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审视,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达到学生主体及教师主导的课堂活动的幸福双赢,是现行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下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课堂“微幸福”感的营造角度讨论教学活动中基本活动内容的开展过程中具体实施策略,试图尝试使教师、学生共同获得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幸福感;教育艺术;课堂管理;沟通;赞美
【中图分类号】G632
“微幸福”指难度不高,较易达到的轻小或轻微的幸福感。与网络时代衍生的产物“微博”、“微信”、“微电影”相映成辉。双主共赢指教育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形态教育教学模式的成功转型。在课堂中营造出让教师和学生双主体都能感受到的更为畅快的教学活动状态,让教师和学生在融洽的教学活动中都能感受到教学活动带来的幸福感。
创造“微幸福”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且真诚地对待教育教学的感受,若想获取更多美好感受,大致可从以下途径着手:
一、 课堂环境“微幸福”,从课堂管理起步
新课程课堂管理被赋予了“活动、过程、技术、艺术、行为、策略”等诸多内涵。成功高效的课堂应当实现各种关系和因素的合理调控,营造平等、和谐、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科学机智的课堂管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总而言之,课堂管理是可预期但不可固定的动态过程。
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管理的督导者,是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主体实施者。在双向互动的课堂活动中应当营造出一个自主选择、自主调控的空间和范围。在教学活动中营造和谐氛围的有效手段是课堂管理要管放有度。清代的冯班曾说:“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面严,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而“爱而不宠”就要求严之有情、严慈相济。积极有度地创设具有凝聚力的课堂环境,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形成学习内动力,达到“不令而行”!
二、 沟通情感“微幸福”,从心灵交融开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艺术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创造性的行为,心灵沟通则从更广阔的的视角赏视教育活动,学生眼中的好老师通常都具备如下光环:首先,体贴如妈妈,能够适时鼓励、辅导和帮助。除言传身教外,在生活中也要对学生好,对学生要有像家人一样的亲切感。其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能和学生有共性,不将自己所愿所想强加于人。最后,要与时俱进不因循守旧,引领时下最潮流的思想,主动吸取新知识、改进新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前行。教师能否充分尊重学生情感的“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动机模式的调动。注入情感的课堂才能给学生和教师以更为充分的发展空间,达到幸福双赢。
三、学习效果“微幸福”,从课堂“互赞”展开
网络微时代,经常会有网络用语“赞一个”的频繁出现,他是表示对自己赞同支持的事情、语言等赞同的一种表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要吝惜自己的“赞”,要及时表扬、肯定、认同、赏识。“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指责他的缺点,不如接受他的缺点,只有正视问题的存在,才会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赞美也同样是一种教育艺术,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应当成为现代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表扬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努力成分,引导学生更多的注重追求知识的过程。赞美本质上是通过一方颇具处世艺术的语言,来实现对方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取得双方心理上的沟通。恰到好处的赞美要有宽广的胸怀和高超的技巧作为教师,我们不是大师,也不是领袖,然而,我们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们要敞开胸怀,真诚地爱他们,并能容纳他们的所有缺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并给予真诚的赞美,学生才会喜欢你、接受你,进而接受你的教育。
四、学习成就“微幸福”,从反馈策略助攻
教学反馈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成就反馈可基于三步反馈法来开展,一是课前反馈,课前或问题开始前的及时反馈可以给教师一个了解学生知识预备的途径,也可给学生一个获得认同感的机会。课堂教学反馈的目的、时机、内容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早有计划,并对可能产生的情况有所估计,这样教师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有条不紊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二是课中成就反馈,则体现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或是一个讨论、一个实验、一个讲演都可以成为学生反馈学习成就的点,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赞同,让学生在连贯的教学活动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幸福感。在学生积极探索的准备后,教师组织的反馈应承上启下,有助于思维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学生的反馈来组织和调整课堂的方向与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三是课后自主学习情况反馈,学生最好的课后状态是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自我补查、自我总结、自我补救,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自我开展课后反馈,鼓励和发展学生拓宽自己知识的延伸区。课后反馈要给予及时评价,评价应从学生发展进步的方面出发,在知识技能上给予矫正,情感态度上给予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评价的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给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此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做到角色的转变、师生交往方式的转变和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教学这一门艺术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也该因此获取更多的宽松喜悦,能由师生双边的活动中获取更多的幸福感,将教学活动中每一次互动都转化成“微幸福”的来源,争取获得双向共赢。每一个活灵活现的课堂瞬间,都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定格、回味,教育生活并不是缺少美丽的瞬间,将点滴美好融汇成篇,我们的教育幸福就寻到了根源。
【参考文献】
[1]邹庆禅.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北京教育,2001(5):39-47.
[2]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39-47.
[3]高君.师生关系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1993(3):56-63.
[4]杜萍.课堂管理的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1
[5]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38.
[6]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04)
[7]王家瑾.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研究.1997(01)
【关键词】幸福感;教育艺术;课堂管理;沟通;赞美
【中图分类号】G632
“微幸福”指难度不高,较易达到的轻小或轻微的幸福感。与网络时代衍生的产物“微博”、“微信”、“微电影”相映成辉。双主共赢指教育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形态教育教学模式的成功转型。在课堂中营造出让教师和学生双主体都能感受到的更为畅快的教学活动状态,让教师和学生在融洽的教学活动中都能感受到教学活动带来的幸福感。
创造“微幸福”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且真诚地对待教育教学的感受,若想获取更多美好感受,大致可从以下途径着手:
一、 课堂环境“微幸福”,从课堂管理起步
新课程课堂管理被赋予了“活动、过程、技术、艺术、行为、策略”等诸多内涵。成功高效的课堂应当实现各种关系和因素的合理调控,营造平等、和谐、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科学机智的课堂管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总而言之,课堂管理是可预期但不可固定的动态过程。
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管理的督导者,是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主体实施者。在双向互动的课堂活动中应当营造出一个自主选择、自主调控的空间和范围。在教学活动中营造和谐氛围的有效手段是课堂管理要管放有度。清代的冯班曾说:“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面严,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而“爱而不宠”就要求严之有情、严慈相济。积极有度地创设具有凝聚力的课堂环境,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形成学习内动力,达到“不令而行”!
二、 沟通情感“微幸福”,从心灵交融开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艺术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创造性的行为,心灵沟通则从更广阔的的视角赏视教育活动,学生眼中的好老师通常都具备如下光环:首先,体贴如妈妈,能够适时鼓励、辅导和帮助。除言传身教外,在生活中也要对学生好,对学生要有像家人一样的亲切感。其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能和学生有共性,不将自己所愿所想强加于人。最后,要与时俱进不因循守旧,引领时下最潮流的思想,主动吸取新知识、改进新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前行。教师能否充分尊重学生情感的“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动机模式的调动。注入情感的课堂才能给学生和教师以更为充分的发展空间,达到幸福双赢。
三、学习效果“微幸福”,从课堂“互赞”展开
网络微时代,经常会有网络用语“赞一个”的频繁出现,他是表示对自己赞同支持的事情、语言等赞同的一种表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要吝惜自己的“赞”,要及时表扬、肯定、认同、赏识。“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指责他的缺点,不如接受他的缺点,只有正视问题的存在,才会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赞美也同样是一种教育艺术,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应当成为现代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表扬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努力成分,引导学生更多的注重追求知识的过程。赞美本质上是通过一方颇具处世艺术的语言,来实现对方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取得双方心理上的沟通。恰到好处的赞美要有宽广的胸怀和高超的技巧作为教师,我们不是大师,也不是领袖,然而,我们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们要敞开胸怀,真诚地爱他们,并能容纳他们的所有缺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并给予真诚的赞美,学生才会喜欢你、接受你,进而接受你的教育。
四、学习成就“微幸福”,从反馈策略助攻
教学反馈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成就反馈可基于三步反馈法来开展,一是课前反馈,课前或问题开始前的及时反馈可以给教师一个了解学生知识预备的途径,也可给学生一个获得认同感的机会。课堂教学反馈的目的、时机、内容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早有计划,并对可能产生的情况有所估计,这样教师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有条不紊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二是课中成就反馈,则体现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或是一个讨论、一个实验、一个讲演都可以成为学生反馈学习成就的点,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赞同,让学生在连贯的教学活动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幸福感。在学生积极探索的准备后,教师组织的反馈应承上启下,有助于思维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学生的反馈来组织和调整课堂的方向与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三是课后自主学习情况反馈,学生最好的课后状态是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自我补查、自我总结、自我补救,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自我开展课后反馈,鼓励和发展学生拓宽自己知识的延伸区。课后反馈要给予及时评价,评价应从学生发展进步的方面出发,在知识技能上给予矫正,情感态度上给予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评价的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给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此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做到角色的转变、师生交往方式的转变和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教学这一门艺术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也该因此获取更多的宽松喜悦,能由师生双边的活动中获取更多的幸福感,将教学活动中每一次互动都转化成“微幸福”的来源,争取获得双向共赢。每一个活灵活现的课堂瞬间,都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定格、回味,教育生活并不是缺少美丽的瞬间,将点滴美好融汇成篇,我们的教育幸福就寻到了根源。
【参考文献】
[1]邹庆禅.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北京教育,2001(5):39-47.
[2]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39-47.
[3]高君.师生关系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1993(3):56-63.
[4]杜萍.课堂管理的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1
[5]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38.
[6]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04)
[7]王家瑾.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研究.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