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出发,指出了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进而分析了西部高校毕业生不愿留在西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西部 高校毕业生 就业
[作者简介]郭嘉(1969- ),男,天津人,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陕西 西安 71202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154-02
拥有足够数量的人才是实现西部大开发追赶式、跨越式发展的必要因素。但是,西部却出现了岗位空缺与西部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困难并存的局面。近几年,西部地区的高校为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所困扰。
一、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4年,全国共有高校1731所,其中西部12省份共有高校409所,占全国高校的23.6%;全国毕业生人数共2391152人,其中西部毕业生人数494789人,占全国毕业生总人数的20.7%。可见,解决西部毕业生就业问题对于缓解我国毕业生就业压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看到,2005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5.82%,其中本科生就业率是90.42%,高职就业率为80.18%;新疆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77.36%;四川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2.1%;青海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61.2%。一般来说,本科生的就业率高于专科生,知名院校就业率明显高于一般院校。西部地区毕业生就业率按照80%计算,2005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达13.9万,这种存量对下一年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解决西部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重要。
二、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1.学科设置与社会市场需求失衡。西部的从业人员大部分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容纳就业能力低。第三产业的容纳就业能力虽有上升的趋势,但仍然低于东部地区。但是西部高校在进行学科设置方面,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而是一味地追求热门。自从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理工科院校由于受到实验设备的限制,扩招的学生都流向偏文科的一些专业,而这些专业相对就业能力比较弱。而且,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造成“产销不对路”,热门专业供不应求,冷门专业无人问津。西部地区急需农、林、水、矿、旅游等专业的人才,而近几年高校在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扩反缩,导致西部急需人才配置出现结构性失衡。
2.西部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高校扩招以后,本科和专科学生数量大增,但是在教育上并未体现层次差别,专科生未能体现以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为主的教育特点,使专科生在就业时处于尴尬地位,技能知识不足,理论知识又相对欠缺。很多学校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轻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西部地区的学生由于资源的一些限制,对新事物的接触比较少,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
3.就业信息来源缺乏。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信息不对称,供需渠道不畅。就现在而言,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都通过招聘会。如果招聘会在知名院校举行,参加招聘的企业一般都比较好,比较多,但是对外校的学生来说,应聘的机会就很少。许多学生为此感觉受到歧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以及各省份的毕业生就业网相继开通,对提供毕业生情况、发布用人和招聘信息、举行网上招聘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西部毕业生仍感到信息量不足,尤其是西部企业覆盖面有限,可信度也遭到怀疑。
4.就业范围选择偏执。据调查,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为79.6%,而愿意到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仅占13.8%,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陕西某一高校2003年到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总毕业生人数的34.8%,到三资、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25.68%,到科研设计部门、高校、政府机关就业人数占23%;2004年到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为占毕业生总数44.67%,到三资、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21.43%,到科研设计部门、高校、政府机关就业人数占12.65%。可以看出,民营企业虽有很大的就业空间,但毕业生选择民营企业顾虑重重,这也限制了毕业生的择业范围。
5.“孔雀东南飞”现象严重。据调查,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都希望在大城市就业,来自中小城市的毕业生44.7%希望在大城市就业,来自乡镇农村的毕业生98%不愿回乡就业。以2003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为例(具体见155页表1),可以看出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从西部各省份考入陕西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就业的数量很少,而且63.4%的毕业生都选择留在陕西。生源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四川、重庆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多选择就近就业和到发达地区就业;生源在云南、贵州、西藏地区的毕业生也都选择就近和到发达地区就业。来源于西部地区的毕业生选择去东部发达地区,而不愿回西部,即使在西部就业,也都是去一些大城市,不愿意去基层,而生源不是西部的考生更不愿意留在西部。
三、西部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在西部就业的原因
1.工作环境。西部地区生活条件较为艰苦是导致高校毕业生不愿去西部就业的重要原因。虽然西部拥有全国70%的国土面积,但大部分是山区和沙漠,气候条件恶劣,很多地方并不适合人们生活,而且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对于西部的很多学生来说,他们上学就是为了以后能够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2.工资待遇。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工资。对西部三万多名大学生的调查报告表明:近60%的人选择集中在月薪1000~3000元之间的岗位,其中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20%的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20%的人认为月薪在2000~3000元比较合理;30%以上的人希望月薪在3000元以上。我们可以对比西部地区2004年省会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城市居民平均人均收入水平。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重庆市为922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1元;成都市为1039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72元;贵阳市刚接近898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33元;昆明市为9045.8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6.15元;拉萨市为924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0元;西安市为854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78元;兰州市为768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39元;银川市为798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38元。可见,西部省会城市的收入水平除成都之外,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不用说边远地区了。据有关部门统计,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月收入一般在1500元以上,而到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一般月收入仅在400~800元之间。因此,高校毕业生愿意去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而不愿去西部地区是可以理解的。
3.发展潜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需要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有更广阔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才能,但事实是西部思想相对落后,到西部就业容易思想落伍,以后再到东部就业的难度就更大,这也是毕业生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占据多数,市场竞争已明显落伍,处在机制跟不上、观念跟不上、创新跟不上的状态,这些都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发展潜力。
4.户口问题。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会考虑,如果他们去西部工作,他的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如果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比如,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一般要签上好几年的合同,期间如果违约的话,要缴纳数额较大的违约金,否则不给迁户口。有的毕业生主观上并不排斥去西部和基层,主要是害怕就业后再流动就十分困难。不少高校毕业生还担心,以后子女在落后地区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对孩子成长和发展有影响。
四、解决西部高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国家应扩大需求,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扩大就业吸收能力,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国家应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中小企业、非国有单位就业,这就要求国家制定政策解决毕业生的户口问题。国家可以对当年吸纳高校毕业生达到新增就业岗位一定数量的企业给予一些优惠措施,比如财政优先安排贷款贴息资金,使到此类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在选拔任用、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国有单位职工具有相同的待遇或者更好的待遇,保障其合法权益。同时,国家应该为西部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好地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机会,国家可以和当地政府联合定期举办大型、综合性的人才招聘会,为每个毕业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2.西部高校应进行内部改革。在专业设置上,应将教育方式逐步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给高校更大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自主权,使高校能够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达不到50%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计划,直至停止招生。同时,西部高校应该调整不合理的专业结构,为西部经济发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西部高校可以结合西部地区一些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比如设置一些生态环境(如风沙治理、水土保持)、能源矿产(如石油、煤炭)、特色农业(如干旱区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等方面的专业。高校应在低年级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在毕业前一两年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在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高校可以实行按照学科大类打通公共基础课,同一专业类别打通专业基础课,相邻专业打通大部分课,再加上跨专业选课,以此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学校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发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高校也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西部各高校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机会,比如请一些专业人士多开展一些讲座,让学生能够多接触一些前沿性的东西和新事物,从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在教育上要能够体现层次差别,比如专科院校就是要体现以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为主的教育特点,使学生真正成为现代化的高层次的技能型技术人才。同时,高校应加强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总之,西部高校应该加大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积极开拓各种途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
3.鼓励西部高校毕业生留在西部。人毕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在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社会中,只是凭着号召、鼓励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虽然国家已经为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为什么许多毕业生还是不愿去西部就业,原因就在于优惠政策的力度还不够大。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要大力投资改善西部地区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优化生存环境,提供一个使之可以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当然,西部不必盲目模仿东部的生活环境,而应在有条件的地方,分批次、有重点地营造具有西部特色的现代生活区域,以满足毕业生对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对到西部就业的毕业生的父母、配偶的工作、生活、学业、就业、流动等要给予优惠和照顾。同时,要提高工资待遇。毕竟西部与东部在环境、发展机遇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如何让毕业生到西部工作,特别是到基层以及一些偏远地区,如何让他们找到心理的平衡点至关重要。虽然国家已经提出,凡自愿到西部就业的毕业生中央财政会给予一定的补贴,但是力度还不大,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西部就业毕业生的工资水平,至少应该让他们的待遇达到国家平均工资水平,而不是以西部的工资待遇为基点来相应地提高。有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工资待遇只是吸引毕业生的第一步,而要真正让毕业生留在西部,还需要创建一个真正能够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和充满关怀的人文环境。此外,还可以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比如,可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生免交3年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在基层做出很大成绩的毕业生可以不受一般的升迁制度的限制。值得指出的是,国家应该取消在户口、档案等方面的限制,实行人才自由流动,毕业生可与西部用人单位签约,期满可到国内外进行二次就业,消除高校毕业生进入西部就业的顾虑。要按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人才自主流动。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高校和接受单位的派遣指标和用人指标的限制。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人力资源配置中最初始、最重要的环节。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西部高校和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加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8).
[3]何晓雷.西部人力资源建设问题及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05(3).
[关键词]西部 高校毕业生 就业
[作者简介]郭嘉(1969- ),男,天津人,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陕西 西安 71202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154-02
拥有足够数量的人才是实现西部大开发追赶式、跨越式发展的必要因素。但是,西部却出现了岗位空缺与西部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困难并存的局面。近几年,西部地区的高校为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所困扰。
一、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4年,全国共有高校1731所,其中西部12省份共有高校409所,占全国高校的23.6%;全国毕业生人数共2391152人,其中西部毕业生人数494789人,占全国毕业生总人数的20.7%。可见,解决西部毕业生就业问题对于缓解我国毕业生就业压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看到,2005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5.82%,其中本科生就业率是90.42%,高职就业率为80.18%;新疆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77.36%;四川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2.1%;青海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61.2%。一般来说,本科生的就业率高于专科生,知名院校就业率明显高于一般院校。西部地区毕业生就业率按照80%计算,2005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达13.9万,这种存量对下一年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解决西部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重要。
二、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1.学科设置与社会市场需求失衡。西部的从业人员大部分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容纳就业能力低。第三产业的容纳就业能力虽有上升的趋势,但仍然低于东部地区。但是西部高校在进行学科设置方面,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而是一味地追求热门。自从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理工科院校由于受到实验设备的限制,扩招的学生都流向偏文科的一些专业,而这些专业相对就业能力比较弱。而且,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造成“产销不对路”,热门专业供不应求,冷门专业无人问津。西部地区急需农、林、水、矿、旅游等专业的人才,而近几年高校在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扩反缩,导致西部急需人才配置出现结构性失衡。
2.西部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高校扩招以后,本科和专科学生数量大增,但是在教育上并未体现层次差别,专科生未能体现以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为主的教育特点,使专科生在就业时处于尴尬地位,技能知识不足,理论知识又相对欠缺。很多学校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轻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西部地区的学生由于资源的一些限制,对新事物的接触比较少,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
3.就业信息来源缺乏。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信息不对称,供需渠道不畅。就现在而言,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都通过招聘会。如果招聘会在知名院校举行,参加招聘的企业一般都比较好,比较多,但是对外校的学生来说,应聘的机会就很少。许多学生为此感觉受到歧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以及各省份的毕业生就业网相继开通,对提供毕业生情况、发布用人和招聘信息、举行网上招聘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西部毕业生仍感到信息量不足,尤其是西部企业覆盖面有限,可信度也遭到怀疑。
4.就业范围选择偏执。据调查,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为79.6%,而愿意到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仅占13.8%,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陕西某一高校2003年到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总毕业生人数的34.8%,到三资、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25.68%,到科研设计部门、高校、政府机关就业人数占23%;2004年到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为占毕业生总数44.67%,到三资、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21.43%,到科研设计部门、高校、政府机关就业人数占12.65%。可以看出,民营企业虽有很大的就业空间,但毕业生选择民营企业顾虑重重,这也限制了毕业生的择业范围。
5.“孔雀东南飞”现象严重。据调查,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都希望在大城市就业,来自中小城市的毕业生44.7%希望在大城市就业,来自乡镇农村的毕业生98%不愿回乡就业。以2003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为例(具体见155页表1),可以看出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从西部各省份考入陕西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就业的数量很少,而且63.4%的毕业生都选择留在陕西。生源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四川、重庆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多选择就近就业和到发达地区就业;生源在云南、贵州、西藏地区的毕业生也都选择就近和到发达地区就业。来源于西部地区的毕业生选择去东部发达地区,而不愿回西部,即使在西部就业,也都是去一些大城市,不愿意去基层,而生源不是西部的考生更不愿意留在西部。
三、西部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在西部就业的原因
1.工作环境。西部地区生活条件较为艰苦是导致高校毕业生不愿去西部就业的重要原因。虽然西部拥有全国70%的国土面积,但大部分是山区和沙漠,气候条件恶劣,很多地方并不适合人们生活,而且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对于西部的很多学生来说,他们上学就是为了以后能够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2.工资待遇。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工资。对西部三万多名大学生的调查报告表明:近60%的人选择集中在月薪1000~3000元之间的岗位,其中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20%的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20%的人认为月薪在2000~3000元比较合理;30%以上的人希望月薪在3000元以上。我们可以对比西部地区2004年省会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城市居民平均人均收入水平。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重庆市为922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1元;成都市为1039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72元;贵阳市刚接近898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33元;昆明市为9045.8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6.15元;拉萨市为924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0元;西安市为854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78元;兰州市为768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39元;银川市为798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38元。可见,西部省会城市的收入水平除成都之外,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不用说边远地区了。据有关部门统计,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月收入一般在1500元以上,而到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一般月收入仅在400~800元之间。因此,高校毕业生愿意去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而不愿去西部地区是可以理解的。
3.发展潜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需要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有更广阔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才能,但事实是西部思想相对落后,到西部就业容易思想落伍,以后再到东部就业的难度就更大,这也是毕业生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占据多数,市场竞争已明显落伍,处在机制跟不上、观念跟不上、创新跟不上的状态,这些都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发展潜力。
4.户口问题。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会考虑,如果他们去西部工作,他的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如果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比如,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一般要签上好几年的合同,期间如果违约的话,要缴纳数额较大的违约金,否则不给迁户口。有的毕业生主观上并不排斥去西部和基层,主要是害怕就业后再流动就十分困难。不少高校毕业生还担心,以后子女在落后地区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对孩子成长和发展有影响。
四、解决西部高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国家应扩大需求,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扩大就业吸收能力,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国家应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中小企业、非国有单位就业,这就要求国家制定政策解决毕业生的户口问题。国家可以对当年吸纳高校毕业生达到新增就业岗位一定数量的企业给予一些优惠措施,比如财政优先安排贷款贴息资金,使到此类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在选拔任用、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国有单位职工具有相同的待遇或者更好的待遇,保障其合法权益。同时,国家应该为西部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好地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机会,国家可以和当地政府联合定期举办大型、综合性的人才招聘会,为每个毕业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2.西部高校应进行内部改革。在专业设置上,应将教育方式逐步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给高校更大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自主权,使高校能够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达不到50%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计划,直至停止招生。同时,西部高校应该调整不合理的专业结构,为西部经济发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西部高校可以结合西部地区一些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比如设置一些生态环境(如风沙治理、水土保持)、能源矿产(如石油、煤炭)、特色农业(如干旱区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等方面的专业。高校应在低年级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在毕业前一两年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在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高校可以实行按照学科大类打通公共基础课,同一专业类别打通专业基础课,相邻专业打通大部分课,再加上跨专业选课,以此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学校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发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高校也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西部各高校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机会,比如请一些专业人士多开展一些讲座,让学生能够多接触一些前沿性的东西和新事物,从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在教育上要能够体现层次差别,比如专科院校就是要体现以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为主的教育特点,使学生真正成为现代化的高层次的技能型技术人才。同时,高校应加强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总之,西部高校应该加大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积极开拓各种途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
3.鼓励西部高校毕业生留在西部。人毕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在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社会中,只是凭着号召、鼓励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虽然国家已经为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为什么许多毕业生还是不愿去西部就业,原因就在于优惠政策的力度还不够大。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要大力投资改善西部地区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优化生存环境,提供一个使之可以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当然,西部不必盲目模仿东部的生活环境,而应在有条件的地方,分批次、有重点地营造具有西部特色的现代生活区域,以满足毕业生对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对到西部就业的毕业生的父母、配偶的工作、生活、学业、就业、流动等要给予优惠和照顾。同时,要提高工资待遇。毕竟西部与东部在环境、发展机遇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如何让毕业生到西部工作,特别是到基层以及一些偏远地区,如何让他们找到心理的平衡点至关重要。虽然国家已经提出,凡自愿到西部就业的毕业生中央财政会给予一定的补贴,但是力度还不大,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西部就业毕业生的工资水平,至少应该让他们的待遇达到国家平均工资水平,而不是以西部的工资待遇为基点来相应地提高。有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工资待遇只是吸引毕业生的第一步,而要真正让毕业生留在西部,还需要创建一个真正能够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和充满关怀的人文环境。此外,还可以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比如,可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生免交3年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在基层做出很大成绩的毕业生可以不受一般的升迁制度的限制。值得指出的是,国家应该取消在户口、档案等方面的限制,实行人才自由流动,毕业生可与西部用人单位签约,期满可到国内外进行二次就业,消除高校毕业生进入西部就业的顾虑。要按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人才自主流动。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高校和接受单位的派遣指标和用人指标的限制。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人力资源配置中最初始、最重要的环节。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西部高校和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加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8).
[3]何晓雷.西部人力资源建设问题及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