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环境与中国学生越南语交际教学法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mouse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语言环境对学习者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尤其是与越南山水相连的中国广西,学生在自己的母语环境里学习越南语和越南语交际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语言环境;越南语;交际教学法
  外语学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语言环境,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语言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将越南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研究不同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将有助于探索对外越南语教学的方法,发挥语言环境对学习者的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尤其是对在越南国境以外的语言环境如何学好越南语有一定的意义。
  一、语言环境与外语学习
  语言环境,英语中普遍使用的术语有广义的“language environment”(语言环境)和狭义的“context”(语境)。语言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学习者的参与、其他语言辅助要素、语言模块等。自然环境是指为了实现交际目的而进行的第二语言的环境。说话者不关心语法结构而只关心实际交际效果。学习者可以较大程度地脱离语法的束缚而创造出更多符合语境的话语。学习者的参与有单向参与和双向参与。单向参与是指听或读且不需要运用第二语言。双向参与中的限制性参与,即学习者不用第二语言交际而使用母语或其他的非语言方式进行交际;双向参与中的积极双向参与是指学习者听并用第二语言交际。其他语言辅助要素是指有助于实现交际目的各个要素。研究表明,外语学习习惯将语言模块化。在学习外语之初,如果学习者有机会接触母语人士无疑更有助于语言学习。
  微观环境包括:语言特征、使用频率和反馈。语言特征和使用频率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容易掌握语言。反馈是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模式来回答问题。
  各类显性和隐性要素共同构成了语言环境,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主动发挥这些要素的积极作用,那么学习效果将是事半功倍。
  二、广西的越南语语言环境
  (一)语言环境相对受限制
  广西与越南接壤。2004年以来,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中越关系的发展对越南语人才需求激增。为了适应社会对越南语人才的需求,为国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广西多所高校开设了越南语专业。
  在广西,很多学校的越南语师资队伍较薄弱,有的学校越南语专业只有2-5名教师。教材较滞后,有的教材由教师自行编撰,其中,《越南语基础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越南语基础教材》(广东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年)被多所高校广泛采用。
  为了提高听说能力,越南语专业学生成立“越南语角”,吸引了很多中国和越南留学生加入。但由于条件限制,社团活动形式单一,时间受限,活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在广西的越南留学生数量多达上千人,他们与在广西长期生活和工作的越南人结成群体,由此也形成了一个越南语的语言环境。
  尽管每年到广西的越南游客众多,但广西的宾馆、车站、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几乎很难看到越南语的标识语,没有越南书报、杂志和电影,学习者接触越南语的唯一途径是网络。
  总而言之,广西的越南语环境相对受限制。在广西的越南语学习者想找机会与母语人士交流、提高越南语水平有较大的难度。
  (二)语言环境对广西越南语教学的影响
  首先是中国对越南语的语言政策和社会舆论。越南是东盟重要的成员国,越南语自然成为打开这扇门的钥匙。越南语在广西与越南的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中越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交往频繁,越南社会稳定,为学生学习越南语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是母语(汉语)的影响。中国学生除了在课堂使用越南语外,课外时间几乎不说越南语,学生用越南语的时间非常有限。这个弊端导致学生在发音、词汇和语法容易出现“生硬”的错误。按照母语思维习惯来学越南语深深影响到学生对这一门语言的掌握。以下例子可见一般。
  汉语中,表达“空闲”时,学生习惯表达“có r?i(有空)”,这是受母语影响而造成的表达错误。中国人常用“知道了”(“t?i hi?u r?i”)来表示明白某事,但是动词“知道”与越南语的“bi?t”同义,因此学生常说“bi?t r?i”,这样的回答在某些交际场合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悦。
  汉语中无主句运用普遍。例如:
  C? giáo: ?n c?m ch?a? (老师:“吃饭了吗?”)
  Sinh viên: ?n r?i. (学生:“吃了。”)
  在汉语语境中,无论交际对象是长辈或小辈,都可以用无主句。然而,在越南語语境中,无主语被看作不礼貌的句型,尤其在回答年长者的提问时。学生尽管已经知道缘由但却因习惯难改而容易犯语用错误。写作文时中国学生也常滥用缺少主语的句子。如:
  “Bu?i sáng h?m qua, em ng? d?y mu?n. Sau ?ó, ?i nhà ?n mua ?? ?n sáng nh?ng h?t r?i, bu?n l?m vì ?i h?c r?t ?ói”. (“昨天早上,我起晚了。之后,去食堂买吃的,但是食堂卖完了,只好饿着肚子去上课,太心烦啦。”)
  “Ng? s?m và d?y s?m r?t t?t cho s?c kh?e, bi?t thì bi?t nh?ng th?c hi?n ???c r?t khó nên ch?a thay ??i ???c…” (“早睡早起,身体好。知是知道,但实施却很难,因此一直改不过来......”)
  以上例句由于缺少主语不符合地道的越南语表达习惯。
  汉-越词是从汉语转借而来的词汇,汉-越词是中国学生记忆单词的优势所在,但并非所有的汉语词汇都能找到一一对应的汉-越词。汉-越词误用、滥用的原因就在于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常见的错误有:   首先,语义混淆。例如:汉语“幼稚”等同于越南词语“?u tr?”,“nh? d?i” 或 “tr? con”,但这三个词语在越南语中的语义不尽相同,中国学生常分不清或者混淆语义而造成使用错误。
  其次,顺序颠倒。例如:种族歧视- ch?ng t?c k? th?(正确:k? th? ch?ng t?c, ph?n bi?t ch?ng t?c);免疫力-mi?n d?ch l?c(正确表达:kh? n?ng mi?n d?ch)。
  最后,缺乏实践、体验的语言学习环境大大制约语言学习效果。
  与在越南学越南语的学生相比,在中国学越南语的学生缺少语言实践、验证和自我探索的环境和条件。信息主要来源于教材和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没有实践环节来巩固知识和锻炼语言反射。正因为“生硬”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找不到正确的表述方式时产生畏难情绪,尤其是面对文化和专有名称的运用和翻译。例如,河内有一种特产叫“bánh c?m”(扁米饼,中国没有这种食品),尽管越南外教解释了食品的成分并给学生展示了图片,学生听后大致明白词语意思,但仍希望老师将食品名称翻译成汉语。
  越南语学习环境局限正是导致学生“喜新厌旧”,不懂得温故而知新的主要原因。此外,教学方法与教材的局限导致了学一句、译一句的机械学习法,教师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有些学生虽倒背如流,但不知所云。背诵课文的作用不能否定,但只能是语言学习的辅助方法,不能成为主流的教学方法。在广西乃至中国学习越南语的环境受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越南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其它教学方法并运用在实践中,包括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创造语言环境。
  三、利用越南语交际背景创造语言环境
  能有机会到语言对象国学习深造对学习者来说是再幸运不过的事情。如果没有机会出国,充分利用国内的学习环境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此时,教师的导向、资料查找、语言环境创造等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问答语境下的交际背景和特点
  首先,背景支配着问答双方。问答活动在直接的交际背景下才能实现,包括提问方、回答方同时存在才能在回答方听到问句后做出相应的回答。问句被视作答句的语言环境。具体地说,问句本身设置了一个问答双方都知道的交际背景。交际背景包含很多假设前提以便于回答方依据前提做出回答。
  A:你吃饭了吗?
  B:我还没吃,一会我再去吃。
  在上述问答中,提问方和回答方都把自身设定在“现在是吃饭点”的交际背景中,交际双方认识已久的关系。换句话说,正因为交际背景(时间和人物关系)支配着这个问答话题的实现。由此可见,为外语教材编写会话时,编者要认识交际背景的重要作用。在编写会话前,要为描述话语作铺垫,说明会话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等,帮助学习者理解会话内容。
  其次,交际背景决定问答双方的话题意义。作为产生且支配问答双方话题内容的交际背景是交际的基础。然而,实际交际非常复杂。此时,交际背景对交际双方话题内容的确定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例句是抱怨的语气:
  A:Sao tr?i n?ng th? kh?ng bi?t?(为什么天气这么热啊?)
  B:?, h?m nay n?ng th?t. (嗯,今天真的太热了!)
  上句中,从交际背景推测,问句并不是问原因(sao 常用于问原因),而是表达对“天热”的抱怨,答句表达同意。问答双方都把自身设定在“天热”这一情境中并有同感。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类会话,学习者要了解越南人的思维和交际方式,这对学习者而言绝对是个挑战。
  第三,交际背景(语境)提前告知会话的事态发展。这是保障问答双方会话连贯性的基础。通过研究问-答的结构得知,答句的内容受限于时间、交际态度等,比问句更丰富。因交际目的不同,一个问句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答句。
  A: Ch? ?n c?m ch?a? (你吃饭了吗?)
  B: (1) Ch? ?n r?i. (我吃过了。)
  (2) M?y gi? r?i mà còn h?i nh? v?y? (几点了还这么问。)
  第一种答句与问句相对应,是典型的问什么答什么的问答句。对于第二种答句,“现在不是饭点,已经很晚了”来表现答句风格,由此看出上面的问句与实际交际会话的时间不相符。情境引出下一个新的互动,这时答句就具有结束上一个互动问句的作用,并引出下一个互动内容的出现。
  实际上,这种问-答互动形式很普遍,然而,由于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在用越南语交际时,外国人对会话内容的理解会有不小的困难。因此,交际语境是判断交际背景、保证互动顺畅进行的重要基础。
  (二)在所在国创造语言环境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现有的语言环境来营造越南语语言环境。具体做法有:
  1.增强学生对现有越南语环境的了解和认识,通过网页、书报等资源来加强练习和运用越南语。
  2. 要求学生关注并搜集越南语新闻、图片、广告、活动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介绍所搜集的材料,培养学生用越南语观察生活和思考的习惯。
  3. 要求学生抄录公共场所汉语版的口号、广告词,指导学生将其翻译成越南语。
  教师应采用交际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种技能集中到听和说,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教师要努力创造“随时随地”与学生用越南语交流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用越南语交流,组织课堂活动,两人对话、小组活动、个人演讲、角色扮演等。课外作业形式多样,不局限于语法和写作,还应有主题口语训练。教师使用直观的教具来解释词语和语法现象,最大限度地使用通信技术来设计教学内容,如下载电影、图片等,用PPT展示使课堂更生动、更具实践性。
  在学习越南文化时,如风俗习惯、历史事件、小说、诗歌等内容之后,教师要求学生陈述观点。例如,介绍九龙江平原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水上市场”,介绍在船上贩卖水果,即用竹竿把水果挂起来做广告招揽顾客,教师可给学生看视频,设计与视频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或开放式讨论:“你觉得这样的广告怎么样?”;“如果在船上贩卖胡椒、咖啡,你会怎么做?”;“请你构思一个比视频中更好的广告。”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文化现象印象更深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通过这些方法,教师给学生制造适当的压力来锻炼学生随时、随地运用越南语交际的意识,学生不会觉得课堂乏味。
  四、结语
  语言学理论对语言环境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性對第二外语学习者所造成的影响做出了解释。“在其它语言环境中没有任何一个词有明确的意思”,因此,从事第二外语教学的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最大程度地弄清楚社交情境中的词语内涵。教外国人学越南语的教师应该有一个更高的使命,即“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努力营造一种纯净的越南语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Edward Sapir, Language and Environment,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 14. No. 2 (Apr-Jun., 1912), pp. 226-242.
  [2]Heidi C. Dulay, Marina K. Burt, Srephen D. Krashen, Language tw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3]Jeffrey Gil, China’ English language Environmen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Vol.1, No.1, June – 2008
  [4] Zhang Zong Fu, Yu yan huan jing yu di er yu yan huo de (M?i tr??ng ng?n ng? và th? ??c ng?n ng? th? hai)–K? y?u H?i th?o “Gi?ng d?y ti?ng Hán trên th? gi?i” 1999 – l?n th? 49.
  作者简介:阮金燕,女,讲师,越南河内国家大学越南语与越南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越南语教学、二语习得。
其他文献
摘要: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最高境界,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营造理想中的精神乐园,与自然抗争,与宗教抗争,与统治阶级抗争,不管条件多么艰苦,艺术创新之火一直不曾熄灭,艺术家正是从这一不竭的源泉中不断汲取力量、灵感,来进行美的创造。艺术从本质上不能与社会生活、人类情感生活脱离,而现代艺术表现出的模糊性和纯粹反叛性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这一原则。文章在阐述现代艺术与抽象艺术本质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现代
期刊
摘要:《海浪》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所写的,其一直是国内外文化爱好者以及研究学者经常讨论的文学作品,作品在人物形象设定以及情感表达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每个人物的个性都非常鲜明,《海浪》中表现出来的英语文学艺术特色促进了国外文学艺术的研究发展。对《海浪》的艺术手段进行透彻地剖析不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同时还可以让读者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本文就主要以《海浪》为例来分析英
期刊
摘要:光是能量传播的一种方式,其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光不仅是世界万物得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也是建筑空间设计的灵魂,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低碳环保观念的出现,光也成为了室内设计中常用的一种空间表达方式。  关键词:光的语言;室内空间;光环境;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间的竞争不断加大,设计师们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就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设计方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质量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作为信息资源共享热点之一的视频资源,日益受到读者的青睐,因此,如何有效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视频资源服务,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一个热点话题。运用录播系统,可以有效地将图书馆优秀的讲座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并通过网络技术,让更多的读者共享这些优秀的资源,实现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再
期刊
摘要: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大量问题。在实际了解镇安县A幼儿园中留守儿童的情况后,我们基于自身专业能力针对其情况自制了绘本,并多次下园进行了教学活动。现对我们在活动中发现的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改善情况进行反思。  关键词:自制绘本;大班;留守儿童;人际交往  一、研究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
期刊
摘要:同性恋者是被社会置于边缘化的弱势群体,这一现象在同性恋题材作品中经常得到表现。我们可以从叙事学的角度去发掘其中所隐含的意义或者相互关系,更多地了解同性恋者以及同性恋现象。本文主要从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两个方面,以《蓝宇》《蓝调石墙T》《断背山》为例来分析同性恋题材作品在叙事模式上的特点,以达到呼吁大众给同性恋者更多的理解和认可的目的。  关键词:同性恋;叙事模式;叙述视角;叙述结构  男、女结
期刊
摘要:藏传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世界文明中脱颖而出。藏传佛教中的法器作为一种媒介不光起到弘扬佛法的作用,更是集中表现了藏传佛教的艺术特点。西藏博物馆里墙上贴着一张影印的大威德金刚的介绍图,图中心是一尊三十四臂大威德金刚的唐卡,周围用箭头标明了大威德金刚穿戴、手持的物品以及法器的名称与简介。此图给了笔者强烈的研究欲望,笔者想以大威德金刚为例分析藏传佛教唐卡中的佛教法器。基于前期在西藏地区众多寺
期刊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使家庭和睦、使社会和谐。在中国,“孝”不仅仅体现在对老人生前的奉养、关爱、尊重,也体现在对老人逝世后的丧葬仪式中。本文笔者将以自身所在家乡湖北通城县为例,谈孝文化在湖北通城丧葬习俗中的体现。  关键词:通城;丧葬习俗;孝文化  引言:古人讲究“入土为安”,讲究“披麻戴孝”,丧葬习俗和孝文化都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开始就有机结合在一起。古人认为“送
期刊
摘要:翻译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四个概念术语,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界定各术语的概念范畴,厘清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文章对这四个概念的定义、特性和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以期能促进翻译理论研究中术语使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关键词:翻译原则;策略;方法;技巧;关系  一、引言  概念是一门学科的基础。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是翻译学科中几个普遍提及的概念,是分
期刊
摘要:地方党史文献资料在编著过程中要注重政治性、政策性、学术性的统一。文章基于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梳理了新出地方党史文献中常见的三类文字误例,即:常见同音、形近字之间易相混淆;用词立场或定位不准,存在被误解的可能性;个别历史事件,表述线索模糊不清或含糊其辞。此类错误影响此类著作的严肃性,值得同行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党史文献;文字误例;重庆长寿;革命遗址;国家标准  清末张之洞云:“读书不知要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