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文森教授认为“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教师的教学不但要有精心预设,还要有灵活地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一个好的教师能把自己的预设教学和学生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并能进行加工重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把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探索发现融为一体,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设的教学预设、生成的案例。
一、考虑周全,预设生成
生成性教学的预设,需要的是立足于学生,能遵循学生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的精心预设,这是实现生成有效性的前提。
在教学《莫泊桑拜师》一文时就预设了“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跟莫泊桑说说怎样才能写好作文”的讨论话题。这个讨论由于题目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或联系自己日常的实际写作经验,或从教师平时的习作指导中得到的经验开展讨论,总结出了写好作文所需达到的一些条件。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在结合课文学习时,发现自己的观点和福楼拜大师所讲的很相似,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在无形中对写好作文有了新的认识,实现了预期的生成目的,可谓一举三得。所以我们的备课更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而且应更多的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包括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有怎样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这些教师都应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生成做好心理、思想、知识方面的准备。因此,生成不是天马行空的心血来潮,而是有的放矢的灵光乍现。
二、酝酿情趣,精彩生成
预设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适当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究尝试、验证学法的时空,让学生去遐想、去深思,才能使得预设促进生成。因为预设归根结底是为课堂的精彩生成服务,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孔子游春》的第二小节用优美、抒情的文字,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的美景,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读起来朗朗上口、轻松欢快。学生读着这样优美的文字,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风景这边独好!教师看到学生萌发了表达的欲望,就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仿性的景物描写。学生热情高涨,写下了一行行美妙的文字: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漫天的白云是她洁白的衣裙;茫茫的白雾是她神秘的面纱;满天的飞雪是她撒落人间的礼物;奔腾的河流是她沸腾的血液;绵绵的细雨是她甘甜的乳汁;绚丽的鲜花是她迷人的笑颜……写完之后让学生把自己写的读一读,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也能把春天大自然的美丽写得如此生动鲜明。这种模仿性的练习,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沉淀于心,并在实践中自然转化为他们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学生主动学习的本质是学习出于自我的需要。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设定教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兴趣和动机。
三、创设情境,引导生成
要促使课堂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创设的情景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尤其是学生的实际来创设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向我们讲述了霍金的伟大,然而初学课文,学生对霍金的认识仅仅限于课文,甚至当读到霍金身体状况的文字描述时有部分同学还发出了笑声。但是当学生阅读了配有霍金身体状况图片的资料后,都为霍金命运的多舛而感到惋惜、不平。接着又阅读了霍金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克服厄运,凭着大脑和仅剩三根能自由活动的手指,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宇宙之王”的资料,读完后教室里一片安静。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之后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下了“霍金——又一个海伦·憾勒” “霍金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典范” ……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见风使舵,促进生成
对于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尤其需要教师用另一只眼去看。有时对于孩子表面上看似“不和谐”的行为,教师潜在的意识是总要去“控制”,去“规范”,这实际还是高高在上、师道尊严的教师权威意识在作祟。新课程倡导平等共享的师生关系,从“不自觉”到“自觉”,需要教师从每一个细节做起。
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我补充了柳宗元的《江雪》。在学生大致了解诗意后,便要求学生试着背下来,一时教室里书声朗朗。我站在讲台前满意地看着,突然发现一个学生埋着头,手握着笔不停地在纸上画着,不知在干什么。正想点名,又一想,不能因此破坏了其他学生背书的情绪,便耐着性子悄悄走近。也许是太专注投入了,这个学生居然连我站到他身边也未发觉。“干什么呢?”话中不无严厉。“没……没干什么……”眼里闪过一丝惊慌。“拿出来!”我命令道,学生稍稍犹豫了一下,拿出了桌肚里的纸。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幅简笔画:萧瑟被雪覆盖的群山,数条弯弯曲曲的山路,空中的雪花、一条冰封的小河中孤零零地漂着一只小船,还有一个比例不太恰当的渔翁在垂钓。原来,他在全心写意他所感悟的画。我立即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夸他会学习,把“话”变成“画”,以此提示其他学生:边背边想象诗的意境,可以背得更快,记得更牢。而当全班同学以惊羡的眼光望着他,他甜甜地笑时,我更明白了教师、教学、生命、生成的含义。若教师当时不问青红皂白“当头一棒”,说不定对学生会是“灭顶之灾”。教育的本义应该是唤醒,是期待。而教师就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在于教知识、教技能,而在于努力促进学生的智慧、精神、情感等方面的综合生成。
精彩的课堂源于“动态”,源于“生成”。课堂教学是否能动态生成,能否使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动态生成过程中获得发展,产生更多的“增量”,关键取决于我们教师。而我们教师只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就会在课堂上生成越来越多的“引领策略”,从而就能更有效地实施动态生成性教学。
一、考虑周全,预设生成
生成性教学的预设,需要的是立足于学生,能遵循学生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的精心预设,这是实现生成有效性的前提。
在教学《莫泊桑拜师》一文时就预设了“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跟莫泊桑说说怎样才能写好作文”的讨论话题。这个讨论由于题目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或联系自己日常的实际写作经验,或从教师平时的习作指导中得到的经验开展讨论,总结出了写好作文所需达到的一些条件。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在结合课文学习时,发现自己的观点和福楼拜大师所讲的很相似,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在无形中对写好作文有了新的认识,实现了预期的生成目的,可谓一举三得。所以我们的备课更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而且应更多的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包括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有怎样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这些教师都应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生成做好心理、思想、知识方面的准备。因此,生成不是天马行空的心血来潮,而是有的放矢的灵光乍现。
二、酝酿情趣,精彩生成
预设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适当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究尝试、验证学法的时空,让学生去遐想、去深思,才能使得预设促进生成。因为预设归根结底是为课堂的精彩生成服务,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孔子游春》的第二小节用优美、抒情的文字,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的美景,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读起来朗朗上口、轻松欢快。学生读着这样优美的文字,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风景这边独好!教师看到学生萌发了表达的欲望,就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仿性的景物描写。学生热情高涨,写下了一行行美妙的文字: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漫天的白云是她洁白的衣裙;茫茫的白雾是她神秘的面纱;满天的飞雪是她撒落人间的礼物;奔腾的河流是她沸腾的血液;绵绵的细雨是她甘甜的乳汁;绚丽的鲜花是她迷人的笑颜……写完之后让学生把自己写的读一读,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也能把春天大自然的美丽写得如此生动鲜明。这种模仿性的练习,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沉淀于心,并在实践中自然转化为他们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学生主动学习的本质是学习出于自我的需要。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设定教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兴趣和动机。
三、创设情境,引导生成
要促使课堂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创设的情景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尤其是学生的实际来创设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向我们讲述了霍金的伟大,然而初学课文,学生对霍金的认识仅仅限于课文,甚至当读到霍金身体状况的文字描述时有部分同学还发出了笑声。但是当学生阅读了配有霍金身体状况图片的资料后,都为霍金命运的多舛而感到惋惜、不平。接着又阅读了霍金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克服厄运,凭着大脑和仅剩三根能自由活动的手指,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宇宙之王”的资料,读完后教室里一片安静。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之后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下了“霍金——又一个海伦·憾勒” “霍金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典范” ……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见风使舵,促进生成
对于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尤其需要教师用另一只眼去看。有时对于孩子表面上看似“不和谐”的行为,教师潜在的意识是总要去“控制”,去“规范”,这实际还是高高在上、师道尊严的教师权威意识在作祟。新课程倡导平等共享的师生关系,从“不自觉”到“自觉”,需要教师从每一个细节做起。
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我补充了柳宗元的《江雪》。在学生大致了解诗意后,便要求学生试着背下来,一时教室里书声朗朗。我站在讲台前满意地看着,突然发现一个学生埋着头,手握着笔不停地在纸上画着,不知在干什么。正想点名,又一想,不能因此破坏了其他学生背书的情绪,便耐着性子悄悄走近。也许是太专注投入了,这个学生居然连我站到他身边也未发觉。“干什么呢?”话中不无严厉。“没……没干什么……”眼里闪过一丝惊慌。“拿出来!”我命令道,学生稍稍犹豫了一下,拿出了桌肚里的纸。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幅简笔画:萧瑟被雪覆盖的群山,数条弯弯曲曲的山路,空中的雪花、一条冰封的小河中孤零零地漂着一只小船,还有一个比例不太恰当的渔翁在垂钓。原来,他在全心写意他所感悟的画。我立即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夸他会学习,把“话”变成“画”,以此提示其他学生:边背边想象诗的意境,可以背得更快,记得更牢。而当全班同学以惊羡的眼光望着他,他甜甜地笑时,我更明白了教师、教学、生命、生成的含义。若教师当时不问青红皂白“当头一棒”,说不定对学生会是“灭顶之灾”。教育的本义应该是唤醒,是期待。而教师就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在于教知识、教技能,而在于努力促进学生的智慧、精神、情感等方面的综合生成。
精彩的课堂源于“动态”,源于“生成”。课堂教学是否能动态生成,能否使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动态生成过程中获得发展,产生更多的“增量”,关键取决于我们教师。而我们教师只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就会在课堂上生成越来越多的“引领策略”,从而就能更有效地实施动态生成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