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教学的高处探求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这个世界的教育,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昨天和今天,许多曾经践行的,逐渐被改善、否决。其实,今天教育所倡导的,经过时光磨砺和思辨转换,明天会生长出哪些结论,人们并不非常明确。教育教学的真实处境,远比人们看到得困顿。也许,教师穷尽一生,也只能发现隐藏于教学原理和时代需求中的无数表象,而教学的本质依旧藏匿埋伏在前方的一个高处。所以,一线教师,要有着适宜的超前意识,向着教学的高处探求。只有像向日葵一样,时刻坚守着正确的方向,专心于迎接阳光满照,教师才能在真实的教育大环境中,实现突破。
  这是一个理性、严肃的课题,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晴雨表。一线教师追寻教学的高处,并非“高处不胜寒”“高处多风雨”的高处,而是探求一个最容易与学生共鸣、最容易与自己会合的临界点,遵循教学“三原则”,实现课堂“三有”,力求学习过程“三成”。
  一、遵循教学“三原则”
  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应当有这样的三个原则:“以生为本”的核心原则,实现“三维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反思的过程性原则。
  “以生为本”,了解学情,是教学的核心原则。教育的目标是人的成长,其对象是学生,教育的方向并非要让学生知难而进,而是激发他们潜能,让他们经过探索找到最适合他们自身成长的路径。当下的教学,倡导“用教材教”,提倡教师主动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其出发点是学情。要设计好教学,先要“设计好”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通过模仿、启发、探究、重述、表扬、批评等各种方式,让学生用自己习惯或者喜欢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用自己擅长的或者乐意使用的词汇表达个性的理解、认识和观念。教师要注重倾听,针对学生的思考做出反馈,同时要精心为生生、师生提供互动的机会。教师要把学生的长处、优点作为继续学习的基础,来设计教学活动或者引导教学探究,要接纳不同的个体,努力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而实现整体提升。学生是一个个的个体,他们的个性发展依赖于各自的已有经验、今后设计、长处短处等,一节课上,教师要使用多种教学策略,才能不断调动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因材施教是古老的观念,又是好办法。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以大小不同的步子施教,并在适宜的地方适当等待,最终引发高层次的学习。
  注重反思,是教学的过程性原则。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审视教学过程中有无新的知识技能生成,要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互动是否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要审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等。
  二、优质课堂“三有”
  教师孜孜以求的课堂,对学生而言,就是要有意义,要有趣,要有用。
  就像张璐在《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一文中所言,教学的有意义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其实,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有效的教学是一种合作生成的活动,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课程不过是媒介,有用的课堂,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或几度开发。同一篇课文,在某一节课上,无论设计多么精巧,若不能让学生获得收益,则只是一种浮华的形式,毫无意义可言。教学只有关注了生活的情境,关注了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关注了社会人生的价值和趋向,才能不断衔接课程、教材和师生,从而将一种精神层面的习惯或者认知、情怀有耐心地、很好地传达到学生的个人素质层面,这是教学“有用”的最重要特征。
  教学是学生主动性的激发,只有对话、合作,才能促进生成,然后对学生的生命和成长产生更大的意义。譬如,重复是学习之母,学生通过30遍的书写或者朗读,也许能认识一些生字词,这种学习也有明确的进步,但远不是学习的真实目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创造,这就要求课堂首先要高度重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要实现对话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学生的充分表达、师生的有意聆听和课堂的多方反馈,都要紧密围绕课堂主要教学内容有层次地展开。同时,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过程作为学生生命的生长场和不可复制的教育情境,与各种学习方式的融合,必须是协调的、适切的。
  三、学习过程“三成”
  学习过程的“三成”:最基本的来说是“形成”,在此基础上“融成”,然后才考虑“生成”。
  对于每一个学习内容来说,学生的整体认识是一种重要的“形成”,是接下来学习的基础。教师依据学生的表现,设计不同层面的任务,帮助学生实现与自己已有经验的对接,进而通过变换对话方式,调整参与层面,“融成”符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更高一层、更为复杂的认识、理解。
  至于最为玄奥的生成,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实现。生成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表现形式,生成要符合社会实际。学生装载着,思考着,表达着,这些内容无论是高深、新颖还是广博,都必须有着明显的个人思考轨迹。思想的过程,要有支点才是有效的。要努力引导学生生成新的质疑,形成新的认识,让他们实现创新的做法和方式。
其他文献
认识杨绛先生,是从教读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老王》开始的。《老王》是一篇文质朴实无华,特别耐人寻味的叙事散文。通篇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回忆了在那个人情冷漠的特定年代,一位人世间最平凡不过的底层百姓——靠蹬三轮车艰难度日的老王,与杨绛先生一家发生的几件凡尘琐事。追怀了这位遭遇不幸但个性善良的人生过客,表达了作者对老王难以释怀的“愧怍”之情。  就是这份“愧怍”,深深感动了我,也吸引我走近她,爱上她,更敬
期刊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语文高考试题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的薄弱点。之所以言其是重点,是因为该题放在试卷开头,无论是心态还是做题时间都影响着整张试卷的成败;言其是难点,是因其选文内容多为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美学等,学生对这类知识是比较陌生的,而且阅读和解题时间很短;言其是薄弱点,是因为学生的解题方法局限在快速浏览之后的原始比对,但是作为基础性阅读的论述类文本,高考对其所考
期刊
诗歌课堂,上不好会沉闷乏味,学生感到无趣;上好了则充满生机活力,学生乐趣横生,受益匪浅。  一、激情感染  打造好的诗歌课堂,首要条件是教师带着知识,带上激情和亲和力,走进教室。  一位美国教师曾经说过,教师的工作就是要找到一种途径使得所教的内容令人兴奋,并且从不假设学生不会喜欢他们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过分迎合他们的内容。相信教育的力量,你就能做到这些。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方面,教师需要
期刊
信息技术,说”熟悉“,我想每位老师都曾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过多媒体,或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或播放一个精彩的视频,或让学生从网络中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网上交流等等;说”陌生“,我想从假期培训的学习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信息技术“并非我们想象的或是用过的那么简单,至少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专业性的新领域,他将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曾经所谓的“信息化教学”。  反思信息技术在以往的个人教学中的应用,至少在公开课中我会毫
期刊
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精心设问,离不开学生精彩的回答。那么怎样设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否围绕问题进行回答?是我们所思考的话题。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设计问题和诱导学生主动发问。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性的核心环节。如果一个教师连续发问,学生或仓促应答,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这些问题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起来并引向深入,其结果是听任对话在肤浅的水平上一味滑行,眼睁睁地看着课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怎样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绝对没有办法通过短平快来解决。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现在语文教学仍处在课程改革的初级阶段,在这个特定时期内,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语文教与学观念的大问题。  新的《课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它再一次重申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以往的作文
期刊
我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总是感到:精心布置的工作往往会被那些懒懒散散、拖拖拉拉的学生弄得结果一塌糊涂,而且班内这样的“懒惰”学生越来越多。我慢慢发现,这种 “懒惰”变成了侵害班集体健康的“病毒”,它主动传染,自动抱团,极易流行。当众多学生被“懒惰”这个共同爱好凝聚在一起的时候,班集体也就名存实亡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我发现“懒惰病毒”的出现竟是班里“榜样”文化出现偏差造成的。记得
期刊
金色的阳光晒在校园里的每个角落,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同学们井然有序地在操场上做着各种运动,耳畔荡漾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的歌声。雷锋去世多年,但现在仍有无数人敬佩他,尊敬他。这正是因为雷锋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雷锋曾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却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这句话一直是鼓励、激励我在帮助他人奉献中寻找快乐的座右铭。  雨
期刊
班里六十几个学生,就像六十几个部分,精彩各不相同。他们性格有差异,爱好有不同,成绩自然也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时,就不可能搞一刀切,以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在尝试分层次的评价原则。且不说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如,体育专长、社交能力、情商高下等,而只从学生在语文上的表现来看,分层评价学生很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简单的例子,字音字型的小测验。有人仅错一
期刊
教育公平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目前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大力普及文化教育,教育公平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如,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建立覆盖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等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为什么把促进公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