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renma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教育部提出信息技术要“走进课堂、服务教学、面向学生”。把课改理念和网络手段带进课堂,达成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今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下面,我结合这一思考,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盐类的水解》进行了两次授课、评课、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解。
  
  【第一次授课】
  
  地点:本校,组内公开课
  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以问题形式引入新课:在酸中,[H]>[OH-];在碱中,[H+]<[OH-],那么,盐溶液中[H+]和[OH]是否一定相等呢?随后运用手持技术测出多种盐溶液的pH,让学生分析数据,提出疑问:都是盐溶液,为什么有的呈酸性,有的碱性,有的中性呢?引导学生从网络资源中去寻找答案,最后让学生明确盐类水解的实质和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课堂上采用了设置问题、实验探究、网络资源探究等策略,以及自学、讨论、分析、归纳等教学方法。
  
  【第一次授课教学反思和组内教师研讨】
  
  授课教师反思
  这是一节基础理论课,第一次授课显得平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体性未充分发挥,手持技术的使用不熟练,网络探究目的性不强,师生、生生交流合作不够,教学效果不明显。
  
  组内教师的讨论分析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有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本节课可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实验探究、网络探究,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力。
  2.本节课更多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而没有体现“融”。例如,本课中只是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手持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手段和方法,未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授课方式、师生交互方式的变革。
  3.师生、生生交互应有相应平台。例如可以采用Blog、BBS即时交流平台、建立师生QQ群。
  4.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应该明确化,使教学思路更清晰,同时要有具体的学法指导。
  5.整合课与传统教学相比,就如何落实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方面要多思考。
  
  分析后的再思考和认识
  根据本组教师的讨论和笔者自己的思考认为,本节课可以通过本校化学探究室具有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手持技术来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进行实验探究、网络探究;利用BBS即时交流平台、师生QQ群来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合作,建构知识结构,使信息技术成为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次授课】
  
  地点:本校,深圳市化学研讨课
  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理论基础
  本节课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整合理念”相结合作为理论指导,开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合作学习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为一体。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盐类的水解》是新课标高中化学(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第3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教学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总结盐类的水解规律。
  3.教材补充及意图
  实验设计: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改pH试纸为用pH传感器来探究,现象明显,操作迅速、简单、准确,同时增加检测纯水的pH的实验,形成实验现象对比,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网络资源:将盐类水解的实质利用网络资源(如微观动画模拟等),使微观过程宏观化,促进学生理解。
  
  学情分析
  1.网络素养: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深圳这边的学生已具备网络学习探究的基本网络素养。
  2.知识基础:前面已学过水的电离、电解质、离子方程式书写、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均有一定难度,而盐类的水解又是对这些知识的综合利用,难度就更大。
  3.学习策略:采用实验探究与网络探究相结合,由实验探究的感性认识到网络探究(如微观动画模拟等)的理性认识,促使学生有兴趣主动探究,达到分散难点的目的。
  
  教学方法
  本节课设计如下六个基本策略。
  1.实验情境策略:设置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
  2.实验探究策略:应用手持技术中的pH传感器,快速测出实验室准备的各种盐溶液的pH,探究各种盐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规律,并引导学生对数据分类,提出猜想。
  3.网络探究策略:通过网络资源,找到盐类水解的海量信息,进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通过探究“强酸弱碱盐”等的水解本质,从而推导盐类水解的规律。
  4.点评反思策略:让学生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探究成果、体现自我;然后师生点评、得出最佳。
  5.师生交流策略:以QQ群为平台,建立BBS论坛、QQ群和Blog等。
  6.游戏反馈策略:在体验手持技术和网络探究的先进后,再让学生围绕中心内容完成游戏“百万富翁”,通过游戏来反馈绩效。
  
  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学情分析和教学策略,以两条主线、六个环节来开展本节课的教学。
  
  两条主线:
  一条明线(教学流程):情境导入→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分析数据→网络探究→交流研讨→建构知识→绩效评估→师生反思。
  一条暗线:培养学生网络信息的归纳能力、实验探究的分析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严谨求实的作风、勇于探索的精神、交流合作的意识等。
  
  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实验“飘扬的五星红旗”创造情境,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活动:用喷雾器装醋酸钠溶液喷向用酚酞画了国旗的白纸上,出现飘扬的五星红旗图案。
  师:醋酸钠溶液喷上去为什么会出现五星红旗?
  生:酚酞遇碱变红色,说明醋酸钠溶液显碱性。
  师:醋酸钠是盐,为什么显碱性?其他盐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呢?请同学检测下面的各种盐溶液的酸碱性,从中揭开这个秘密。
  
  亲临实验,提出猜想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探究盐类水解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展示实验探究的数据,交流讨论探究成果,提出盐类水解的规律。
  学生活动:用手持技术的pH传感器测出浓度均为0.1mol/L各种溶液(包括NaF、KClO、CuSO4、CH3COONa、Na2CO3、Na2SiO3、K2SO4、NH4Cl、AlCl3、NaCl、NaNO3、Na2S、FeCl3、NaClO、CH3COONH4等)的pH,得出数据,按pH大小进行分类、排序,提出猜测,讨论交流,探究其中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师生交流后得出结论: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弱酸弱碱盐的水溶液视情况而定。
  
  网络探究,信息加工
  设计意图:开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网络探究学习模式。变“读科学、找答案”为“做科学、探答案”。
  师:同学们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网络探究。
  生:(1)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
  (2)盐类水解的规律是什么?
  (学生开展网上资料搜寻)
  
  交流讨论,建构知识
  设计意图:师生交流探讨,点评网络探究的成果。
  学生活动:学生将探究成果用实物影仪呈现给其他学生,相互交流。
  师生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
  
  难点突破,能力内化
  设计意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难点突破,使盐类水解的知识能力体系得到内化。
  师生互动:教师在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后,即时进行点评。如教师用PPT点评:为何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以CH3COONa为例进行说明。
  生成弱电解质,导致水电离平衡被破坏,促进水的电离发生,使C(H+)<C(OH-),因此溶液呈碱性。
  
  
  游戏测试,实时反馈
  通过在线练习、游戏等形式,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将盐类水解剖析透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盐类水解。
  练习1:游戏“百万富翁”。
  练习2:进入《盐类的水解》网络教学课件“在线练习”,即时反馈。
  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的特点:本节课的绩效评价体现的特点是过程性、综合性、实时性、有效性。
  绩效评价的形式:学案辅助、游戏反馈、纸笔评价、表现性评价。
  
  【第二次授课教学反思和听课教师研讨】
  
  教师两次实践后的反思
  通过两次实践,笔者认识到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道路还是比较艰巨的。在整合实践中尝试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融”为理念,设置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接着进行实验探究,提出猜想,进而利用网络资源探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欲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循序渐进,最后得出结论。整个教学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交互性,使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得以适时而且充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最后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听课教师的讨论分析
  1.能够理解整合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把握好整合的度。能将学校硬件设施的使用融入到教学中去,使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授课方式、师生的交互方式有较大的变革。
  2.建立了有效的交互平台。师生、生生的交互主要以Blog和QQ群为平台,利用QQ中BBS论坛、群聊。通过这些途径,师生、生生可以探讨问题、分享成果、反馈信息、加强交流、提高能力。
  3.体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第二次授课尝试用各种教学策略,如实验情境策略、实验探究策略、网络探究策略、师生交流策略、点评反思策略、游戏反馈策略,通过教学策略突破教学重难点。
  4.绩效评价效果存在问题。绩效评价的形式多样,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仍需加强。
  
  点评
  
  本文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思路,以重新审视社会信息化对课
  程带来的质的变化为基础,能够基本涉及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革新——应用信息技术平台全方位地“重构”现代课程的过程。可以说,温老师对教学进行了精心的安排,特别是第二次教学,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可以借鉴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来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如文中针对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明确提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展实验探究和网络探究;能比较深刻地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充分利用学校所具有的计算机手持技术、网络技术等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授课方式、师生交互方式等都有较大的创新。
  2.立足于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地提出六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且在教学中能够较好地落实。如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学生探究精神、师生平等、合作意识的培养等。
  3.师生、生生关系的转变,交互方式的创新。本教学设计中,运用QQ群为平台,利用BBS论坛、群聊等技术,可以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平等交流与和谐关系。其中,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隐蔽性特点,可使学生将某些不适合公开表达的话,直接与教师、学生交流。
  4.提供数字化的学习支架和工具,努力构建“做中学”的教学环境。如用手持技术探究各种盐溶液的准确pH;利用多媒体平台讨论探究成果;利用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构建化学知识与能力。最后,通过有趣的游戏等来完成巩固教学成果。
  本案例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1.高原现象。本文中提到整合创新,但还没有准确地找到突破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高原现象”的方法(高原现象即: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教师会发现无论怎么努力、怎么拼搏,都只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原地踏步,充其量是缓慢地爬行上几步,却怎么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和希望的顶点)。突破信息技术应用的“高原现象”关键在于应该更彻底地从单一的技术手段整合转向基于学科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创新,也就是更大范围地应用信息技术平台全方位地构筑现代课程教学模式。
  2.教学效果。文中引入了学案辅助教学,又通过游戏来反馈效果,但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情况下,到底效果如何;能否达到传统教学的高度;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同时能否兼顾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扎实掌握,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推进已经好几年了,现在社会上就课改的“得与失”一方面高唱赞歌、大力吟颂,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却是抱着无足痛痒、平平淡淡的态度进行着,其真实的写照究竟如何?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以亲身经历和所闻所见,盘点一下这几年的课程改革。我们带着欣慰,也带着疑虑与渴求,对处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区的两所重点中学——重庆十八中和重庆观音桥中学,就课程改革的现状与认识,向使用新教材的初2006级的教师们
期刊
摘要:《我是你的眼》这部网络言情小说实现了新型男女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继承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所塑造的男女形象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因素,突破昔日网络言情小说人物形象的模式化限制,塑造出新一代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从这两个新型人物形象的背后,可以窥视出当代女性试图建构女性主导地位,打破女性写作禁区,对自我拥有清晰认知并主动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两性关系亦愈加觉醒,两性追求爱情的至真至纯并勇于表白自身情欲。  
期刊
摘要:我吃西红柿的网络玄幻小说带给读者的快感,并不是通过读者的“文学性”阅读,而是通过大众文化的解读方式获得的。读者以讲述虚幻故事的文本作为意义资源来理解现实问题。我吃西红柿的小说通过提供“事业观”“爱情观”和复现“娱乐经验”方面的文本意义生产,指涉了男性青少年读者现实生活的核心问题。读者从这种文本意义中建构出与己相关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我吃西红柿 网络小说 大众文化 意义生产  我吃西红柿是
期刊
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把被动的注入式转为主动的自觉性学习。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片段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背景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学生在生活中都看过种子发芽,小学的自然课也有了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恰好班上有学生家中做过豆芽生意,因此我准备主要由学生自己找出种子发芽的条件。    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来听一个故事
期刊
摘要:网络历史穿越小说继承新历史主义文学对于人的态度,将历史进行模糊化和背景化处理,改编历史事件与人物,注重大历史下的主观书写,同时,历史穿越小说继承戏说历史类文学的戏谑嘲讽手法,并使用游戏化的叙述逻辑和大众化的网络语言对其进行创新发展。在继承前二者的基础上,历史穿越小说发展了文学历史想象,采用时空交错的叙述手法、个人化的历史重述和小说人物主体能动性建构将历史进行进一步虚构。从解构历史、戏说历史发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刚参加课改实验的教师和学生来讲,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学生都好奇地询问:“老师,我们开展什么活动呢?”“是呀,该组织什么活动好呢?”我一直在思索。我们要构建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就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直接生活经验。这样,学生才会对综合实践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才会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才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校园安全自护
期刊
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因此,每一节信息技术课都不应该成为单纯的技术操作的传授,而应融技术于情感中,让学生边学边玩、边学边做,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增强信息技术素养。  “网站制作”一般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现行教材中要求高中学生使用FrontPage软件进行网页的设计和制作,流程较为复杂,不适合
期刊
摘要:扎西拉姆·多多与余秀华的诗歌呈现出了截然相反的艺术特质和审美追求,但是在写作上又有着不谋而合之处。两位诗人都涉及欲望与爱情的书写,前者受佛理的影响对欲望的书写伴随着理性的压抑,对爱情的追求表现为缺肉之精神爱;后者由于身体的残疾则深入欲望之中去展现生命的疼痛,对爱情的付出常常表现为无希望的欲望爱。从她们的诗歌中我们能感受到生活的残缺性,但是二者都选择与生命的不圆满性达成了和解,生活的疼痛背后是
期刊
采访时间:2016年7月29日、2018年1月16日  采访地点:上海·阅文集团  受访对象:罗立,1977年生于上海,大学时期开始以网名“黑暗左手”创作网络小说,2001年参与创立中国玄幻文学协会(CMFU),即起点中文网前身。历任起点中文网副总经理,腾讯文学副总裁,现任阅文集团高级副总裁,负责版权运营工作,挖掘并运作了多部畅销作品及其版权拓展业务。  采访人:肖映萱、高寒凝、项蕾、王鑫  一、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医治;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所反映的现状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学生无奈、家长焦虑、教师困惑。  教学改革要始终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多给学生自主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