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心理需求 激发学习兴趣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ming15898575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使得一线教师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身心俱疲。在刻意模仿和不断适应中老师们不知所措,逐渐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其实,仔细分析这些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大都是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持久的英语学习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使学生长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各种心理需求,当这些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时,兴趣也就随之产生、保持进而提高。教学实践中,我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尝试。
  满足学生安全需要,从心理上给予学生安全感,使其没有任何恐惧,不用担心受到他人的嘲讽和批评,从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宽松的学习环境、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教师宽容开放的态度都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词汇学习中,我以聊天的形式,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完成词汇理解及使用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满足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学生需要同学和老师的爱护、认可,每个人都有归属于某一个群体的基本需求。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被孤立、被拒绝。事实上,班上的任何一名学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寻找自己的位置,争取得到大家的认可。害怕被孤立、被拒绝的恐惧感夺走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归属感的缺乏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从而缺乏自信、自尊,继而丧失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学生自身价值的需要,要设计互惠性活动——让学生们感到需要和被需要。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得到组员和老师不同程度的认可,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满足学生自主与尊重的需要。每个学生都希望有自我选择的自由,不愿意被强制参与不喜欢的活动。教学中,教师应还给学生自主这一权利,使其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如让学生自拟测试题目:按老师要求小组合作出一份试卷进行测试,同时该组还要完成试卷批改、试卷分析及讲评,之后全班对这一小组的一系列工作进行评估。
  满足学生认知的需要。工作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的抱怨:这课上得真没劲,你爱说什么说什么,没人理你。其实是教师没能满足学生们探索、理解和解决疑难的欲望,学生没有得到认知的满足。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注意:(1)学习任务要具备挑战性,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符合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教材的取舍、整合及扩展;(2)设计的教学活动或任务要有价值、有思考,同时具备选择性,要以学生实际生活经历或经验为背景,形式和内容也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3)提问要有策略性。问答作为课堂中最普遍的一种话语形式,对语言的习得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策略性,教师要尽量设计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如开放性和发散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参与度,长期训练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满足学生收获的需要。学生对于学习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也期待着丰硕的成果。只要每节课使学生有所获、感受成功,就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一节课要让所有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全面、准确、详尽的学情分析也很重要。有了详尽的学情分析,教师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本班学生情况的教学计划,才能确保学生学有所获。
  满足学生快乐的需要。学生需要在学校活动中寻求快乐。学习本来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果缺乏兴趣、缺乏快乐,则很难让学生参与进来。在一次学生问卷中,学生被问及教师具有哪些品质最为重要,学生们大多认为幽默感比敬业精神、教学能力、治学态度更为重要。我在惊讶的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学生渴望快乐。富于变化的课堂最令学生向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只会将学生拒之门外。教师应该经常给学生新鲜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持久的兴趣能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得以持续发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稳定的学习动机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的基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英语学习的持久兴趣,会使英语教学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 编辑 吴君
其他文献
研究过很多课例后,我渐渐发现虽然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学生不同、教学方式不同,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是不变的,我想这就是实现自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问题”引发的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才是自主课堂研究的真问题  现在的课堂不仅仅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提出问题,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好问题,教师要善于甄别、捕捉学生提出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那才是自主课堂研究的真问题。这是对
围绕学校确定的“聚焦课堂,推进自主课堂的实践研究”这一主题,综合组老师们以“设计并使用学习报告单”为切入口,在研讨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实践、合作分享、互助共进。我们为学生呈现出主动学习的状态而感到欣喜,为自身的专业成长而感到幸福。  促进教师“蹲下身子看教材”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常常只关注自己的“教”,仅仅从教者的视角反复研读教材、教参,确定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教学按预设
围绕学校确定的“聚焦课堂,推进自主课堂的实践研究”这一主题,综合组老师们以“设计并使用学习报告单”为切入口,在研讨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实践、合作分享、互助共进。我们为学生呈现出主动学习的状态而感到欣喜,为自身的专业成长而感到幸福。  促进教师“蹲下身子看教材”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常常只关注自己的“教”,仅仅从教者的视角反复研读教材、教参,确定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教学按预设
经过两年来“自主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我的感受是思维能力、自主习惯的培养需从“常”计议,从每一节常态课中开始,在日常的常态课中做到以下七个“一”。  一个能激发冲突的问题情境。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发生在学生生活中,能让学生产生探究需求的情境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情境首先要真实,能唤醒学生生活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共鸣;第二,要让学生放下心,说真话,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同学们领略到自己的与众不同;第三,有争论点
通过自主课堂的研究,让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已逐渐把教学理念转变成为了教学行为。从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转变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由研究教师怎么教发展为思考学生如何自主地去学;课堂教学目标从以往的以知识为出发点,变为了从学生问题出发,自主发现与自主建构。教师的教是由学生的学而产生的。教师的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更加深入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一课时,教师对教
随着“自主课堂”理念的实施,我逐步认识到,以往的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个看似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问题,其实是在给孩子“搭桥”,其实是扶着孩子过桥,而要想让课堂成为真正的“自主课堂,”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去“建桥”。怎样教学生“建桥”呢?  理解一:了解学生“建桥”的能力  只有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实际,了解了学生有哪些“建桥”的能力,并把它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做最重要的事情,老师
关于古代人类的音乐感知,没有任何实际的证据,研究人员在历史中寻找远古人类能够产生音乐的迹象,从而大致上了解音乐才能进化的时间表.其中一种方法是通过考古学.毫无疑问,最
期刊
“走进去”是学生通过眼睛、大脑等器官将文本输入的过程。“说出来”是读有所思、读有所悟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将内化的文本经过思考输出的过程。要真正让学生“走进去、说出来”,以下几点是我们要做到的:  精心设计自学提示,引领学生深入阅读  教师要搭建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就要寻找学生与文章的切入点,设计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实现引领作用的自学提示。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我提出:“桑娜抱回两个孩子后进行了
课程是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载体,优秀的课程体系能立足学校的定位及其发展,促进学校育人质量的提升。多年来,我校为了打造富有中国韵味的墨香校园,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周边地域资源优势及多年来开展书法教育所积淀的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上,构建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传承理念 遵循文化 确立校本课程核心  “传承翰墨文化,奠定做人基石”一直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我们认为,“传承翰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