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是学习的最基本要素,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与作文的能力。只有切实以阅读为基础,才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作者结合自身执教经验,提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办法与步骤:一是培养阅读兴趣;二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选取读物与扩大阅读范围。
关键词: 小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范围
语文教学一切以阅读为基础,只有学生有了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从书本中汲取知识与能量,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但是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阅读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阅读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只有激发阅读的兴趣,才能促使学生以轻松的态度对待阅读;也只有激发阅读的兴趣,才能为学生奠定语文学习最坚实的基础。按照笔者的经验,在幼时便对阅读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一般对语文学习更加主动,而且能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心情,从而提高自我学习效率。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美文激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非常多的好文与美文。如《桂林山水》《趵突泉》等文章,在教师教学时,通过看挂图、播放幻灯片等途径,把学生引至文中的美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增强美文的画面感和立体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朗读生趣。朗读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如教《望天门山》一诗时,我让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当学生朗读时,他们的精神是集中的,当精神集中时,他们更能从朗读内容中体会到诗词的画面感和立体感,并提高联想能力,他们可以想象一叶扁舟驶过万重山的画面,等等。由此更可提高他们的赏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竞争促趣。每个人都想做强者,笔者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当笔者在课堂上开展阅读竞赛时,学生“力争第一”的意识会被激发出来,当笔者让学生比赛谁先看完一篇文章,回答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问题时,全班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便集中了注意力,全神贯注地看文章。当然,不仅仅是比赛阅读文章,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听力比赛等一系列比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心态和各方面能力。
4.疑问激趣。疑问也是很好的老师,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适当引导,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与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画》这一诗词时,可以先念出诗文,然后问学生:“为何近听会水无声呢?”“除了画以外还有其他的事物能做到么?”这样,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能理解文章,还能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反复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反复实践,习惯成自然。笔者小时候读书时,为了能让自己更好地融入书本,会做到以下几点:用眼看,用笔触,用嘴念,用心记。其中,用笔触是拿着笔用笔尖指着自己阅读的内容。有研究表明,如果在你阅读时,用笔尖指着自己的阅读内容,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到笔尖所指的内容上,不仅如此,阅读时拿着笔还能顺手记录下文中的好词好句,积累文辞。用嘴念,顾名思义,就是看书时把内容念出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更有代入感。因此,笔者把这些经验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应用于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许多学生后来告诉我,由于我说的“眼到,笔到,口到,心到”这几点,他们能更好地静下心来阅读,这让笔者非常欣慰。除此之外,默读也是很好的阅读技巧。许多学生在阅读时,习惯发出每个词的读音,有的学生虽没有读出声,但内心还是在自言自语、一词一句有意识地读,严重影响阅读速度的提高。这就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把注意力只停留在文字符号上,避免嘴唇的嚅动或低声朗读,以免分散注意力,减慢阅读速度。正确默读,其速度可以比出声读快三倍左右。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
比如学习古诗文,让学生大声地朗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深化对古诗文的理解,并且能增强学生对诗词的代入感。比如学习《三味书屋》时,就要着重培养学生多空间换位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时有身临其境之感,是阅读的一大乐趣。学习《倔强的小红军》就着重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心态。这样循序渐进,积少成多,学生的阅读习惯就能得到反复实践,反复记忆,最后变成自身的习惯。
当然,我们还要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学习,让他们介绍自己阅读时的好习惯,介绍自己的做法,推荐自己看过的书。在全班树立榜样,营造竞争学习的氛围,以此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选取读物与扩大阅读范围
目前,课外读物内容繁多,良莠不齐,并非都适合小学生阅读,再加上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鉴别能力不强,因此,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内容。如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由于认知程度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可以选择插画版读物,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较有故事性的名著的插画版,这样不仅能让低年级学生接触和汲取经典里的知识,更能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而高年级的学生,随着认知程度的提高,可以推荐他们阅读四大名著的原著,也可以引导其观看一些较为有趣的外国名著,如《格列佛游记》《海底两万里》等。但最重要的是把握学生阅读的主方向,引导其养成阅读习惯的同时,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然,不仅仅是名著,为了扩大小学生的阅读范围,教师还应该引导其阅读一些报纸杂志,抑或是一些比较浅显的散文。比如笔者会推荐学生阅读《读者》《意林》等杂志,这些杂志传递正能量,而且阅读时间灵活,可以利用课间或睡前等小片段时间阅读,对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报纸,如此,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时事的阅读能力,深化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这对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新标准阅读训练[M].朝华出版社.
关键词: 小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范围
语文教学一切以阅读为基础,只有学生有了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从书本中汲取知识与能量,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但是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阅读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阅读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只有激发阅读的兴趣,才能促使学生以轻松的态度对待阅读;也只有激发阅读的兴趣,才能为学生奠定语文学习最坚实的基础。按照笔者的经验,在幼时便对阅读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一般对语文学习更加主动,而且能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心情,从而提高自我学习效率。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美文激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非常多的好文与美文。如《桂林山水》《趵突泉》等文章,在教师教学时,通过看挂图、播放幻灯片等途径,把学生引至文中的美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增强美文的画面感和立体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朗读生趣。朗读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如教《望天门山》一诗时,我让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当学生朗读时,他们的精神是集中的,当精神集中时,他们更能从朗读内容中体会到诗词的画面感和立体感,并提高联想能力,他们可以想象一叶扁舟驶过万重山的画面,等等。由此更可提高他们的赏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竞争促趣。每个人都想做强者,笔者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当笔者在课堂上开展阅读竞赛时,学生“力争第一”的意识会被激发出来,当笔者让学生比赛谁先看完一篇文章,回答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问题时,全班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便集中了注意力,全神贯注地看文章。当然,不仅仅是比赛阅读文章,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听力比赛等一系列比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心态和各方面能力。
4.疑问激趣。疑问也是很好的老师,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适当引导,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与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画》这一诗词时,可以先念出诗文,然后问学生:“为何近听会水无声呢?”“除了画以外还有其他的事物能做到么?”这样,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能理解文章,还能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反复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反复实践,习惯成自然。笔者小时候读书时,为了能让自己更好地融入书本,会做到以下几点:用眼看,用笔触,用嘴念,用心记。其中,用笔触是拿着笔用笔尖指着自己阅读的内容。有研究表明,如果在你阅读时,用笔尖指着自己的阅读内容,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到笔尖所指的内容上,不仅如此,阅读时拿着笔还能顺手记录下文中的好词好句,积累文辞。用嘴念,顾名思义,就是看书时把内容念出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更有代入感。因此,笔者把这些经验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应用于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许多学生后来告诉我,由于我说的“眼到,笔到,口到,心到”这几点,他们能更好地静下心来阅读,这让笔者非常欣慰。除此之外,默读也是很好的阅读技巧。许多学生在阅读时,习惯发出每个词的读音,有的学生虽没有读出声,但内心还是在自言自语、一词一句有意识地读,严重影响阅读速度的提高。这就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把注意力只停留在文字符号上,避免嘴唇的嚅动或低声朗读,以免分散注意力,减慢阅读速度。正确默读,其速度可以比出声读快三倍左右。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
比如学习古诗文,让学生大声地朗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深化对古诗文的理解,并且能增强学生对诗词的代入感。比如学习《三味书屋》时,就要着重培养学生多空间换位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时有身临其境之感,是阅读的一大乐趣。学习《倔强的小红军》就着重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心态。这样循序渐进,积少成多,学生的阅读习惯就能得到反复实践,反复记忆,最后变成自身的习惯。
当然,我们还要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学习,让他们介绍自己阅读时的好习惯,介绍自己的做法,推荐自己看过的书。在全班树立榜样,营造竞争学习的氛围,以此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选取读物与扩大阅读范围
目前,课外读物内容繁多,良莠不齐,并非都适合小学生阅读,再加上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鉴别能力不强,因此,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内容。如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由于认知程度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可以选择插画版读物,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较有故事性的名著的插画版,这样不仅能让低年级学生接触和汲取经典里的知识,更能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而高年级的学生,随着认知程度的提高,可以推荐他们阅读四大名著的原著,也可以引导其观看一些较为有趣的外国名著,如《格列佛游记》《海底两万里》等。但最重要的是把握学生阅读的主方向,引导其养成阅读习惯的同时,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然,不仅仅是名著,为了扩大小学生的阅读范围,教师还应该引导其阅读一些报纸杂志,抑或是一些比较浅显的散文。比如笔者会推荐学生阅读《读者》《意林》等杂志,这些杂志传递正能量,而且阅读时间灵活,可以利用课间或睡前等小片段时间阅读,对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报纸,如此,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时事的阅读能力,深化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这对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新标准阅读训练[M].朝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