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历史上第一个与电影结合的听觉元素。它先于音效,先于有声台词,作为一种流动性的艺术形式,其高度的抽象性往往能将情感数倍放大,供情感的渲染,平添一份灵性。当听觉形像与画面的视觉形像相融合,电影呈现出的综合性美学让我们产生共鸣。在整个电影工业,我们拥有太多配乐大师,他们令配乐带有美妙的情绪性质,令画面与音乐在双向配合中,蕴含着另一种“潜台词”。
在这里,我们不谈那些为贴合影片而独创的电影配乐,而是聚焦电影配乐在摇滚乐的应用范畴。在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里,摇滚乐的存在似一种符号,它不像一些以音效为主的OST,正因它是现有的,成形的,可信手拈来的soundtrack,因此摇滚乐在影片中的妙用才更具独立特质,从而显现出导演的真正诉求与个人品位。在这其中还常常存在一些因其“违和感”而创造出了奇妙效果的音乐。
在这个专题里,我们列举了当电影中出现摇滚乐的九个经典“瞬间”。如果以下介绍的这几个“瞬间”也你曾使你拍案叫绝或肾上腺素激增或眼眶湿润的话,那么让我们为这可遇不可求的心照不宣来握个手吧。
《海盗电台》
《Father And Son》- Cat Stevens
1小时53分53秒
作为60年代摇滚乐的百科全书式电影,《海盗电台》的电影原声借助这个“最励志的摇滚故事”,以一种更理想化的方式完成了又一次的“大不列颠入侵”。收录进电影中的绝大部分音乐都出自《滚石》杂志评选出的500张最佳唱片,其经典系数自不必多言。令故事淹没在音乐里又让音乐来统治故事,这是导演理查德·柯蒂斯(Richard Curtis)的高明之处。而他甄选出的这些歌也正是来自60年代影响了他自己和无数英国人的独立电台。
该片讲述了在1966年的英国,有一群充满了摇滚梦想的年轻人,在北海的一条游轮上24小时不间断播着自己喜欢的音乐,他们叫做海盗电台。而这个乌托邦与英国政府间存在的隐患以致它将要被取缔。片中年轻的不受主流社会欢迎的小子卡尔,和神出鬼没主持午夜档电台节的老嬉皮鲍伯是一对才相认的尴尬父子俩。他们之间没有任何情感交流,直到海难的发生……当“海盗船”已下沉近一半,卡尔重返危险的船体,找到了还在独自享受“感恩而死”乐队新专辑的老鲍伯。而固执的鲍伯却为了挽救他毕生收藏的唱片们在密闭的进水船舱中留守。卡尔潜下去,挽救一个他从未感觉过的陌生父亲,与此同时他的内心也夹杂着满腔的疑惑和义无反顾的爱。Cat Stevens这首《Father And Son》便出现在此。亲情总是唤起人们悲悯情绪的利刃。这首歌出现时就应景了当时的一场父子情,从而不动声色的催人泪下。淡淡的和弦,配上一个老男人留声机般磁性而深情的嗓子,这首歌出现于此有如神助。父子原本尴尬的关系,在这危难中紧紧相连,而老鲍伯对音乐大过生命的痴爱,也冲破了儿子对父亲的所有隔阂。有趣的是,这首歌的歌词与情节所述刚好倒置,歌里多是父亲对儿子的劝导,而情节却是儿子施救父亲,这样有趣的错位也使得这首歌更富深情。
《天生杀人狂》
《Shitlist》
4分05秒
奥利弗·斯通导演+昆汀编剧+著名工业噪音乐队“九寸钉”的主脑人物Trent Reznor一手炮制的精彩电影原声大碟。这样“隆重”的班底还需再多说什么呢?当摇滚乐遇到杀手——在Leonard Cohen、L7、Patti Smith、Bob Dylan、Nine Inch Nails等等一流的摇滚配乐的共同烘托下,《天生杀人狂》的米奇和梅乐莉已成为电影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雌雄杀手。“听”毕全片,你会发现该影片对声音的处理已经超越了叙事文本的范畴,进入了一种相对宽广的具有非叙事特征的影音风格。与《海盗电台》异曲同工,不同于其他Soundtrack只是将影片中出现的背景音乐汇集成册,Trent Reznor真正把自己对这部电影的体验溶入到这张大碟里去。从Bob Dylan和Leonard Cohen的悲伤民谣到L7和Patti Smith的暴躁乖戾,从Peter Gabriel的世界音乐到Jane’s Addiction的混合型摇滚,Trent Reznor的音乐品味真正做到让每一个选曲都贴和着电影的节奏,与情节呼吸着共同的氧气。
摇滚乐第一次彰显在电影中是影片进行到4分钟,当时杀人狂米奇和梅乐莉在一个小快餐店里,米奇坐在吧台上喝酒,梅乐莉则在点唱机边点唱,并忘情的跳舞。此时两个男人企图调戏梅乐莉,于是梅乐莉重新点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女子Punk/Grunge乐队L7的《Shitlist》(黑名单),随着激烈粗暴的音乐响起,梅乐莉突然对企图调戏她的男子大打出手。这时音乐的高潮到来,梅乐莉指着那个男人唱出“你进了我的黑名单!”。在此处运用L7的音乐的目的很明确,隐含的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她对长期以来给她施加压迫的社会的宣战。而米奇则如救世主一般对这个畸形的社会进行惩罚。所有的恶毒与粗暴在此刻被淋漓尽致的发泄出来。L7是90年代早期一流的女子乐队,她们绝不妥协的姿态使乐队成为摇滚女权发言人。这首《Shitlist》正是从朋克对暴力的欣赏姿态中燃烧出的亢奋之作。梅乐莉伴着L7的音乐恣意嘶喊向那个自我陶醉的男人挥拳而去,米奇则用“慢动作”匕首穿透玻璃向另一人刺去。L7的音乐配合画面演绎了梅乐莉作为一个女子对男子的反抗,到最后女子完全占得上风,并在米奇的帮助下干掉两个下流的男人的过程,导演也借由这段音乐狠狠给美国式大男子主义一记响亮的耳光。
《几近成名》
《Tiny dancer》
84分
2000年的《几近成名》讲述了美国摇滚史上的黄金年代70's,一个15岁热爱摇滚乐的小记者得到《滚石杂志》写采访稿的机会,随行采访一个刚成名的乐团stillwater 和他们的groupies。该片的导演卡梅伦·克罗,身为一个摇滚痴,在他年少时期就已为《滚石》杂志撰稿,一如他执导的电影编剧与呈现走向,平实、细小的情感连接他选的配乐也扎实又富感染力。导演的音乐品味令《成名在望》囊括了众多摇滚乐的经典曲目。那些对成名的渴望,浮夸又脆弱的灵魂,在卡梅伦·克罗用音乐构架的世界里,用很顺畅的方式说一个看似简单却暗潮汹涌的故事。 本片最出彩的配乐出现在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二处,一曲《Tiny Dancer》,来自Elton John。钢琴外加Elton John早期风格清朗的嗓音,完全是“公路”配乐的必选。此处的情节发展到主角跟随着乐队坐在去往下一个城市的巴士上,当时气氛僵持,因为之前相互间充斥着极度的不愉快。然而正在此时,广播送出这首《Tiny Dancer》。Penny领头唱起了这支歌,轻松愉快的调子令身边的同伴被吸引也跟着哼唱,所有人的烦恼、争吵、忌妒、不满都因此被软化,接着便迎来齐声合唱。唱罢,一群人重归于好,乘坐着名为“Almost Famous”的巴士,驶向远方。在《Tiny Dancer》的合唱乐音未落时,此处的对白也显得格外有味道。小记者对Penny说:“I have to go home”。Penny回答:“You are home .”
《低俗小说》
《You Never Can Tell》
47分50秒
《Girl you will be a woman soon》
50分50秒
《低俗小说》当年一经上映便轰动了整个九十年代。而约翰·特拉沃尔塔和乌玛·瑟曼大跳扭腰舞的那场戏早被一致奉作90年代最经典的电影镜头,并被后来无数电影争相效仿。说到这部《低俗小说》,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这首《You Never Can Tell》,作为纳西州的早期黑人摇滚乐始祖之一——Chuck Berry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在电影音乐选择上一向品味上佳的昆汀,选择这首歌来向他心目中的文化符号致敬也是非常明智的。音乐一起,在明亮的舞台下,这轻松的拉丁味道十足的音乐,令气氛稍微带着些反讽和怀旧的颓废情调。精彩绝伦的扭腰舞和Chuck Berry的歌声相映成趣,有些滑稽,有些挑逗。于是这一幕成就了电影史上最经典的一段视听风暴:乌玛·瑟曼一头古埃及风情的黑色直短发、深色口红、暗色指甲油、线条极简的衬衫,加上冰冷却勾魂的性感气质。略显发福的特拉沃尔塔也展露出了“热舞王子”的功底。这一段令人莞尔的诱惑与反诱惑,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却撩拨心弦的情感,已在不经意间打动了台下的所有人。其实,这段的怀旧扭腰舞,原本是昆汀向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的《法外之徒》致敬的,但现在看来完全是为乌玛·瑟曼和特拉沃尔塔塔量身订做的。周星驰的《百变星君》也照办了这一出戏,配乐也是这段《You Never Can Tell》。
在扭腰舞之后,《Girl, You’ll Be a Woman Soon》紧接着出现在下一幕中。这首歌取自Neil Diamond的名曲,原曲风清新伤感,而在这部影片中,该曲由Urge Overkill重新演绎,让整首歌在沧桑中煽情了起来。画面中,乌玛·瑟曼穿着约翰的大风衣随着Urge Overkill沙哑低沉略带有一些江湖味的嗓音边唱边起舞,在由此曲氤氲出的一片蛊惑气息中,乌玛·瑟曼陶醉在似绵绵情话的歌声中摸出毒品……这首歌也成为了乌玛·瑟曼嗑药体验的最佳主题曲,将她吸毒后的欲仙欲死用这旖旎慵懒的音乐表现了出来。
《壁花少年》
《Heros》
26分45秒
《壁花少年》是一部典型的美式青春片。为《壁花少年》选曲的音乐总监亚丽珊,近年即以担任电影《暮光之城》系列的音乐总监而声名大噪。在这部电影中,她和导演史蒂芬·切波斯令八九年代的独立摇滚大牌们齐上阵 ,包括:The Smith的《Asleep 》、The Smashing Pumpkins 的《Daydream》、Alice Cooper 的《School's Out》,Suzanne Vega 的《Gypsy》、Pavement 的《Here》,也不乏来自Nirvana、The Beatles等乐队的一些金曲。其中最值得咀嚼的就是“摇滚变色龙”David Bowie的经典名曲《Heros》。
在影片中段的高潮——Charlie、Patrick 和Sam 坐在驶入隧道的卡车里,伴随着 David Bowie这首《Heros》,Sam要求Patrick将车行驶进隧道。于是车以时速达60英里通过夜晚的隧道,听着高亢的《Heros》,伴着星星点点的灯光,夜风习习,Sam在小货车上透过天窗站了起来,迎风张开双臂,似乎是在拥抱整个世界。此时,Charlie 羡慕的仰视着她,眼神里流露出对未来的期待,从此他也学会了参与到众人中去思考什么是爱。对于Charlie来说,隧道之后的开阔夜景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此处的配乐是全片的最大亮点。整个场景让青春仿佛一幅画卷般展开,绚烂张扬。《Hero》妖娆的英伦摇滚与90年代激情澎湃的岁月遥相辉映,其作用是如此进发向前,完美的诠释了这场“英雄”式的青春冒险。
《杀死比尔》
The 5.6.7.8‘-《WooHoo》
1小时09分
众所周知昆汀?塔伦蒂诺是一位超级音乐爱好者,他的家里黑胶唱片数量繁多。相比他的电影里充满个人风格不守规章的暴力美学游戏,昆汀很少运用原创配乐,而是习惯将个人偏好揉进影片风格,进而使得影片高度风格化。所以也就是说在电影音乐的把握上,昆汀也继续贯彻他的拿来主义,从四处采集来而不是单纯为电影量身定做的音乐,拼贴成一部杂烩了众多音乐元素的影片。宁愿影片的整体感被打破,也要让位于多样化的配乐,《杀死比尔》就是一个典型。
无论是《The Lonely Shepherd》惊艳的日本排箫,还是令人热血沸腾的《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杀死比尔》的配乐运用杂乱却绝对到位。在每一段都值得推敲的配乐里,给小编印象最深却是一个不常被提及的“现场配乐”。从电影1小时10分55秒开始一直到1小时12分50秒结束,影片此处出现了一次经典的长镜头。而这个长镜头的背景音乐正是来自日本全女子摇滚组合The 5.6.7.8’s《WooHoo》的现场演出。这个长镜头由三组跟拍镜头组合而成:伴随着青叶屋摇滚女郎的歌声,镜头自她们的背影开始平移青叶屋大厅右边的楼梯,随着乌玛·瑟曼的脚步一路跟拍至走廊,然后镜头上移,以俯拍视角继续跟拍她至洗手间,镜头下摇至平视角度,这时观众可以透过玻璃看到新娘准备脱下外套,画面节奏突然加快,镜头随之跟随着“查理·布朗”和青叶屋老板娘一路唠唠叨叨从后厨走进大厅。此时音乐节奏再次变化,在The 5.6.7.8’s主唱的脸上停留几秒,再移动到青叶屋大厅左边的楼梯,镜头开始跟拍苏菲走下楼梯、穿过大厅舞池直到洗手间,手机铃声响起的同时新娘拉好了外套上了拉链……之所以如此详细的描绘该段落的视听语言,也是为了凸显《WooHoo》现场版的妙用。首先,作为一支音乐风格贴近美国冲浪音乐、Rockabilly、车库摇滚的乐队,几位赤脚演出的东京“妇女”们用急促的吉他、跳跃的韵律,外加“Woohoo”式的反复吟唱,营造了一种轻松而怪异的氛围。随着The 5.6.7.8’s的激情演出,还有那些尽情摇摆的人群,日式娱乐场所现代与古朴结合的气氛被展现出来。这种展现当然别有用意:这首据传是昆汀几年前在香港逛街时,在一家服饰店听到很喜欢的歌,用轻松欢快的曲风鲜明对比出藏匿在青叶屋中的杀机四伏与一触即发的危险。 《荒野生存》
《Society》
1小时12分
Eddie Vedder——除了是西雅图90年代车库风云乐队Pearl Jam的主唱,他还是一位电影配乐大师。《大鱼》的主题曲《The Man Of Hour》,《我是山姆》的主题曲《You've Got To Hide Your Love Away 》等等都是他的出色之作。而他最著名的配乐作品就是07年为讲述传奇流浪家Christopher McCandless生平事迹的影片《荒野生存》所做的电影配乐。该OST以接近摇滚乐的乡谣式曲风挂帅,略带野性与自由风,结构听上去像一个人在讲一些只属他自己的故事。浓烈的独立感、孤独感,绝对适合电影的整体氛围。用简单的吉他和短短几分钟勾画出对自然和野性的向往,再加上现代人听起来土的掉渣的男中音,一张最能还原Eddie Vedder的作品集就此承现。
在影片进行到1小时12分时,翻唱爱尔兰裔创作型歌手Jerry Hannan的作品《Society》响起,在Eddie Vedder的落寞唱吟下别有一番风韵。Eddie借此表现出Chris在荒野上的超脱,丢下束缚的泰然。配合Chris生活“退化”到最粗糙原始的写实性双画格画面:搭车、游戏、觅食、打猎、进食、阅读、攀爬、引水……这个描绘Chris在荒野里第七个星期的生存现状的段落,在《Society》的歌声中也成为了最应和该片那自由超然情怀的段落。先前有渲染Chris出发时亢奋心态的公路式轻快配乐,紧接着也有讲述Chris旅途中疑虑的配乐。而此刻,Eddie终于遇到最恰当时机和力度来安置这首歌在此处,声画结合下导演用表现深入荒野的残酷生存法则来更加凸显歌中否定名利社会网罗纠缠的价值体系,从而在超脱感中悄然达成命题的升华。如果你配合该段落前后出现的男主人公扒火车被轰下,可悲家庭的倒回两处情节,你便更能体会《Society》用的巧妙。这是一张出色的Soundtrack。听众只需对故事有些微认识,从头到尾倾听这张CD,即能感受到其中要传递的讯息。《荒野生存》要表现出的就是一个放浪者的心声,个人的、唯心的。
《猜火车》
《PerfectDay》
42分20秒
在1996年,导演丹尼·鲍伊尔与?Iggy Pop、Brian Eno、Primal Scream、Lou Reed等众多当道摇滚音乐人联手,让摇滚乐在《猜火车》这列经典迷幻列车中呼啸而过,与此同时也在年轻的受众群中引起了惊天动地的影响。抛开那些令人兴奋莫名的感官体验,该影片在听觉上也最大限度给观众以最极致快感和最细腻感触。无论是典型的英伦摇滚还是以Big Beat为基调的电子乐皆极尽烘托之能事,搭配电影中每一个鲜活的镜头令人无法忘怀。
虽然影片开头那段摇滚青年膜拜的开场白搭配Iggy Pop的《Lust For Life》大快人心,肮脏马桶下的“水天交融”安排进Brian Eno的《Deep Blue Sea》令人津津乐道。但这首Lou Reed的《Perfect Day》实在令小编丝毫不愿吝惜笔墨。该配乐出现在42分20秒处,片中瑞顿过量吸食毒品后精神恍惚失去意识。配合电影里最引人注意和质疑的对于吸毒的细致描写,Lou Reed那空荡荡的磁性男声,让观众置于飘飘然的快感之中并随之屏息,他近乎寂静地讲述着这样一个由大量主观镜头构建的让我们身临其境的“Perfect Day”:麦克陷进了自己的“棺材”里,他昏倒在街头,被人当垃圾一样丢在出租车上、医院门口。直至最后护士给他注射药物,使他恢复了意识,麦克大口喘着气惊恐地看着四周,这时Lou Reed正好唱到“You're going to reap just what you sow”,完成一个巧妙的讽刺。?值得一提的是,随后的情节紧跟着是主角在家中禁闭戒毒的桥段。被梦魇纠缠的男主角在强有力的Big Beat类似催命符般的单一节奏下被折磨着神经。在此处,电影的超现实手法配合嘈杂恐怖的电子乐营造出一种极不和谐的氛围,与上一段落的《Perfect Day》形成强烈对比。
在这里,我们不谈那些为贴合影片而独创的电影配乐,而是聚焦电影配乐在摇滚乐的应用范畴。在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里,摇滚乐的存在似一种符号,它不像一些以音效为主的OST,正因它是现有的,成形的,可信手拈来的soundtrack,因此摇滚乐在影片中的妙用才更具独立特质,从而显现出导演的真正诉求与个人品位。在这其中还常常存在一些因其“违和感”而创造出了奇妙效果的音乐。
在这个专题里,我们列举了当电影中出现摇滚乐的九个经典“瞬间”。如果以下介绍的这几个“瞬间”也你曾使你拍案叫绝或肾上腺素激增或眼眶湿润的话,那么让我们为这可遇不可求的心照不宣来握个手吧。
《海盗电台》
《Father And Son》- Cat Stevens
1小时53分53秒
作为60年代摇滚乐的百科全书式电影,《海盗电台》的电影原声借助这个“最励志的摇滚故事”,以一种更理想化的方式完成了又一次的“大不列颠入侵”。收录进电影中的绝大部分音乐都出自《滚石》杂志评选出的500张最佳唱片,其经典系数自不必多言。令故事淹没在音乐里又让音乐来统治故事,这是导演理查德·柯蒂斯(Richard Curtis)的高明之处。而他甄选出的这些歌也正是来自60年代影响了他自己和无数英国人的独立电台。
该片讲述了在1966年的英国,有一群充满了摇滚梦想的年轻人,在北海的一条游轮上24小时不间断播着自己喜欢的音乐,他们叫做海盗电台。而这个乌托邦与英国政府间存在的隐患以致它将要被取缔。片中年轻的不受主流社会欢迎的小子卡尔,和神出鬼没主持午夜档电台节的老嬉皮鲍伯是一对才相认的尴尬父子俩。他们之间没有任何情感交流,直到海难的发生……当“海盗船”已下沉近一半,卡尔重返危险的船体,找到了还在独自享受“感恩而死”乐队新专辑的老鲍伯。而固执的鲍伯却为了挽救他毕生收藏的唱片们在密闭的进水船舱中留守。卡尔潜下去,挽救一个他从未感觉过的陌生父亲,与此同时他的内心也夹杂着满腔的疑惑和义无反顾的爱。Cat Stevens这首《Father And Son》便出现在此。亲情总是唤起人们悲悯情绪的利刃。这首歌出现时就应景了当时的一场父子情,从而不动声色的催人泪下。淡淡的和弦,配上一个老男人留声机般磁性而深情的嗓子,这首歌出现于此有如神助。父子原本尴尬的关系,在这危难中紧紧相连,而老鲍伯对音乐大过生命的痴爱,也冲破了儿子对父亲的所有隔阂。有趣的是,这首歌的歌词与情节所述刚好倒置,歌里多是父亲对儿子的劝导,而情节却是儿子施救父亲,这样有趣的错位也使得这首歌更富深情。
《天生杀人狂》
《Shitlist》
4分05秒
奥利弗·斯通导演+昆汀编剧+著名工业噪音乐队“九寸钉”的主脑人物Trent Reznor一手炮制的精彩电影原声大碟。这样“隆重”的班底还需再多说什么呢?当摇滚乐遇到杀手——在Leonard Cohen、L7、Patti Smith、Bob Dylan、Nine Inch Nails等等一流的摇滚配乐的共同烘托下,《天生杀人狂》的米奇和梅乐莉已成为电影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雌雄杀手。“听”毕全片,你会发现该影片对声音的处理已经超越了叙事文本的范畴,进入了一种相对宽广的具有非叙事特征的影音风格。与《海盗电台》异曲同工,不同于其他Soundtrack只是将影片中出现的背景音乐汇集成册,Trent Reznor真正把自己对这部电影的体验溶入到这张大碟里去。从Bob Dylan和Leonard Cohen的悲伤民谣到L7和Patti Smith的暴躁乖戾,从Peter Gabriel的世界音乐到Jane’s Addiction的混合型摇滚,Trent Reznor的音乐品味真正做到让每一个选曲都贴和着电影的节奏,与情节呼吸着共同的氧气。
摇滚乐第一次彰显在电影中是影片进行到4分钟,当时杀人狂米奇和梅乐莉在一个小快餐店里,米奇坐在吧台上喝酒,梅乐莉则在点唱机边点唱,并忘情的跳舞。此时两个男人企图调戏梅乐莉,于是梅乐莉重新点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女子Punk/Grunge乐队L7的《Shitlist》(黑名单),随着激烈粗暴的音乐响起,梅乐莉突然对企图调戏她的男子大打出手。这时音乐的高潮到来,梅乐莉指着那个男人唱出“你进了我的黑名单!”。在此处运用L7的音乐的目的很明确,隐含的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她对长期以来给她施加压迫的社会的宣战。而米奇则如救世主一般对这个畸形的社会进行惩罚。所有的恶毒与粗暴在此刻被淋漓尽致的发泄出来。L7是90年代早期一流的女子乐队,她们绝不妥协的姿态使乐队成为摇滚女权发言人。这首《Shitlist》正是从朋克对暴力的欣赏姿态中燃烧出的亢奋之作。梅乐莉伴着L7的音乐恣意嘶喊向那个自我陶醉的男人挥拳而去,米奇则用“慢动作”匕首穿透玻璃向另一人刺去。L7的音乐配合画面演绎了梅乐莉作为一个女子对男子的反抗,到最后女子完全占得上风,并在米奇的帮助下干掉两个下流的男人的过程,导演也借由这段音乐狠狠给美国式大男子主义一记响亮的耳光。
《几近成名》
《Tiny dancer》
84分
2000年的《几近成名》讲述了美国摇滚史上的黄金年代70's,一个15岁热爱摇滚乐的小记者得到《滚石杂志》写采访稿的机会,随行采访一个刚成名的乐团stillwater 和他们的groupies。该片的导演卡梅伦·克罗,身为一个摇滚痴,在他年少时期就已为《滚石》杂志撰稿,一如他执导的电影编剧与呈现走向,平实、细小的情感连接他选的配乐也扎实又富感染力。导演的音乐品味令《成名在望》囊括了众多摇滚乐的经典曲目。那些对成名的渴望,浮夸又脆弱的灵魂,在卡梅伦·克罗用音乐构架的世界里,用很顺畅的方式说一个看似简单却暗潮汹涌的故事。 本片最出彩的配乐出现在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二处,一曲《Tiny Dancer》,来自Elton John。钢琴外加Elton John早期风格清朗的嗓音,完全是“公路”配乐的必选。此处的情节发展到主角跟随着乐队坐在去往下一个城市的巴士上,当时气氛僵持,因为之前相互间充斥着极度的不愉快。然而正在此时,广播送出这首《Tiny Dancer》。Penny领头唱起了这支歌,轻松愉快的调子令身边的同伴被吸引也跟着哼唱,所有人的烦恼、争吵、忌妒、不满都因此被软化,接着便迎来齐声合唱。唱罢,一群人重归于好,乘坐着名为“Almost Famous”的巴士,驶向远方。在《Tiny Dancer》的合唱乐音未落时,此处的对白也显得格外有味道。小记者对Penny说:“I have to go home”。Penny回答:“You are home .”
《低俗小说》
《You Never Can Tell》
47分50秒
《Girl you will be a woman soon》
50分50秒
《低俗小说》当年一经上映便轰动了整个九十年代。而约翰·特拉沃尔塔和乌玛·瑟曼大跳扭腰舞的那场戏早被一致奉作90年代最经典的电影镜头,并被后来无数电影争相效仿。说到这部《低俗小说》,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这首《You Never Can Tell》,作为纳西州的早期黑人摇滚乐始祖之一——Chuck Berry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在电影音乐选择上一向品味上佳的昆汀,选择这首歌来向他心目中的文化符号致敬也是非常明智的。音乐一起,在明亮的舞台下,这轻松的拉丁味道十足的音乐,令气氛稍微带着些反讽和怀旧的颓废情调。精彩绝伦的扭腰舞和Chuck Berry的歌声相映成趣,有些滑稽,有些挑逗。于是这一幕成就了电影史上最经典的一段视听风暴:乌玛·瑟曼一头古埃及风情的黑色直短发、深色口红、暗色指甲油、线条极简的衬衫,加上冰冷却勾魂的性感气质。略显发福的特拉沃尔塔也展露出了“热舞王子”的功底。这一段令人莞尔的诱惑与反诱惑,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却撩拨心弦的情感,已在不经意间打动了台下的所有人。其实,这段的怀旧扭腰舞,原本是昆汀向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的《法外之徒》致敬的,但现在看来完全是为乌玛·瑟曼和特拉沃尔塔塔量身订做的。周星驰的《百变星君》也照办了这一出戏,配乐也是这段《You Never Can Tell》。
在扭腰舞之后,《Girl, You’ll Be a Woman Soon》紧接着出现在下一幕中。这首歌取自Neil Diamond的名曲,原曲风清新伤感,而在这部影片中,该曲由Urge Overkill重新演绎,让整首歌在沧桑中煽情了起来。画面中,乌玛·瑟曼穿着约翰的大风衣随着Urge Overkill沙哑低沉略带有一些江湖味的嗓音边唱边起舞,在由此曲氤氲出的一片蛊惑气息中,乌玛·瑟曼陶醉在似绵绵情话的歌声中摸出毒品……这首歌也成为了乌玛·瑟曼嗑药体验的最佳主题曲,将她吸毒后的欲仙欲死用这旖旎慵懒的音乐表现了出来。
《壁花少年》
《Heros》
26分45秒
《壁花少年》是一部典型的美式青春片。为《壁花少年》选曲的音乐总监亚丽珊,近年即以担任电影《暮光之城》系列的音乐总监而声名大噪。在这部电影中,她和导演史蒂芬·切波斯令八九年代的独立摇滚大牌们齐上阵 ,包括:The Smith的《Asleep 》、The Smashing Pumpkins 的《Daydream》、Alice Cooper 的《School's Out》,Suzanne Vega 的《Gypsy》、Pavement 的《Here》,也不乏来自Nirvana、The Beatles等乐队的一些金曲。其中最值得咀嚼的就是“摇滚变色龙”David Bowie的经典名曲《Heros》。
在影片中段的高潮——Charlie、Patrick 和Sam 坐在驶入隧道的卡车里,伴随着 David Bowie这首《Heros》,Sam要求Patrick将车行驶进隧道。于是车以时速达60英里通过夜晚的隧道,听着高亢的《Heros》,伴着星星点点的灯光,夜风习习,Sam在小货车上透过天窗站了起来,迎风张开双臂,似乎是在拥抱整个世界。此时,Charlie 羡慕的仰视着她,眼神里流露出对未来的期待,从此他也学会了参与到众人中去思考什么是爱。对于Charlie来说,隧道之后的开阔夜景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此处的配乐是全片的最大亮点。整个场景让青春仿佛一幅画卷般展开,绚烂张扬。《Hero》妖娆的英伦摇滚与90年代激情澎湃的岁月遥相辉映,其作用是如此进发向前,完美的诠释了这场“英雄”式的青春冒险。
《杀死比尔》
The 5.6.7.8‘-《WooHoo》
1小时09分
众所周知昆汀?塔伦蒂诺是一位超级音乐爱好者,他的家里黑胶唱片数量繁多。相比他的电影里充满个人风格不守规章的暴力美学游戏,昆汀很少运用原创配乐,而是习惯将个人偏好揉进影片风格,进而使得影片高度风格化。所以也就是说在电影音乐的把握上,昆汀也继续贯彻他的拿来主义,从四处采集来而不是单纯为电影量身定做的音乐,拼贴成一部杂烩了众多音乐元素的影片。宁愿影片的整体感被打破,也要让位于多样化的配乐,《杀死比尔》就是一个典型。
无论是《The Lonely Shepherd》惊艳的日本排箫,还是令人热血沸腾的《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杀死比尔》的配乐运用杂乱却绝对到位。在每一段都值得推敲的配乐里,给小编印象最深却是一个不常被提及的“现场配乐”。从电影1小时10分55秒开始一直到1小时12分50秒结束,影片此处出现了一次经典的长镜头。而这个长镜头的背景音乐正是来自日本全女子摇滚组合The 5.6.7.8’s《WooHoo》的现场演出。这个长镜头由三组跟拍镜头组合而成:伴随着青叶屋摇滚女郎的歌声,镜头自她们的背影开始平移青叶屋大厅右边的楼梯,随着乌玛·瑟曼的脚步一路跟拍至走廊,然后镜头上移,以俯拍视角继续跟拍她至洗手间,镜头下摇至平视角度,这时观众可以透过玻璃看到新娘准备脱下外套,画面节奏突然加快,镜头随之跟随着“查理·布朗”和青叶屋老板娘一路唠唠叨叨从后厨走进大厅。此时音乐节奏再次变化,在The 5.6.7.8’s主唱的脸上停留几秒,再移动到青叶屋大厅左边的楼梯,镜头开始跟拍苏菲走下楼梯、穿过大厅舞池直到洗手间,手机铃声响起的同时新娘拉好了外套上了拉链……之所以如此详细的描绘该段落的视听语言,也是为了凸显《WooHoo》现场版的妙用。首先,作为一支音乐风格贴近美国冲浪音乐、Rockabilly、车库摇滚的乐队,几位赤脚演出的东京“妇女”们用急促的吉他、跳跃的韵律,外加“Woohoo”式的反复吟唱,营造了一种轻松而怪异的氛围。随着The 5.6.7.8’s的激情演出,还有那些尽情摇摆的人群,日式娱乐场所现代与古朴结合的气氛被展现出来。这种展现当然别有用意:这首据传是昆汀几年前在香港逛街时,在一家服饰店听到很喜欢的歌,用轻松欢快的曲风鲜明对比出藏匿在青叶屋中的杀机四伏与一触即发的危险。 《荒野生存》
《Society》
1小时12分
Eddie Vedder——除了是西雅图90年代车库风云乐队Pearl Jam的主唱,他还是一位电影配乐大师。《大鱼》的主题曲《The Man Of Hour》,《我是山姆》的主题曲《You've Got To Hide Your Love Away 》等等都是他的出色之作。而他最著名的配乐作品就是07年为讲述传奇流浪家Christopher McCandless生平事迹的影片《荒野生存》所做的电影配乐。该OST以接近摇滚乐的乡谣式曲风挂帅,略带野性与自由风,结构听上去像一个人在讲一些只属他自己的故事。浓烈的独立感、孤独感,绝对适合电影的整体氛围。用简单的吉他和短短几分钟勾画出对自然和野性的向往,再加上现代人听起来土的掉渣的男中音,一张最能还原Eddie Vedder的作品集就此承现。
在影片进行到1小时12分时,翻唱爱尔兰裔创作型歌手Jerry Hannan的作品《Society》响起,在Eddie Vedder的落寞唱吟下别有一番风韵。Eddie借此表现出Chris在荒野上的超脱,丢下束缚的泰然。配合Chris生活“退化”到最粗糙原始的写实性双画格画面:搭车、游戏、觅食、打猎、进食、阅读、攀爬、引水……这个描绘Chris在荒野里第七个星期的生存现状的段落,在《Society》的歌声中也成为了最应和该片那自由超然情怀的段落。先前有渲染Chris出发时亢奋心态的公路式轻快配乐,紧接着也有讲述Chris旅途中疑虑的配乐。而此刻,Eddie终于遇到最恰当时机和力度来安置这首歌在此处,声画结合下导演用表现深入荒野的残酷生存法则来更加凸显歌中否定名利社会网罗纠缠的价值体系,从而在超脱感中悄然达成命题的升华。如果你配合该段落前后出现的男主人公扒火车被轰下,可悲家庭的倒回两处情节,你便更能体会《Society》用的巧妙。这是一张出色的Soundtrack。听众只需对故事有些微认识,从头到尾倾听这张CD,即能感受到其中要传递的讯息。《荒野生存》要表现出的就是一个放浪者的心声,个人的、唯心的。
《猜火车》
《PerfectDay》
42分20秒
在1996年,导演丹尼·鲍伊尔与?Iggy Pop、Brian Eno、Primal Scream、Lou Reed等众多当道摇滚音乐人联手,让摇滚乐在《猜火车》这列经典迷幻列车中呼啸而过,与此同时也在年轻的受众群中引起了惊天动地的影响。抛开那些令人兴奋莫名的感官体验,该影片在听觉上也最大限度给观众以最极致快感和最细腻感触。无论是典型的英伦摇滚还是以Big Beat为基调的电子乐皆极尽烘托之能事,搭配电影中每一个鲜活的镜头令人无法忘怀。
虽然影片开头那段摇滚青年膜拜的开场白搭配Iggy Pop的《Lust For Life》大快人心,肮脏马桶下的“水天交融”安排进Brian Eno的《Deep Blue Sea》令人津津乐道。但这首Lou Reed的《Perfect Day》实在令小编丝毫不愿吝惜笔墨。该配乐出现在42分20秒处,片中瑞顿过量吸食毒品后精神恍惚失去意识。配合电影里最引人注意和质疑的对于吸毒的细致描写,Lou Reed那空荡荡的磁性男声,让观众置于飘飘然的快感之中并随之屏息,他近乎寂静地讲述着这样一个由大量主观镜头构建的让我们身临其境的“Perfect Day”:麦克陷进了自己的“棺材”里,他昏倒在街头,被人当垃圾一样丢在出租车上、医院门口。直至最后护士给他注射药物,使他恢复了意识,麦克大口喘着气惊恐地看着四周,这时Lou Reed正好唱到“You're going to reap just what you sow”,完成一个巧妙的讽刺。?值得一提的是,随后的情节紧跟着是主角在家中禁闭戒毒的桥段。被梦魇纠缠的男主角在强有力的Big Beat类似催命符般的单一节奏下被折磨着神经。在此处,电影的超现实手法配合嘈杂恐怖的电子乐营造出一种极不和谐的氛围,与上一段落的《Perfect Day》形成强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