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两课”教学中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两课”实践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突出“两课”育人功能和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方面有着积极作用。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是当前“两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两课”实践教学的理论思考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两课”实践教学,是利用社会实践空间组织的教学活动。它能够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运用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实践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工作能力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综合锻炼和检验,因而受到学生和社会的普遍欢迎。笔者总结几年来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有如下思考。
1.开展实践教学 “两课”的性质、任务决定的
高校“两课”教学,不仅具有知识性和理论性,而且具有政治性和实践性。即它不仅具有一般智育课程的理论认识功能,更重要的是承担着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任务。其根本目标是要通过“两课”教学,引导学生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转化为认同,由认同转化为信仰,由信仰转化为行动,并体现在政治觉悟、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提升“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途径。
2.开展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一切比较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认识,第二阶段是理性认识。显而易见,大学生在没有深入社会实践之前,仅仅凭课堂上获得的政治理论知识,即使在字面上懂得了它们的含义,甚至还可能倒背如流,但在理解水平上,仍然还是抽象的、片面的、贫乏的。只有通过实践,将社会生活、客观实际与书本知识融为一体,知识才是具体的、全面的、深刻的。
3.开展实践教学是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
一是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总体来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冲击,受到市场经济某些消极作用的影响,不少学生身上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的错误倾向。要克服这些缺点,就必须引导他们投身社会实践,通过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使他们懂得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更加关心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进一步确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二是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条件,而道德行为具有根本的意义,大学生只有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主体与社会和人的交往,将道德认知升华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三是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锻炼毅力、培养品格。青年缺乏对社会、对人生的了解,缺乏实际斗争的锻炼。不仅容易造成认识的直线性和主观性,而且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十分脆弱。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经受考验,经过困难和挫折的反复磨炼,使自己的心理素质逐渐成熟起来,才能在今后的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两课”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
我们在总结以往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实践性、可操作性,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和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制定实施规划及方案
确立走实践战略之路具体的实施规划及方案,寻找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这就为课题的顺利进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对学生应加强社会实践的培训指导,使他们真正明确“两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懂得如何开展社会调查,怎样选择调查的类型,怎样联系调查的对象,怎样实地开展活动,怎样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怎样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从而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
2.认真组织社会实践
由任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出校园,以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岗位实习等形式深入社会实际,培养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一是注重把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提升专业水平,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哲学原理知识,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二是注重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培养。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和良好性格的塑造,使学生具有自我解剖、自知之明的自省精神,独立思考、独善其身的自主精神,渴求知识,勤于学习的求知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不断完善健全主体人格。三是注重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有条件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带着科研课题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形成有一定观点、能够指导实际的调研报告、论文和科学总结报告。
3.进行社会实践总结
在总结阶段,我们要求学生围绕“两个联系”人人进行总结。首先,通过联系现实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要求学生写出实践报告,其内容一方面包括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另一方面主要是对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理论的思考。其次,通过联系个人实际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抵制西方价值观等错误思想的影响,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通过总结,我们要求学生以课堂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实践为标准,以工农群众为老师,对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暴露出来的理想与现实、自我与非我、自律与他律、知道与行道等矛盾进行剖析,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状况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
4.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以往哲学原理课单一靠结业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方式,使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平时不学习,实践不参加,考试前临时突击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哲学原理课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我们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质量、成果逐一量化,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并相应加大了比重。在评阅学生撰写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时,防止拼凑抄袭现象,一经发现问题,严肃处理,对不合格者要求在下一年重新参加“两课”社会实践。
5.建立稳定的“两课”实践基地
“两课”实践需要能够容纳全校四分之一学生的教学基地,依靠“两课”教师的力量去完成,无异于杯水车薪,还会影响教师投入专业指导的精力。而学生每学年的教学实习、“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已使学院在教学管理、学生工作上投入了很大的工作量,难以再腾出更多精力,而利用学院原有的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两课”社会实践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由于这些基地往往与学院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两课”指导教师依据基地的情况设定“两课”实践课的课题提供了条件,因此将这些实践基地打通使用、共享资源,不仅解决了实践基地的落实,而且也避免了实践过程中的专业指导和行政管理脱节的问题。
6.切实加强对“两课”教师的素质培训
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决定了“两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只能来源于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要注意系统地不断提高大学教师思想品德、理论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才能真正使“两课”实践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两课”的终极目的是德育,它需要整所大学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所以,即使是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即使是非“两课”的大学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教师的影响力,正面引导学生对科技采取正确的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态度,使他们能够以科技为工具手段,为社会、民族、国家和全人类谋取最大的福祉时,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才能和谐发展,“育人”工作才有望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申晓若.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2).
[2]尹晓敏.“两课”社会教学探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1).
[3]林雪原.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5(1).
[4]方晓春.关于“两课”社会实践课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05(4).
一、“两课”实践教学的理论思考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两课”实践教学,是利用社会实践空间组织的教学活动。它能够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运用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实践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工作能力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综合锻炼和检验,因而受到学生和社会的普遍欢迎。笔者总结几年来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有如下思考。
1.开展实践教学 “两课”的性质、任务决定的
高校“两课”教学,不仅具有知识性和理论性,而且具有政治性和实践性。即它不仅具有一般智育课程的理论认识功能,更重要的是承担着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任务。其根本目标是要通过“两课”教学,引导学生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转化为认同,由认同转化为信仰,由信仰转化为行动,并体现在政治觉悟、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提升“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途径。
2.开展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一切比较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认识,第二阶段是理性认识。显而易见,大学生在没有深入社会实践之前,仅仅凭课堂上获得的政治理论知识,即使在字面上懂得了它们的含义,甚至还可能倒背如流,但在理解水平上,仍然还是抽象的、片面的、贫乏的。只有通过实践,将社会生活、客观实际与书本知识融为一体,知识才是具体的、全面的、深刻的。
3.开展实践教学是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
一是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总体来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冲击,受到市场经济某些消极作用的影响,不少学生身上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的错误倾向。要克服这些缺点,就必须引导他们投身社会实践,通过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使他们懂得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更加关心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进一步确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二是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条件,而道德行为具有根本的意义,大学生只有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主体与社会和人的交往,将道德认知升华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三是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锻炼毅力、培养品格。青年缺乏对社会、对人生的了解,缺乏实际斗争的锻炼。不仅容易造成认识的直线性和主观性,而且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十分脆弱。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经受考验,经过困难和挫折的反复磨炼,使自己的心理素质逐渐成熟起来,才能在今后的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两课”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
我们在总结以往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实践性、可操作性,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和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制定实施规划及方案
确立走实践战略之路具体的实施规划及方案,寻找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这就为课题的顺利进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对学生应加强社会实践的培训指导,使他们真正明确“两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懂得如何开展社会调查,怎样选择调查的类型,怎样联系调查的对象,怎样实地开展活动,怎样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怎样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从而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
2.认真组织社会实践
由任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出校园,以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岗位实习等形式深入社会实际,培养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一是注重把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提升专业水平,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哲学原理知识,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二是注重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培养。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和良好性格的塑造,使学生具有自我解剖、自知之明的自省精神,独立思考、独善其身的自主精神,渴求知识,勤于学习的求知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不断完善健全主体人格。三是注重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有条件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带着科研课题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形成有一定观点、能够指导实际的调研报告、论文和科学总结报告。
3.进行社会实践总结
在总结阶段,我们要求学生围绕“两个联系”人人进行总结。首先,通过联系现实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要求学生写出实践报告,其内容一方面包括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另一方面主要是对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理论的思考。其次,通过联系个人实际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抵制西方价值观等错误思想的影响,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通过总结,我们要求学生以课堂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实践为标准,以工农群众为老师,对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暴露出来的理想与现实、自我与非我、自律与他律、知道与行道等矛盾进行剖析,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状况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
4.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以往哲学原理课单一靠结业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方式,使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平时不学习,实践不参加,考试前临时突击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哲学原理课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我们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质量、成果逐一量化,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并相应加大了比重。在评阅学生撰写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时,防止拼凑抄袭现象,一经发现问题,严肃处理,对不合格者要求在下一年重新参加“两课”社会实践。
5.建立稳定的“两课”实践基地
“两课”实践需要能够容纳全校四分之一学生的教学基地,依靠“两课”教师的力量去完成,无异于杯水车薪,还会影响教师投入专业指导的精力。而学生每学年的教学实习、“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已使学院在教学管理、学生工作上投入了很大的工作量,难以再腾出更多精力,而利用学院原有的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两课”社会实践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由于这些基地往往与学院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两课”指导教师依据基地的情况设定“两课”实践课的课题提供了条件,因此将这些实践基地打通使用、共享资源,不仅解决了实践基地的落实,而且也避免了实践过程中的专业指导和行政管理脱节的问题。
6.切实加强对“两课”教师的素质培训
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决定了“两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只能来源于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要注意系统地不断提高大学教师思想品德、理论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才能真正使“两课”实践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两课”的终极目的是德育,它需要整所大学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所以,即使是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即使是非“两课”的大学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教师的影响力,正面引导学生对科技采取正确的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态度,使他们能够以科技为工具手段,为社会、民族、国家和全人类谋取最大的福祉时,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才能和谐发展,“育人”工作才有望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申晓若.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2).
[2]尹晓敏.“两课”社会教学探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1).
[3]林雪原.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5(1).
[4]方晓春.关于“两课”社会实践课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