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一线城市艺术电影影展实践初探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观众对电影类型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影展对于电影的传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影展不仅培育出诸多青年电影创作者,而且在逐步建构中国的影迷文化,推动电影产业发展。与此同时,艺术电影影展对地方电影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推进了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促进了电影文化教育发展,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格局与品味。
  一、苏州艺术电影影展策略定位
  苏州作为江苏省的新一线城市,近年来在电影文化建设方面实施了诸多举措,为推广艺术电影放映而成立的苏州艺术人文影院联盟,从2020年开始联合各方资源策划艺术电影影展,在今后将实行电影放映发行的差异化经营路线。苏州的电影市场具有良好的基础,电影票房近年来稳居江苏省内第一,根据《2019年苏州电影市场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苏州电影市场总票房12.89亿元,占全省票房总收入的21%,稳居全国城市票房排名第九位,全年放映影片528部,观影总人次达3415万人。整个市场的供给呈现出高质化特点,但影片供给体系相对单一,仅限于通过院线发行的电影。
  艺术电影需要采取分线发行的策略,捕捉目标受众群,以时尚性和都市风格吸引大众,使影院在城市中立足,在艺术与商业间实现价值转换,实施差异化经营路线。张锐与许妍在《“互联网+”背景下艺术电影的宣发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所谓分线发行,是指某部影片只在部分影院发行,采取排他性、差异化的发行策略,将电影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吸引观众。这种差异化的发行策略一方面帮助影院塑造品牌;另一方面,有利于艺术电影找到更合适的院线合作伙伴,帮助艺术电影快速定位观众市场。
  根据分线发行的方法,艺术影展要长期持续发展,最终要解决的是片源问题。2020年9月的“致敬经典·国际修复电影展”是苏州在培育艺术影展文化氛围方面的一次初探,在当地掀起了一次观影热潮,影展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国电影资料馆、江苏省电影局共同主办,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承办,此次影展丰富了苏州电影市场的供给多样性。展映影片包括《祝福》《大闹天宫》《满意不满意》《美食家》《小小得月楼》5部国产影片和《红菱艳》(英国)、《象人》(英国)、《雁南飞》(苏联)、《白蛇传》(日本)、《柏林苍穹下》(德国/法国)5部外国影片,分别在苏州艺术人文影院联盟的5家影院放映。
  二、苏州艺术电影影展观众画像
  本次影展是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次与地方政府联合,跨区域举办的多国别影展,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共售票2765张。统计数据显示,在防疫规定下,影展上座率达62.09%,总票房为115 769元。从影展观众的区域分布来看,74.25%来自苏州市区,来自上海的观众位列第二,占10.68%,另有0.94%的观众来自无锡。其中,51.96%的观众参加过影展,75.04%的观众对艺术影院有所了解,71.43%的观众是因为本次影展的优质影片而来。从数据分析可知,优质的艺术电影放映活动在长三角文化圈具有辐射力,未来在苏州影迷文化建设举措中,可以进一步嫁接长三角地区的其他艺术电影发行放映相关资源,形成区域内影迷文化的内生动力。艺术电影有着固定的受众,正如黄经纬《仪式性展演: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迷参与与实践的研究》所提及的,影迷在影展观看非主流院线的电影,是在进行一场集体秀异,展演各自在日常电影消费中已经建构的影迷身份;并通过共享集体观影的仪式体验,获得想象的归属感。影迷通过遵守和维护电影节观影的“礼仪”,展现出“尊重电影”,具有“较高审美品味”和“深度电影市场”资质的“高素质”影迷身份。
  新的联合影展模式,让苏州的资深影迷看到了多种类型经典修复艺术电影,很多是在国内外大型电影节及影展才有机会看到的热门影片。为精准定位艺术电影的观众群体,在影展期间,主办方向观众发放了针对影展内容的问卷调查,从问卷结果中可以发现观众的一些普遍特质以及观影习惯,对今后举办影展活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本次影展现场发放的问卷结果,可以对苏州的艺术电影观众进行一个大致的用户画像,观众年龄在18~35岁的居多,大都是受过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的城市白领,其中,62.17%为女性观众,37.83%为男性观众。这些观众对艺术电影有消费需求,对影展的期待值高达80.53%,影展活动参加意愿达82.26%。另外,观众中有48.04%从未参加过影展活动,44.43%只是偶尔看艺术电影,6.91%基本不看,由此表明艺术电影放映活动对苏州观众来说仍属于新兴事物,虽存在潜在观众,但目前大部分仍属于初级影迷,存在试探性观影行为,还未形成黏性和强烈的观影诉求,需要继续通过继续举办影展活动激发他们的观影兴趣。
  三、艺术电影观影行为的文化内涵
  艺术电影相比院线影片,属于差异化的文化产品服务,在电影市场上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消费需求,以同样的成本提供不同价值配比的产品,可以实现不同于院线商业电影的观影体验价值。这个价值不是因为提供了更多的服务而是服务更合理地分配给了更需要的用户,通过影展将艺术电影这种差异产品配给了文化品位相匹配的观众。荷兰学者玛丽·德·法尔克在《电影节作为新的研究对象》一文中,基于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的“行动网络理论”指出,电影节、影展文化活动所具有的“网络”属性,导演、影评人等行动参与者与评审系统、媒体报道等非人行动参与者所表现出的流通实体的流程,以及在多重关系中被创造的多元实体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皆具有延伸性的研究价值。
  在本次影展的片目中,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上座率高达100%,另外,《象人》《红菱艳》等外国经典艺术片也受到观众欢迎。其中,3部江南题材的经典影片——《小小得月楼》《满意不满意》《美食家》,是在江苏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由苏州市委宣傳部联合中国电影资料馆进行修复的。这些影片展现了苏州的独特人文,观众能够从影像中看到昔日寻常巷里、市井人家的生活百态,看到古朴的江南水乡,城市初建时的样貌。老电影的旧日光景中有复古情怀,也有对江南城市文化的全新解读。
  艺术影院不仅承载了经典电影的复映、回顾展等对公众的电影教育功能,而且为国内艺术新片提供了放映平台,新片试映会或者首映见证了青年导演从崭露头角到走向国际。作为地区发展战略,电影文化产业可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而艺术影展能够进一步推进地方电影放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差异化的观影需求,打造分众化、精细化的观影体系。城市的电影艺术文化氛围需要慢慢培育,苏州作为一个年轻的国际化都市,观众一直期待更多高品质的文化产品。经典修复影片的复映,让观众在光影中重新发现了艺术电影的价值,这同样是拯救、传承电影遗产和修复文化记忆的重要方式。因此,今后要着力于让更多的经典艺术电影被发现、被看见,在电影和观众之间搭建一个长期的双向选择平台,用多元文化服务点亮城市生活。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刘亚玉(1984-),女,回族,陕西汉中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电影学、设计学。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电影强国视野下中国电影产业支撑体系研究”(2019SJZDA123)。
其他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各民族精神和文明的延续,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的意义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因为地域以及传承人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种种问题。本文阐述了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分析当前保护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以期为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提供参考。  一、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一)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期刊
庄子具有世俗无法容忍的性格,他抨击礼节和道德规范,力图回归朴实。面对死亡,他具有“鼓盆而歌”的超俗精神,这反映了他对生命的“生死一体”态度。庄子把生死视为同观,即生即死观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解释,他珍惜生命的存在,而不是悲伤地接受死亡的到来。  一、超俗的庄子  庄子一生都生活在贫困中,但精神却与世超脱。庄子是战国中后期的著名哲学家,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大师。金圣叹称赞庄子是“天下第一才子”,这是
期刊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称。在中国,龙的形象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氏族部落时期,龙形图案作为图腾出现。最初的部落多以动物作为部落的图腾,随着部落的合并,不同的动物图腾也开始合并,形成了最早的龙。第二阶段大约从商周开始,龙形图案开始频繁出现在器物中,此时的龙还未定型,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第三阶段则是清朝末期,也就是人们熟悉的集蛇身、鹿角、鸡爪于一体的龙。本文通过对
期刊
电影《烈火英雄》自上映以来,就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上映首日便破亿。通过分析可知,影片成功的原因,离不开本身的选题,电影选取的消防员灭火的题材本身就易吸引观众的眼球。不仅如此,导演为了拍出影片的真实感,剧中场景都采用真材实料,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如蒙太奇、镜头、剧本结构等,尽可能向观众展示消防员灭火的真实场景。基于此,本文主要以《烈火英雄》为对象,探讨电影艺术语言的运用。  影片主要讲述滨海市海港码
期刊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在《三国演义》描述的那个英才辈出的时代,陈宫的戏份并不多,但在群雄逐鹿的裹挟中,他刚直无畏、算无遗策,能谨慎择主并践行忠义,最后冷言讽曹,大义赴死。陈宫的刚直忠义永恒存在于所有追求真、善、美的正义之士心中。  打开《三国演义》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群雄逐鹿,列土封疆,硝烟四起。谋士为主公请命,建功立业,扬名于乱世。古代明主视谋士为肱股之臣,尤逢三国乱世,更是求贤若渴。刘备“三顾茅
期刊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观念的保存和流传,体现了古希腊人内心的追求。换言之,希腊神话的本源是古希腊人本身,希腊神话反映的是古希腊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观念、自己的精神。  一、古希腊人的故事  希腊神话,顾名思义,是古希腊人创造出来的神话,神也是古希腊人创造出来的。可以说,古希腊人创造的神与古希腊人密不可分,这可以解释希腊神话的本源。神话是人类思维水平和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时人们已初步形成有关
期刊
疯癫形象在古今中外戏剧舞台上频繁出现,海外有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哈姆雷特》,以及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在中国,除了《疯僧扫秦》《失子惊疯》等传统戏剧作品外,更有《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恋爱的犀牛》等近现代先锋戏剧作品。本文将着重探讨疯癫形象对于戏剧创作的作用和意义。  一、疯癫形象塑造  纵观戏剧文学创作历史,疯癫形象的塑造是剧作者在作品中实现批判性目的的载体,因为疯癫形象不受任
期刊
《焦仲卿妻》这首长诗中,关于刘兰芝被休的原因多年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刘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是过于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个性,缺乏那个时代女性在封建势力和封建家长面前该有的臣服和奴颜婢膝,刘兰芝觉醒的灵魂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  《焦仲卿妻》这首长篇叙事诗记载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凄美爱情故事。该诗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徐陵的《玉台新咏》。焦仲卿与刘兰芝本是心意相通、情意绵绵的一对年轻夫妇,但因为焦仲卿母亲的逼迫,
期刊
《人到中年》是中国内地女作家谌容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陆文婷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医院当住院医生,后与从事冶金研究的傅家杰结婚,并育有一儿一女的故事。繁忙的家务、狭小的居住空间、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对陆文婷造成了严重的压力。但是,不管怎样艰难,只要面对病人的眼睛,陆文婷就忘记了一切。一天上午,她一连为焦副部长、张老汉、王小嫚作了三场手术,因超负荷运转而突发心肌梗塞。与此同时,陆文婷的朋友姜亚芬一家离国出
期刊
《麦田里的守望者》曾经是美国被限制的经典文学作品。小说通过描写“坏孩子”霍尔顿·考尔菲德愤怒与焦虑的内心世界,说出了广大青少年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引起了广大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成为当代美国青少年必读经典之一。本文将对小说中的理想情怀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理想情怀表达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当代最为著名的经典文学之一,作者杰罗姆·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