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能训练在美术教学中几乎贯穿始终,谁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人们往往过多的注重造型本身的技能,如构图、比例、透视、色彩、明暗等;过多的强调了绘画、工艺等形式的步骤及其表现效果,而忽略了比技能更为重要的智力因素,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殊不知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因素直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间接作用的结果。智力是人获取知识与能力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所以,有些人一谈素质便强求能力,而不问开发智力,那是很荒谬的。另有一些人把非智力因素捧到天上去,又把最基本的智力因素束之高阁,也是很片面的。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固然重要,但我们如果不顾学生主体的智能,一味地追求表面效果,就会或多或少的扼杀少儿的天资,个性及其创造力。
我想起一个外国儿童电视剧片断,剧中一位幼儿园女教师教孩子们画想象画。其中一位女孩交上一张白纸。老师问:“你怎么没画?”“我画了。”老师又问:“画的什么?”她说:“我想到大海,好大好大的海, 纸上放不下去。海里有一条鱼,好小好小的鱼,小到看不见了,所以……”可见,这个女孩尽管没画,她却真的展开了想象,至于表现空白哪是能力问题。如果,我们用一般的思维习惯去批评她的话,未免有点武断。故只有严格而细心的老师才会真正掌握儿童的心理,也只有开放而赋于远见的老师才会正确引导学去观察、思维 和创造。
一、观察与感性。首先我们要强调,少儿一进入艺术殿堂就必须培养其敏锐的感觉,用眼睛去观察与测量。无论是构图还是比例都只能凭自己的感官,绝不允许观察时用工具在实物上量,表现时又用尺在纸上量。否则,我们将犯下大错,促使学生走入歧途。例如教孩子们画树叶或者粉笔盒时,其椭圆形的宽扁程度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比例都必须先用眼睛去观察(目测),在画面上表现也只是能凭感觉去指挥手。从前,每当我新接手一个班就发现有30%左右的同学把数学工具带进美术课堂。尽管我竭尽全力阻止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及习惯,但总感到力不从心,有时要花一期或一年时间才能奏效。所以,启蒙老师的思维方式,传道方法对学生素 质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其次,我们要遵循系统性原则,自始至终教孩子们建立独立的感性语言,无论是学哪一种艺术形式都要严格培养独立观察的习惯,训练感觉的能力。一旦学生步入正轨,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理解与理性。我们提到感性的重要,并不意味着就不要理性的分析,知觉与感觉是紧密相联的,用感知的形式去认识事物才是完整的。问题是艺术中理性只能建立在感官上的第二次、三次、多次重复感知的基础 上去分析和理解,永远不可误入生物、医学、地理等制图的圈套,走向数学逻辑量化的误区。例如孩子的画一片树叶,第一感树叶象椭圆形,第二感树叶有个尖尖的形状,第三感才发现树叶有个蒂把与叶筋。孩子们对树叶形象的理解已基本准确了,再进行描绘便渗入了理性的成份,至于表现的准确与差异是不能强示的,正因为有了差异,学生的作品才会呈现千姿百态,艺术本身就是求异的。如果我们随便让学生把树叶放在纸下描红或在纸上套画,造型是准确了并且千篇一律,但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却被“拐仗”所代替,天真的儿童就会培 养成“瞎子”“傻子”。我可毫不夸大其词的说:这就是误人子弟!
我在上第十一册“画出物体明暗”时,有一只陶罐造型比较复杂,学生第一感“好难呀!”当我引导他们分析时,又立即改变了看法“原来不过如此”。
因此,在第一堂课的每一个内容上,我们都不妨先让学生先观察,同时又及时引导他们去分析、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其感知能力便会一步步增强。
三、思维与记忆。一般围棋高手,下完一盘棋后,二、三百手可以一着不漏的复在盘上,有人认为天才会有这个记忆力,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只要你经过了认真思维后的着法都能一一复盘,而且小棋手具有更好的记忆。遗憾的是,很多人还没有正确理解或认识这个围棋的思维与记忆现象。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学生思维惰性与无意记忆效果是非常难堪的,一堂课记忆或想象画,某些学生的造型就象从哑巴嘴里抠字一样困难,半天不能动笔。这里有所表现力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学生头脑中储存表象太少且不清晰。尽管,少儿对直观形 象有良好记忆,但他们处在机械识记与无意记忆状态下去完成具体的形象默写与创作仍然是非常困难的。针对这个现实问题,我们采取了两条措施,①调动思维,尽力提供意义识记的条件。我们在教学中不光是提供直观的实物与范图就完结了,还要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真正调动学生思维。譬如:分析公鸡的外部形态时把它的 特性行为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再加上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公鸡的特征与特性描述得神乎其神,学生感觉到津津 有味,其记忆效果岂能不好呢!②提醒督促学生有意记忆。A、布置学生对家里实物观察,到学校来默写;又把学校里物象“带”回家去默写,每周训二次。B、对课堂画过的物体进行及时复习,一般第一节课内容在第二节 课默写,如果,一、二节课间隔时间过长,就规定在当夜进行。也就象围棋高手的复盘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遗忘曲线尚未完全下降之时才有效果。通常人们喜欢在语文课中背诗默词,很少人在美术课中搞默写,可我觉得它是提高学生记忆与创作力的极好途径。
四、联想与创造。联想是指人们从此一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迁想思维,运用到教学中去 就能使学生概念明确,帮助创造。色彩知识中,红色使人联想到阳光、火焰,所以感觉温暖,又可联想到红十字,鲜血、闪电,感觉到危险。蓝色使人联想到大海、蓝天、夜空、冰雪,感觉到辽阔、寒冷。如果我们没有启发学生联想,直接描述,红色——暖色,蓝色——冷色。学生大脑中的概念则是非常模糊的。学生经过了联想(迁想思维)后产生的概念既明确又深刻,且便于记忆。
创造与想象是分不开的,想象是思维的高级特殊形式,联想则是想象的初级阶段。对少年儿童来说,想象的成份大多是再造想象,虽说想象丰富,但是零乱无章,不能要求过高。用联想方式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我在教第十二册《公鸡图案》一课时,一位学生设计出这么一个公鸡形象:头部戴上警察帽,脖子系了一根红领巾,翅膀尖伸手握着一面小红旗……我当场给予了鼓励,“这不就是创造吗?”平时,只要我们经常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扩散的形象思维目的,其结果便是创造。
五、思维定势。在学生中,常见的错误思维习惯有:①画得象,准确才算美;②片面的认为干净、整齐、规则便是美。这些框框根本不属美术普遍性规律的范畴,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表现力。就算涉及到一些规律,我们也不能把学生置于森严的理性与严密的逻辑管理状态下。否则,生命的创造欲望和创作力便无法向外澎湃。就象写作文一样,若一开始向百分看齐,便无从下笔。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永久的概念,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创造不等于绝对规则与准确,其准确性是相对的,只是生动比准确更有价值,特别是在少儿现有的知识水平下。因此,在美术科的活动课中,我们一方面尽量多开展简易写生活动课,生动第一,准确第二,另一方面,尽最大努力运用实物、灯片、范图及音像设备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灵感。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大川、大自然,使他们增加头脑中表象贮备,为其思维正确定向与创造表现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我想起一个外国儿童电视剧片断,剧中一位幼儿园女教师教孩子们画想象画。其中一位女孩交上一张白纸。老师问:“你怎么没画?”“我画了。”老师又问:“画的什么?”她说:“我想到大海,好大好大的海, 纸上放不下去。海里有一条鱼,好小好小的鱼,小到看不见了,所以……”可见,这个女孩尽管没画,她却真的展开了想象,至于表现空白哪是能力问题。如果,我们用一般的思维习惯去批评她的话,未免有点武断。故只有严格而细心的老师才会真正掌握儿童的心理,也只有开放而赋于远见的老师才会正确引导学去观察、思维 和创造。
一、观察与感性。首先我们要强调,少儿一进入艺术殿堂就必须培养其敏锐的感觉,用眼睛去观察与测量。无论是构图还是比例都只能凭自己的感官,绝不允许观察时用工具在实物上量,表现时又用尺在纸上量。否则,我们将犯下大错,促使学生走入歧途。例如教孩子们画树叶或者粉笔盒时,其椭圆形的宽扁程度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比例都必须先用眼睛去观察(目测),在画面上表现也只是能凭感觉去指挥手。从前,每当我新接手一个班就发现有30%左右的同学把数学工具带进美术课堂。尽管我竭尽全力阻止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及习惯,但总感到力不从心,有时要花一期或一年时间才能奏效。所以,启蒙老师的思维方式,传道方法对学生素 质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其次,我们要遵循系统性原则,自始至终教孩子们建立独立的感性语言,无论是学哪一种艺术形式都要严格培养独立观察的习惯,训练感觉的能力。一旦学生步入正轨,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理解与理性。我们提到感性的重要,并不意味着就不要理性的分析,知觉与感觉是紧密相联的,用感知的形式去认识事物才是完整的。问题是艺术中理性只能建立在感官上的第二次、三次、多次重复感知的基础 上去分析和理解,永远不可误入生物、医学、地理等制图的圈套,走向数学逻辑量化的误区。例如孩子的画一片树叶,第一感树叶象椭圆形,第二感树叶有个尖尖的形状,第三感才发现树叶有个蒂把与叶筋。孩子们对树叶形象的理解已基本准确了,再进行描绘便渗入了理性的成份,至于表现的准确与差异是不能强示的,正因为有了差异,学生的作品才会呈现千姿百态,艺术本身就是求异的。如果我们随便让学生把树叶放在纸下描红或在纸上套画,造型是准确了并且千篇一律,但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却被“拐仗”所代替,天真的儿童就会培 养成“瞎子”“傻子”。我可毫不夸大其词的说:这就是误人子弟!
我在上第十一册“画出物体明暗”时,有一只陶罐造型比较复杂,学生第一感“好难呀!”当我引导他们分析时,又立即改变了看法“原来不过如此”。
因此,在第一堂课的每一个内容上,我们都不妨先让学生先观察,同时又及时引导他们去分析、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其感知能力便会一步步增强。
三、思维与记忆。一般围棋高手,下完一盘棋后,二、三百手可以一着不漏的复在盘上,有人认为天才会有这个记忆力,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只要你经过了认真思维后的着法都能一一复盘,而且小棋手具有更好的记忆。遗憾的是,很多人还没有正确理解或认识这个围棋的思维与记忆现象。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学生思维惰性与无意记忆效果是非常难堪的,一堂课记忆或想象画,某些学生的造型就象从哑巴嘴里抠字一样困难,半天不能动笔。这里有所表现力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学生头脑中储存表象太少且不清晰。尽管,少儿对直观形 象有良好记忆,但他们处在机械识记与无意记忆状态下去完成具体的形象默写与创作仍然是非常困难的。针对这个现实问题,我们采取了两条措施,①调动思维,尽力提供意义识记的条件。我们在教学中不光是提供直观的实物与范图就完结了,还要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真正调动学生思维。譬如:分析公鸡的外部形态时把它的 特性行为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再加上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公鸡的特征与特性描述得神乎其神,学生感觉到津津 有味,其记忆效果岂能不好呢!②提醒督促学生有意记忆。A、布置学生对家里实物观察,到学校来默写;又把学校里物象“带”回家去默写,每周训二次。B、对课堂画过的物体进行及时复习,一般第一节课内容在第二节 课默写,如果,一、二节课间隔时间过长,就规定在当夜进行。也就象围棋高手的复盘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遗忘曲线尚未完全下降之时才有效果。通常人们喜欢在语文课中背诗默词,很少人在美术课中搞默写,可我觉得它是提高学生记忆与创作力的极好途径。
四、联想与创造。联想是指人们从此一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迁想思维,运用到教学中去 就能使学生概念明确,帮助创造。色彩知识中,红色使人联想到阳光、火焰,所以感觉温暖,又可联想到红十字,鲜血、闪电,感觉到危险。蓝色使人联想到大海、蓝天、夜空、冰雪,感觉到辽阔、寒冷。如果我们没有启发学生联想,直接描述,红色——暖色,蓝色——冷色。学生大脑中的概念则是非常模糊的。学生经过了联想(迁想思维)后产生的概念既明确又深刻,且便于记忆。
创造与想象是分不开的,想象是思维的高级特殊形式,联想则是想象的初级阶段。对少年儿童来说,想象的成份大多是再造想象,虽说想象丰富,但是零乱无章,不能要求过高。用联想方式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我在教第十二册《公鸡图案》一课时,一位学生设计出这么一个公鸡形象:头部戴上警察帽,脖子系了一根红领巾,翅膀尖伸手握着一面小红旗……我当场给予了鼓励,“这不就是创造吗?”平时,只要我们经常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扩散的形象思维目的,其结果便是创造。
五、思维定势。在学生中,常见的错误思维习惯有:①画得象,准确才算美;②片面的认为干净、整齐、规则便是美。这些框框根本不属美术普遍性规律的范畴,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表现力。就算涉及到一些规律,我们也不能把学生置于森严的理性与严密的逻辑管理状态下。否则,生命的创造欲望和创作力便无法向外澎湃。就象写作文一样,若一开始向百分看齐,便无从下笔。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永久的概念,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创造不等于绝对规则与准确,其准确性是相对的,只是生动比准确更有价值,特别是在少儿现有的知识水平下。因此,在美术科的活动课中,我们一方面尽量多开展简易写生活动课,生动第一,准确第二,另一方面,尽最大努力运用实物、灯片、范图及音像设备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灵感。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大川、大自然,使他们增加头脑中表象贮备,为其思维正确定向与创造表现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