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史上来看,经济大萧条的时代总是买画容易、卖画难,越是国难当头越是收藏艺术品的好时候。佩吉·古根海姆正是在1940年德国大举进攻法国之前买下了大量作品·适时,巴黎人人自危,包括艺术家都急于逃命,佩吉·古根海姆却趁机光顾各个画室,为了买画讨价还价。当然,佩吉这样做的客观原因是因为“穷”,她的父亲本杰明·古根海姆因投资失误而丧失了大量财富。
毫无疑问,有些人的“毒酒”可能是另一些人的“点心”。艺术品价格有可能会下跌,下降多少还很难说。对那些手里还有钱的人来说,未来几年可能就是收藏的“好年头”。不过,买什么好呢?
经济不景气往往能够催生优秀作品。上世纪30年代,美国正逢经济大萧条,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如杰克逊·波拉克和马克·罗斯科纷纷崭露头角。的确,若没有罗斯福总统的新政政策,美国的战后先锋艺术也可能就没法存在。激进的艺术家们也许就该面对营养不良的问题,被迫另谋出路。
近年来在拍卖会上大放光彩的弗朗西斯·培根和吕西安·弗洛伊德得益于“二战”的经历,以及英国在“二战”后的清冷时光。而赫斯特、翠西·艾敏以及其他英国同辈艺术家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严峻形势下出头的。那时候,当然是购买赫斯特作品的好机会——一件作品500英磅左右,而现在——5000万英镑——难以置信的天价!
收藏家们成天追着新锐艺术家跑,却很少买到几件真正能够激动人心的新作。或许,信贷危机能把艺术带进春天,人们总该想一想光明面。
珠宝:会成为最抗跌板块吗?
在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相比于三四年前刚刚形成的、还比较脆弱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市场,已经有超过20多年历史的亚洲珠宝拍卖市场,由于其自身已经长期形成了稳定的价格体系,所以它的“抗跌性”很强,即使出现调整价格的局面,也会是非常缓慢的。
香港佳士得在每年的春、秋两季拍卖前,都会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巡回预展,11月10-11日,北京迎来了2008年香港佳士得秋拍预展会。与纽约、日内瓦、东京和新加坡等地的预展不同,坐在位于北京柏丽酒店三层预展现场珠宝展位上的林史少敏,却显出了少有的轻松和惬意,因为前来参观预展的人数虽然众多,但大多只是在一旁专心欣赏拍品,上前询问者寥寥无几。
“其实,对于藏家或者艺术品投资者而言,在预展中一定要对自己关注的拍品仔细考察、研究,在现场询问和请教相关专家是必不可少的交流程序。”林史少敏告诉我们,也许是北京的藏家们还不太习惯国际拍卖场上的惯例,以为过多地和工作人员以及专家们探讨问题会引来不愉快的局面。实际上,作为任何一家拍卖公司的专业顾问,特别欢迎有人来问自己各种各样的问题。
“至今的翡翠天价纪录就是在1997年创造的”
珠宝拍卖市场中,主要分为三大类品种:钻石、翡翠和有色宝石。这些主要是以西方人的欣赏口味来划分的,而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上,翡翠基本上是一枝独秀。从1994年开始,香港佳士得首开珠宝拍卖专场,翡翠价格的“牛市”行情也随之到来,经过1997年至1999年的短暂“熊市”后,翡翠价格近20年来一直处于稳步上升阶段。
而钻石的行情除了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几年下跌外,到今天为止几乎都在涨势之中。特别是2003年之后,钻石价格开始飚涨:以5克拉DlF标准件为例,三四年前每克拉6万美元,如今的价格是每克拉14万美元。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内地经济增长越来越强烈的影响,林史少敏认为,就艺术品市场尤其是珠宝拍卖市场而言,高端的、收藏级别的珠宝(钻石和翡翠)的价格波动几乎不存在。因为全世界范围内,只有最稀有的、保值性强的珠宝才会进入拍卖交易市场,一旦被藏家购买,就基本意味着“它以后很难再出现在拍卖场上了”。而广泛分布在各大商场、旅游景点等处的普通珠宝商品,有可能会在经济危机来临时出现价格“跳水”的局面。
林史少敏告诉我们:11年前,也就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的香港,本地一位藏家花了940万美元买进了一串27颗翡翠组成的珠链,“至今这个翡翠天价纪录依然没有被打破”。当然。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翡翠的价格还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下跌行情,但仅指其中的中、低端品种,高端翡翠价格依然坚挺。
翡翠PK钻石:谁更保值?
提到11年前究竟是谁出让了那串天价翡翠珠链,林史少敏说,那是缅甸当地一位翡翠大行家的传家宝,27颗珠子全部从一块翡翠原石中选出,当时就是价值连城、独一无二的宝贝。无奈到了那位大行家要给他多个子女分家产时,不可能将翡翠珠子拆下,只能送上了拍卖场。“那串翡翠珠链直到今天我再没有见到过,我觉得它也不太可能再出现了”,林史少敏感叹道:真正的好东西往往只会出现一次,所以够档次的收藏级翡翠只可能越来越少,而几乎不可能有价格下跌的机会。
那么,究竟是钻石还是翡翠更具有保值、升值潜力呢?林史少敏说,就产地来看似乎翡翠更稀有,收藏级翡翠原石只在缅甸出产,全世界独此一家;而钻石产地分布就比较多了。但从交易的广泛性上观察,钻石市场更具国际性,而翡翠仅仅受到亚洲地区买家们的青睐。
近现代书画:至少是买进的好时机
中国书画收藏市场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最少也有近20年的历史,这个市场是由收藏家、机构、投资者、经纪人等多方买家力量支撑着,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一部分投资者可能会退场,但他们的退出不可能造成整个中国书画市场价格的暴跌。
每逢秋季拍卖时节,北京的各大拍卖公司预展往往会扎堆儿开幕,此起彼伏,体力好、精神足的买家一天跑上三四个场不成问题。但这也造成了一个略显遗憾的局面:有限的买家由于被不断地分流,以至往年的很多预展现场上常常是人气不旺、曲高和寡。
但今年局面发生了变化,北京各大秋季拍卖预展现场上几乎都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和国内A股市场进入熊市的大背景下,除了圈内人士之外,更多的圈外投资者涌了进来,他们都想亲身感受一下金融危机到底会给艺术品投资市场带来多大的影响?也都想在拍卖市场中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贺新春解释说。根据预展的热闹场面和登记办理拍卖手续的人数来看,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准备进入艺术品市场的外部资金量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投资者进入的信心,大部分人都在持币观望。
如果你这个时候入场,只要看准是真品,那么你就有捡漏的机会——至少是你周围的竞争者减少了。
近现代书画相对泡沫最小
在艺术品投资市场中。存世量是一个最基础、也最关键的指标。如果某一类艺术品种的存世数量过低,那就难以形成广泛的交易,市场也就不存在了;或者存世数量过大。购买 比较容易,那么都不可能进入拍卖市场中。因此,在保证一定存世量的前提下,拍卖交易市场中的本质特性就是——稀缺性。
在中国书画领域中,按照创作时间可以大致划分为三大部分:清末、民国时期到1978年,为中国近现代书画部分;之前为古代书画范畴,之后为现当代书画部分。古代书画部分无疑是最具稀缺性的,但它们的鉴定同时也是最难的,进入的门槛比较高:而现代中国书画部分经过了过度炒作,如今市场价格体系普遍虚高,进入的风险相对较高;综合比较来看,近现代书画部分就成为最稳健、泡沫最小的投资领域。
贺新春还告诉我们,目前近现代书画领域中,比如齐白石、张大干、徐悲鸿等大部分艺术家都已经过世,理论上讲他们的作品只会越来越少,稀缺性在不断接近古代书画。加之鉴定方面的相对容易和清晰,所以,近现代书画的未来增值是完全可以预期的,特别适合中产和以上阶层人士们的收藏与投资。
“海外回流”概念值得关注
近几年的国内拍卖市场上,“海外回流”的拍品频繁出现,究竟它们的投资价值何在呢?贺新春介绍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的很多珍贵艺术品包括中国名家书画,都被作为旅游礼品低价卖给了海外人士。由于当时还没有所谓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因此大部分的中国艺术品几乎都不存在赝品的可能性,今天它们被国内的拍卖公司征集回来的时候,当然几乎件件都受人瞩目、身价百倍。而且,随着国内拍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容,同一件藏品反复换手上拍的情形也不断上演,甚至造成了买家们的审美疲劳。这个时候,新鲜的“回流”拍品就更加引起人们的购买欲望了。
贺新春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个拍卖场中的投资秘诀:尽量首选来自同一个藏家的拍品。比如本季拍卖中出现了一个名为“北美洲私人收藏扇面”的专场,有近百件扇面同时上拍,收藏家在圈内已有相当的知名度。“这样的拍品,当初已经有一位大行家帮你把关了,如果你喜欢而且有余钱的话,就可以优先考虑购买了”,贺新春最后说。
罗根:收藏并不是一项投资竞赛
对于美国收藏家罗根来说,收藏艺术的全部要义——并不是一项投资竞赛,也不是寻求身份的肤浅方式,而是一个不断认识朋友的过程,并让他们成为自己永久生活方式里的一部分。罗根还告诉我们:今天,他仍在购买他喜欢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肯特·罗根这个名字在美国金融界无人不知。近10年在收藏领域,他的名声也日益雀起——罗根夫妇在美国是最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之一。罗根今年67岁,是一名投资银行家。其夫人维基今年64岁,曾是丹佛美术馆的宣传部工作人员。
罗根夫妇收藏的艺术作品中,既有在过去30年里西方主流艺术界所熟知的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也有亚洲等国新兴艺术家的新锐艺术。他们拥有来自200位艺术家的900幅作品,大多数作品来自过去30年内的先锋艺术家,而其中约三分之一是上世纪60年代的作品,包括埃德-拉斯查、格哈德·里希特及安森·基弗等优秀艺术家的作品,还有安迪·沃霍尔这位最优秀艺术家的30多幅作品。
罗根夫妇不仅是世界上拥有日本艺术家村上隆作品最多的收藏家,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收藏家。他们收藏了张洹、隋建国、方力钧、李松松、林天苗、艾未未、张晓刚、喻红、林天苗、张大力、岳敏君、刘小东、曾梵志等代表性作品。
从1995年开始,他们一直致力于扩大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从1995年到1997年,罗根夫妇最开始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两年内他们收藏了大约80至90幅作品,事隔近10年,2006年他们又燃起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再一次收藏了隋建国、陈文令的雕塑约60件作品。
“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收藏艺术的全部要义——这并不是一项投资竞赛,也不是寻求身份的肤浅方式。而是一个不断认识朋友的过程,并让他们成为自己永久生活方式里的一部分。”罗根告诉我们:如今艺术市场价格的波动对于收藏家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十几年前当上述大多数“天价”艺术家默默无闻甚至无法糊口时,他们就已经在购买艺术家们的作品了。
收藏最忌讳从关注价格开始
当听到我们提出的“美国金融危机到底能给中国艺术市场造成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时,罗根很委婉、耐人寻味地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06年3月,在纽约的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会上,“第一代”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作品价格开始大幅上涨,但尽管如此,对这些作品的观念上的认识。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依然都很肤浅。
罗根说,在美国,除了1998至1999年举办的“从内至外”,仅有的全面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就是2005年至2006年的“墙:重塑当代中国艺术”,这个展览在亚伯莱诺画廊、布法罗画廊及北京新千年画廊展出,还有就是2007年休斯顿美术馆举办的“红火——钱尼收藏的今日亚洲艺术”展览。另外,目前在中国只有为数很少的当代美术馆和有限的策展人、评论家,而且直到最近,对艺术有促进作用的艺术交易关系,在中国内地依然没有形成。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在一个美国收藏家眼里,目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尚未形成,那么何谈“对市场造成的影响”呢?
M您的收冀因何而起呢?
L我们开始收藏时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预先并没有什么想法。我们最开始也并没有想建立一个很大的收藏系统。事实上,我们最开始接触当代艺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科罗拉多州韦尔市,我们滑雪后常去的地方叫格雷尔上城,一个叫阿尔内·汉森的艺术经销商在那里开了一家画廊。
1992年的一个周六,当我们的艺术经销商朋友拉瑞·伊万斯邀请我们参观旧金山的画廊时,我们对艺术潜在的兴趣被重新点燃了。那个下午我们买下了马克嘶多克的《恋爱中的布特勒》(1991年),这是我们购买的第一幅作品,它现在依然在是我们收藏的一部分。通过这次购买,我们认识了马丁·穆勒尔,他拥有旧金山现代画廊。马丁成了我们接触艺术的第一名非常有价值的导师。到现在为止,拉瑞、马克和马丁依然是我们的好朋友。
收藏同样需要分散投资
目前,罗根收藏的作品包括已包括200名艺术家的800件作品,这些艺术家的年龄跨度达到60多年。其中,42%为绘画作品。26%为雕塑,12%为摄影和录像艺术,纸上作品占20%。
罗根收藏从最初就有着国际化的视野。当时,只有50%的艺术家是美国人;13%是英国人,尤其是有一批上世纪90年代英国年轻艺术家作品;另外的15%则来自欧洲其他国家,其中大部分是居住在柏林的新生代德国艺术家。最后成形的罗根收藏还包括63名亚洲艺术家(占20%)。
毫无疑问,有些人的“毒酒”可能是另一些人的“点心”。艺术品价格有可能会下跌,下降多少还很难说。对那些手里还有钱的人来说,未来几年可能就是收藏的“好年头”。不过,买什么好呢?
经济不景气往往能够催生优秀作品。上世纪30年代,美国正逢经济大萧条,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如杰克逊·波拉克和马克·罗斯科纷纷崭露头角。的确,若没有罗斯福总统的新政政策,美国的战后先锋艺术也可能就没法存在。激进的艺术家们也许就该面对营养不良的问题,被迫另谋出路。
近年来在拍卖会上大放光彩的弗朗西斯·培根和吕西安·弗洛伊德得益于“二战”的经历,以及英国在“二战”后的清冷时光。而赫斯特、翠西·艾敏以及其他英国同辈艺术家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严峻形势下出头的。那时候,当然是购买赫斯特作品的好机会——一件作品500英磅左右,而现在——5000万英镑——难以置信的天价!
收藏家们成天追着新锐艺术家跑,却很少买到几件真正能够激动人心的新作。或许,信贷危机能把艺术带进春天,人们总该想一想光明面。
珠宝:会成为最抗跌板块吗?
在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相比于三四年前刚刚形成的、还比较脆弱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市场,已经有超过20多年历史的亚洲珠宝拍卖市场,由于其自身已经长期形成了稳定的价格体系,所以它的“抗跌性”很强,即使出现调整价格的局面,也会是非常缓慢的。
香港佳士得在每年的春、秋两季拍卖前,都会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巡回预展,11月10-11日,北京迎来了2008年香港佳士得秋拍预展会。与纽约、日内瓦、东京和新加坡等地的预展不同,坐在位于北京柏丽酒店三层预展现场珠宝展位上的林史少敏,却显出了少有的轻松和惬意,因为前来参观预展的人数虽然众多,但大多只是在一旁专心欣赏拍品,上前询问者寥寥无几。
“其实,对于藏家或者艺术品投资者而言,在预展中一定要对自己关注的拍品仔细考察、研究,在现场询问和请教相关专家是必不可少的交流程序。”林史少敏告诉我们,也许是北京的藏家们还不太习惯国际拍卖场上的惯例,以为过多地和工作人员以及专家们探讨问题会引来不愉快的局面。实际上,作为任何一家拍卖公司的专业顾问,特别欢迎有人来问自己各种各样的问题。
“至今的翡翠天价纪录就是在1997年创造的”
珠宝拍卖市场中,主要分为三大类品种:钻石、翡翠和有色宝石。这些主要是以西方人的欣赏口味来划分的,而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上,翡翠基本上是一枝独秀。从1994年开始,香港佳士得首开珠宝拍卖专场,翡翠价格的“牛市”行情也随之到来,经过1997年至1999年的短暂“熊市”后,翡翠价格近20年来一直处于稳步上升阶段。
而钻石的行情除了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几年下跌外,到今天为止几乎都在涨势之中。特别是2003年之后,钻石价格开始飚涨:以5克拉DlF标准件为例,三四年前每克拉6万美元,如今的价格是每克拉14万美元。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内地经济增长越来越强烈的影响,林史少敏认为,就艺术品市场尤其是珠宝拍卖市场而言,高端的、收藏级别的珠宝(钻石和翡翠)的价格波动几乎不存在。因为全世界范围内,只有最稀有的、保值性强的珠宝才会进入拍卖交易市场,一旦被藏家购买,就基本意味着“它以后很难再出现在拍卖场上了”。而广泛分布在各大商场、旅游景点等处的普通珠宝商品,有可能会在经济危机来临时出现价格“跳水”的局面。
林史少敏告诉我们:11年前,也就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的香港,本地一位藏家花了940万美元买进了一串27颗翡翠组成的珠链,“至今这个翡翠天价纪录依然没有被打破”。当然。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翡翠的价格还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下跌行情,但仅指其中的中、低端品种,高端翡翠价格依然坚挺。
翡翠PK钻石:谁更保值?
提到11年前究竟是谁出让了那串天价翡翠珠链,林史少敏说,那是缅甸当地一位翡翠大行家的传家宝,27颗珠子全部从一块翡翠原石中选出,当时就是价值连城、独一无二的宝贝。无奈到了那位大行家要给他多个子女分家产时,不可能将翡翠珠子拆下,只能送上了拍卖场。“那串翡翠珠链直到今天我再没有见到过,我觉得它也不太可能再出现了”,林史少敏感叹道:真正的好东西往往只会出现一次,所以够档次的收藏级翡翠只可能越来越少,而几乎不可能有价格下跌的机会。
那么,究竟是钻石还是翡翠更具有保值、升值潜力呢?林史少敏说,就产地来看似乎翡翠更稀有,收藏级翡翠原石只在缅甸出产,全世界独此一家;而钻石产地分布就比较多了。但从交易的广泛性上观察,钻石市场更具国际性,而翡翠仅仅受到亚洲地区买家们的青睐。
近现代书画:至少是买进的好时机
中国书画收藏市场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最少也有近20年的历史,这个市场是由收藏家、机构、投资者、经纪人等多方买家力量支撑着,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一部分投资者可能会退场,但他们的退出不可能造成整个中国书画市场价格的暴跌。
每逢秋季拍卖时节,北京的各大拍卖公司预展往往会扎堆儿开幕,此起彼伏,体力好、精神足的买家一天跑上三四个场不成问题。但这也造成了一个略显遗憾的局面:有限的买家由于被不断地分流,以至往年的很多预展现场上常常是人气不旺、曲高和寡。
但今年局面发生了变化,北京各大秋季拍卖预展现场上几乎都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和国内A股市场进入熊市的大背景下,除了圈内人士之外,更多的圈外投资者涌了进来,他们都想亲身感受一下金融危机到底会给艺术品投资市场带来多大的影响?也都想在拍卖市场中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贺新春解释说。根据预展的热闹场面和登记办理拍卖手续的人数来看,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准备进入艺术品市场的外部资金量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投资者进入的信心,大部分人都在持币观望。
如果你这个时候入场,只要看准是真品,那么你就有捡漏的机会——至少是你周围的竞争者减少了。
近现代书画相对泡沫最小
在艺术品投资市场中。存世量是一个最基础、也最关键的指标。如果某一类艺术品种的存世数量过低,那就难以形成广泛的交易,市场也就不存在了;或者存世数量过大。购买 比较容易,那么都不可能进入拍卖市场中。因此,在保证一定存世量的前提下,拍卖交易市场中的本质特性就是——稀缺性。
在中国书画领域中,按照创作时间可以大致划分为三大部分:清末、民国时期到1978年,为中国近现代书画部分;之前为古代书画范畴,之后为现当代书画部分。古代书画部分无疑是最具稀缺性的,但它们的鉴定同时也是最难的,进入的门槛比较高:而现代中国书画部分经过了过度炒作,如今市场价格体系普遍虚高,进入的风险相对较高;综合比较来看,近现代书画部分就成为最稳健、泡沫最小的投资领域。
贺新春还告诉我们,目前近现代书画领域中,比如齐白石、张大干、徐悲鸿等大部分艺术家都已经过世,理论上讲他们的作品只会越来越少,稀缺性在不断接近古代书画。加之鉴定方面的相对容易和清晰,所以,近现代书画的未来增值是完全可以预期的,特别适合中产和以上阶层人士们的收藏与投资。
“海外回流”概念值得关注
近几年的国内拍卖市场上,“海外回流”的拍品频繁出现,究竟它们的投资价值何在呢?贺新春介绍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的很多珍贵艺术品包括中国名家书画,都被作为旅游礼品低价卖给了海外人士。由于当时还没有所谓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因此大部分的中国艺术品几乎都不存在赝品的可能性,今天它们被国内的拍卖公司征集回来的时候,当然几乎件件都受人瞩目、身价百倍。而且,随着国内拍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容,同一件藏品反复换手上拍的情形也不断上演,甚至造成了买家们的审美疲劳。这个时候,新鲜的“回流”拍品就更加引起人们的购买欲望了。
贺新春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个拍卖场中的投资秘诀:尽量首选来自同一个藏家的拍品。比如本季拍卖中出现了一个名为“北美洲私人收藏扇面”的专场,有近百件扇面同时上拍,收藏家在圈内已有相当的知名度。“这样的拍品,当初已经有一位大行家帮你把关了,如果你喜欢而且有余钱的话,就可以优先考虑购买了”,贺新春最后说。
罗根:收藏并不是一项投资竞赛
对于美国收藏家罗根来说,收藏艺术的全部要义——并不是一项投资竞赛,也不是寻求身份的肤浅方式,而是一个不断认识朋友的过程,并让他们成为自己永久生活方式里的一部分。罗根还告诉我们:今天,他仍在购买他喜欢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肯特·罗根这个名字在美国金融界无人不知。近10年在收藏领域,他的名声也日益雀起——罗根夫妇在美国是最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之一。罗根今年67岁,是一名投资银行家。其夫人维基今年64岁,曾是丹佛美术馆的宣传部工作人员。
罗根夫妇收藏的艺术作品中,既有在过去30年里西方主流艺术界所熟知的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也有亚洲等国新兴艺术家的新锐艺术。他们拥有来自200位艺术家的900幅作品,大多数作品来自过去30年内的先锋艺术家,而其中约三分之一是上世纪60年代的作品,包括埃德-拉斯查、格哈德·里希特及安森·基弗等优秀艺术家的作品,还有安迪·沃霍尔这位最优秀艺术家的30多幅作品。
罗根夫妇不仅是世界上拥有日本艺术家村上隆作品最多的收藏家,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收藏家。他们收藏了张洹、隋建国、方力钧、李松松、林天苗、艾未未、张晓刚、喻红、林天苗、张大力、岳敏君、刘小东、曾梵志等代表性作品。
从1995年开始,他们一直致力于扩大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从1995年到1997年,罗根夫妇最开始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两年内他们收藏了大约80至90幅作品,事隔近10年,2006年他们又燃起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再一次收藏了隋建国、陈文令的雕塑约60件作品。
“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收藏艺术的全部要义——这并不是一项投资竞赛,也不是寻求身份的肤浅方式。而是一个不断认识朋友的过程,并让他们成为自己永久生活方式里的一部分。”罗根告诉我们:如今艺术市场价格的波动对于收藏家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十几年前当上述大多数“天价”艺术家默默无闻甚至无法糊口时,他们就已经在购买艺术家们的作品了。
收藏最忌讳从关注价格开始
当听到我们提出的“美国金融危机到底能给中国艺术市场造成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时,罗根很委婉、耐人寻味地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06年3月,在纽约的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会上,“第一代”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作品价格开始大幅上涨,但尽管如此,对这些作品的观念上的认识。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依然都很肤浅。
罗根说,在美国,除了1998至1999年举办的“从内至外”,仅有的全面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就是2005年至2006年的“墙:重塑当代中国艺术”,这个展览在亚伯莱诺画廊、布法罗画廊及北京新千年画廊展出,还有就是2007年休斯顿美术馆举办的“红火——钱尼收藏的今日亚洲艺术”展览。另外,目前在中国只有为数很少的当代美术馆和有限的策展人、评论家,而且直到最近,对艺术有促进作用的艺术交易关系,在中国内地依然没有形成。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在一个美国收藏家眼里,目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尚未形成,那么何谈“对市场造成的影响”呢?
M您的收冀因何而起呢?
L我们开始收藏时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预先并没有什么想法。我们最开始也并没有想建立一个很大的收藏系统。事实上,我们最开始接触当代艺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科罗拉多州韦尔市,我们滑雪后常去的地方叫格雷尔上城,一个叫阿尔内·汉森的艺术经销商在那里开了一家画廊。
1992年的一个周六,当我们的艺术经销商朋友拉瑞·伊万斯邀请我们参观旧金山的画廊时,我们对艺术潜在的兴趣被重新点燃了。那个下午我们买下了马克嘶多克的《恋爱中的布特勒》(1991年),这是我们购买的第一幅作品,它现在依然在是我们收藏的一部分。通过这次购买,我们认识了马丁·穆勒尔,他拥有旧金山现代画廊。马丁成了我们接触艺术的第一名非常有价值的导师。到现在为止,拉瑞、马克和马丁依然是我们的好朋友。
收藏同样需要分散投资
目前,罗根收藏的作品包括已包括200名艺术家的800件作品,这些艺术家的年龄跨度达到60多年。其中,42%为绘画作品。26%为雕塑,12%为摄影和录像艺术,纸上作品占20%。
罗根收藏从最初就有着国际化的视野。当时,只有50%的艺术家是美国人;13%是英国人,尤其是有一批上世纪90年代英国年轻艺术家作品;另外的15%则来自欧洲其他国家,其中大部分是居住在柏林的新生代德国艺术家。最后成形的罗根收藏还包括63名亚洲艺术家(占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