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大革命”运动之初,毛泽东曾设想以较短的时间结束“文化大革命”,然而,动荡不定的局势,远远出乎他的意料。他一次次地修订时间表,但是于事无补,以致这场历史性的灾难,竟然绵延十年之久。
1966年8月8日,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勾勒出一个时间表,他说,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大概是在明年一个适当的时候再开。现在要准备。”他设想:“文化大革命”进行得顺利,到“明年的一个适当的时候”,便可以告一段落,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召开党的代表大会。
他发动群众最直接的办法,便是支持刚刚兴起的红卫兵运动。8月18日,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百万青年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召开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群众大会。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代表,并且佩戴“红卫兵”袖章。望着浩浩荡荡的群众游行队伍,他高兴地说:“这个运动规模很大,确实把群众发动起来了,对全国人民的思想革命化有很大的意义。”
红卫兵开始冲出校园,走上街头,声势浩大地开展所谓“破四旧”活动,整个社会形势混乱不堪,党内外人士对此很不理解。可是,毛泽东却坚持认为,这正是他所设想的群众性的大风暴,放任这种风暴发展,有利于把“文化大革命”推向全国。这样,红卫兵运动有如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
10月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主题是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针对党内普遍存在的认识问题,毛泽东批评说:“这个文化大革命只有五个月,不能要求同志们现在就那么理解。”在谈到“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步骤时,他说:“总而言之,这个运动才五个月,可能要搞两个五个月,或者还要多一点时间。”
从1967年1月起,“文化大革命”开始进入全面“夺权”阶段,国内形势已是云谲波诡,每况愈下。毛泽东开始着急了,他也不希望动乱的局面再持续下去。解放军介入“文化大革命”,实行“三支两军”,这是他不得不采取的强制措施,以使运动纳入他所预期的轨道。他预计,到1967年5月,“文化大革命”可以看出一些眉目,理出一些头绪。但是,动乱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局势的发展便难以预料,各地派性武斗逐步升级,事态已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毛泽东不无担忧,但同时他又十分乐观。7月13日,毛泽东召集周恩来和肖华、杨成武等人开会,他说,发动群众的阶段已经过去,“一年开张;二年看眉目,定下基础;明年结束。这就是文化大革命。”8月,毛泽东在接见外国友人时,仍然坚持认为,“文化大革命”只需三年时间。他说:“我们这次运动打算搞三年,第一年发动,第二年基本上取得胜利,第三年扫尾,所以不要着急。凡是烂透了的地方,就有办法,我们有准备。凡是不疼不痒的,就难办,只好让它拖下去。”“经过四、五、六、七月,现在八月份了,有些地方搞得比较好,有一些地方不太好,时间要放长一些,从去年六月算起共三年。既然是一场革命,就不会轻松。”
9月,毛泽东到南方视察。据陪同视察的杨成武回忆:“在视察途中,毛泽东还提到,明年春天‘文革’结束后,接着召开九大,把老同志都解脱出来。”“文化大革命”最明显的标志,便是打倒一大批领导干部。这时,毛泽东考虑“要解放一批干部,大胆使用一批干部”,显然是在做“文革”的“扫尾”工作。
1968年元旦,《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在1967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毛主席一系列最新指示的指引下,夺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的伟大斗争已经开始了。”这篇经毛泽东批准的社论,实际上是以公开的方式,传达毛泽东南下视察的讲话精神,向全党全国传达这样的信息:“文化大革命”已经取得“全面胜利”。换句话说,结束“文化大革命”已经是为期不远的事情。
毛泽东在筹备中共“九大”时,已经是有意无意地进行“扫尾”工作了。
中央文革小组在送呈的报告中说:“解决不仅在实质上、而且也在组织上成立中央革命委员会问题,顺带也就解决了国家主席问题。”毛泽东当即批示:“我认为,暂时不宜成立中央革命委员会。”他对中央文革的态度开始转变,中央文革在草拟的国庆标语中有这样一条:“向立下丰功伟绩的中央文革致敬”。他在审阅时立即删去,并且批示:“不应用自己名义发出口号称赞自己。”他认为,“文化大革命”就要结束了,那么应运而生的中央文革小组也就完结了自己的使命,应该淡出历史的舞台。
1969年4月,“九大”在北京召开。在审阅党章修改草案时,毛泽东看到这样的条文:“设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中央文革这样的机构”,他立即修改为“设立若干必要的精干的机构”,并且确定“九大”后取消“中央文革小组”。这一切,毛泽东似乎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
可是,1971年的“林彪事件”打乱了他的计划。他委托周恩来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领导“批林整风”,调整干部政策、经济政策,并且开始中美两国的高级会谈,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在正常恢复中。这些应该说都是结束“文化大革命”的前期准备。1973年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的邓小平,又被毛泽东重新恢复工作,委以重任。这无疑也是一个信号,“文化大革命”已接近尾声。这年6月,马里国家元首特拉奥雷访华时问毛泽东:“你们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什么时候结束?”毛泽东回答说:“还有一点尾巴!”
毛泽东坚持认为,“文化大革命”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他不愿意党和国家总是生活在动乱之中,但是,他又不允许人们对“文化大革命”说三道四,甚至全面否定。他想以平和的方式结束“文化大革命”。
1975年1月,周恩来的病情日见严重,邓小平开始主持国务院工作,不久,又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开始全面整顿,整顿之初,毛泽东是采取支持的态度的。他的前提是先肯定“文化大革命”,然后再通过整顿,恢复秩序和建设,以结束“文化大革命”。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纪登奎回忆:“毛主席本想‘文革’两年就结束了,没想到驾驭不了啦,已经九年了。要安定团结,但要给‘文革’做个结论,没有结论收不住。……毛主席的意思,你(邓小平)要写个决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议。他还定了口径:三七开。小平婉言拒绝了,说我是桃花源中人,不了解。”
毛泽东生前终究没有结束“文化大革命”,这是他晚年政治悲剧之所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国家和民族终于从十年浩劫中解放出来,中华民族复兴的朝阳又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1966年8月8日,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勾勒出一个时间表,他说,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大概是在明年一个适当的时候再开。现在要准备。”他设想:“文化大革命”进行得顺利,到“明年的一个适当的时候”,便可以告一段落,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召开党的代表大会。
他发动群众最直接的办法,便是支持刚刚兴起的红卫兵运动。8月18日,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百万青年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召开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群众大会。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代表,并且佩戴“红卫兵”袖章。望着浩浩荡荡的群众游行队伍,他高兴地说:“这个运动规模很大,确实把群众发动起来了,对全国人民的思想革命化有很大的意义。”
红卫兵开始冲出校园,走上街头,声势浩大地开展所谓“破四旧”活动,整个社会形势混乱不堪,党内外人士对此很不理解。可是,毛泽东却坚持认为,这正是他所设想的群众性的大风暴,放任这种风暴发展,有利于把“文化大革命”推向全国。这样,红卫兵运动有如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
10月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主题是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针对党内普遍存在的认识问题,毛泽东批评说:“这个文化大革命只有五个月,不能要求同志们现在就那么理解。”在谈到“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步骤时,他说:“总而言之,这个运动才五个月,可能要搞两个五个月,或者还要多一点时间。”
从1967年1月起,“文化大革命”开始进入全面“夺权”阶段,国内形势已是云谲波诡,每况愈下。毛泽东开始着急了,他也不希望动乱的局面再持续下去。解放军介入“文化大革命”,实行“三支两军”,这是他不得不采取的强制措施,以使运动纳入他所预期的轨道。他预计,到1967年5月,“文化大革命”可以看出一些眉目,理出一些头绪。但是,动乱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局势的发展便难以预料,各地派性武斗逐步升级,事态已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毛泽东不无担忧,但同时他又十分乐观。7月13日,毛泽东召集周恩来和肖华、杨成武等人开会,他说,发动群众的阶段已经过去,“一年开张;二年看眉目,定下基础;明年结束。这就是文化大革命。”8月,毛泽东在接见外国友人时,仍然坚持认为,“文化大革命”只需三年时间。他说:“我们这次运动打算搞三年,第一年发动,第二年基本上取得胜利,第三年扫尾,所以不要着急。凡是烂透了的地方,就有办法,我们有准备。凡是不疼不痒的,就难办,只好让它拖下去。”“经过四、五、六、七月,现在八月份了,有些地方搞得比较好,有一些地方不太好,时间要放长一些,从去年六月算起共三年。既然是一场革命,就不会轻松。”
9月,毛泽东到南方视察。据陪同视察的杨成武回忆:“在视察途中,毛泽东还提到,明年春天‘文革’结束后,接着召开九大,把老同志都解脱出来。”“文化大革命”最明显的标志,便是打倒一大批领导干部。这时,毛泽东考虑“要解放一批干部,大胆使用一批干部”,显然是在做“文革”的“扫尾”工作。
1968年元旦,《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在1967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毛主席一系列最新指示的指引下,夺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的伟大斗争已经开始了。”这篇经毛泽东批准的社论,实际上是以公开的方式,传达毛泽东南下视察的讲话精神,向全党全国传达这样的信息:“文化大革命”已经取得“全面胜利”。换句话说,结束“文化大革命”已经是为期不远的事情。
毛泽东在筹备中共“九大”时,已经是有意无意地进行“扫尾”工作了。
中央文革小组在送呈的报告中说:“解决不仅在实质上、而且也在组织上成立中央革命委员会问题,顺带也就解决了国家主席问题。”毛泽东当即批示:“我认为,暂时不宜成立中央革命委员会。”他对中央文革的态度开始转变,中央文革在草拟的国庆标语中有这样一条:“向立下丰功伟绩的中央文革致敬”。他在审阅时立即删去,并且批示:“不应用自己名义发出口号称赞自己。”他认为,“文化大革命”就要结束了,那么应运而生的中央文革小组也就完结了自己的使命,应该淡出历史的舞台。
1969年4月,“九大”在北京召开。在审阅党章修改草案时,毛泽东看到这样的条文:“设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中央文革这样的机构”,他立即修改为“设立若干必要的精干的机构”,并且确定“九大”后取消“中央文革小组”。这一切,毛泽东似乎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
可是,1971年的“林彪事件”打乱了他的计划。他委托周恩来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领导“批林整风”,调整干部政策、经济政策,并且开始中美两国的高级会谈,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在正常恢复中。这些应该说都是结束“文化大革命”的前期准备。1973年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的邓小平,又被毛泽东重新恢复工作,委以重任。这无疑也是一个信号,“文化大革命”已接近尾声。这年6月,马里国家元首特拉奥雷访华时问毛泽东:“你们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什么时候结束?”毛泽东回答说:“还有一点尾巴!”
毛泽东坚持认为,“文化大革命”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他不愿意党和国家总是生活在动乱之中,但是,他又不允许人们对“文化大革命”说三道四,甚至全面否定。他想以平和的方式结束“文化大革命”。
1975年1月,周恩来的病情日见严重,邓小平开始主持国务院工作,不久,又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开始全面整顿,整顿之初,毛泽东是采取支持的态度的。他的前提是先肯定“文化大革命”,然后再通过整顿,恢复秩序和建设,以结束“文化大革命”。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纪登奎回忆:“毛主席本想‘文革’两年就结束了,没想到驾驭不了啦,已经九年了。要安定团结,但要给‘文革’做个结论,没有结论收不住。……毛主席的意思,你(邓小平)要写个决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议。他还定了口径:三七开。小平婉言拒绝了,说我是桃花源中人,不了解。”
毛泽东生前终究没有结束“文化大革命”,这是他晚年政治悲剧之所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国家和民族终于从十年浩劫中解放出来,中华民族复兴的朝阳又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