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书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cao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2021年4月24日下午,由太原市图书馆、山西教育出版社、山西省作协联合举办的长篇纪实文学《经络山河》新书见面会在太原市图书馆如期举行。我有幸作为嘉宾参加了这次活动并就主持人的提问谈了自己的感悟。
  主持人常艳芳的提问是简洁而有趣的,原话是一
  李杜老师,您作为一位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想请您从阅读角度来帮助读者走进
  这本书。如果请您向读者推荐这部作品,您觉得它最大的亮点在哪里?最有益于广大读
  者的地方在哪里?或者说,您认为这本书对于普通阅读者来说,有没有一个不可不读之的
  理由?
  我说提问的“有趣”,其实并不是太准确,更接近的意思应该是“巧妙”。而所谓巧、妙,可能是大家都能心领神会的:这一提问,其实也就是想让我为这部书做做广告。
  这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让大众对“广告”产生了种种误解,以致真心实意地做广告的,都有意无意地想避开这个词语。其实大可不必,广告广告,亦就是“广而告之”,因而是堂堂正正的事儿,没必要遮遮掩掩。何况是对于赵树义的这部大著,何况本来就是“新书见面会”,广而告之,原本就是情通理顺的。所以我在“新书见面会”上说——
  我就是要为这部书做一次广告,做一个好广告,做一个让人信服,因而真正有效的广告。但是我首先还是想说明一点,我以下所说的,不是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朋友或者一个广告人,而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说说我自己真实的感悟。因为我的阅读感悟,对于所有的阅读者而言,都是真实的、有用的。
  说到底,对于《经络山河》以至任何著作而言,我都只是一个阅读者,对于本书的“主人公”王唏星先生、书的出版人山西教育出版社的全体同仁而言,我想也都是阅读者;甚至对著作者赵树义本人,他也仍然只是这部书的阅读者。他会在以后的阅读中,进行总结和反省,哪些是让他欣慰的,哪些是感到遗憾的,以便在书有机会再版时做出相应的修订。
  所以说到底我们都是这部书的读者,这是我们可以平等地推心置腹的基础。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吴尔夫曾写过一部书,书名就是《普通读者》。在这部书里,她曾为我们描绘过这样一幅图景——
  那是“审判日”来临的时候,上帝论功行赏,为那些伟大的征服者、律师、政治家颁发了皇冠、桂冠,并让人在不朽的大理石上刻下了他们的姓名……就在这时,我们胳膊下夹着书从上帝的面前走过。上帝看到了我们。上帝很是嫉妒。他对彼得说:“瞧,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儿没有可以给予他们的东西。他们热爱读书。”
  上帝没有书。
  这也就是他嫉妒我们的唯一理由。
  因为我们有书。
  这既是我们的幸运,也是上帝的不幸一
  我们谁也没有见过上帝。我们认识上帝,是
  在一部叫作《圣经》的书中(就像我们认识孔子,
  是在一部叫作《论语》的书中)。在那里,我们感
  受到他全部的仁慈与博大,听懂了他所有的训诫
  或昭示,就像是我们曾和他同生。
  ——这些话,我是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若干年前,赵树义约我在他主特的《人民代表报》上开一个书话专栏。于是我写了这一篇作为开栏篇,题目就叫《书籍的文明>。
  我说:人类的文明,说到底乃是书籍的文明。
  说得底气十足,但这个结论其实并不是我自己的,而是被誉为“举世无双的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的。他曾说:
  我们的文明是书籍的文明:它的传统和它的
  本源,它的严格性和它的理智责任感,它的空前
  想象力和它的创造力,它对自由的理解和对自由
  的关注——这一切都以我们对书籍的热爱为基
  础,愿时尚、传媒和电脑永远不会破坏或者松弛
  个人对书籍的这种亲切的依恋!
  说完这些,似乎也就可以用三段论推出一个总体的结论了:我们的文明是书籍的文明——《经络山河》是一部书——因而它本身已然纳入我们文明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由于著作者赵树义本人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情怀、血性、视野、学识、修为,以及他举重若轻地掌控全书构架,出神入化地使用语言的特出能力,使这部书成了一部大书,一部拥有大悲悯、大智慧、大气派的书,它必将会为我们悠久的华夏文明所接纳、汲取、提炼,进而丰富或拓展我们悠久的传统!
  而我们无论如何都是置身于这个传统之中,我们的生存,随时都可能遇到自己无力解决的困境(就像《经络山河》所记录的这一次笼罩全球的“新冠疫情”);我们需要智慧,需要从这个强大的传统中汲取力量,以较为清晰地明了自身的处境,并最终走出这些困境。
  也正因为如此,我才说,对于《经络山河》而言,如果说“亮点”,这就是亮点;如果说“最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地方在哪里”,首先也就是在这里。所以按波普尔所说的,这是一部让我们读之可能“亲切”,甚或可能产生“依恋”的书。
  接下来,依照主持人的提问,我回答“不可不读的理由”。
  自然,我首先强调,我不敢说这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书,但我敢肯定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书。我说了两个理由。
  理由之一,大概就和我说的“亮点”相通:
  本书由人体经络而至表里山河;由人而及疫情、患者、医者、中医、华夏文明、宇宙科学……追根寻源,席天卷地,让作为读者的我们读一读,势必会对我们个人、我们的生存地、我们的生存状况、我们已经做出或仍将进行怎样的努力等有所了解,進而对人类诞生以来便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有所明悟。
  所谓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概括地说就是——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现在是一种
  怎样的生存状况,我们如何解决生存中突发而至
  的磨难并最终走出困境?我们到哪里去?   这部书是从表里山河入笔的。第一句话即:表里山河,是山西不可替代的地理符号。
  我说:在座的可能会有不少人并非山西人。但这也无妨,因为它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宏大背景下展开叙述的。
  中医里说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中国有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读这部书时我突发奇想,若以“脏”之对于人体、“岳”之对于国土的位置而言,如果说泰山是心脏,华山是肝脏,那么恒山就是肺脏了。中医说:肺主气,司吐纳;我想北岳恒山亦可类比,吐纳之际,混沌初开,清气升而为天,浊气沉而成地;阴阳交泰而生万物。我想这或许也就是山西成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先天原因。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这似乎无可争议;但我的老师刘毓庆先生,则更是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文明初始晋东南”,也就是说,中华文明的萌芽是在晋东南出现的,但后来因为这一地区不太适应农耕文明的发展,渐渐南移至河东,以至中华文明的曙光是从河东升起的。
  这个论点如今已然为较多的学者认可。我是极为认可的。理由是——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几乎所有上古英雄神话以及以“灾难”为母题的神话,都与晋东南及其周边地区有关。比如炎帝植谷、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后羿射日”是在屯留县的三蠼山;“精卫填海”是在长子县发鸠山,也就是赵树义老家的那座山;而“炎帝植谷”“神农尝百草”,则主要是在我的老家高平,我的老家高平也有一座山,叫羊头山。
  炎帝一直生活在这里,终老于这里。1993年,高平发现了炎帝陵,邀请国内媒体参观报道,因当时我正没日没夜地办《山西晚报》,没有去,后来就见到全国有十来家媒体都报道说是炎帝陵在他们那里。再后来,我又得知全国有九处炎帝陵。尔后我又得知,因为毕竟是部落,可能真的是有九个炎帝,但学界现在大致认定,高平的炎帝陵,应该是始祖陵。
  从小到大,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说是“炎黄子孙”而不是“黄炎子孙”,后来似乎明白了,如果说黄帝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那么炎帝则是一个农人,一个父亲。他教人耕种,他遍尝百草进而叫人识别有医治效果的草木并为己所用,这也可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吧。而这些草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药。
  诚然,有了中药,后来也就有了中医。说到中医,势必还要说到一部书,叫《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实际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9卷,古书早已亡佚,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这部巨著,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突出阐发了古代的哲学思想,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
  小的时候,我的伯父便给我反复地讲读过“素问”,他是让我当一部文学著作来读这部书。现在想想,我真的也有树义在“后记”里说到的感受:如果上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选择中国中医大学。据说,这所大学学制最长,但我不觉得,我想最好是能终我一生。
  这像是多余的话,但我说这些话时,实际上也就是想说“值得一读”的第二个理由。
  就是在这些“见面会”上,我第一回真正地结识了名中医王唏星,王唏星是全国名中医、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萧氏学术第九代传人……其名分和荣誉之多,不必一一列举,因为赵树义将他写入《经络山河》,主要还是因为他是山西省中医院新冠治疗方案六组处方制定人。
  主持人常艳芳说:
  我注意到这本书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王唏星老师几乎贯穿了全书,虽然这本书作为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并没有一个核心主人公,但是作者却通过王唏星老师将书中各个重要部分串联了起来,同时也带领读者走进了王老师的中药世界。
  而我也正是通过《经络山河》认识王唏星先生的。山西省在这次中医抗疫中共提供了七个处方,六个出于王唏星之手,所以我愿把这手叫作“圣手”。
  应该满足的是,见面会后晚间小聚,我求“圣手”把脉,并开了调剂身体的处方,回来已服,效果极好。
  说这些话好像又是在做广告了。打住。
  就引常艳芳对于这部书的介绍作结吧(她说得比我好):
  《經络山河》为我们绘就了一幅中医世界的
  经络山河图,从山西中医抗疫到中西医合璧的黄金时代,从中医治疗下的带“瘤”生存再到阴阳五行、寒热温凉的致中和、精气神,从老庄哲学到量子物理学,引经据典,贯通古今,答“中医何以屹立千年而不倒”的旷世之问,发自肺腑、扪心自问:“中医何为?我何为?”就像作家赵树义在书中写的那样:中医是科学、哲学、文化的完美融合,是形而上之道,通天达地,是形而下之器,治病救人,是日常之哲学、文化、艺术,是优雅的生活方式。但“中医是什么”,也许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中医究竟是什么,
  还需要我们亲自走进作家赵树义为我们绘就的这
  幅《经络山河》图中,去探寻答案。圄
  (《经络山河》,赵树义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作者:李杜,诗人、学者、资深媒体人,山西省作协原副主席,《山西日报》文化部主任,山西师大文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诗集《生为弱者》《众生之路》《李杜诗歌精选》,诗学专著《游戏:有关情爱的16种吟诵方式》,读书随笔集《世界三》,学术专著《李清照集评注》等。
  编辑:得一 312176326@qq. com
其他文献
如何让抽象的地域性的历史、时代、人的存在形态的演化、变迁,成为可观可感可以触摸的有温度的具体实在,彰显这一实在的意义、价值是什么?这是我读完马绍民的《古典太原杏花一坡》后,盘桓在脑海中的求答之问。  这本书亦文亦史,以七十八篇生动活泼的文字,通过文物、地名、自然风景、人事典故等,评介了古城太原的上百件史实,让今人对太原有了切实的了解。  一直以来,总觉得,在我们的历史教育中,概括、抽象、整体的历史
期刊
隐士是我国古代的一类特殊人物,五帝时代有巢父、许由,三代之际有伯夷、叔齐,秦汉时期有“商山四皓”等,无论怎样暴虐的时代,隐士都是存在的,这意味着在古代的专制社会中,隐士是可以被包容并且具有独立生存空间的人物,无论是物质空间还是精神空间。隐士一定是知识分子。谢灵运说:“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田南树园激流植援》)尽管樵夫和隐士都住在山里,但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事实上,对于某些知识分子而言,如果在
期刊
6月16日上午,《中国文化报》记者赵凤兰老师从微信上发来她对许渊冲先生的访谈,访谈长达两万余字。收到稿子时,我心想许老年事已高,我们得尽快刊出。17日上午,就传来许老与世长辞的消息,朋友圈到处都是纪念,而我们杂志该如何纪念这位“新作者”(杂志第一次刊发许先生的文章)呢?我立刻建议编辑部本期把许先生的访谈“加急”刊出,编辑部一致同意,于是就有了本期的这篇《许渊冲访谈:人生处处皆翻译》,这篇访谈因此也
期刊
摘要:《家山归梦图三首》写于金末元好问避兵河南期间,诗人因题画而引发了思乡的伤感。“桑榆绿”的可爱、“掠社钱”的有趣,逝去的快乐都变成痛苦的回忆。《出都二首》写金亡近十年后诗人重回金中都燕京,充满今昔之慨。诗歌用典多而恰切,在今与昔、虚幻与现实之间自然转换,感情沉郁与飘忽交织,让人感受到亡国之痛的深重。《镇州与文举百一饮》写金亡十五年后在真定与老友白华、王鹗同饮,亡国已成往事,诗人深感现实的无奈。
期刊
获奖名单  由我刊主办的第一届“名作欣赏杯”晋版图书书评大赛,在征稿期间(2021年1月1日到5月31日)共收到参赛稿148篇。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专家们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一等奖(1名)  贺绍俊写出脱贫攻坚中的人道主义光芒——读《掷地有声——脱贫攻坚山西故事》有感  二等奖(5名)  毕光明文学时代性的精准把握——评蔡家园的《怎样讲述中国故事》
期刊
一眼望去,几十年来的出版物,除了教材外,最泛滥的莫过于南怀瑾了。有道是肥水不流外人田,金庸、李敖和南怀瑾都有自己的出版社,金庸含蓄些,因原隶属明报旗下,叫“明河社”;李敖狂傲,就叫“李敖出版社”;南怀瑾欲笑还颦,LOGO五个草字——“南怀瑾文化”。当然,这些都是港台版。南怀瑾的书在大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数年内发行逾百万册,超过金庸,遑论李敖,而且盗版极少,不像金庸盗版如毛。  当年
期刊
【摘 要】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经常会存在一批在学习中有较大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通常都有着很强的思维惰性,在平时的课堂中表现也很不积极。本文将谈谈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思维惰性的转化策略,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何展开对于物理学困生的引导教育。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困生 思维惰性 转化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于物理课程的兴趣  想要改善农村地区学困生在初中物理课程学习时形成的思维惰性,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
期刊
《掷地有声——脱贫攻坚山西故事》(以下简称《掷垲有声》)记述了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在山西大地上的实际践行,为读者呈现出了鲜活的立志脱贫场景,是一部站在历史的高度,把住时代的脉搏,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作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时时能产生感动和认同。探究这种感动和认同产生的根由,我们认为是文本中勾连两种叙事语调的语境使然。  《掷地有声》中的“制作”  作为紧扣时代使命的纪实文学,《掷地有声》记录脱贫攻
期刊
1978年  3月II日,《读<天上的歌>兼谈儿童诗的幻想》发表于《光明日报》。  5月,《读高士其的科学诗》发表于《诗刊》第5期。  7月9日,《为文艺的趣味性恢复名誉》发表于《北京日报》。  1979年  6月18日,《艺术的生命是真实》发表于《人民日报》。  12月8日,《标语口号与诗》发表于《中国青年报》。  1980年  7月24日,《让人讲自己的话》发表于《北京日报》。  8月3日,《
期刊
学校工作是一项繁琐艰辛的工作,他有现成的模式,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只要我们在纵比中看进步,在横比中找差距,仔细审视反思,不断创新,就能建立一套日趋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学校管理模式。  一、强化教学人员出勤化制度管理  要抓好教风、学风,首重是抓好教师的出勤管理。面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最好实行坐班制度,才能严格控制教师的出勤,也才能为他们搭建学习的平台:有时间探究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