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学生只有感到和教师亲近了,才会信任教师,相信教师的话,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交流情感的艺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的教学主导思想是,抓住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奇、容易情绪化等特点,在语文课中实施情感教学,效果会更佳。下面,我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情感教学法简介如下,供大家商榷。
一、以情促学
语文课除了听说读写就是听说读写,学起来枯燥、乏味,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导致学生不爱学,甚至极端厌学。教与学是一对个共同体,学生厌学,教师也会越来越厌教。如果连教师也不自信了,那么学生的厌学情绪可想而知。有不少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不求上进。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这种观点。但参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个标准来判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厌学语文课,病根主要在教师身上,原因是教师教法没有选对,课堂气氛不活跃。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这种不良局面,我们谁都不能逃避也无法回避这一现实。我们应该认真分析,积极应对,努力教好语文课,想方设法转变学生的厌学情绪。我的观点是:语文教师要学会“以情促学”。
也许有人会问,“情”为何物?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学”若是诗,“情”便是弥漫在诗行中的心绪,是意境。“学”如果离开了“情”这个情境,就是离开了它的生存空间。因此,教师就要善于煽情、造境,上课要尽量幽默风趣,尽量联系身边人、身边事,使学生在可以触摸的情境下接受教师的说理育人思想,使学生不再厌学语文课,不再排斥语文教师。这样,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上好每一堂课,组织好每一次活动,还要善于做学生的益友,与他们拉家常,做游戏,诉衷肠。总之,教师要以一片爱心对待学生,以一颗公心处理事情,以一个亦师亦友的身份接近学生,并以生活中的情谊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我讲的道理,学生接受;我上的课,学生喜欢。这都是“以情促学”带来的理想境界。
二、以情明理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教会学生明理,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也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究呢?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是寓理于情。这样才能激发兴趣,以情明理,收到实效。
如何寓理于情,以情明理呢?具体做法为:教学内容中有明显可用之“情”则利用现有之“情”寓理,教学内容中无明显可用之
“情”则诱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洋溢着感情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吸收、消化、明理。比如,在讲《静夜思》时,我先不直接教授教材内容,而是让学生想一想父母的优点你有哪些,父母以及所有的父老乡亲们对自己有哪些好,再让学生说一说家乡有哪些值得自己留恋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议一议假如有一天我们离开了家乡,我们会想些什么,会回忆家乡的那些人和事等等,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带着这种浓浓的乡情去学习《静夜思》的大意及其写作背景。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接受。又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更适宜用寓理于情、以情明理发方法组织教学。在组织学生自读《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的基础上,我撇开课文内容不讲,而是从收集到的一些资料讲起,从干旱年代水荒开始讲,讲缺水的艰难,讲找水的艰辛,再讲挖井。这样,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刻含义。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课文内容,学生的理解程度明显加深了。甚至无需教师再讲,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的内涵。我还从本地找出一些典型案例,使情与理具体可感,增强了学生的亲切感。在此基础上,我再将课文的意义提升一个层次,讲共和国的创业之艰,讲开国元勋的丰功伟绩,讲一代伟人的领袖功德。与此同时,我用投影机打出毛泽东、周总理等领导人的大幅画像,使学生感到了一代又一代、大大小小的、平凡的、伟大的、远处的、身边的“挖井人”那博大胸襟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学生学得很认真,理解得很透彻。这说明寓理于情的教法是行之有效的,是可供推广的。
三、以情导行
语文课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有导行的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竭力以情感化,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而且,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如在组织学习综合性学习“讲究卫生”时,我故意进教室后,先不讲内容,而是认真地擦讲桌,一边擦,一边念叨卫生的重要性和不讲卫生的危害性。学生听着听着就明白了,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教育,这样有利于导入讲究卫生的内容。又如,在讲“关心他人”时,我有意进教室先叮咛学生要穿暖和,要洗净手脸,并告诉学生,我这是在“关心他人”。从我的行动中,学生懂得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如何从生活细节入手细致入微地“关心他人”,爱护同伴。
再如,讲《慈母情深》《怀念母亲》等内容时,我不直接讲“孝敬父母”,而是与学生齐吟《游子吟》的诗句,并引导学生讨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有哪些?自己对父母的尊敬做了些什么?自己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有哪些?这样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应当在现实中怎样孝敬父母。每人说几条,然后写下来,全班汇总起来,少说也会有二三十条。之后,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并付诸实施。这样,大多数学生也成了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以情育人,并非一味地表扬诱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当学生在课堂上犯错误时,教师不要怕破坏了情感气氛而不批评学生。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含情的批评是有必要的。比如,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无情斥责不行,放任自流更不对,我的做法是,要严中有爱,教中含情,要多说服,少斥骂,使他们明白了“遵守纪律”和“尊重他人”的道理,使他们觉得教师的批评是关爱,不是和自己过意不去。这样,课堂秩序也好了,他们与语文教师的关系也和谐了,对语文课也重视了。这就是情感的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恰当实施情感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从而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
(责编 张翼翔)
一、以情促学
语文课除了听说读写就是听说读写,学起来枯燥、乏味,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导致学生不爱学,甚至极端厌学。教与学是一对个共同体,学生厌学,教师也会越来越厌教。如果连教师也不自信了,那么学生的厌学情绪可想而知。有不少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不求上进。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这种观点。但参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个标准来判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厌学语文课,病根主要在教师身上,原因是教师教法没有选对,课堂气氛不活跃。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这种不良局面,我们谁都不能逃避也无法回避这一现实。我们应该认真分析,积极应对,努力教好语文课,想方设法转变学生的厌学情绪。我的观点是:语文教师要学会“以情促学”。
也许有人会问,“情”为何物?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学”若是诗,“情”便是弥漫在诗行中的心绪,是意境。“学”如果离开了“情”这个情境,就是离开了它的生存空间。因此,教师就要善于煽情、造境,上课要尽量幽默风趣,尽量联系身边人、身边事,使学生在可以触摸的情境下接受教师的说理育人思想,使学生不再厌学语文课,不再排斥语文教师。这样,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上好每一堂课,组织好每一次活动,还要善于做学生的益友,与他们拉家常,做游戏,诉衷肠。总之,教师要以一片爱心对待学生,以一颗公心处理事情,以一个亦师亦友的身份接近学生,并以生活中的情谊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我讲的道理,学生接受;我上的课,学生喜欢。这都是“以情促学”带来的理想境界。
二、以情明理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教会学生明理,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也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究呢?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是寓理于情。这样才能激发兴趣,以情明理,收到实效。
如何寓理于情,以情明理呢?具体做法为:教学内容中有明显可用之“情”则利用现有之“情”寓理,教学内容中无明显可用之
“情”则诱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洋溢着感情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吸收、消化、明理。比如,在讲《静夜思》时,我先不直接教授教材内容,而是让学生想一想父母的优点你有哪些,父母以及所有的父老乡亲们对自己有哪些好,再让学生说一说家乡有哪些值得自己留恋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议一议假如有一天我们离开了家乡,我们会想些什么,会回忆家乡的那些人和事等等,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带着这种浓浓的乡情去学习《静夜思》的大意及其写作背景。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接受。又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更适宜用寓理于情、以情明理发方法组织教学。在组织学生自读《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的基础上,我撇开课文内容不讲,而是从收集到的一些资料讲起,从干旱年代水荒开始讲,讲缺水的艰难,讲找水的艰辛,再讲挖井。这样,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刻含义。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课文内容,学生的理解程度明显加深了。甚至无需教师再讲,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的内涵。我还从本地找出一些典型案例,使情与理具体可感,增强了学生的亲切感。在此基础上,我再将课文的意义提升一个层次,讲共和国的创业之艰,讲开国元勋的丰功伟绩,讲一代伟人的领袖功德。与此同时,我用投影机打出毛泽东、周总理等领导人的大幅画像,使学生感到了一代又一代、大大小小的、平凡的、伟大的、远处的、身边的“挖井人”那博大胸襟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学生学得很认真,理解得很透彻。这说明寓理于情的教法是行之有效的,是可供推广的。
三、以情导行
语文课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有导行的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竭力以情感化,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而且,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如在组织学习综合性学习“讲究卫生”时,我故意进教室后,先不讲内容,而是认真地擦讲桌,一边擦,一边念叨卫生的重要性和不讲卫生的危害性。学生听着听着就明白了,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教育,这样有利于导入讲究卫生的内容。又如,在讲“关心他人”时,我有意进教室先叮咛学生要穿暖和,要洗净手脸,并告诉学生,我这是在“关心他人”。从我的行动中,学生懂得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如何从生活细节入手细致入微地“关心他人”,爱护同伴。
再如,讲《慈母情深》《怀念母亲》等内容时,我不直接讲“孝敬父母”,而是与学生齐吟《游子吟》的诗句,并引导学生讨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有哪些?自己对父母的尊敬做了些什么?自己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有哪些?这样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应当在现实中怎样孝敬父母。每人说几条,然后写下来,全班汇总起来,少说也会有二三十条。之后,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并付诸实施。这样,大多数学生也成了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以情育人,并非一味地表扬诱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当学生在课堂上犯错误时,教师不要怕破坏了情感气氛而不批评学生。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含情的批评是有必要的。比如,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无情斥责不行,放任自流更不对,我的做法是,要严中有爱,教中含情,要多说服,少斥骂,使他们明白了“遵守纪律”和“尊重他人”的道理,使他们觉得教师的批评是关爱,不是和自己过意不去。这样,课堂秩序也好了,他们与语文教师的关系也和谐了,对语文课也重视了。这就是情感的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恰当实施情感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从而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