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乘法分配律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它是在小学四年级的下册出现的,这时小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且学生已经能够利用这些定律来做一些简单的计算。乘法分配律是一个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但是它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采用各种方式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
一、深入理解乘法分配的概念
在乘法分配律中要注意的是“两个数字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字相乘,再相加”这句话中的“它们”指的是谁和谁,“这个数”又指的是哪个数呢?特别是要让小学生知道“分别”这两个字就是分配的意思,你有我也有。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在课堂上呈现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和算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指出“它们”和“这个数”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表达对这句话的理解,要知道深入理解是学好乘法分配律的前提,只有学生真正理解透彻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才能更好的学习。
二、乘法分配律教学的策略
1.联系实际生活
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活泼、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小学生周围熟悉的环境去设计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数学在学生的眼中变得更加直觀,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乐趣,例如,我会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我所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使学生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运算的顺序,使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之后再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有什么不同,对“乘法分配律”有进一步的了解,为之后开展“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让学生独立探究
在以往的教学中,数学教学活动更多的是重视结论,这样会降低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独立探究,例如,我在课上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使学生发现(35+25)*32=35*32+25*32这个等式,然后要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写出这样的等式,再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课上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这样学生经过了“观察——发现——验证——再次观察——发现规律——归纳总结”等步骤,既使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又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知识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列出算式。教师在出示情景图之后,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和交流。使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形式不同的两种算式,得出的结果却是一样的。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乘法分配律,更加的了解这种方式,并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
三、科学的练习方式
1.练习的内容要有趣
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充分的了解教学的内容,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数学知识。要知道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若练习的内容较为有趣,能够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的去进行学习。并且,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还可以设计游戏,开展多样的练习,活跃学生的思维,只有让学生都能够主动的参与到练习中去,才能够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2.练习易混淆的知识
教师可以针对数学中较为相似的形式和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来让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式来认清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明白尽管有些知识是相似的,但是实质是不同的,知识之间即使有一点的差距,解法也可能是完全不同。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去辨析,让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在进行对比练习的时候,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更深。最终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碰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学会仔细观察,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由于每个学生的思想不同,因此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有所不同的。在每个班级中有学习较好的学生就有学习较差的学生,想要让有所差异的学生都能够有相同的发展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教师在让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要遵循分层教学的理念。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来让学生进行有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对班级中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比较难的练习,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些比较基础的题来让学生练习,不可一步登天。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乘法分配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运算方式,所以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来让学生了解这种运算方式的概念和规律,使学生能够争取的运用,并且为了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教师还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科学的练习,使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更加的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祁彩云,潘永河.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8年85期.
[2]宋樱花.关于“乘法分配律”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0年08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
一、深入理解乘法分配的概念
在乘法分配律中要注意的是“两个数字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字相乘,再相加”这句话中的“它们”指的是谁和谁,“这个数”又指的是哪个数呢?特别是要让小学生知道“分别”这两个字就是分配的意思,你有我也有。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在课堂上呈现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和算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指出“它们”和“这个数”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表达对这句话的理解,要知道深入理解是学好乘法分配律的前提,只有学生真正理解透彻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才能更好的学习。
二、乘法分配律教学的策略
1.联系实际生活
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活泼、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小学生周围熟悉的环境去设计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数学在学生的眼中变得更加直觀,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乐趣,例如,我会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我所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使学生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运算的顺序,使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之后再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有什么不同,对“乘法分配律”有进一步的了解,为之后开展“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让学生独立探究
在以往的教学中,数学教学活动更多的是重视结论,这样会降低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独立探究,例如,我在课上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使学生发现(35+25)*32=35*32+25*32这个等式,然后要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写出这样的等式,再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课上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这样学生经过了“观察——发现——验证——再次观察——发现规律——归纳总结”等步骤,既使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又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知识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列出算式。教师在出示情景图之后,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和交流。使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形式不同的两种算式,得出的结果却是一样的。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乘法分配律,更加的了解这种方式,并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
三、科学的练习方式
1.练习的内容要有趣
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充分的了解教学的内容,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数学知识。要知道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若练习的内容较为有趣,能够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的去进行学习。并且,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还可以设计游戏,开展多样的练习,活跃学生的思维,只有让学生都能够主动的参与到练习中去,才能够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2.练习易混淆的知识
教师可以针对数学中较为相似的形式和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来让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式来认清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明白尽管有些知识是相似的,但是实质是不同的,知识之间即使有一点的差距,解法也可能是完全不同。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去辨析,让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在进行对比练习的时候,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更深。最终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碰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学会仔细观察,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由于每个学生的思想不同,因此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有所不同的。在每个班级中有学习较好的学生就有学习较差的学生,想要让有所差异的学生都能够有相同的发展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教师在让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要遵循分层教学的理念。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来让学生进行有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对班级中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比较难的练习,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些比较基础的题来让学生练习,不可一步登天。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乘法分配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运算方式,所以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来让学生了解这种运算方式的概念和规律,使学生能够争取的运用,并且为了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教师还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科学的练习,使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更加的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祁彩云,潘永河.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8年85期.
[2]宋樱花.关于“乘法分配律”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