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这个世界的教育,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昨天和今天,许多曾经践行的,逐渐被改善、否决。其实,今天教育所倡导的,经过时光磨砺和思辨转换,明天会生长出哪些结论,人们并不非常明确。教育教学的真实处境,远比人们看到得困顿。也许,教师穷尽一生,也只能发现隐藏于教学原理和时代需求中的无数表象,而教学的本质依旧藏匿埋伏在前方的一个高处。所以,一线教师,要有着适宜的超前意识,向着教学的高处探求。只有像向日葵一样,时刻坚守着正确的方向,专心于迎接阳光满照,教师才能在真实的教育大环境中,实现突破。
这是一个理性、严肃的课题,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晴雨表。一线教师追寻教学的高处,并非“高处不胜寒”“高处多风雨”的高处,而是探求一个最容易与学生共鸣、最容易与自己会合的临界点,遵循教学“三原则”,实现课堂“三有”,力求学习过程“三成”。
一、遵循教学“三原则”
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应当有这样的三个原则:“以生为本”的核心原则,实现“三维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反思的过程性原则。
“以生为本”,了解学情,是教学的核心原则。教育的目标是人的成长,其对象是学生,教育的方向并非要让学生知难而进,而是激发他们潜能,让他们经过探索找到最适合他们自身成长的路径。当下的教学,倡导“用教材教”,提倡教师主动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其出发点是学情。要设计好教学,先要“设计好”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通过模仿、启发、探究、重述、表扬、批评等各种方式,让学生用自己习惯或者喜欢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用自己擅长的或者乐意使用的词汇表达个性的理解、认识和观念。教师要注重倾听,针对学生的思考做出反馈,同时要精心为生生、师生提供互动的机会。教师要把学生的长处、优点作为继续学习的基础,来设计教学活动或者引导教学探究,要接纳不同的个体,努力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而实现整体提升。学生是一个个的个体,他们的个性发展依赖于各自的已有经验、今后设计、长处短处等,一节课上,教师要使用多种教学策略,才能不断调动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因材施教是古老的观念,又是好办法。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以大小不同的步子施教,并在适宜的地方适当等待,最终引发高层次的学习。
注重反思,是教学的过程性原则。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审视教学过程中有无新的知识技能生成,要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互动是否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要审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等。
二、优质课堂“三有”
教师孜孜以求的课堂,对学生而言,就是要有意义,要有趣,要有用。
就像张璐在《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一文中所言,教学的有意义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其实,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有效的教学是一种合作生成的活动,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课程不过是媒介,有用的课堂,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或几度开发。同一篇课文,在某一节课上,无论设计多么精巧,若不能让学生获得收益,则只是一种浮华的形式,毫无意义可言。教学只有关注了生活的情境,关注了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关注了社会人生的价值和趋向,才能不断衔接课程、教材和师生,从而将一种精神层面的习惯或者认知、情怀有耐心地、很好地传达到学生的个人素质层面,这是教学“有用”的最重要特征。
教学是学生主动性的激发,只有对话、合作,才能促进生成,然后对学生的生命和成长产生更大的意义。譬如,重复是学习之母,学生通过30遍的书写或者朗读,也许能认识一些生字词,这种学习也有明确的进步,但远不是学习的真实目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创造,这就要求课堂首先要高度重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要实现对话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学生的充分表达、师生的有意聆听和课堂的多方反馈,都要紧密围绕课堂主要教学内容有层次地展开。同时,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过程作为学生生命的生长场和不可复制的教育情境,与各种学习方式的融合,必须是协调的、适切的。
三、学习过程“三成”
学习过程的“三成”:最基本的来说是“形成”,在此基础上“融成”,然后才考虑“生成”。
对于每一个学习内容来说,学生的整体认识是一种重要的“形成”,是接下来学习的基础。教师依据学生的表现,设计不同层面的任务,帮助学生实现与自己已有经验的对接,进而通过变换对话方式,调整参与层面,“融成”符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更高一层、更为复杂的认识、理解。
至于最为玄奥的生成,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实现。生成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表现形式,生成要符合社会实际。学生装载着,思考着,表达着,这些内容无论是高深、新颖还是广博,都必须有着明显的个人思考轨迹。思想的过程,要有支点才是有效的。要努力引导学生生成新的质疑,形成新的认识,让他们实现创新的做法和方式。
这是一个理性、严肃的课题,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晴雨表。一线教师追寻教学的高处,并非“高处不胜寒”“高处多风雨”的高处,而是探求一个最容易与学生共鸣、最容易与自己会合的临界点,遵循教学“三原则”,实现课堂“三有”,力求学习过程“三成”。
一、遵循教学“三原则”
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应当有这样的三个原则:“以生为本”的核心原则,实现“三维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反思的过程性原则。
“以生为本”,了解学情,是教学的核心原则。教育的目标是人的成长,其对象是学生,教育的方向并非要让学生知难而进,而是激发他们潜能,让他们经过探索找到最适合他们自身成长的路径。当下的教学,倡导“用教材教”,提倡教师主动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其出发点是学情。要设计好教学,先要“设计好”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通过模仿、启发、探究、重述、表扬、批评等各种方式,让学生用自己习惯或者喜欢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用自己擅长的或者乐意使用的词汇表达个性的理解、认识和观念。教师要注重倾听,针对学生的思考做出反馈,同时要精心为生生、师生提供互动的机会。教师要把学生的长处、优点作为继续学习的基础,来设计教学活动或者引导教学探究,要接纳不同的个体,努力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而实现整体提升。学生是一个个的个体,他们的个性发展依赖于各自的已有经验、今后设计、长处短处等,一节课上,教师要使用多种教学策略,才能不断调动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因材施教是古老的观念,又是好办法。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以大小不同的步子施教,并在适宜的地方适当等待,最终引发高层次的学习。
注重反思,是教学的过程性原则。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审视教学过程中有无新的知识技能生成,要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互动是否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要审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等。
二、优质课堂“三有”
教师孜孜以求的课堂,对学生而言,就是要有意义,要有趣,要有用。
就像张璐在《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一文中所言,教学的有意义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其实,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有效的教学是一种合作生成的活动,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课程不过是媒介,有用的课堂,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或几度开发。同一篇课文,在某一节课上,无论设计多么精巧,若不能让学生获得收益,则只是一种浮华的形式,毫无意义可言。教学只有关注了生活的情境,关注了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关注了社会人生的价值和趋向,才能不断衔接课程、教材和师生,从而将一种精神层面的习惯或者认知、情怀有耐心地、很好地传达到学生的个人素质层面,这是教学“有用”的最重要特征。
教学是学生主动性的激发,只有对话、合作,才能促进生成,然后对学生的生命和成长产生更大的意义。譬如,重复是学习之母,学生通过30遍的书写或者朗读,也许能认识一些生字词,这种学习也有明确的进步,但远不是学习的真实目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创造,这就要求课堂首先要高度重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要实现对话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学生的充分表达、师生的有意聆听和课堂的多方反馈,都要紧密围绕课堂主要教学内容有层次地展开。同时,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过程作为学生生命的生长场和不可复制的教育情境,与各种学习方式的融合,必须是协调的、适切的。
三、学习过程“三成”
学习过程的“三成”:最基本的来说是“形成”,在此基础上“融成”,然后才考虑“生成”。
对于每一个学习内容来说,学生的整体认识是一种重要的“形成”,是接下来学习的基础。教师依据学生的表现,设计不同层面的任务,帮助学生实现与自己已有经验的对接,进而通过变换对话方式,调整参与层面,“融成”符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更高一层、更为复杂的认识、理解。
至于最为玄奥的生成,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实现。生成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表现形式,生成要符合社会实际。学生装载着,思考着,表达着,这些内容无论是高深、新颖还是广博,都必须有着明显的个人思考轨迹。思想的过程,要有支点才是有效的。要努力引导学生生成新的质疑,形成新的认识,让他们实现创新的做法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