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分布广,危害大,凡有水稻种植的地方均有稻瘟病的发生。通常在高海拔,雾大,日照少的山区,半山区易发生为害。1994年稻瘟病毒在我乡流行,危害发生面积500亩,高原村123亩稻田因穗瘟大流行,我乡600余亩稻田受害,损失稻谷15万公斤;2001年稻瘟病又在全县面面积发生,我乡受害面积300余亩,损失稻谷9万公斤;2005年稻瘟病再次在全县大流行,我乡受害面积700余亩,农庄村101亩稻田颗粒无收,全乡损失稻谷18万公斤。这四次大的稻瘟病流行,受害面积累计2100余亩,相当于全乡一年的水稻种植面积,损失稻谷57万公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85万元,严重地影响农民生产生活正常的发展,也对我乡农业种植结构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控制稻瘟病的危害,2006年以来,我们不断加强对稻瘟病的防治工作,认真调查研究,积极推广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我乡基本控制了稻瘟病的危害。现在将2007---2011年我们对稻瘟病的调查、研究、防治、推广应用工作总结如下:
一、稻瘟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稻瘟病流行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病菌以分生孢子的产生或菌丝的存在形成浸染源的理论原理及天气,品种抗性等因素综合影响处,造成我乡稻瘟病经济性的流行发生,还有两个主要原因和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影响的因素。
定工乡地处贵定县东面,与福泉市、麻江县比邻,周边集镇我多,在杂交水稻没有以前,由于农户种植的品种单一,农户相互串换种子,使带病种子相互传播、在杂交水稻以后,种子来源渠道比较多,难免出现带病种子的耕种,而有的品种的易感性及抗病能力差。不注重种子的消毒处理,易导致病害的发生。我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农民的文化、生产条件有限,加上整个乡地貌属中山中切割狭谷山地。海拔最高月龙山,高1746米,最低关坝河994米,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060米。受月龙山脉的影响和所处地形的影响,日照偏少,阴雨天多,年平均气温为14.8℃,年平均气温要比全县低2-3℃,7月平均气温23.2℃,无霜期240多天,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为3月底,20℃终日为9月上旬,间期为165天,通过10初日有效积温为3350℃,所以夏收作物收入低,有部分田土炕冬,秋季阴雨较多,影响水稻的扬花授粉。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每年我乡境内都有不同程度的稻瘟病发生流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为此我们认为稻瘟病的流行原因是由菌源、天气、品种抗性、种子流通带菌、栽培管理、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造成的。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根据州、县稻瘟病综合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乡实际,我们主要从几方面开展工作:1.加强组织领导及技术培训,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2.制定综防目标;3.完善技术措施。
二、保障措施
1.998年乡党委、政府成立稻瘟病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并逐年不断加强、充实。领导、组织、宣传和协调全乡稻瘟病综合防治工作。
在县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工作技术实施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乡成立技术实施小组,有专人负责,并与县农业局签定技术承包责任书,严格按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加强对防治工作的技术培训。适时搞好技术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治病意识及提高技术水平等。由乡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保证4年培训农民群众4000人(次)以上。
三、综防目标
项目适时涉及6各村,57个村民组,1553户农户,2124亩稻田(表一),占全乡稻田总面积的96.1%.从1998年至2001年连续4年实施综合防治方案,即要达到以下目标:1、控制避免大面积的稻瘟病流行;2、病情指标。部分田缺叶瘟综合病情指数由历年来的30-60%下降至25%以下,部分田块出现櫘瘟综合病情指数由历年来的40-60%,下降至30%以下,4、项目实施区,稻瘟病发病率控制在0-5%以内,与我乡历年来的大流行稻瘟病的年份比,平均每年挽回经济损失62.5万元。
四、技术措施
采取“以测报为基础,利用抗病品种为核心,农业技术和适时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从种子入手,不断调整推广抗性组合,抓好健身控害栽培,加强病害监测,适时科学用药,改进防治技术,将高产栽培与病害防治结合。掌握“防重与治”的原则,主要抓好种子、苗瘟、叶瘟、櫘瘟这几个重要的环节。
品种上要求去劣留优,合理布局,集团种植。根据我乡地理条件及常年稻瘟病发生情况,峡谷河流两岸海拔较低的地方以中迟熟品种为主,海拔地势较高及高原台地地域以早中熟品种为主。选用K优、岗优、金优等系列中抗病性能较强的品种,淘汰汕优等系列中抗病性较弱的品种,保证每年都有新的种植组合。
1.抓好健身控害栽培,提高植株抗性。根据我乡气候条件,中迟熟品种在清明,早中熟品种在谷雨前后要抓住有利天气适时播种,项目实施区全部实行温室两段育秧或地膜地坑育秧技术,寄秧田要造择地势较低向阳的田块进行,秧田以农家肥为主,适当施用磷钾肥以少量氮肥提苗或作送“嫁”肥的施肥技术,培育壮秧,提高秧苗抗病能力。移栽时坚持肥稀瘦密的原则,栽插密度要求合理,实行宽窄行规范化拉绳移栽,有利水稻植株通风、透光,也便于管理施肥,防病治病。每亩基本苗保证10-13万,有效穗15-20万。肥水管理注意基肥要足,追肥要速,每亩除施有机肥外应加施磷肥40公斤左右,有条件的加入少量氮肥做耙面肥,为秧苗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早施重施分蘖肥,栽后7-10天,结合化学除草或中耕重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施底肥情况,亩施氮肥7.5-15公斤,促使秧苗早生快发,提高秧苗的上林率。分蘖末至拔节期适时烤田,炼苗和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活性,茎秆机构组织发达,从而提高抗性。抽穗后注意干湿结合达到养根护叶的良好作用。易发病田,高肥田慎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2.加强病害监测,适时科学用药,进行联防群治。移栽后定时定点到田间调查病情,把病害监测作为稻瘟病防止的重点来抓,做到测得准确、报得及时,为组织群治适时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乡农技站从秧苗移栽返青至黄熟止,每隔5-10天查一次病害发生情况,每隔10天上报一次病虫害情况,结合面上大田普查,参考天气、品种、栽培环境等条件,及县植保站发出的《病虫情报》,适时进行防治。按照实施方案在分 期叶发病率达5%时,孕穗期叶枕瘟发病率达1%时,适时组织群众用药,并组织联防群治。我乡2007年至2010年在农庄村、高源村组织百人以上联防共5次,效果极佳。使受害稻田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没有受到大的经济损失。
一、稻瘟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稻瘟病流行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病菌以分生孢子的产生或菌丝的存在形成浸染源的理论原理及天气,品种抗性等因素综合影响处,造成我乡稻瘟病经济性的流行发生,还有两个主要原因和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影响的因素。
定工乡地处贵定县东面,与福泉市、麻江县比邻,周边集镇我多,在杂交水稻没有以前,由于农户种植的品种单一,农户相互串换种子,使带病种子相互传播、在杂交水稻以后,种子来源渠道比较多,难免出现带病种子的耕种,而有的品种的易感性及抗病能力差。不注重种子的消毒处理,易导致病害的发生。我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农民的文化、生产条件有限,加上整个乡地貌属中山中切割狭谷山地。海拔最高月龙山,高1746米,最低关坝河994米,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060米。受月龙山脉的影响和所处地形的影响,日照偏少,阴雨天多,年平均气温为14.8℃,年平均气温要比全县低2-3℃,7月平均气温23.2℃,无霜期240多天,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为3月底,20℃终日为9月上旬,间期为165天,通过10初日有效积温为3350℃,所以夏收作物收入低,有部分田土炕冬,秋季阴雨较多,影响水稻的扬花授粉。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每年我乡境内都有不同程度的稻瘟病发生流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为此我们认为稻瘟病的流行原因是由菌源、天气、品种抗性、种子流通带菌、栽培管理、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造成的。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根据州、县稻瘟病综合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乡实际,我们主要从几方面开展工作:1.加强组织领导及技术培训,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2.制定综防目标;3.完善技术措施。
二、保障措施
1.998年乡党委、政府成立稻瘟病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并逐年不断加强、充实。领导、组织、宣传和协调全乡稻瘟病综合防治工作。
在县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工作技术实施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乡成立技术实施小组,有专人负责,并与县农业局签定技术承包责任书,严格按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加强对防治工作的技术培训。适时搞好技术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治病意识及提高技术水平等。由乡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保证4年培训农民群众4000人(次)以上。
三、综防目标
项目适时涉及6各村,57个村民组,1553户农户,2124亩稻田(表一),占全乡稻田总面积的96.1%.从1998年至2001年连续4年实施综合防治方案,即要达到以下目标:1、控制避免大面积的稻瘟病流行;2、病情指标。部分田缺叶瘟综合病情指数由历年来的30-60%下降至25%以下,部分田块出现櫘瘟综合病情指数由历年来的40-60%,下降至30%以下,4、项目实施区,稻瘟病发病率控制在0-5%以内,与我乡历年来的大流行稻瘟病的年份比,平均每年挽回经济损失62.5万元。
四、技术措施
采取“以测报为基础,利用抗病品种为核心,农业技术和适时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从种子入手,不断调整推广抗性组合,抓好健身控害栽培,加强病害监测,适时科学用药,改进防治技术,将高产栽培与病害防治结合。掌握“防重与治”的原则,主要抓好种子、苗瘟、叶瘟、櫘瘟这几个重要的环节。
品种上要求去劣留优,合理布局,集团种植。根据我乡地理条件及常年稻瘟病发生情况,峡谷河流两岸海拔较低的地方以中迟熟品种为主,海拔地势较高及高原台地地域以早中熟品种为主。选用K优、岗优、金优等系列中抗病性能较强的品种,淘汰汕优等系列中抗病性较弱的品种,保证每年都有新的种植组合。
1.抓好健身控害栽培,提高植株抗性。根据我乡气候条件,中迟熟品种在清明,早中熟品种在谷雨前后要抓住有利天气适时播种,项目实施区全部实行温室两段育秧或地膜地坑育秧技术,寄秧田要造择地势较低向阳的田块进行,秧田以农家肥为主,适当施用磷钾肥以少量氮肥提苗或作送“嫁”肥的施肥技术,培育壮秧,提高秧苗抗病能力。移栽时坚持肥稀瘦密的原则,栽插密度要求合理,实行宽窄行规范化拉绳移栽,有利水稻植株通风、透光,也便于管理施肥,防病治病。每亩基本苗保证10-13万,有效穗15-20万。肥水管理注意基肥要足,追肥要速,每亩除施有机肥外应加施磷肥40公斤左右,有条件的加入少量氮肥做耙面肥,为秧苗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早施重施分蘖肥,栽后7-10天,结合化学除草或中耕重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施底肥情况,亩施氮肥7.5-15公斤,促使秧苗早生快发,提高秧苗的上林率。分蘖末至拔节期适时烤田,炼苗和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活性,茎秆机构组织发达,从而提高抗性。抽穗后注意干湿结合达到养根护叶的良好作用。易发病田,高肥田慎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2.加强病害监测,适时科学用药,进行联防群治。移栽后定时定点到田间调查病情,把病害监测作为稻瘟病防止的重点来抓,做到测得准确、报得及时,为组织群治适时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乡农技站从秧苗移栽返青至黄熟止,每隔5-10天查一次病害发生情况,每隔10天上报一次病虫害情况,结合面上大田普查,参考天气、品种、栽培环境等条件,及县植保站发出的《病虫情报》,适时进行防治。按照实施方案在分 期叶发病率达5%时,孕穗期叶枕瘟发病率达1%时,适时组织群众用药,并组织联防群治。我乡2007年至2010年在农庄村、高源村组织百人以上联防共5次,效果极佳。使受害稻田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没有受到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