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问题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84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的历史课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教育不仅让学生了解朝代更迭、社会变迁,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性别意识。历史教科书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它所包含的性别问题自然不能忽视,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以我国新世纪课改后使用较多的人教版、岳麓版和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部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书中的女性人物,发现存在女性数量少、形象特点单调、角色状态卑微等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女性;性别平等
  性别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权的体现。学校教育对人们性别观念的形成有基础性的作用,而历史课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历史教育的进行离不开历史教科书。教科书是“根据各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师生教学的主要材料,也是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依据,还是学生课外扩大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①可以说,教科书的好坏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尽管2000年后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轮课程改革,高中历史课程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当前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性别平等方面仍有不足,尤其是女性人物设置存在问题。
  一、女性角色严重缺乏
  新一轮课改后,我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有多个版本,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但是教科书的编写仍然要依据“规定一定学段的课程结构和课程水平的纲领性文件”②的课程标准。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没有体现性别平等的内容,必修课标中也没有出现女性的名字,据此编写的教科书自然也是如此。
  (一)教科书各部分女性人物少
  历史教科书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专著,不仅叙述史实,同时承担教学功能。教科书的教学功能主要通过结构体系实现,一般认为教科书可分为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两大部分,前者主要教授学科基本知识,后者主要提供掌握和运用知识方法,两部分相互配合才能使教科书的教学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这两部分中,女性角色都很少。
  高中历史必修部分由三册构成,每册大约有二十多节课,共计七十多节,每节课都有男性人物出现,而涉及女性人物的仅为七成左右。课文是教科书最主要的部分,其中女性人物数量极少,在三个版本中所占比例都不到10%,远远低于男性人物。
  课文辅助系统包括课前提示、文中注释、课后习题等,与正文相较,这部分女性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仍然远低于男性。
  图片包括照片、漫画、示意图、地图等多种形式,是文字的重要补充,其中出现的男性数量明显高于女性。以岳麓版为例,必修三册共有图片556张,其中包含男性的有200张,包含女性的仅有26张。而且经常以男性为中心人物甚至是“独照”,并有注释介绍相关情况。女性则多为陪衬,作为主角的只有4张。
  封面同样是教科书不能忽略的组成部分。人教版三册的封面人物均为男性,必修一是秦始皇和伯利克里,必修二是爱迪生,必修三是孔子和爱因斯坦。
  (二)具名女性人物匮乏
  教科书中的人物可以分为具名人物和不具名人物,具名人物即有名字及称谓的具体人物,如秦始皇、康熙,学生往往更为关注。
  虽然不同版本男女数量略有差异,但整体来看,具名男性的比例均超过95%,女性则寥寥无几。而且很多男性人物多次出现,女性人物则很少重复出现。并且很多女性都是神话传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虚拟形象,具名的实体人物较少。
  除具名人物外,还有一些不具名的相关性别词汇,如夫妻、男耕女织、女子、修女、淑女等。以人教版为例,三本必修教科书中的女性词汇均超过50%,高于男性词汇。这反映了女性不具名人物比例高,与众多有名有姓的男性相比,明显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二、女性形象单调
  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男性人物相比,女性人物形象不够丰富,活动领域狭小,社会地位较低,多为传统的“贤妻良母”。而着墨较多的女性人物,多为慈禧、江青等“反面人物”,略显偏颇。
  (一)职业身份单一
  综合三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女性人物的职业身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政治领域,如武则天、慈禧太后、伊丽莎白二世等;二是经济领域,如黄道婆、七仙女等;三是文学艺术领域,如李清照、蔡文姬、阮玲玉等;四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如林黛玉、茶花女、爱斯梅拉达等。
  女性活动领域小,很多杰出女性都被忽略。如近現代的女性革命工作者,只提到了宋庆龄,秋瑾、邓颖超等女性革命家都没有介绍。而且对于宋庆龄,并没有描述她如何开展革命工作,只是在叙述1949年9月的新政协会时,写到选举“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目的是为了说明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又如科技领域,人教版一共出现了87位男科学家,却没有一名女性,像居里夫人这样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都没有一席之地。
  关于女性的介绍,大部分在图片或者补充文字中,且多没有明确的职业身份,有职业的也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社会地位不高的工作。绝大多数以某人的妻子、母亲、女儿的身份呈现,如孟母、约瑟芬、凯恩斯夫人等,在男性出场后顺便提及或一笔带过。
  (二)性格刻画存在偏见
  教科书中的女性可分为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两类。正面形象,如武则天英明睿智,黄道婆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李清照爱国等;负面形象,如慈禧独裁昏庸,江青篡权等。书中出现的女性本来就少,而负面角色占据了较大篇幅。
  以对慈禧太后的描述为例,“就在义和团浴血奋战之时,慈禧太后迫于帝国主义强大的军事压力,决定出卖义和团,向帝国主义乞降,于是指使天津清军从背后攻击义和团。义和团两面受敌,被迫退出天津。北京陷落后,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途中,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出卖”“乞降”“铲除”这样的词汇带有明显贬义,似乎慈禧太后是卖国贼,是她造成了义和团的失败,并不符合史实。又如介绍紫光阁铁路上行驶的宫廷专列,“慈禧迷信风水,害怕火车汽笛声破坏京城‘气脉’,所以用蒸汽机做牵引动力,‘每车以内监四人贯绳曳之’。”感觉近代中国的落后是慈禧迷信造成的,显然有失公允。   教科书还将女性刻画为爱购物、爱美的形象。介绍中国近现代的服饰变化时,侧重描述女性。“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孩子喜欢穿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吉’,花布衣衫或花布袄是中青年女性的衣装。‘文化大革命’时期,从红卫兵小将到女民兵,都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而且插图都是穿着各色服装的女性。叙述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时,选取的是女性在超市挑选商品、女性在网上购物的图片。
  三、女性角色状态卑微
  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多数不是叙述的主体,是作为主角的男性的动作承受者或事件的相关者。很多女性都是男性的附庸,并且杰出女性的成就往往被低估。
  (一)多以男性陪衬出现
  女性多以被男性欺凌的形象出现,强调女性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对罗马贵族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原因的描述为,“小塔克文的儿子污辱一位贵族的妻子,致使她愤而自杀,罗马人忍无可忍,揭竿而起,一举推翻了小塔克文。”对雅典民主制的介绍为,“雅典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参加公民大会,她们在家庭里也没有经济权,即使是嫁妆,也无权支配。”尽管历史上女性曾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但多次叙述实际上更加强化了女性是弱者的观点,而且是为了说明男性领导下的民主与进步,并非告诉学生女性所受的不公平。
  女性多是某人的妻子或处于附属地位,出现机会往往由丈夫决定,为了说明丈夫的相关情况。人教版中,57%的具名女性由于所依附的男性才以明确身份出现。中国古代手工业一节的课前提示介绍了西汉陈宝光的妻子,她继承家传技艺,织出的丝织品精美绝伦,后来受到大臣霍光的重用。但这样一位能工巧匠,却连名字都没有,只是“陈宝光之妻”。又如这段文字,“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此时已经54岁的德国汉诺威选帝侯登上英国王位,即乔治一世。”安妮女王的出现是为了引出乔治一世,说明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二)女性尤其是历史上有作为的杰出女性平庸化
  教科书对武则天、伊丽莎白一世等正面女性角色着墨少。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贡献。但教科书对于武则天的功绩没有描述,反倒强调她的“劣迹”,叙述北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他们“批评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视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最终导致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对于伊丽莎白女王,正文没有介绍,只在学习思考栏目中出现,“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女王被誉为‘光荣女王’;当今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深受人民爱戴。试问她俩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拥有的权力有什么不同?”
  抗日战争作为全民族的抗战,是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我国反对帝国主义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男女均投入战斗,付出了巨大人力、财力、物力的牺牲。课本中出现了大量男性人物,蔡廷锴、蒋光鼐、宋哲元、张学良、杨虎城、李宗仁、张自忠、蒋介石,彭德怀、叶挺、毛泽东、马本斋……详细描述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英勇抗战,但没有女性抗战的身影,仿佛这场全民族的抗战与女性无关。女性只是作为被欺侮的对象出现,南京大屠杀中“30万人被杀害,还有大量的中国妇女惨遭蹂躏”,日本侵略者“轮奸孕妇,又剖出腹中胎儿,挑在刺刀上戏耍。”赵一曼、江姐、蔡畅、邓颖超……众多女性革命家和女烈士都为了抗战的胜利贡献良多,甚至献出生命。尤其最近教育部将教科书中的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更应该给女性留一些空间。
  四、反思与建议
  高中历史教育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中学历史教科书不仅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而且“在帮助中学生打好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阶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④,对学生性别意识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当前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不仅数量少,而且活动领域有限,往往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形象刻板、不完整,似乎人类历史的发展绝大多数与女性无关。少数女性人物的成就只能代表个人,不能代表女性整体,相反在男性人物包围下,更突显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很可能会让学生认为,因为历史教科书中缺少女性,所以人类活动中就缺少女性,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女不如男”的观念,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会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
  2010年6月,国务院通过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规定,“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充分体现社会性别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⑤但在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因此,今后希望能将性别平等引入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发掘女性在历史、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拓宽教科书的范围和内容,剔除课程中包含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让教科书真正实现“男女各顶半边天”。
  【注释】
  ①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83.
  ②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80.
  ③同一册中同一人物出现多次,只按一次计算统计;包括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中的人物。
  ④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49.
  ⑤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927200.htm,2011-7-30.
  【参考文献】
  [1]曹大为,赵世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M].长沙:岳麓书社,2013.
  [2]曹大为,赵世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M].长沙:岳麓书社,2013.
  [3]曹大为,赵世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M].长沙:岳麓书社,2013.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王佳云.2007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中女性形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8]王友军.论历史教科书中女性的缺失与回归[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03):113-115.
  [9]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曾天山.论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4):34-39.
  [11]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孙婧琦(1989.07-),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省妇女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社会性别与发展及公共政策。
其他文献
摘要:翻译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四个概念术语,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界定各术语的概念范畴,厘清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文章对这四个概念的定义、特性和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以期能促进翻译理论研究中术语使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关键词:翻译原则;策略;方法;技巧;关系  一、引言  概念是一门学科的基础。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是翻译学科中几个普遍提及的概念,是分
期刊
摘要:地方党史文献资料在编著过程中要注重政治性、政策性、学术性的统一。文章基于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梳理了新出地方党史文献中常见的三类文字误例,即:常见同音、形近字之间易相混淆;用词立场或定位不准,存在被误解的可能性;个别历史事件,表述线索模糊不清或含糊其辞。此类错误影响此类著作的严肃性,值得同行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党史文献;文字误例;重庆长寿;革命遗址;国家标准  清末张之洞云:“读书不知要领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语言环境对学习者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尤其是与越南山水相连的中国广西,学生在自己的母语环境里学习越南语和越南语交际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语言环境;越南语;交际教学法  外语学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语言环境,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语言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将越南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研究不同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将有助
期刊
摘要: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激烈的竞争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心理疲劳正成为现代人的“隐形杀手”。幽默是一种美丽的“转化剂”,可以令观者开怀,使烦恼瞬间化为欢畅,将尴尬變为融洽,有利于调节情绪和消除身心疲劳。现代招贴设计中对于幽默的使用,不仅是为了视觉形式魅力,更是顺应了大众的心理慰藉,引起共鸣。所以,才能在现代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中以较短的瞬间吸引受众的注意
期刊
摘要:课程资源的藏量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拥有的课程资源的数量。地方民族课程资源是所有学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适应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图案教学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它涵盖多种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如何在教学大纲为依据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并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有效实施的迫切要求。  关
期刊
摘要: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掌握一定的实用技巧,学会善用其心,采用观察法发现教育中的问题,避免重复无效或低效的教育手段,然后内省问题的根源,去探索实践新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教育;善用其心;观察法;内省法  一、问题的引出  教育贯穿于人的始末,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既是被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期刊
摘要:新形势为传媒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动力,但是市传媒对于市场的控制和影响不能简单地考虑经济效益,更多地要重视政府的作用。  关键词:转型期;传媒经济;市场;政府  一、中国传媒经济的三角框架  与传统经济模式有着本质区别的是,中国的传媒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市场本身的承载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而且还要高度关注媒体作为经济整体的存在价值,这三个要素之间所形成的三角框架,让传媒经济的发展更具有稳定性
期刊
摘要:博物馆作为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担负着保障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社会责任。新乡市博物馆在新馆免费开放后的几年时间里,始终坚持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己任,在参观接待、社会教育、陈列展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尝试与实践活动,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地市级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地市级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
期刊
摘要:每一个青少年身上都寄托着家庭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小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缺少自我防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人们对于未发生的险情往往疏于防范、安全措施处理不当,往往会将青少年推向险境。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目前国内针对小学安全事件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于小学校园环境方面的专项研究却少之又少,对校园环境安全评价标准也不成体系。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我发现造成事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呈蓬勃之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图书馆活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优秀的公益讲座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图书馆已成为人们的第二学习课堂。因此,为进一步惠及更多群众享受这些资源,建设一批优质、规范化的数字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公开课资源建设为例,介绍了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公开课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