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一段时间以来,这样一些信息充斥了我们的视野和耳膜:几个初中学生为了打发时间、找点儿新鲜和刺激,就把一个乞丐套在麻袋里,然后是一顿疯狂的殴打和拳击,甚至用上了棍棒,结果导致乞丐死亡;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打骂教育,竟然滋生出"恨不得和他们拼了"、"长大以后找他们算账"等想法;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放到全国十个城市的近6000份问卷中,有34.6%的未成年人到过网吧;到过电子游戏厅的占29.2%;到过录像厅的占9.5%;到过歌舞厅的占7.4%;另外38.5%选择了"不知道"。 另据北京某区的一项调查,在未成年人中,曾想过自杀的占25%,为孤独而担心和忧虑的要占38%。 这些事件和数据都一次又一次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校、家庭挂在嘴上、惦在心里的一件大事。 可是,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不仅仅只是几句空口号,而能深入孩子的心、乃至影响他们的行呢?
根据多年从事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感受,我认为 尊重是道德教育的前提,体验是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途径。
要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从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着眼;让他们从亲身体验、亲身感受中获得自我教育、自我养成,进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着手。 在道德教育中,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成人、也包括家长和教师们,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往往很少顾及少年儿童的真实想法,不考虑他们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常常以家长式的说教方式,我说你听,这样,儿童成了被动的受教育者。德育内容也常常成了需要掌握的知识,他们会背、会写、会说,却不会做。
当前,有相当多的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许做,在爱的名义下,过度保护孩子。这样做,一方面使孩子受到过分限制,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说教,这就是人们常常抱怨:“孩子一点都不听话”的根源。另外,由于长辈们的过度限制或保护,还在悄悄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行,你不能。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孩子要培养良好习惯,形成高尚品格,难度就会更大。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如果不能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品德培养很容易走弯路,走错路。儿童的个性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智能组合等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采取易于未成年人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趣味浓的、形式多样的方法。
道德教育不是你说我听,而是要让未成年人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让孩子们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监督自己,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只有孩子们真正参与进去了,他们才能有感受,才能在感受中升华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认识,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作为成人社会,包括家长和教师,应该怎样去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呢?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就要理解未成年人,承认他们行为的多样性和性格的差异性,为他们创造适合个性特点的发展平台,使每一个未成年人都能够愉快地成长。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就要竭诚服务未成年人,为他们的生活、学习排忧解难,与他们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和烦恼,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道德教育中,还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
体验教育,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长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少年儿童获得"知"的过程,不仅来自于成年人的教育,还来自于少年儿童的体验。这是少年儿童认知的重要来源。 就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城乡少年儿童大多存在社会体验不足的缺陷。
现在,我国的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在接受信息方面,较过去有很大变化,但是这些知识的获得,大多来自书本、报刊、电视、网络、广播等,是间接的。虽然父母们常常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讲卫生容易生病,不能只顾自己,要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等等,但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话,往往还没有电视里讲得好听,没有网友们讲得到位,“习惯”对孩子来说,仍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在我们的成长中,不也常常听到“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的训导嘛,这就叫体验。
在体验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习惯。对此,他作过很多精辟论述。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他还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由此得知,基础阶段的道德教育,应该是一种体验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为他们多设置一些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有益活动,让他们去认识,去体验,去感受,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体验呢?
体验教育,应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四个方面的关系中提炼出的少年儿童应当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内容,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帮助少年儿童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等各个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在实践中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体地说,我们可以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把“当一天‘爸爸’、‘妈妈’”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父母辛苦。把为老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把“当一天‘辅导员’、‘老师’、‘校工’”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备课、讲课、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把为社区服务作为“岗位”,把“当一天‘清洁工’、‘售货员’”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真实感受。
“与绿色同行”的植树种花活动,“检拾白色垃圾、保护母亲河”的环保活动,做“自然小卫士”、“环保宣传员”,春游秋游、动植物观察、水文气象调查、生态环境评估、回收可再利用资源等,获得自然界和谐与美好的真实感受,明白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道理,养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品质。学会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本领。
我们还可通过发掘教材,提升和塑造儿童美好而深刻、纯正而高尚的人生体验。如人教版语文教科书(7~9年级)就有关注学生对“人生与生命”,自然及生灵,亲情和爱心的体验内容。只要我们有心,其他学科也亦然。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节日,设计相应的活动,如:将三八节的慰问设计成“小手洗大脚”亲情体验活动;“教师节”联欢会设计成“师生访谈”互动活动;……。
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和进入特定的事件和情景,为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奠定基础。
体验要注重成效,要加强与少年儿童的交流、沟通和互动,重视他们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帮助他们在体验的实践中完成远大理想的孕育;高尚情操的萌生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是根本。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径。
与此同时,我们也大声疾呼,让社会和家庭,都来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空间吧!
(作者联通︰628208四川省广旺矿区代池坝子弟校)
一段时间以来,这样一些信息充斥了我们的视野和耳膜:几个初中学生为了打发时间、找点儿新鲜和刺激,就把一个乞丐套在麻袋里,然后是一顿疯狂的殴打和拳击,甚至用上了棍棒,结果导致乞丐死亡;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打骂教育,竟然滋生出"恨不得和他们拼了"、"长大以后找他们算账"等想法;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放到全国十个城市的近6000份问卷中,有34.6%的未成年人到过网吧;到过电子游戏厅的占29.2%;到过录像厅的占9.5%;到过歌舞厅的占7.4%;另外38.5%选择了"不知道"。 另据北京某区的一项调查,在未成年人中,曾想过自杀的占25%,为孤独而担心和忧虑的要占38%。 这些事件和数据都一次又一次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校、家庭挂在嘴上、惦在心里的一件大事。 可是,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不仅仅只是几句空口号,而能深入孩子的心、乃至影响他们的行呢?
根据多年从事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感受,我认为 尊重是道德教育的前提,体验是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途径。
要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从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着眼;让他们从亲身体验、亲身感受中获得自我教育、自我养成,进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着手。 在道德教育中,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成人、也包括家长和教师们,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往往很少顾及少年儿童的真实想法,不考虑他们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常常以家长式的说教方式,我说你听,这样,儿童成了被动的受教育者。德育内容也常常成了需要掌握的知识,他们会背、会写、会说,却不会做。
当前,有相当多的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许做,在爱的名义下,过度保护孩子。这样做,一方面使孩子受到过分限制,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说教,这就是人们常常抱怨:“孩子一点都不听话”的根源。另外,由于长辈们的过度限制或保护,还在悄悄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行,你不能。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孩子要培养良好习惯,形成高尚品格,难度就会更大。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如果不能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品德培养很容易走弯路,走错路。儿童的个性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智能组合等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采取易于未成年人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趣味浓的、形式多样的方法。
道德教育不是你说我听,而是要让未成年人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让孩子们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监督自己,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只有孩子们真正参与进去了,他们才能有感受,才能在感受中升华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认识,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作为成人社会,包括家长和教师,应该怎样去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呢?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就要理解未成年人,承认他们行为的多样性和性格的差异性,为他们创造适合个性特点的发展平台,使每一个未成年人都能够愉快地成长。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就要竭诚服务未成年人,为他们的生活、学习排忧解难,与他们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和烦恼,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道德教育中,还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
体验教育,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长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少年儿童获得"知"的过程,不仅来自于成年人的教育,还来自于少年儿童的体验。这是少年儿童认知的重要来源。 就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城乡少年儿童大多存在社会体验不足的缺陷。
现在,我国的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在接受信息方面,较过去有很大变化,但是这些知识的获得,大多来自书本、报刊、电视、网络、广播等,是间接的。虽然父母们常常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讲卫生容易生病,不能只顾自己,要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等等,但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话,往往还没有电视里讲得好听,没有网友们讲得到位,“习惯”对孩子来说,仍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在我们的成长中,不也常常听到“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的训导嘛,这就叫体验。
在体验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习惯。对此,他作过很多精辟论述。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他还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由此得知,基础阶段的道德教育,应该是一种体验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为他们多设置一些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有益活动,让他们去认识,去体验,去感受,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体验呢?
体验教育,应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四个方面的关系中提炼出的少年儿童应当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内容,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帮助少年儿童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等各个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在实践中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体地说,我们可以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把“当一天‘爸爸’、‘妈妈’”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父母辛苦。把为老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把“当一天‘辅导员’、‘老师’、‘校工’”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备课、讲课、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把为社区服务作为“岗位”,把“当一天‘清洁工’、‘售货员’”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真实感受。
“与绿色同行”的植树种花活动,“检拾白色垃圾、保护母亲河”的环保活动,做“自然小卫士”、“环保宣传员”,春游秋游、动植物观察、水文气象调查、生态环境评估、回收可再利用资源等,获得自然界和谐与美好的真实感受,明白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道理,养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品质。学会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本领。
我们还可通过发掘教材,提升和塑造儿童美好而深刻、纯正而高尚的人生体验。如人教版语文教科书(7~9年级)就有关注学生对“人生与生命”,自然及生灵,亲情和爱心的体验内容。只要我们有心,其他学科也亦然。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节日,设计相应的活动,如:将三八节的慰问设计成“小手洗大脚”亲情体验活动;“教师节”联欢会设计成“师生访谈”互动活动;……。
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和进入特定的事件和情景,为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奠定基础。
体验要注重成效,要加强与少年儿童的交流、沟通和互动,重视他们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帮助他们在体验的实践中完成远大理想的孕育;高尚情操的萌生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是根本。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径。
与此同时,我们也大声疾呼,让社会和家庭,都来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空间吧!
(作者联通︰628208四川省广旺矿区代池坝子弟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