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建桥”的能力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自主课堂”理念的实施,我逐步认识到,以往的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个看似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问题,其实是在给孩子“搭桥”,其实是扶着孩子过桥,而要想让课堂成为真正的“自主课堂,”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去“建桥”。怎样教学生“建桥”呢?
  理解一:了解学生“建桥”的能力
  只有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实际,了解了学生有哪些“建桥”的能力,并把它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做最重要的事情,老师才能在不同学生“建桥”的过程中,给予不同的帮助。要想知道学生在“建桥”方面已经有了哪些能力和经验,会遇到什么困难,在哪些方面需要老师帮一把,就一定要做好课前的功夫——研究学生(做好学前调研)。
  如《探索规律》一课,我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了学过的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然后采取了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还缺少什么。问卷内容如下:
  观察下面图形后回答问题:
  如果继续往下画,第25个图形是( )图形。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想到的,请你清楚地表示出来。
  问卷答案的结果显示,一个一个数出来的,有6人;根据给出标准,边画边数的,有5人;画图表示的有19人;列式表示的有5人。其中3人想到用乘加的方式;2人想到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个别访谈,我制定了教学策略:更多的孩子在这节课上,要了解并学会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问题。而对于用乘加算式解决问题的同学,要引导他们找到乘加和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于已经会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问题,而且还能清楚地说出算式意思的两名同学,就应引导他们发现“余数是几就对应的是每组的第几个”的规律。并且可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做小老师,向大家讲讲自己算式的意思。
  理解二:怎样让不同的学生学会建造属于自己的“桥”
  研究的问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如:《探索规律》一课的课始,在师生互动的“猜羊羊”的游戏过程中,学生对“老师怎么猜得那么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继续探究下去。课终,让学生再次利用学习的知识,去思考课始的问题:“老师怎么猜得那么准?”然后自己和小伙伴也一起再做做这个游戏,体会规律的神奇。
  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建桥”能力后,就需要指导学生怎样建好一座桥。在“建桥”的过程中,更多地需要学生在小组合作、生生交流启发的过程中,去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建好一座属于自己的“桥”。而老师更多地需要等待、观望、点拨、小结。
  理解三:尊重、欣赏孩子们建造的每一座桥
  尊重和欣赏学生应该体现在:
  尊重孩子的话语权——耐心地听学生把话说完,可能他说的比较慢;可能他的表达不够流利;可能他说的不是你想要的……但要静下心来,让孩子把话说完。
  尊重孩子的每一次展示——可能他不是学习优秀的孩子;可能你会想到他会说错;可能因为他的发言会耽误一定的时间……但只要他举起手来,一定要让他试试。
  尊重孩子的差异——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允许有的孩子只是初步的感悟;有的孩子是逐步地理解;有的孩子是完全地掌握,并学会应用。相信孩子在不断地学习、积累、体验的过程中,将知识学会。
  相信每一个学生,他们需要成长,你搭的“桥”他未必喜欢,他会、也一定能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桥”。■
其他文献
使用改进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区域海洋环流模式(POM)对南海及邻近海区1998年1~8月海况进行了数值模拟,所得的主要结果与海洋观测及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模拟结果表明:1~8月,黑潮南海分支
疑窦丛生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活动,其实是思维的活动,思维活动往往始于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自我卷入”的方式之一。  语文知识蕴含在一篇篇文本之中,学生在文本学习中丰富知识、累积能力,深厚素养。研究自主课堂以来,我们越来越发现,学习主体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生命,面对语文书上的一篇篇陌生静止的文本,不与“自我”发生联系就无法进行学习,更不用说主动学习。  例如,《穷人》一课的
课堂的精彩应该来自于学生的“真实”,提出真问题、解决真困惑、感悟真情感,返璞归真,在自主学习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在思考中提出“真”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学生在课堂中结合核心概念,尊重自己真实的想法,大胆提出的疑问,这样的问题才是“真”问题。  在研磨《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知道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如果在这种情形下直
一、引言rn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决策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方案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评价.由于决策问题本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决策者的最好表达方式就是自然语言.关于决策者的
自主课堂应该展现的是学生自主的、自发的、原始的学习状态,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为了达到学生学习状态的自然呈现,达到自主课堂的原生态,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敢于放手,敢于组织学生大胆尝试学习、体验学习,放手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放手”与“组织”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这里的放手并非漫无目的地放,而是需要教师智慧性地、艺术性地放。通过多次自主课堂的尝试,我深感这个放手让学生探究也是讲究其原则
研究过很多课例后,我渐渐发现虽然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学生不同、教学方式不同,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是不变的,我想这就是实现自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问题”引发的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才是自主课堂研究的真问题  现在的课堂不仅仅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提出问题,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好问题,教师要善于甄别、捕捉学生提出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那才是自主课堂研究的真问题。这是对
围绕学校确定的“聚焦课堂,推进自主课堂的实践研究”这一主题,综合组老师们以“设计并使用学习报告单”为切入口,在研讨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实践、合作分享、互助共进。我们为学生呈现出主动学习的状态而感到欣喜,为自身的专业成长而感到幸福。  促进教师“蹲下身子看教材”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常常只关注自己的“教”,仅仅从教者的视角反复研读教材、教参,确定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教学按预设
围绕学校确定的“聚焦课堂,推进自主课堂的实践研究”这一主题,综合组老师们以“设计并使用学习报告单”为切入口,在研讨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实践、合作分享、互助共进。我们为学生呈现出主动学习的状态而感到欣喜,为自身的专业成长而感到幸福。  促进教师“蹲下身子看教材”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常常只关注自己的“教”,仅仅从教者的视角反复研读教材、教参,确定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教学按预设
经过两年来“自主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我的感受是思维能力、自主习惯的培养需从“常”计议,从每一节常态课中开始,在日常的常态课中做到以下七个“一”。  一个能激发冲突的问题情境。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发生在学生生活中,能让学生产生探究需求的情境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情境首先要真实,能唤醒学生生活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共鸣;第二,要让学生放下心,说真话,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同学们领略到自己的与众不同;第三,有争论点
通过自主课堂的研究,让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已逐渐把教学理念转变成为了教学行为。从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转变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由研究教师怎么教发展为思考学生如何自主地去学;课堂教学目标从以往的以知识为出发点,变为了从学生问题出发,自主发现与自主建构。教师的教是由学生的学而产生的。教师的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更加深入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一课时,教师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