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概述】
据报道,近日青岛的旧衣物回收箱越来越多,箱子上往往写着“公益”“慈善”“爱心”等字样。当地记者跟拍了李沧区的旧衣物回收过程,没想到说好了给贫困山区捐助的衣物,途经沂水县高桥河南村进行处理后,竟出口非洲,商家因此牟取暴利。
无独有偶,很多城市的社区里都有一些这样的旧衣物回收箱,上面同样也写着“公益”“爱心”等字样,但它们背后或许藏着你不知道的秘密!
多维解读
1.人们的“爱心捐赠”,既体现了物质文明提高之后人们精神素养的跃升,另一个方面也彰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
2.“爱心捐赠”沦为了黑心买卖,说明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让“爱心捐赠”规范化、透明化,真正做到公益化;让“爱心捐赠”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政府不仅要加强监管,还可以发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让欺诈者无路可走,欺诈必究。
3.有些人的素质有待提高。若每个人都能认识到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他就会传播正能量,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在公理与道义面前就能挺身而出。
总之,“爱心捐赠”是一件好事,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是应加强规范与引导,让它真正做到有利于社会发展。
【教师观点】
爱心捐赠沦为黑心买卖,谁之过?
陶兴国
“旧衣物回收箱成了极少数人的聚宝盆,‘爱心捐赠,成了黑心买卖”,悲凉痛心之余,更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是谁如此胆大妄为,竟敢公然打着公益的幌子进行欺诈?我们应拿什么来拯救这些为了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社会上还有哪些类似行为?我们应如何打击与规范?
“爱心捐赠”沦为黑心买卖,究其根源,就是某些人的思想觉悟低,民族的文明素养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还处在经济的巨人、文明的侏儒阶段。
旧衣回收并捐赠给山区贫困家庭,这本是一件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捐赠者的事,看一看那些公益片,一想起边远山区贫困家庭衣不蔽体的窘迫境况,心里就有一种特别辛酸的感觉,总觉得自己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爱心捐赠”为我们的善良良知找到了出口,也为资源再利用找到了一个触手可及的机会。但谁曾想到,爱心落入了熏心利欲的桎梏,资源再利用却成了黑心买卖的温床,这些妄图把“爱心捐赠”变成自己发家致富的捷径的人,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利益置于社会公德、人类良知、道德底线之上,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与他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他们既缺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中华民族最朴素的人生观,也不具备西方哲学家所倡导的“社会契约”精神:而这,实质上还是与国民素质有关。虽然我们国家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民族思想教育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当然,这也是每个发展中国家所必然面临的问题。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要我们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观的教育,“‘爱心捐赠’沦为黑心买卖”的事情一定会逐步减少,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都有几件弃之可惜、穿之无味的衣裳;而旧衣回收给善良的人们提供了昭示爱心的机会,可让闲置资源得到有价值的利用,可谓搭上了现今最时尚的“共享经济”的车,何乐而不为呢!
但这一失去了监管的公益活动马上就被某些头脑活络的“能人”所利用,想想后果还是十分可怕的,稍作分拣便远送非洲,中国打击洋垃圾,难道非洲友邦就不打击中国送去的洋垃圾吗?如此,中华上国的形象岂不大受其损?怎可因几船洋垃圾而影响我们的“一带一路”大国发展方针!
细思极恐,小小的“爱心捐赠”却关联到国运兴衰,我们的政府部门不能不引起警觉。投入人手,加以监管,正确引导,让回收企业公益化,处理流程透明化,衣服归宿公开化,让“爱心捐赠”成为显示政府公信力、传播民众爱心、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平台。
“爱心捐赠”考量的是公民素质、社会良知、政府能力,我相信我们的国家能把这件事做好!
【青年视角】
公益透明化,拒绝伪慈善
许贵洁
近日,关于“社区里旧衣物回收箱的慈善之举沦为黑心商人牟取暴利的手段”的情况层出不穷。对此,我们应呼吁:将公益之举透明化,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伪善行为。
公益透明化,应将所得物资、钱款的去向向大众说明。旧衣物抵达何处?所得钱款用于何时何地?诸如此类问题,各慈善组织及机构应向捐款者公开,增强公益之举的透明度,并设置相关机构加以监管,让献出爱心的群众不被辜负。
拒绝伪慈善,用法律手段维护公众的信任,虽然旧衣物慈善沦为黑心买卖只是个别现象,但如此长期放任下去,试想,还有谁会相信慈善之举的真实性,还有谁会为山里的孩子送去希望与爱的曙光,还有谁会给独居老人送去过冬的衣服与粮食?!用法律手段去还世界一个充满爱心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使爱变得纯粹,让慈善之举闪烁人性之光。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
不要给公益戴上假面具
王浩霖
爱心捐赠箱的出现显示国人的公益意识越来越强。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当此类公益的伪善假面具被揭开之时,也折射出了市民的过度信任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等问题。当然,这些只是小问题,此类事件出现的根源在于某些不法分子实行“道德欺诈”的人格缺失行为没有被及时地遏止。
随着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诸如网络筹款、爱心捐赠箱、平台捐款等捐赠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但随之而来的并不只是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了温暖,某些不法分子也趁机大发横财。在公益演变为道德绑架甚至黑心买卖的路上,“大凉山慈善”事件、“罗尔”事件与爱心捐赠箱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我看来,只有有关部门意识到事态的严峻并加大对有关平台、公司的监管和惩罚力度,再加上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才有希望让此类事件在更多人需要帮助的社会中彻底消失。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
【媒體热议】
捐衣箱背后的黑心买卖:是公益还是生意?
回收旧衣、金属拉链,确实能促进资源的回收利用,但是这种骗爱心的方式很让人不舒服。设置慈善捐衣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弱势群体,不是为了给这些黑心商家赚钱的。
当然,企业也是需要成本运营的,人工分拣、消毒设备、仓库房租、再加上送到偏远地区的物流运输成本,这份公益事业确实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支持,只做公益确实是没有可持续发展性的。
我们可以理性地看待问题,但黑心商家利用人们的善心牟取利益,必然会引发我们不满。如果打着献爱心的名义进行旧衣服回收。结果用以卖钱盈利,将涉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如果金额较大,将构成诈骗罪。
旧衣物回收无论从公益角度,还是垃圾分类角度,都是值得推广的。但好事能不能办好,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相关的监管制度。
(摘编自“腾讯网”)
回收旧衣值得鼓励但拒绝打着伪公益旗号
很多捐赠旧衣物的人一直认为自己的衣物是被捐赠给困难群体的,毕竟箱体上都印着“环保公益项目”“爱心”等字样,还附有旧衣物的回收、捐赠流程。可最后居然是卖去了非洲,如同多年前中国接收国外洋垃圾衣服一样,真是令人难堪。
打着公益的旗号免费收衣服,再商业化利用,必然给人以上当受骗的感觉。更何况,如今将旧衣服倾销到非洲去,以中国过来人的观感来看,非正规渠道进来的这些产品极可能引起接收国家民众的反感,最终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形象。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将回收旧衣物的流程合法化,正规化。利用商业方式回收垃圾再利用的做法值得鼓励,但是无论变成中国垃圾去到非洲,还是进入小作坊变成不明不白的原料,这样违背情理的行为都不应该发生。
(摘编自《新京报》
【本版供稿/陶兴国】
据报道,近日青岛的旧衣物回收箱越来越多,箱子上往往写着“公益”“慈善”“爱心”等字样。当地记者跟拍了李沧区的旧衣物回收过程,没想到说好了给贫困山区捐助的衣物,途经沂水县高桥河南村进行处理后,竟出口非洲,商家因此牟取暴利。
无独有偶,很多城市的社区里都有一些这样的旧衣物回收箱,上面同样也写着“公益”“爱心”等字样,但它们背后或许藏着你不知道的秘密!
多维解读
1.人们的“爱心捐赠”,既体现了物质文明提高之后人们精神素养的跃升,另一个方面也彰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
2.“爱心捐赠”沦为了黑心买卖,说明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让“爱心捐赠”规范化、透明化,真正做到公益化;让“爱心捐赠”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政府不仅要加强监管,还可以发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让欺诈者无路可走,欺诈必究。
3.有些人的素质有待提高。若每个人都能认识到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他就会传播正能量,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在公理与道义面前就能挺身而出。
总之,“爱心捐赠”是一件好事,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是应加强规范与引导,让它真正做到有利于社会发展。
【教师观点】
爱心捐赠沦为黑心买卖,谁之过?
陶兴国
“旧衣物回收箱成了极少数人的聚宝盆,‘爱心捐赠,成了黑心买卖”,悲凉痛心之余,更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是谁如此胆大妄为,竟敢公然打着公益的幌子进行欺诈?我们应拿什么来拯救这些为了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社会上还有哪些类似行为?我们应如何打击与规范?
“爱心捐赠”沦为黑心买卖,究其根源,就是某些人的思想觉悟低,民族的文明素养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还处在经济的巨人、文明的侏儒阶段。
旧衣回收并捐赠给山区贫困家庭,这本是一件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捐赠者的事,看一看那些公益片,一想起边远山区贫困家庭衣不蔽体的窘迫境况,心里就有一种特别辛酸的感觉,总觉得自己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爱心捐赠”为我们的善良良知找到了出口,也为资源再利用找到了一个触手可及的机会。但谁曾想到,爱心落入了熏心利欲的桎梏,资源再利用却成了黑心买卖的温床,这些妄图把“爱心捐赠”变成自己发家致富的捷径的人,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利益置于社会公德、人类良知、道德底线之上,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与他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他们既缺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中华民族最朴素的人生观,也不具备西方哲学家所倡导的“社会契约”精神:而这,实质上还是与国民素质有关。虽然我们国家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民族思想教育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当然,这也是每个发展中国家所必然面临的问题。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要我们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观的教育,“‘爱心捐赠’沦为黑心买卖”的事情一定会逐步减少,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都有几件弃之可惜、穿之无味的衣裳;而旧衣回收给善良的人们提供了昭示爱心的机会,可让闲置资源得到有价值的利用,可谓搭上了现今最时尚的“共享经济”的车,何乐而不为呢!
但这一失去了监管的公益活动马上就被某些头脑活络的“能人”所利用,想想后果还是十分可怕的,稍作分拣便远送非洲,中国打击洋垃圾,难道非洲友邦就不打击中国送去的洋垃圾吗?如此,中华上国的形象岂不大受其损?怎可因几船洋垃圾而影响我们的“一带一路”大国发展方针!
细思极恐,小小的“爱心捐赠”却关联到国运兴衰,我们的政府部门不能不引起警觉。投入人手,加以监管,正确引导,让回收企业公益化,处理流程透明化,衣服归宿公开化,让“爱心捐赠”成为显示政府公信力、传播民众爱心、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平台。
“爱心捐赠”考量的是公民素质、社会良知、政府能力,我相信我们的国家能把这件事做好!
【青年视角】
公益透明化,拒绝伪慈善
许贵洁
近日,关于“社区里旧衣物回收箱的慈善之举沦为黑心商人牟取暴利的手段”的情况层出不穷。对此,我们应呼吁:将公益之举透明化,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伪善行为。
公益透明化,应将所得物资、钱款的去向向大众说明。旧衣物抵达何处?所得钱款用于何时何地?诸如此类问题,各慈善组织及机构应向捐款者公开,增强公益之举的透明度,并设置相关机构加以监管,让献出爱心的群众不被辜负。
拒绝伪慈善,用法律手段维护公众的信任,虽然旧衣物慈善沦为黑心买卖只是个别现象,但如此长期放任下去,试想,还有谁会相信慈善之举的真实性,还有谁会为山里的孩子送去希望与爱的曙光,还有谁会给独居老人送去过冬的衣服与粮食?!用法律手段去还世界一个充满爱心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使爱变得纯粹,让慈善之举闪烁人性之光。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
不要给公益戴上假面具
王浩霖
爱心捐赠箱的出现显示国人的公益意识越来越强。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当此类公益的伪善假面具被揭开之时,也折射出了市民的过度信任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等问题。当然,这些只是小问题,此类事件出现的根源在于某些不法分子实行“道德欺诈”的人格缺失行为没有被及时地遏止。
随着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诸如网络筹款、爱心捐赠箱、平台捐款等捐赠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但随之而来的并不只是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了温暖,某些不法分子也趁机大发横财。在公益演变为道德绑架甚至黑心买卖的路上,“大凉山慈善”事件、“罗尔”事件与爱心捐赠箱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我看来,只有有关部门意识到事态的严峻并加大对有关平台、公司的监管和惩罚力度,再加上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才有希望让此类事件在更多人需要帮助的社会中彻底消失。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
【媒體热议】
捐衣箱背后的黑心买卖:是公益还是生意?
回收旧衣、金属拉链,确实能促进资源的回收利用,但是这种骗爱心的方式很让人不舒服。设置慈善捐衣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弱势群体,不是为了给这些黑心商家赚钱的。
当然,企业也是需要成本运营的,人工分拣、消毒设备、仓库房租、再加上送到偏远地区的物流运输成本,这份公益事业确实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支持,只做公益确实是没有可持续发展性的。
我们可以理性地看待问题,但黑心商家利用人们的善心牟取利益,必然会引发我们不满。如果打着献爱心的名义进行旧衣服回收。结果用以卖钱盈利,将涉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如果金额较大,将构成诈骗罪。
旧衣物回收无论从公益角度,还是垃圾分类角度,都是值得推广的。但好事能不能办好,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相关的监管制度。
(摘编自“腾讯网”)
回收旧衣值得鼓励但拒绝打着伪公益旗号
很多捐赠旧衣物的人一直认为自己的衣物是被捐赠给困难群体的,毕竟箱体上都印着“环保公益项目”“爱心”等字样,还附有旧衣物的回收、捐赠流程。可最后居然是卖去了非洲,如同多年前中国接收国外洋垃圾衣服一样,真是令人难堪。
打着公益的旗号免费收衣服,再商业化利用,必然给人以上当受骗的感觉。更何况,如今将旧衣服倾销到非洲去,以中国过来人的观感来看,非正规渠道进来的这些产品极可能引起接收国家民众的反感,最终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形象。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将回收旧衣物的流程合法化,正规化。利用商业方式回收垃圾再利用的做法值得鼓励,但是无论变成中国垃圾去到非洲,还是进入小作坊变成不明不白的原料,这样违背情理的行为都不应该发生。
(摘编自《新京报》
【本版供稿/陶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