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跋在线 大道行远 文运流芳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apple1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地理文化以大河大陆型为主构,其中如贯通北干之黄河、南干之长江、中干之淮河等,既是属于自然地理的河域,也因孕育农耕文明而呈现出人文意义。而围绕主干的支流,如黄河派生的渭水、汾水、伊水、洛水等,更是先民的文明渊薮。对此,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以黄河流域为例,认为“每一支流之两岸和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的那一个角里,却是古代中国文化的摇篮”,这样的区域古称“汭”(类似今之“三角洲”),所谓“渭汭”“洛汭”等。河畔风光,正是人们丰饶而美好的栖息之地。然而与自然流域不同的是,中国有条人工开凿的河流,从早期的邗沟、汴河等区域性河流,到通贯南北水道至元朝始称为“大运河”,则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一个奇迹,书写了一首千年吟诵的东方神曲。
  对运河的评价,有政治的、经济的、工程的、文化的,也有将其视为一历史影像或现实功用做文学化的描绘,如诗人的讽颂,就伴随着这条河道绵延不绝,纵横流韵。当我读到晚唐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颇有发蒙震聩之感。其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小诗的开篇用“隋亡”二字,叙述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隋炀帝杨广开凿运河为“下扬州”赏景,奢侈纵欲,导致亡国。这可对照杨广自己写的《泛龙舟》诗中所言“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但皮日休诗的第二句“至今”与“通波”则喻示了运河关乎国计民生的功用,所以该诗的三四句用两扇法展开,即从反面寓“水殿龙舟”的奢侈教训,又从正面赞颂开凿运河比大禹治水功勋(“论功”)还大的磅礴伟力。诚如刘禹锡《金陵怀古》诗所言说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自然山川如此,更何况人工构建的这条流淌千年的运河?人的力量在大自然的生态中博弈,而与这道运河的水脉共同流通千年的文脉,同样彰显了“人事”的作用而熠熠生辉。
  于是反思自元代以来这条人工“通波”用“大运”命名,有别于自然河流的黄河、长江,其因“人”而彰“文”,实际上内涵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精神。
  我们先说“大”。古人说“大道之行”,“有容乃大”,“大”具有空间的意识,特别是地域与文化的“大一统”,又内涵传统、正统之意。而之所以能“统”,又在于生“势”而明“德”,构成“统·势·德”的体式。在《春秋经》中,开篇即谓:“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阐释云:“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汉书》引王吉语也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贯也。”何谓“六合同风”?何以“九州共贯”?这是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态势,其中又有着四大文化内涵的构成。
  其一,统一之道。“一”是种形态,“治”是其根本,“和”是其格局。例如班固在《西都赋》中歌颂当时的礼乐政治,倡言汉统、汉势、汉德,描绘的是一种“扬乐和之声,作画一之歌”的美好向往。试想,当中土大地南北政治分裂时,这通贯南北的运河同样也因断裂而失去了意义,如何“画一”而“乐和”?南宋诗人杨万里于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奉命出使金国,途经宋、金边界的淮河,感成四绝句,第一首就说“人到淮河意不佳”,因为“中流以北是天涯”,于是在第二首诗中反问道:“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怨”分裂,故“赞”统一,这种统一又包括军事、政治与文化,古人所称颂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梁惠王上》所说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是一种上上选择。因为和谐社会,也是德教文化的一种境界。
  其二,德教之则。我国古代倡导礼乐文化,《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语:“礼、乐,德之则也。”又《周官·地官·大司徒》倡“十二教”,就包括“慎德”与“兴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运河的“兴功”也在“慎德”。这种德教文化在《礼记·大学篇》有了系统的阐发,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为本,“亲民”为用。由此开解,形成朱熹所赞美的“八条目”,就是该篇所说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德教之“用”,“独特性”与“共同体”的意识,已寓含其间。
  其三,治乱之鉴。其实,宋、元以降“大运河”称谓的出现,既是一种统一文化中心意识的展开,也是对文化盛景(如汉、唐盛世)的追慕。换言之,清平之世,运河的修饰与利用,是一种美丽与康泰;浊乱之世,运河的颓败与灾害,自然使人联想到“水殿龙舟”的过往教训。“兴亡”之感,油然而生,历代诗文于此表述甚多。例如张萱《迷楼怀古》诗云:“春风烂熳春日然,不及迷楼春更妍。但愿朱颜倾一国,却忘玉树怨当年。……古来成败皆如此,朝霜秋叶东流水。”美景与伤怀的反差,是“兴”与“亡”的赞美与悲歌。又如王守仁《太白楼赋》描写登楼鸟瞰大运河流波,引发的却是历代兴亡的记忆:“昔夏桀之颠覆兮,尹退乎莘之野;成汤之立贤兮,乃登庸而伐夏。……当天宝之末代兮,淫好色以信谗。恶来妹喜其猖獗兮,众皆狐媚以贪婪。”其复云“亦初心之无他兮,故虽悔而弗摧”,其于兴亡教训中又振发出某种期盼与信心。
  其四,民生之计。所谓“民为邦本”“视民知治”“当于民监”,皆先贤强调民生的言说。如孔子说“因民所利而利之”,孟子说“民为贵”,顾炎武说“利不在官而在民”,亦治国理政之良言。这也攫住了兴亡的关键,即“民生”问题。于是对大运河的思考,也不在于其河流的大与小,而在于其为民所用之功绩的小与大。对此,不妨引《孟子·梁惠王下》有关“文王之囿”的说法:“齐宣王问日:‘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日:‘于传有之。’日:‘若是其大乎?’日:‘民犹以为小也。’日:‘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日:‘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齐宣王的苑囿“方四十里”,百姓以为“大”,周文王的苑囿“方七十里”,百姓以为“小”,焦点在是否“与民同之”。犹如大运河,如仅供帝王独享,又有何用?如民乐其间,用其利而赞其美,所获之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自不言而喻。傅若金《直沽口》诗云:“运漕通诸岛,深流会两河。鸟依沙树少,鱼傍海潮多。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兵民杂处久,一半解吴歌。”春秋运通,民生祥和,运河自然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   再说“运”。“运”具有时间的意识,使作为空间形象的大运河在长时段的流动中,成了内河运输带、城镇发展带、家园情感带、中外交流带。而由水脉看文脉,同样内涵着运祚,包括家运与国运,乃至中华文化的命运。有关“运”字,许慎《说文解字》云:“运,迻(移)徙也。”考察其源,《尚书·大禹谟》谓:“帝德广运。”孔传解:“运谓所及其远。”李白《君道曲》延续其义:“大君若天覆,广运无不至。”作为一种象征,运河之广运联系文脉之广运,从学理的意义来看,又与我国古代重伦理的儒家和重自然的道家之思想紧密关联。
  例如道家谈到“运”,重在自然,其经典文献是《庄子》的《天运篇》。其开篇即谓:“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郭象注云:“不争而自代谢。”又,该篇举例“北门成问于黄帝日”一段文字,其所问者是“乐”,黄帝的回答是:“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其所谓“人事”“天理”“自然”,构成庄子对“乐”用的思维链,而大运河顺应自然的开发与保护,正与此“运”之理相契合。
  又如儒家谈到“运”,重在伦理,其经典文献是《礼记》的《礼运篇》。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就是由“小康”而进于“大同”的理想。其“天下为公”,正是不拘于己的命运共同,而大运河在不拘于一条河流的意义上,从地理融通、水系联通、南北交通,到国际贯通,成就了经纬中国、运通华夏的历史与现实的广“运”,这才是其天道伦理的价值所在。
  天运与礼运,明示的是《易传》所谓的“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生生之德,使大运河的水脉与文脉生生不息,奔腾往前。
  大运河之美,在开凿的力量,谱写了一首东方的史诗。孙光宪《河传》的上半阕写道“太平天子,等闲游戏,疏河千里”,或有历史的嘲讽,但继写之“柳如丝,偎倚渌波春水,长淮风不起”,以及下阕的“团荷闪闪,珠倾露点。木兰舟上,何处吴娃越艳”,“烟波隔,渺渺湖光白”,“斜晖,远汀鸂鶒飞”的情景,却多有身历其境的视觉美。而在金君卿《汴渠》诗中,这种情怀又有另一番表现。如谓“洪河贯中州,随汴凿支流。滔滔万里来,禹浪东南浮。粮道所由济,日逝千斯舟”,讴歌其创造之力,何等壮观;而“嗟哉隋皇帝,祸起江都游。先身不先民,及乐不及忧”的批评,又表现了忧乐于民的情思;所以他认为“胡为得民力,举锸成巨沟。后来蒙其利,厥功固难酬”,于民利,于民功,思考良深。归有光《水利论》认为“夫水为民之害,亦为民之利”。我们读宋人陈师道的《汲水新渠记》,其记述绍兴三年当地县令张悖治河之功,所谓“始自西河,因故作新,支为大渠,合于东河,以导滞而缓溺,于是富者出财,壮者出力,日劝旬劳,既月而成”,故赞美“其居善守,行峻而言通,以成其名”,以及“渠之兴作有迹,其效在今”的官守作为与当代勋业,也缘自“民利”之由。赵孟頫《吕梁神庙记》记述元朝治大运河之功,即“有元混一天下,凡东南贡赋之输,皆引道至此,故舟至益多,日百千万艘”,其景其义,不乏壮美。清人吴伟业观看运河中商货船只往来,有“鳞甲往来中,灵奇夺禹功”(《南旺谒分水龙王祠》)的喟叹,亦肺腑之言。
  大运河之美,在水利功能,而成运通南北之效。许棠《汴河十二韵》记述云:“昔年开汴水,元应别有由。或兼通楚塞,宁独为扬州。直断平芜色,横分积石流。所思千里便,岂计万方忧。”论汴河通南北之运,有便利,有忧虑。再读乾隆《堤上偶成》诗,其云“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又看到了一个太平皇帝的从容与心态。作为文臣,姚鼐在《圣驾南巡赋》中描绘,如“晴日丽乎平皋,流帆扬而照耀。俯龙虎之盘蟠,招奔趋而缭绕。越江、汉而超五湖,东以介乎海峤”;“皇甄治之有岩,吏慎防乎封界,戢岛夷之肆心,安商舶之失戒”,其于颂德中也不乏风光气象与水运利功。历代诗人对运河之水利,视角不同,心态或异,如杜牧诗“樯形栉栉斜,浪态迤迤好”(《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的感怀,宋庠诗“控淮引海无穷利,枉是滔滔本浊流”(《汴渠春望漕舟数十里》)的抒发,杨万里诗“忽然三板两板开,惊雷一声飞雪堆。众船遏水水不去,船底怒涛跳出来”(《过奔牛闸》)的行河之壮观,李东阳诗“千年国计须民力……万方无处不尧仁”(《天津八景·吴粳万艘》)的讴歌,无不旨归于“古者治水”“斯河之重”“克兴事功,未有不由斯道”(杨士奇:《通济河碑记》)的治河功劳与政通人和的善举。
  大运河之美,在自然生态,犹如那春江花月的景观。触景生情,故诗人每于观景间而寄发情思。如宋人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词云:“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其因“东风渐绿”引发的相思,书写了运河边的一段情怀。清人郑板桥写有《扬州》组诗,亦多运河两岸风光,其中一首写道:“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干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雨过隋堤原不湿,风吹红袖欲登仙。词人久已伤头白,酒暖香温倍悄然。”游弋水间,观赏堤岸,虽有悄然伤感,尤多风流润泽。
  大运河之美,蕴含人文,建构的是千年文脉的传统。在这里,有乱世的伤情,如鲍照《芜城赋》中刻画的“泽葵依井,荒葛舀涂。坛罗虺蜮,阶斗唐鼯。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饥鹰厉吻,寒鸱吓雏。伏暴藏虎,乳血飧肤。崩榛塞路,峥嵘古馗。白杨早落,寒草前衰”的荒废与颓唐,而产生“天道如何,吞恨者多”的无奈与责难,但在这种苦涩中,寄寓的却是作者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也有宏大的气象,如宋之问《夜渡吴松江怀古》所写的“棹发鱼龙气,舟冲鸿雁蕈。寒潮顿觉满,暗浦稍将分。气赤海生日,光清湖起云”,运通海域的壮丽,尽在眼前。或有通过观景引发历史沉思,如周邦彦《青房并蒂莲·维扬怀古》的描写:“醉凝眸。正楚天秋晚,远岸云收。草绿莲红,浅映小汀洲。芰荷香里鸳鸯浦,恨菱歌惊起眠鸥。望去帆,一派湖光,棹声咿哑橹声柔。”轻荡声柔的水波与秋晚的汀洲,构成视觉与听觉的融织,传递着温馨的记忆,引发了诗人心灵的脉动。   大运河之美,在治理之功,造福于民才堪称上善若水。古人以文表功,有笼统之论,也有具体之行。如欧阳修《送朱职方表臣提举运盐》说“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奈何窒其一,无异钛厥趾。工作而商行,本末相表里。臣请通其流,为国扫泥滓。金钱归俯藏,滋味饱阊里。利害难先言,岁月可较比”,可谓理政治河的诗化言说。又如陆游《常州·牛闸记》提出“今天子忧勤恭俭以抚四海,德教洋溢如祖宗时,齐、鲁、燕、晋、秦、雍之地,且尽归版图,则龙舟仗卫,复沂、淮、汴,以还故都,百司庶府,熊罴貔虎之师,翼卫以从,戈旗蔽天,舳舻相衔,然后知此闸之功,与赵侯为国长虑远图之意,不特为一时便利而已”,则是落实到具体人(赵侯)与具体事(建闸)的彰表记述。对此治河大计,古代帝王也不敢苛且,如明太祖朱元璋《四渎潦水赋》云:“昔襄陵而怀山,神禹凿而民歌。已而滔滔东注,非海潮而他何?三门峻急,吕梁旋涡,巫山莫止,来源沙陀。溉荆楚,被菉荷。瘳久疾,起沉痫,均沾万物,特盛时禾。……便商舟之络绎,善官站之走舸。”清代康熙帝玄烨《亲阅运河堤》诗云:“物理常求治,朝堂亦自安。运堤久未整,岸堰最宜完。夹道黎民悅,沿河老幼欢。”其中颇有治河的思虑和与民同乐的情怀。至于方苞《筑子婴堤记》以散文的形式讴歌张姓地方官的筑堤之功,所谓“吏视其官如传舍,川浍田畴不治,灾患不谋,则土利多废而民生蹙。有治民事甚于民之急其私如张侯者,不可没也”;孙蕙《浚河行》以诗歌的形式赞美治河的历史与现实,所谓“元人海运创伯颜,引汶绝济诚哉艰。明初海运旋亦废,会通始筑河淮间。……一夜荒城走万人,两月之工六日毕。安宜水涝原苦辛,力役谁复嗟劳人。犹幸三代直道存吾民”,水善在功善,善功乃善德。
  大运河之美,在渊久的传承,使其文脉万古流芳。大运河由北而南,绵延多个省境,历代文士以温润芳菲之笔或描绘或讴赞,往往也集中于某水某景,呈现方域美境。如葛澧《钱塘赋》“若江流之浩荡,尽目力而渺淼。……涌激澎湃,浩禚混灌。浴日之波,浮天之浪。沸腾回复,其高数丈。……又如白练扬空,随狂飙而舒卷。……乘风破浪,以济以涉。自西自东,或南或北,轻飘楗橹,朝吴暮越”,此描写浙江之水,气象万千;又如黄达《洪泽湖赋》“伊河流之交汇,惟淮北之名邦。巨浪淙淙而层迭,奔涛滚滚以舂撞。吞吐烟云,混长空兮一色;纳藏灵怪,呈百变以难降。润万顷之陂田,赋成三楚;跨数州之城郭,壤接两江”,则描写江苏之水,瑰丽神奇。当然,传统的力量还在于思想的高度,人们颂美运河,视事度情,而兼有讽颂。如梅尧臣《汴之水三章送淮南提刑李舍人》其一“汴之水,分于河,黄流浊浊激春波。昨日初观水东下,干人走喜兮万人歌。歌谓何?大船来兮小船过。百货将集玉都那,君则扬聆兮以钆刑科”,以颂河运之利;权德舆《广陵诗》“广陵实佳丽,隋季此为京。八方称辐凑,五达如砥平。……青楼旭日映,绿野春风晴。喷玉光照地,颦蛾价倾城”,又兼取讽谏之义。观其讽颂的标准,又在以民利为本的传统。如张羽《纪行诗》其五《邗沟》“陆通梁宋郊,水漕荆吴舟。渠成万世利,虑始难为谋。至今南北交,此土为名州。飞阁跨通波,张幄如云浮”;王安石《和吴御史汴渠诗》“郑国欲弊秦,渠成秦富强。本始意已陋,末流功更长。维汴亦如此,浚源在淫荒。归作万世利,谁能弛其防”,两首诗不约而同地提出“万世利”,这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大运河的话题是永恒的,也是变动的,由古开新,无不赋予时代的精神。在现当代文学中,诗人臧克家有首《运河》诗,他说“我立脚在这古城的一列残堞上,打量着绀黄的你这一段腰身,夕阳这时候来得正好,用一万只柔手揽住了波心”,又说“怪的是,杨广一个泥土的人,怎会神心一闪,闪出了这人间的一道天河”。美妙的想象与神奇的话语,给人以推陈出新的感觉。汪曾祺写了篇散文《我的家乡》,他说:“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细腻的描述呈现的美好记忆,使运河也变得灵动了。当年朱自清站在运河岸边,目送往来的烧汽油的机动船,写下了《航船中的文明》这篇文章。在文中他说:“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诗人兴会,因物质而精神,自然逸迈前贤,时出新意。而今我们又越过了20世纪的年轮,正在21世纪的新时代大路上阔步向前,国家大运河公园的建造,是人民的乐园,谱写的必将是更加壮丽的新篇章。
  作者:许结,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辞赋研究所所长、中国辞赋学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兼任洛阳辞赋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赋学》主编、《辞赋》编委会主任、《中华辞赋》顾司。出版学术专著《中国文化史论纲》《老子讲读》《汉代文学思想史》《赋学:制度与批评》《中国辞赋理论通史》等30余种。
  编辑:杜碧媛 dubiyuan@163. 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经常会存在一批在学习中有较大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通常都有着很强的思维惰性,在平时的课堂中表现也很不积极。本文将谈谈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思维惰性的转化策略,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何展开对于物理学困生的引导教育。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困生 思维惰性 转化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于物理课程的兴趣  想要改善农村地区学困生在初中物理课程学习时形成的思维惰性,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
期刊
《掷地有声——脱贫攻坚山西故事》(以下简称《掷垲有声》)记述了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在山西大地上的实际践行,为读者呈现出了鲜活的立志脱贫场景,是一部站在历史的高度,把住时代的脉搏,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作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时时能产生感动和认同。探究这种感动和认同产生的根由,我们认为是文本中勾连两种叙事语调的语境使然。  《掷地有声》中的“制作”  作为紧扣时代使命的纪实文学,《掷地有声》记录脱贫攻
期刊
1978年  3月II日,《读<天上的歌>兼谈儿童诗的幻想》发表于《光明日报》。  5月,《读高士其的科学诗》发表于《诗刊》第5期。  7月9日,《为文艺的趣味性恢复名誉》发表于《北京日报》。  1979年  6月18日,《艺术的生命是真实》发表于《人民日报》。  12月8日,《标语口号与诗》发表于《中国青年报》。  1980年  7月24日,《让人讲自己的话》发表于《北京日报》。  8月3日,《
期刊
学校工作是一项繁琐艰辛的工作,他有现成的模式,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只要我们在纵比中看进步,在横比中找差距,仔细审视反思,不断创新,就能建立一套日趋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学校管理模式。  一、强化教学人员出勤化制度管理  要抓好教风、学风,首重是抓好教师的出勤管理。面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最好实行坐班制度,才能严格控制教师的出勤,也才能为他们搭建学习的平台:有时间探究课
期刊
公元2021年4月24日下午,由太原市图书馆、山西教育出版社、山西省作协联合举办的长篇纪实文学《经络山河》新书见面会在太原市图书馆如期举行。我有幸作为嘉宾参加了这次活动并就主持人的提问谈了自己的感悟。  主持人常艳芳的提问是简洁而有趣的,原话是一  李杜老师,您作为一位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想请您从阅读角度来帮助读者走进  这本书。如果请您向读者推荐这部作品,您觉得它最大的亮点在哪里?最有益于广大
期刊
犹记得2018年夏末秋初,彼时我毕业未久,尚未入职,颇有几分余暇。某日午后我去莫老师家,正事说毕,老师忽然略带神秘地拿出一个牛皮纸文件袋,微笑着说:“另外有一件任务要交给你,还算是有一点史料价值的。”我正猜想会不会是什么古籍文献需要整理,打开一看,却是厚厚一沓泛黄的稿纸。“这是我与师母几十年来通信的信件原稿,我们希望另外保存一份电子版,但是字太小,自己看起来实在吃力,想请你代为整理。”袋中另附一纸
期刊
数学中存在美,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赏识。一提到数学美,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优美而和谐的黄金分割;那被誉为雄伟壮丽的科学宫殿的欧几里得平面几何;那200多年来使多少科学家为之倾倒,竞相攀登,而至今仍未摘取下来的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因此,认为只有高深的数学领域,才能体味到数学的美,只有数学家才能追求数学美。小学数学是关于整数、小数、分数和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从而无美可谈
期刊
There is a saying goes,“Your future depends on many things,but mostly on you.”I can't agree more with this view.It's true that everyone has an uncertain future,but we can do all we can to help ourselv
期刊
获奖名单  由我社举办的第五届“名作杯”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暨论文大赛落下帷幕。本届大赛征稿时间为2020年9月1日到2021年3月31日,共收到全国本科生、硕士生参赛稿件965篇(首)。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共评出80篇获奖作品,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一、小说组  一等奖(1名)  余律安《古人类的一天》  苏州大学  二等奖(5名)  王曦茁《狼·猎枪·光》  大连外国语大学  陈宣羽《下午
期刊
【摘 要】煤矿技工学校是为煤矿企业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职业生涯进行全程筹划,深人了解自己,挖掘个人潜力,最终达到职业的圆满及自我实现目标的发展过程。要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生涯能力,为职业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煤矿技工学校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素养 入学教育 职业意识  煤矿技工学校是为煤矿企业培养中、高级技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