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县域农户贷款增长持续回落之势不容忽视

来源 :金融视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bandf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农业和农村经济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大。农户贷款的持续增长更是提高农民收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标志,也是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着力点。调查显示,掣肘于农村产业实际、信用现状及农村金融服务趋向等因素,近年来,样本县的农户贷款一直徘徊不前,特别是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也因其商业化经营趋势,为“三农”服务的业务发展方向亦有所偏离,致农信社农户贷款呈现大幅下降趋势。从样本县的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农信社的农户贷款业务的大幅下滑,弱化了对当地农村经济的贷款支持,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基本情况
  (一)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自2010年到2012年一季度,样本县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243718万元、243607万元、217133万元,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农村信用社和情况来看,2010年的农户贷款余额为197292万元,2011年的余额为193053万元,当年下降4239万元,到2012年一季度,正值春季农业生产启动,农户信贷需求旺盛时节,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余额下降为185394万元,两个月负增长7659万元。农户贷款有加速下滑的趋势。
  (二)农户贷款支农作用不明显
  调查显示,农户小额贷款投向主要用于低收入农户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简单再生产和小规模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供给,以及他们小额的生活费资金,为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小额贷款呈逐年弱化趋势,势必造成支农作用滞后,给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逐利因素诱发涉农金融机构“去农化”倾向
  涉农金融机构出于追逐商业“三性”的考虑,优先选择支持公司客户、集团客户和顶端产业客户,加上近年来受资金来源不足和存贷比调控的影响,涉农金融机构把有限地资金“去农化”成为其自然的战略,特别是收益小、额度低的农户贷款被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显现。从农信社来看,其农村合作金融的“自愿、互助、互利、民主和低盈利性”的金融服务性质体现并不充分,农村合作金融履行普惠农业、农村、农民经济的社会责任并不突出。
  二、制约农户贷款发展的因素
  (一)授信额度与资金需求不匹配
  调查发现,由于现行小额农贷因其授信额度较小,使众多有偿还能力的养殖户和经济作物种植大户无法得到充足的信贷支持,而要申请其它种类的贷款,其手续又非常严格,很难达到信贷管理要求。样本县一家牧业有限公司下辖养猪户专业合作社200多人,因扩大其养殖规模,去年的全部资金缺口为2000万元,农村信用社实际发放150万元,仍有很大资金缺口,致使该农户只能通过其他渠道筹集资金。
  (二)执行利率“趋高避低”影响需求
  按照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凡是农户小额贷款在执行国家法定利率上并有所上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信社发放此类贷款时,利率执行却上浮太高,个别甚至一浮到顶。利率执行的“趋高避低”,极大地挫伤了农户的积极性,影响了农户贷款的需求。
  (三)贷款效益低、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加剧了惜贷心理
  农户贷款的对象主要针对农民,面对的是天生弱质的农业,缺乏相应贷款保护措施。现实操作中产生的效益较低,造成农户贷款的损失率较高。如:农户因种植、养殖自身管理不善,出现意外事故,没有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容易造成小额贷款不能按期归还。再加上对信贷人员的责任追究较重。因此,造成贷款效益低下,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信社发放农户贷款的积极性,惜贷心理加剧。从调查来看,样本县农村信用社2011年全年共核消农户不良贷款4000多万元,极大地影响了进一步放贷的积极性。
  (四)农村信用环境欠佳,农村信贷资信不足
  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对征信的认识逐步提高,信用意识有所增强。但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知识普及不广,农村的信用环境尚不完善,农户对信用的认识仅处于初级阶段。该县农村少数地方借款人不守信用,想方设法逃废债务现象时有发生。信用社在催收无果的情况下,只得通过法律程序进行催收。加上在实践中出现法院的执行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赖债行为,给农村金融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扭曲的信用环境使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更加谨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三、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涉农信贷投放的财政税收及金融支持政策
  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涉农贷款按照一定比例适当减免营业税,对一些重点农业项目贷款贴息,对农业基础设施贷款损失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同时,要加大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的政策执行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作用,既能调动金融部门信贷支农的积极性,又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银农“双赢”。参照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负的政策,建议金融部门充分兼顾自身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适度降低对“三农”的贷款利率浮动水平,切实减轻农民的贷款利率成本,同时人民银行要继续加大对县域“三农”的再贷款支持,实施诸如差别化存款准备金政策等优惠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支农信贷政策上体现“农不养政”的趋向,加大对县域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户发展的资金支持。
  (二)积极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从信贷品种和服务方式方面加快金融创新,切实为农民提供便捷化、人性化、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农村金融机构要研究市场定位,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开发新的农村信贷产品。例如增加消费信贷,研发对路的消费贷款品种。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农户用土地使用权作抵押办理土地抵押贷款等。根据农户融资“规模小、频率高、随意性大、时间紧”的特点,在合理授信的基础上,推出简式快速的信贷新产品。同时,农信社要依托其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运用农户居民闲散资金,开展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业务的多元化需求。
  (三)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防范自然风险
  建立由政府和农信社共同出资的担保机构,专门用于对农信用社发放的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担保。也可由农村信用社按一定比例集中一部分风险基金,对由于自然灾害而形成的小额信用贷款损失进行补偿。同时,充分认识农民生产、农村经济的弱质化属性,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探索建立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四)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加强诚信建设,大力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信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个体户评选,通过实施贷款利率优惠、扩大贷款额户等激励措施,促进农民提高信用意识。同时,积极主动配合地方政府或在地方政府的支持指导下,灵活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加大农村地区信用法制与信用知识宣传力度,为农户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2010级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基地班)
其他文献
摘 要:QFII制度是一种有限度开放资本市场的过渡性制度,我国实行该制度有利于促进证券市场的成熟和发展,有利于推动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和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但在该制度的推行、实施过程中需要克服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  关 键 词: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ll);资本市场开放;资本账户开放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3)01—0041—0
期刊
摘 要: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信贷配给根源于信息的不完全以及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现实世界中任何产权都是不能完全界定的,且产权权能的分割和转让能够产生专业化收益,所以资金产权的残缺不可避免。在资金产权残缺的情况下,借贷双方不能签订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集中对称分布的最优完全借贷合同。贷款人为规避风险,增加收益,在资金供不应求时也不会提高利率,只会减少非最优完全借贷合同的数量,从而产
期刊
7月5日,央行宣布自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而从6月8日央行宣布允许存款利率上浮到1.1倍之后各个机构的行为来看,几乎所有机构都显示出强烈的一浮到顶冲动。只是因种种考虑,国有大行最终未选择顶住3.575%的上限。此次名曰降息,最终结果是1年存款的实际利率不降反升。  从央行允许浮动的初衷来说,应该是希望不同机构能
期刊
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领域面临着全面对外资银行放开的严峻形势,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在与外资商业银行竞争中取得优势,需要重点制定并实施五个方面的发展战略。
期刊
亚洲金融危机后,利率管制对促进我国银行体系稳健运行、深化银行体系改革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该看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日益强烈,继续实行利率管制与当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近年来民间借贷的野蛮生长,亦被视为利率管制下新一轮民间自发的货币价格闯关。6月7日,人民银行宣布在下调存贷款利率的同时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在“十二五”期
期刊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是指学校英语教学过程的计划与组织。高校的英语教学组织系统由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个主体构成。教学组织与管理必须有一个整体观念,既能充分发挥不同层次管理机构的作用,又能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管理者三方面的积极性。  关 键 词:大学英语教学;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3)01—0053—02
期刊
“稳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一方面,要及时出台综合措施快速扭转消费、出口、投资三大动力下滑的势头;另一方面,更要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将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实现稳增长目标的重要一环。  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国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金融市场服务经济增长的功能已充分体现。但金融市场深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使其优势和潜力不能完全释放。 
期刊
对银行业来说,今年无疑是多事之秋。从年初开始清理整顿银行服务收费,到不时被爆出的各类案件,到一季度的银行利润增速放缓,再到近期的利率市场化加速,经历数年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业面临诸多考验。  在银行面临的各种考验中,比较突出的一项是不良贷款反弹。根据一季度报告,16家上市银行中,有4家不良率上升。作为强周期行业,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不良率小幅上升是一个预期之内的正常结果,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期望银行贷款不
期刊
张茉楠:现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会员。  7月5日,可以被称为“全球央行联合宽松日”:无论是美联储维持超低利率,继续扭曲操作保持货币宽松,中国现在的不对称降息,还是英国央行的宽松的额度增加,欧洲央行甚至把存款利率降至零,实际上都表明了全球的央行在联手为市场在减压,也在联手注入流动性为实体经济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  全球多家央行去年底联手救
期刊
行社“脱钩”后,为进一步深化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合作金融行业管理,1999年,人总行决定经过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组建农信社市(地)联社。到2000底,全国共组建市(地)联社109家,直到2003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规定市(地)级不再设立联社或其它形式的独立管理机构,使市(地)联社组建工作搁浅。市(地)联社成立后,在贯彻落实上级政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