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生理变化巨大,心理波动较大阶段,如果处理不好他们的心理问题,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甚至直接威胁到生命。研究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与完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 研究对策
初中学生一般年龄在12~15岁之间,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过渡,半成熟和半幼稚、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复杂的阶段,有人形容初中生“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这个时期正是初中生生理变化巨大,心理波动较大,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困扰,在心理上是一个危险期。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心理问题,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学业和将来的前途和命运,因而研究初中生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困惑和误区,对于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与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以下几点。
1.厌学心理。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对其产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2.不会学习。很多学生自己知道努力学习,但无论怎样努力就是学不好,却不知道学习不好的原因所在,因此,产生很大的困扰。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主要是依靠一系列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如果对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不给予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难得到提高。那些缺乏有效学习方法的差生,不断犯错误,学习成绩差,不断受到挫折和批评,因此,很可能丧失信心,对所有的学习活动畏惧或焦虑不安。一些学习好的同学虽然通过自己的摸索,掌握了某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多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充分可靠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潜能受到了抑制。
(二)人际关系问题
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的促进剂。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只能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损害,给他们带来忧愁、烦闷和苦恼。初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由于社会阅历的缺乏,在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常会表现出幼稚和不成熟。初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在初中学生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但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来自学生方面的困难是:不敢或不想沟通,无法理解老师。教师由于学生太多,照顾不周,这样就造成了与学生沟通困难,不能完全理解学生,学生无法理解老师的苦心,因而影响了师生间的有效和谐沟通。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同学关系对初中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对于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不少学生往往忽视了同学交往,同学之间很少走动和交流,进而容易导致误解和隔阂,极有可能出现人际关系紧张乃至人际关系障碍。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因为父母与子女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者由于家庭关系不融洽而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有的学生不能理解家长的做法,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与父母对立,产生不必要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与家长的健康,有的甚至导致离家出走等现象。可见,父母与子女进行心灵的沟通是多么重要。
(三)情感类问题
情感类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恋问题,早恋是青少年性心理的外化,是性心理转化为性行为的一种实践。早恋属于一种不适时的失控行为。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己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
二、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导向性和潜移默化性。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素质、人际关系、父母期望、父母榜样的作用、教养的方式以及家庭中重要的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婚、下岗、生病去世,都会对初中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初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初中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学校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在初中学生行为培养、个性发展、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体验与其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校因素中,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等,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社会因素
学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风气、社区环境、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大众网络传媒等都会对初中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自身因素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是处于在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是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童年的模式被打破,而成人的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并以种种矛盾和动荡的心理现象表现出来。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开始变得内向、闭锁起来。初中阶段是性器官和性机能迅速发育成熟时期,性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必然带来性心理的发展变化。但由于学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够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他们的性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和谐、充满亲情氛围的家庭
父母对孩子所遇到的事情应表示重视,尽量以孩子的立场来看待该事情本身。给予适当的尊重与自尊。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持续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促使家庭关系更加巩固,可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学校应主动介入家庭教育,改善家庭教育,和家长一起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要注意扬长避短,以赞赏的目光看待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找准契机,培养他们勤学、求实、细致、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
(二)加强校园教育整体环境建设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在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一条就是建立领导组织机构,确立以分管校长为具体领导,以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为一线,以教务处-教研组-任课教师为另一线的具体负责层面,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全面发挥其作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心理教育中,要形成全员参加、全方位展开、全过程渗透的“三全”工作模式。学校要有计划地创造教师学习的机会,更新教育观念,从心理学角度,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认识教育,更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心理教育功能。同时为教师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服务,保证教师情绪的良好状态。学校要重点抓好班主任心理教育的专业培训工作,为班主任提供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要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学习与实践机会,尽快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3.关口前移,强化预防。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一方面要研究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找出“治疗”方法,另一方面要把时间和主要精力放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上。
4.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在学科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适契机,比如,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历史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等,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另一方面,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围,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消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
6.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学校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观念文化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的熏陶给予学生的是潜移默化的情景感染,是一种细雨润物的情操的陶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特别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多功能性。
(三)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全社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的评价。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领导对老师、老师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帮助,少一些批评和指责。教育部门要相信学校,学校领导要信任老师,老师更要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搞好社区教育,建立综合性的青少年、儿童事务所(中心)。建立专门的问题少年儿童预防和矫正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慈善机构、社会公益性组织等非政府组织设立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营造和优化社会环境,加大净化文化环境力度。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德育体系。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凝成工作合力,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强法制环境建设,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此外,还应进行经常性的青少年普法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抵御错误思想、行为诱惑的能力。
优化大众传媒,政府和有关行政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不遗余力地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和黑网吧等。
(四)强化初中生自我素质教育和培养
初中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知识,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认识自身的心理特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积极的自我暗示及良好的情绪宣泄等,是必要可行的。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保持乐观的态度,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会与同龄人相处,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消除人的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增加自身的生活乐趣,以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主动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主动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信在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初中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越来越成熟,阳光将洒满每个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文信德.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6).第33页.
[2]万琼花.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内江师范学院学,2005,(1),第205页.
[3]郭有学.培养初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6,(02),第30页.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龙湾区永兴中学)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 研究对策
初中学生一般年龄在12~15岁之间,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过渡,半成熟和半幼稚、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复杂的阶段,有人形容初中生“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这个时期正是初中生生理变化巨大,心理波动较大,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困扰,在心理上是一个危险期。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心理问题,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学业和将来的前途和命运,因而研究初中生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困惑和误区,对于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与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以下几点。
1.厌学心理。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对其产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2.不会学习。很多学生自己知道努力学习,但无论怎样努力就是学不好,却不知道学习不好的原因所在,因此,产生很大的困扰。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主要是依靠一系列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如果对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不给予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难得到提高。那些缺乏有效学习方法的差生,不断犯错误,学习成绩差,不断受到挫折和批评,因此,很可能丧失信心,对所有的学习活动畏惧或焦虑不安。一些学习好的同学虽然通过自己的摸索,掌握了某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多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充分可靠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潜能受到了抑制。
(二)人际关系问题
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的促进剂。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只能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损害,给他们带来忧愁、烦闷和苦恼。初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由于社会阅历的缺乏,在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常会表现出幼稚和不成熟。初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在初中学生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但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来自学生方面的困难是:不敢或不想沟通,无法理解老师。教师由于学生太多,照顾不周,这样就造成了与学生沟通困难,不能完全理解学生,学生无法理解老师的苦心,因而影响了师生间的有效和谐沟通。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同学关系对初中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对于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不少学生往往忽视了同学交往,同学之间很少走动和交流,进而容易导致误解和隔阂,极有可能出现人际关系紧张乃至人际关系障碍。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因为父母与子女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者由于家庭关系不融洽而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有的学生不能理解家长的做法,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与父母对立,产生不必要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与家长的健康,有的甚至导致离家出走等现象。可见,父母与子女进行心灵的沟通是多么重要。
(三)情感类问题
情感类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恋问题,早恋是青少年性心理的外化,是性心理转化为性行为的一种实践。早恋属于一种不适时的失控行为。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己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
二、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导向性和潜移默化性。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素质、人际关系、父母期望、父母榜样的作用、教养的方式以及家庭中重要的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婚、下岗、生病去世,都会对初中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初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初中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学校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在初中学生行为培养、个性发展、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体验与其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校因素中,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等,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社会因素
学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风气、社区环境、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大众网络传媒等都会对初中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自身因素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是处于在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是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童年的模式被打破,而成人的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并以种种矛盾和动荡的心理现象表现出来。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开始变得内向、闭锁起来。初中阶段是性器官和性机能迅速发育成熟时期,性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必然带来性心理的发展变化。但由于学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够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他们的性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和谐、充满亲情氛围的家庭
父母对孩子所遇到的事情应表示重视,尽量以孩子的立场来看待该事情本身。给予适当的尊重与自尊。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持续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促使家庭关系更加巩固,可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学校应主动介入家庭教育,改善家庭教育,和家长一起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要注意扬长避短,以赞赏的目光看待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找准契机,培养他们勤学、求实、细致、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
(二)加强校园教育整体环境建设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在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一条就是建立领导组织机构,确立以分管校长为具体领导,以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为一线,以教务处-教研组-任课教师为另一线的具体负责层面,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全面发挥其作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心理教育中,要形成全员参加、全方位展开、全过程渗透的“三全”工作模式。学校要有计划地创造教师学习的机会,更新教育观念,从心理学角度,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认识教育,更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心理教育功能。同时为教师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服务,保证教师情绪的良好状态。学校要重点抓好班主任心理教育的专业培训工作,为班主任提供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要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学习与实践机会,尽快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3.关口前移,强化预防。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一方面要研究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找出“治疗”方法,另一方面要把时间和主要精力放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上。
4.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在学科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适契机,比如,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历史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等,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另一方面,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围,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消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
6.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学校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观念文化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的熏陶给予学生的是潜移默化的情景感染,是一种细雨润物的情操的陶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特别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多功能性。
(三)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全社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的评价。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领导对老师、老师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帮助,少一些批评和指责。教育部门要相信学校,学校领导要信任老师,老师更要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搞好社区教育,建立综合性的青少年、儿童事务所(中心)。建立专门的问题少年儿童预防和矫正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慈善机构、社会公益性组织等非政府组织设立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营造和优化社会环境,加大净化文化环境力度。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德育体系。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凝成工作合力,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强法制环境建设,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此外,还应进行经常性的青少年普法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抵御错误思想、行为诱惑的能力。
优化大众传媒,政府和有关行政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不遗余力地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和黑网吧等。
(四)强化初中生自我素质教育和培养
初中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知识,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认识自身的心理特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积极的自我暗示及良好的情绪宣泄等,是必要可行的。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保持乐观的态度,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会与同龄人相处,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消除人的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增加自身的生活乐趣,以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主动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主动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信在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初中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越来越成熟,阳光将洒满每个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文信德.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6).第33页.
[2]万琼花.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内江师范学院学,2005,(1),第205页.
[3]郭有学.培养初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6,(02),第30页.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龙湾区永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