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设计了高中语文课程。在此背景下,“群文阅读”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实践方法,也是一条有效阅读的途径。
“群文”一词最早由台湾小语会理事长赵镜中教授中提出。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通过缜密论证,在国内首次系统深入的建构起“群文阅读”的理论体系。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群文阅读就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的主要要素是:文本、议题、共建共识。其中议题是核心,它的最大特征在于可讨论性,就是说议题给予读者一个思考和赋予意义的空间,让读者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与文本对话,从而形成不同見解。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之魂,没有议题就没有群文阅读。
统编本高中必修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情怀”,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文章依次是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荷塘月色》、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苏轼《赤壁赋》和姚鼐《登泰山记》,都是以往教材里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节选)、苏轼《赤壁赋》文本为例,探讨群文教学的教学设计。
从单元任务寻找教学支点
单元导语第一段:“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其中《故都的秋》、《赤壁赋》、《我与地坛》这三篇文章分别写到的北平的秋、赤壁江月、地坛中的勃勃生机,它们虽然创作年代不同、写作风格各异,但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都有一个主观的观察和记录的主体——“我”,也都存在一个被观察、被记录的客观对象—北平的秋、月下赤壁、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主体与客体也形成一种“观照—反映”关系,在主体对客体的观照过程中,双方互相作用,或者万物皆着我的色彩,或者情绪随着景色变迁。在观照和互动的过程中,便能读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社会现实以及生命价值的态度和情怀。
教学设计的一种策略是找到这三篇文章的共性,重心是梳理作者所描绘的外部世界的情状,发现其对客体世界的处理方式,如取与舍等,感受作者在自然景物上投射出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情感基调与描写对象特质之间的作用机制,感受作者隐藏在景物描写背后的人生态度与情怀。
教学设计思路:
01品景品味文中之景,感受作者境界
第一课时抓住这三篇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梳理作者所选之景与刻画这些景物的方式,借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设计的导语:史铁生说,“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追随作者脚步,让我们感受他们笔下的另一个世界,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任务一、通读全文,从描写对象、氛围特点等方面进行概括,感受三个作者笔下自然世界的独特之美。
任务二、勾画并朗读,请学生勾画并朗读三篇文本中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注意把握其中的情感。
任务三、透视文本中蕴涵的情理,体悟心灵密码。
王国唯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美学家说:一片风景就是一片心灵的世界。故都的秋,地坛、月下赤壁都是人格化的自然,那么我们就从他们所描写的景色中走入他们的心灵世界,理解他们一样的悲情异样的情怀。
(1)追本溯源(透视悲情),分析三个抒情主人公悲的主客观原因及悲的内涵:
(2)探究情理,体悟治愈系。
治愈系在日本语境中指的是能够抚慰心灵、给人以持续,恒久,连续的舒畅感的一系列事物。细读原文,他们化解心中的悲或愁吗,如何化解心中的悲或愁?请结合文本探究。
总结:受国民党白色恐怖,离群索居,思想苦闷,的郁达夫在北平的秋天里最终得到了暂时的疗伤;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在赤壁泛舟中得到了永恒的豁达;因双腿残疾身患重疾的史铁生在沧桑的地坛中得到了生命的重生。
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打破了以往师生习以为常的阅读习惯和讲授思路,它研究教材文本之间的共性,根据教学目标组合不同文本进行联合教学,使得高中语文教学速率与质量同步提升。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理念。群文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课堂上,也考验着教师的文学素养,就意味着教师要去读更多的文章,因为只有精神丰盈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朝向“丰盈”的精神。
(平潭一中 350400)
“群文”一词最早由台湾小语会理事长赵镜中教授中提出。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通过缜密论证,在国内首次系统深入的建构起“群文阅读”的理论体系。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群文阅读就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的主要要素是:文本、议题、共建共识。其中议题是核心,它的最大特征在于可讨论性,就是说议题给予读者一个思考和赋予意义的空间,让读者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与文本对话,从而形成不同見解。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之魂,没有议题就没有群文阅读。
统编本高中必修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情怀”,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文章依次是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荷塘月色》、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苏轼《赤壁赋》和姚鼐《登泰山记》,都是以往教材里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节选)、苏轼《赤壁赋》文本为例,探讨群文教学的教学设计。
从单元任务寻找教学支点
单元导语第一段:“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其中《故都的秋》、《赤壁赋》、《我与地坛》这三篇文章分别写到的北平的秋、赤壁江月、地坛中的勃勃生机,它们虽然创作年代不同、写作风格各异,但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都有一个主观的观察和记录的主体——“我”,也都存在一个被观察、被记录的客观对象—北平的秋、月下赤壁、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主体与客体也形成一种“观照—反映”关系,在主体对客体的观照过程中,双方互相作用,或者万物皆着我的色彩,或者情绪随着景色变迁。在观照和互动的过程中,便能读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社会现实以及生命价值的态度和情怀。
教学设计的一种策略是找到这三篇文章的共性,重心是梳理作者所描绘的外部世界的情状,发现其对客体世界的处理方式,如取与舍等,感受作者在自然景物上投射出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情感基调与描写对象特质之间的作用机制,感受作者隐藏在景物描写背后的人生态度与情怀。
教学设计思路:
01品景品味文中之景,感受作者境界
第一课时抓住这三篇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梳理作者所选之景与刻画这些景物的方式,借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设计的导语:史铁生说,“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追随作者脚步,让我们感受他们笔下的另一个世界,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任务一、通读全文,从描写对象、氛围特点等方面进行概括,感受三个作者笔下自然世界的独特之美。
任务二、勾画并朗读,请学生勾画并朗读三篇文本中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注意把握其中的情感。
任务三、透视文本中蕴涵的情理,体悟心灵密码。
王国唯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美学家说:一片风景就是一片心灵的世界。故都的秋,地坛、月下赤壁都是人格化的自然,那么我们就从他们所描写的景色中走入他们的心灵世界,理解他们一样的悲情异样的情怀。
(1)追本溯源(透视悲情),分析三个抒情主人公悲的主客观原因及悲的内涵:
(2)探究情理,体悟治愈系。
治愈系在日本语境中指的是能够抚慰心灵、给人以持续,恒久,连续的舒畅感的一系列事物。细读原文,他们化解心中的悲或愁吗,如何化解心中的悲或愁?请结合文本探究。
总结:受国民党白色恐怖,离群索居,思想苦闷,的郁达夫在北平的秋天里最终得到了暂时的疗伤;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在赤壁泛舟中得到了永恒的豁达;因双腿残疾身患重疾的史铁生在沧桑的地坛中得到了生命的重生。
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打破了以往师生习以为常的阅读习惯和讲授思路,它研究教材文本之间的共性,根据教学目标组合不同文本进行联合教学,使得高中语文教学速率与质量同步提升。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理念。群文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课堂上,也考验着教师的文学素养,就意味着教师要去读更多的文章,因为只有精神丰盈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朝向“丰盈”的精神。
(平潭一中 35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