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是学习的最基本要素,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与作文的能力。只有切实以阅读为基础,才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作者结合自身执教经验,提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办法与步骤:一是培养阅读兴趣;二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选取读物与扩大阅读范围。
  关键词: 小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范围
  语文教学一切以阅读为基础,只有学生有了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从书本中汲取知识与能量,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但是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阅读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阅读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只有激发阅读的兴趣,才能促使学生以轻松的态度对待阅读;也只有激发阅读的兴趣,才能为学生奠定语文学习最坚实的基础。按照笔者的经验,在幼时便对阅读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一般对语文学习更加主动,而且能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心情,从而提高自我学习效率。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美文激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非常多的好文与美文。如《桂林山水》《趵突泉》等文章,在教师教学时,通过看挂图、播放幻灯片等途径,把学生引至文中的美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增强美文的画面感和立体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朗读生趣。朗读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如教《望天门山》一诗时,我让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当学生朗读时,他们的精神是集中的,当精神集中时,他们更能从朗读内容中体会到诗词的画面感和立体感,并提高联想能力,他们可以想象一叶扁舟驶过万重山的画面,等等。由此更可提高他们的赏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竞争促趣。每个人都想做强者,笔者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当笔者在课堂上开展阅读竞赛时,学生“力争第一”的意识会被激发出来,当笔者让学生比赛谁先看完一篇文章,回答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问题时,全班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便集中了注意力,全神贯注地看文章。当然,不仅仅是比赛阅读文章,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听力比赛等一系列比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心态和各方面能力。
  4.疑问激趣。疑问也是很好的老师,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适当引导,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与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画》这一诗词时,可以先念出诗文,然后问学生:“为何近听会水无声呢?”“除了画以外还有其他的事物能做到么?”这样,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能理解文章,还能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反复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反复实践,习惯成自然。笔者小时候读书时,为了能让自己更好地融入书本,会做到以下几点:用眼看,用笔触,用嘴念,用心记。其中,用笔触是拿着笔用笔尖指着自己阅读的内容。有研究表明,如果在你阅读时,用笔尖指着自己的阅读内容,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到笔尖所指的内容上,不仅如此,阅读时拿着笔还能顺手记录下文中的好词好句,积累文辞。用嘴念,顾名思义,就是看书时把内容念出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更有代入感。因此,笔者把这些经验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应用于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许多学生后来告诉我,由于我说的“眼到,笔到,口到,心到”这几点,他们能更好地静下心来阅读,这让笔者非常欣慰。除此之外,默读也是很好的阅读技巧。许多学生在阅读时,习惯发出每个词的读音,有的学生虽没有读出声,但内心还是在自言自语、一词一句有意识地读,严重影响阅读速度的提高。这就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把注意力只停留在文字符号上,避免嘴唇的嚅动或低声朗读,以免分散注意力,减慢阅读速度。正确默读,其速度可以比出声读快三倍左右。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
  比如学习古诗文,让学生大声地朗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深化对古诗文的理解,并且能增强学生对诗词的代入感。比如学习《三味书屋》时,就要着重培养学生多空间换位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时有身临其境之感,是阅读的一大乐趣。学习《倔强的小红军》就着重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心态。这样循序渐进,积少成多,学生的阅读习惯就能得到反复实践,反复记忆,最后变成自身的习惯。
  当然,我们还要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学习,让他们介绍自己阅读时的好习惯,介绍自己的做法,推荐自己看过的书。在全班树立榜样,营造竞争学习的氛围,以此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选取读物与扩大阅读范围
  目前,课外读物内容繁多,良莠不齐,并非都适合小学生阅读,再加上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鉴别能力不强,因此,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内容。如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由于认知程度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可以选择插画版读物,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较有故事性的名著的插画版,这样不仅能让低年级学生接触和汲取经典里的知识,更能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而高年级的学生,随着认知程度的提高,可以推荐他们阅读四大名著的原著,也可以引导其观看一些较为有趣的外国名著,如《格列佛游记》《海底两万里》等。但最重要的是把握学生阅读的主方向,引导其养成阅读习惯的同时,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然,不仅仅是名著,为了扩大小学生的阅读范围,教师还应该引导其阅读一些报纸杂志,抑或是一些比较浅显的散文。比如笔者会推荐学生阅读《读者》《意林》等杂志,这些杂志传递正能量,而且阅读时间灵活,可以利用课间或睡前等小片段时间阅读,对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报纸,如此,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时事的阅读能力,深化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这对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新标准阅读训练[M].朝华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堂教学应顺应时代要求,从人的建设和发展的高度自我定位。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者从人发展的角度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生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三个方面构建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发展性,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师生关系 生生关系 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尽管也有表象运动和抽象思维,但绝离不开情感活动,而且情感活动往往对作品成败至关重要。翻开语文教材,我们无不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人民、大自然、亲朋好友、志同道合者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痴迷这片土地,是什么支撑他们度过40天的严寒和寂寞,那里是人类的天堂还是人类的禁区……每每听到这激起我内心亢奋的解说词,总能让我想起魂牵梦绕的可可西里,一个让我又爱又恨的地方。    可可西里,平均海拔5300米,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是世界第三大、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被称为“世界第三极”。2006年和2007年我作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摄像师,有幸两次随中国科学院可可西里科考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有效的概念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师生在有限的课堂内,取得较大的效益。其效益对学生的成长、祖国及世界的未来是安全的。简单地说有三性:时限性、收益性、安全性。在宝贵的课时内,没有明显的收益不算有效,即使有点收益,但对人类是不安全的因素,也不算教学有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使学生“能听会读,能说会写”。当然,“能会”,要得体,要符合正确的思想、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口语交际能力,整合了听与说,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只有语言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活的生灵”,可以说,新课标的颁布着眼于这一点,并着力于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教学过程必然伴随交流过程,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教材、媒体的交流。就语文课而言,此种交流水平的提高正是它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课堂交流,要变单极为多极,从“单口”到“多口”,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交
散文是一种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阅读散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散文,通过对散文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感受作品的文情并茂,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与心灵的洗礼。  一、指导学生欣赏,体会散文的情感美  散文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字里行间无不散发着作者的情感。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作者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