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有效学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积极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乐学、学会、会学,就称得上是有效学习。那么如何构建有效学习呢?我认为教师应当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关注学生学习兴趣
黄厚江老师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本色语文”的主张。所谓“本色语文”,意思就是:语文不是别的,语文就是语文,要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那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呢?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裴斯泰洛奇曾说过:“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的天赋潜能和谐发展,那就需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巧妙地将学生的需求和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相结合。记得马骉老师曾经讲过,他在上公开课《荷花淀》前,抓住哪一点来完成一堂课的教学,让他伤透了脑筋。最后他征询了学生的意见,学生对语言风格感兴趣,于是他因势利导,完成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所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就能乐学,教师就会乐教,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二、关注学生学习基础
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很重要的。教师在教学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心里有数。我曾在教学《松鼠》这一课时,问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学生回答不出来。我忘了,学生刚刚学习说明文,缺乏这方面的基础,又怎么回答得出来呢?
农业生产讲究时令和风调雨顺。播种、施肥、浇水、收割,一样都少不了;教学活动也同样如此。教师备课、学生预习、上课、作业等等,也必须一天一天地积累,这样学生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前必须把握好学生的情况,上课才能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才能更佳。
三、关注学生学习动机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的认知学习同时受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影响,而动机本身既受认知学习结果的影响,又受身心发展和社会文化诸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对认知本身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有适当的距离。
比如戴银老师教学《台阶》前,请学生就文章疑难部分提出问题,然后小组汇总,上课时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提出了两个疑难问题:为什么父亲不喜欢坐在高台阶上?全文都讲父亲,为何题目不叫“父亲”而是“台阶”?教师就围绕这两个问题调整了教学思路。学生课堂积极性很高,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地把握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由此可见,一旦学生有“解惑”的需求,那就拥有了学习的动机,教学过程轻松自然。
四、关注学生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教学时应有目的地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谢澹老师教学《故乡》这课,教学时随时关注学生的需求,把握恰当的小组合作时机,解答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如有问题是:本文的内容是“我”在故乡搬家的一些事,为什么题目却是“故乡”?教师感到学生提出的观点很有价值,很有生成性,同时觉察到同学们有合作学习的愿望,立刻抓住时机,安排合作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等学生逐渐明确闰土、杨二嫂等都只是故乡的组成部分后,又要求学生独立从文中找出各部分是变好还是变差,再小组讨论变化的原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讨论气氛浓厚。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并没有把自己置身事外,而是融于学生之中,随时关注学生课堂的生成,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样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合作交流也由生生扩大到师生之间,不但提高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也扩展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思路。可见只有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恰当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有效学习。
五、关注学生学习获得
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一节课上,学生将会有什么收获?在知识能力方面学会什么?掌握哪些新的学习方法?获得哪些情感的体验?这些都是我们教师所需要关注的。
教学《七颗钻石》时,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希望能让童话的神奇感染学生,让童话的真谛感动学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去体会、去想象、去感受。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加强学生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把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现实的生活状况以及未来的生活理想统一起来,不仅要教会、教对,更要让学生习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收获更多。
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从关注学生出发,才能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一、关注学生学习兴趣
黄厚江老师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本色语文”的主张。所谓“本色语文”,意思就是:语文不是别的,语文就是语文,要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那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呢?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裴斯泰洛奇曾说过:“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的天赋潜能和谐发展,那就需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巧妙地将学生的需求和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相结合。记得马骉老师曾经讲过,他在上公开课《荷花淀》前,抓住哪一点来完成一堂课的教学,让他伤透了脑筋。最后他征询了学生的意见,学生对语言风格感兴趣,于是他因势利导,完成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所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就能乐学,教师就会乐教,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二、关注学生学习基础
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很重要的。教师在教学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心里有数。我曾在教学《松鼠》这一课时,问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学生回答不出来。我忘了,学生刚刚学习说明文,缺乏这方面的基础,又怎么回答得出来呢?
农业生产讲究时令和风调雨顺。播种、施肥、浇水、收割,一样都少不了;教学活动也同样如此。教师备课、学生预习、上课、作业等等,也必须一天一天地积累,这样学生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前必须把握好学生的情况,上课才能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才能更佳。
三、关注学生学习动机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的认知学习同时受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影响,而动机本身既受认知学习结果的影响,又受身心发展和社会文化诸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对认知本身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有适当的距离。
比如戴银老师教学《台阶》前,请学生就文章疑难部分提出问题,然后小组汇总,上课时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提出了两个疑难问题:为什么父亲不喜欢坐在高台阶上?全文都讲父亲,为何题目不叫“父亲”而是“台阶”?教师就围绕这两个问题调整了教学思路。学生课堂积极性很高,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地把握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由此可见,一旦学生有“解惑”的需求,那就拥有了学习的动机,教学过程轻松自然。
四、关注学生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教学时应有目的地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谢澹老师教学《故乡》这课,教学时随时关注学生的需求,把握恰当的小组合作时机,解答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如有问题是:本文的内容是“我”在故乡搬家的一些事,为什么题目却是“故乡”?教师感到学生提出的观点很有价值,很有生成性,同时觉察到同学们有合作学习的愿望,立刻抓住时机,安排合作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等学生逐渐明确闰土、杨二嫂等都只是故乡的组成部分后,又要求学生独立从文中找出各部分是变好还是变差,再小组讨论变化的原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讨论气氛浓厚。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并没有把自己置身事外,而是融于学生之中,随时关注学生课堂的生成,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样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合作交流也由生生扩大到师生之间,不但提高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也扩展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思路。可见只有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恰当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有效学习。
五、关注学生学习获得
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一节课上,学生将会有什么收获?在知识能力方面学会什么?掌握哪些新的学习方法?获得哪些情感的体验?这些都是我们教师所需要关注的。
教学《七颗钻石》时,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希望能让童话的神奇感染学生,让童话的真谛感动学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去体会、去想象、去感受。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加强学生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把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现实的生活状况以及未来的生活理想统一起来,不仅要教会、教对,更要让学生习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收获更多。
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从关注学生出发,才能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