤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
实施模式与教学优势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本着网络化、互动性、自主性、层次性、合作性、创造性等原则,可以创生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在网络环境下,师生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年来,我们对以下几种模式进行了实践。
1 教师为主的情境展示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学习目标,依据课文内容,从网上搜集资源,创设情境,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共同思考讨论,教师再展示情境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建构。
2 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程学习需要,提出相关学习主题,并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和收集方法,学生围绕主题,从网上收集有关信息,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最后归纳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3 师生与生生互动的交流教学模式。通过由教学软件、多媒体和网络设备构成的信息技术教学支撑平台围绕所要学习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通过多流向思维的碰撞、交互、沟通,使学生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多种解决途径,从而对构建知识产生创新的洞察力,培养了学生推测、质疑、批判、争论等探索知识的能力。
4 学习小组为主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将学习风格和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组成协作小组,协作小组围绕学习主题对各协作小组及各小组的同学都进行分工,负责问题的不同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与学习主题有关的信息,并协作建立小组的展示作品,小组间的作品相互共享,相互交流、讨论和评价,达到构建知识的目标。
以上教学及教学模式的实施,使网络环境下教学优势显现了出来。首先,能突破时空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安排学习计划,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解答;网络的教育手段有利于个体化学习,它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其次,教材在网络中得到扩展和延伸,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便于扩充和获得学习资源和信息,促进学习者探索前沿知识,能够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角色转换与作用发挥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垄断者,不再是知识的机械灌输者,而应是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学生自学的咨询者和学生智力交流的协调者,是学习情境的建构者,是学习资源和过程的导 航者。实现角色转换后,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 分析学科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分析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知识点的结构和教学目标勾画出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同时根据知识点的属性(事实、概念、原理、技能、问题求解等)和教学目标(知道或了解、理解、简单应用或会、掌握等)列出教学目标分析表。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和资源,选择教学媒体。选择哪一种教学媒体,主要是根据教学信息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有效刺激和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决定。教师要学会选择和使用各种类型的媒体,学会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材料,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把学生圈在狭小的信息范围内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3 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和学生自主性活动。教师指导性活动主要是交待教学目标,引起学生注意,明确具体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对情景的观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讨论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联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性活动主要是围绕有待探索的问题,对教师和网络中提供的情景,进行积极观察,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人机交互实际操作,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查询、阅览、检索,对所得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学生独立思考,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分析后,与教师、同学进行协商讨论,深入思考,发现并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积极通过语言文字(电脑输入)来表达观点;通过语言文字(电脑输入),进行意义建构。
学科整合与素养提升
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发挥网络的优势,各学科教师都要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这正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所讲的,信息化时代,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信息技术教学,这是一种大的信息技术课程观。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观念的更新。
1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拥有了个人的空间,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每个学生在网络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学生在参与性的学习中,学会了独立观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判断,独立地思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参与讨论的机会,且在这些讨论和活动中都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与此同时,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个性,显示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学生在这种自我表现中可以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是真正的个性化的教学,学生有发展自己的机会,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基础,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2 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培养可以提升信息素养,如前面所讲,这是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较高,能熟练查询和获取网络上学习信息源,并能从信息源下载所需的资料;能根据学习需要,对所选择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加工、存储和运用;能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通过网络直接通讯,进行学习问题的咨询、讨论和交流;学生在作业和课堂讨论时思维方式活跃,想象力丰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面更广,知识结构更合理,知识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具个性,创新意识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强,学习更有计划,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 领导、教师、家长都实现了观念的转变。由于网络化环境下教学显现了实效性,学校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的观念都发生了转变。教育领导者感受到了时代为教育带来的新面貌,教师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家长与学校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渠道也变得畅通起来。
有一点这里需要提及,那就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还要建立和完善适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使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和谐学习环境,达到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是刻不容缓的事。随着计算机的全面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将在学校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只有不断奋进,努力进取,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理念更新与技能培养
要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教学,首要任务是要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的素养,而这又有赖于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此,我们不妨采取以下策略。
1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这包括:布鲁纳的建立学生认知结构的发现学习理论、加纳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等。还要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改经验,学习兄弟学校的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的经验,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分析和研究与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有关问题。
2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通过学习培训,要会运用电脑和学校信息管理平台进行自动化办公,会使用常见的电脑应用软件,会运用电脑技术制作和处理文字、图像、影像、动画、声音等文件,从而掌握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基本技术。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每个教师都能熟练使用浏览器查询和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不仅会运用它查询校园网内的信息资源、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软件,还会利用它在Internet上搜寻各种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和信息,为自己的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服务。
技术准备与特征呈现
信息时代,网络教学成为了可能,这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计算机网络系统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联接而成。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与学生进行交互会话,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教学活动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首先在局域网(如校园网)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则可进入Internet网,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网络具有实时、高效传递信息的功能,可以实现点对面、点对点的信息传递与统计,教师不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料,向部分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而且还能通过网络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探究方案设计、探究过程及结论,在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后对全体学生课堂诊断并实时统计诊断结果,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反馈,为教师实施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参考信息。这一切都需要技术的支撑,既包括硬件技术也包括软件技术,更离不开通讯技术。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①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科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②实践性,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注重操作训练,在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③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④信息化和网络化。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学习者是信息的处理者,那么学习者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一个挑战: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⑤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
实施模式与教学优势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本着网络化、互动性、自主性、层次性、合作性、创造性等原则,可以创生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在网络环境下,师生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年来,我们对以下几种模式进行了实践。
1 教师为主的情境展示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学习目标,依据课文内容,从网上搜集资源,创设情境,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共同思考讨论,教师再展示情境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建构。
2 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程学习需要,提出相关学习主题,并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和收集方法,学生围绕主题,从网上收集有关信息,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最后归纳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3 师生与生生互动的交流教学模式。通过由教学软件、多媒体和网络设备构成的信息技术教学支撑平台围绕所要学习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通过多流向思维的碰撞、交互、沟通,使学生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多种解决途径,从而对构建知识产生创新的洞察力,培养了学生推测、质疑、批判、争论等探索知识的能力。
4 学习小组为主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将学习风格和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组成协作小组,协作小组围绕学习主题对各协作小组及各小组的同学都进行分工,负责问题的不同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与学习主题有关的信息,并协作建立小组的展示作品,小组间的作品相互共享,相互交流、讨论和评价,达到构建知识的目标。
以上教学及教学模式的实施,使网络环境下教学优势显现了出来。首先,能突破时空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安排学习计划,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解答;网络的教育手段有利于个体化学习,它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其次,教材在网络中得到扩展和延伸,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便于扩充和获得学习资源和信息,促进学习者探索前沿知识,能够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角色转换与作用发挥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垄断者,不再是知识的机械灌输者,而应是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学生自学的咨询者和学生智力交流的协调者,是学习情境的建构者,是学习资源和过程的导 航者。实现角色转换后,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 分析学科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分析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知识点的结构和教学目标勾画出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同时根据知识点的属性(事实、概念、原理、技能、问题求解等)和教学目标(知道或了解、理解、简单应用或会、掌握等)列出教学目标分析表。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和资源,选择教学媒体。选择哪一种教学媒体,主要是根据教学信息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有效刺激和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决定。教师要学会选择和使用各种类型的媒体,学会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材料,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把学生圈在狭小的信息范围内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3 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和学生自主性活动。教师指导性活动主要是交待教学目标,引起学生注意,明确具体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对情景的观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讨论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联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性活动主要是围绕有待探索的问题,对教师和网络中提供的情景,进行积极观察,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人机交互实际操作,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查询、阅览、检索,对所得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学生独立思考,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分析后,与教师、同学进行协商讨论,深入思考,发现并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积极通过语言文字(电脑输入)来表达观点;通过语言文字(电脑输入),进行意义建构。
学科整合与素养提升
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发挥网络的优势,各学科教师都要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这正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所讲的,信息化时代,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信息技术教学,这是一种大的信息技术课程观。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观念的更新。
1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拥有了个人的空间,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每个学生在网络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学生在参与性的学习中,学会了独立观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判断,独立地思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参与讨论的机会,且在这些讨论和活动中都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与此同时,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个性,显示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学生在这种自我表现中可以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是真正的个性化的教学,学生有发展自己的机会,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基础,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2 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培养可以提升信息素养,如前面所讲,这是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较高,能熟练查询和获取网络上学习信息源,并能从信息源下载所需的资料;能根据学习需要,对所选择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加工、存储和运用;能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通过网络直接通讯,进行学习问题的咨询、讨论和交流;学生在作业和课堂讨论时思维方式活跃,想象力丰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面更广,知识结构更合理,知识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具个性,创新意识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强,学习更有计划,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 领导、教师、家长都实现了观念的转变。由于网络化环境下教学显现了实效性,学校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的观念都发生了转变。教育领导者感受到了时代为教育带来的新面貌,教师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家长与学校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渠道也变得畅通起来。
有一点这里需要提及,那就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还要建立和完善适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使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和谐学习环境,达到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是刻不容缓的事。随着计算机的全面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将在学校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只有不断奋进,努力进取,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