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24日—12月2日,我随市教科所组织的课改考查团,考察了江苏省常州中学,田家炳高级中学,无锡天一中学、辅仁中学等学校。考察后,结合我校的情况,形成了点滴体会,现与大家交流。
一、四校的教育理念及特色
1.常州高级中学。常中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了4万多毕业生,其中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瞿秋白、张太雷、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0多人,部省级领导、人民解放军将领10多人,专家、教授、学者不胜枚举。多年来该校以“存诚、能贱”为校训,秉承“让学生满意 让家长放心” 的办学宗旨,形成了“民主、科学、开放、多元”的文化特色。该校课程设置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动方式,全员共建,从而形成学校课程的教育活力。他们认为课程是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学上,该校关注两个问题:课堂上高思维水平的保持——解释、探索。以“为了学生,让我们并肩而行”的理念,引导师生共同实现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该校今年二本上线率达99%,一本上线率达81%。在高升学率的背后是学校追求的“对生命负责,提升生命质量”教育价值观。
2.常州田家炳中学。该校是第一个广东以外的田家炳中学。在教师培养上建立了“书海探航,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课题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课程实施强调“开足、开齐、上好”。学生发展理念为:满足于学生自自主的成才愿望。着眼于“自强不息、己立立人、诚于做人、恒于做事”的优秀公民的学生培养。该校生源质量中等偏下,但他们强调学生课余时间的管理引导,创造了“中进优出,高进优出”的“田中现象”。
3.无锡辅仁中学。该校创建于1918年,培养了钱钟书、许智宏等人及12名院士。辅仁高中的特色是依托学校的特色文化支撑,积极培植体现学校传统和历史特点的文化特色项目。课程特色是:开设课程超市,开发校本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躬行重于为学,无品便无文章,做有学问的人”引领老师的发展;倡导“让价值观回归细节和生活”。课堂上注重以学定教,追求有高度的教育,触摸有灵魂的教育,打造有特色的教育,注重有实效的教育。他们认为学生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注重以学校的传统文化熏陶学生。要求学生上好一堂校史课,读好一本校友录,寻觅一位校友的足迹。该校招录的学生100%由行政部门统一分配,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故而追求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4.无锡天一中学。“ 天一”之名源于易经“天一生水”,寓意国家人才绵延不息育就。校园的“诚”字巨石,标志着该校育人首重人品。天一中学坚守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的育人理念,努力“让每个学子在天一校园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子的个性和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校在超常教育、国际教育、科技教育等方面形成了特色。提出了“基础+特长”的教师培养目标,并致力于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超级文化场。
二、考察活动的感悟和启示
1.理念鲜明,与时俱进。江苏各校,人杰地灵,均有着馨远、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秀的育人传统。各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鲜明的育人理念,并能以之作为教育教学的“纲领”,能依托自身的优势,因校制宜,实施课改。
2.课程开发,因校制宜。各校均能根据自身生源素质,文化特色和传统优势,合理开发校本课程,聚合形成学生发展不竭的动力。如天一中学的超常教育,科技教育,文化场建设;田中的公民教育;辅仁的大众教育;常中的互动式课程模式等。
3.教师成长,科学引领。对于教师的成长,各校首先强调以制度来保障,对教师进行规范要求,然后追求教师的自觉自律,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一个人的境界是由视野决定的。各校均注重引领老师通过读书加强修养,指导老师有生活的目标,工作的理想。正如著名作家刘墉所说:“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可以使你总有一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4.学生发展,因材施教。江苏各校的生源多是行政部门统一分配产生,参差不齐(特别是田家炳中学,一样有大量的中等生)。各校首先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能抓住教育的本义,以“诚”为基础,从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做起,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每个学子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都像花儿一样绽放。这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本质。
天一中学沈茂德校长认为:“教育不是农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这就好像:“蘑菇不是选出来的,也不是种出来的,是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四所学校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均着力于“师生双向成才”的探索:即一方面要把学生培养成才,另一方面还要为教职工的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尽可能优越的条件,使他们在教学或服务的过程中同时提高。在学校的管理中,他们较大程度地改变了鉴别、分类、考核学生的管理哲学,明确提出“学校应该成为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放声歌唱的地方,努力成为在校生喜欢、毕业生怀念的乐园”的观点。学校教学逐渐走向“智慧+艺术”,学生管理出现了“满怀热情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发展,倾倾注全力培养出类拔萃的英才学生,千方百计发现和帮助特长学生”的新面貌。
总之,江苏各校的发展,充分挖掘了本校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本校的特色,形成了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出了让人艳羡的业绩。
通过考察,笔者认为:对于每所学校,只有因校制宜,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才能高质量的发展。
三、我校发展的不足与困惑
在德阳市甚至全省范围内有很多这样的高中被忽视:招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由于优生较少,只能就少数较好的学生办一二个实验班,其余的都到平行班学习,三年后,许多班连一个高考目标也完成不了,全校只有聊聊数十人能考上三本,这还包括补习学生!笔者所在的中江实验中学也属于这样的学校。
1.生源有量无质。近年来,中江实验中学每个年级B级以上的学生只能招到三百人左右,CD等级的学生却有近千人。虽然连续四年,升学人数都达到了300人左右,连续十年创造了“低入口,高出口”的好成绩,形成了一定的转化后进生的特色,但除掉补习生,应届生上三本每年仍没有超过200人。这将是我校近五年无法改变的生源状况。
2.师资结构失衡。“老中青”比例失衡,青年教师比例太大;男女比例失衡,女教师比例太大;成熟的骨干教师流失较为严重,青年教师亟待培养。这还是一所女教师过半、30岁以下青年教师近半的学校。而作为平行班的老师,工作没有希望,备课马虎,教学敷衍,放羊式管理较为突出。
四、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
通过对名校的考察,笔者认为既然改变不了生源现状,那就只有改变教师自己,进而改变管理,以求得学校和师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积极调研本校的校情、教情、学情,力求因校制宜,因材施教,让每一朵花都绽放,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学校管理。2.校本教研。3.教师成长。4.学生发展。
一、四校的教育理念及特色
1.常州高级中学。常中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了4万多毕业生,其中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瞿秋白、张太雷、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0多人,部省级领导、人民解放军将领10多人,专家、教授、学者不胜枚举。多年来该校以“存诚、能贱”为校训,秉承“让学生满意 让家长放心” 的办学宗旨,形成了“民主、科学、开放、多元”的文化特色。该校课程设置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动方式,全员共建,从而形成学校课程的教育活力。他们认为课程是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学上,该校关注两个问题:课堂上高思维水平的保持——解释、探索。以“为了学生,让我们并肩而行”的理念,引导师生共同实现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该校今年二本上线率达99%,一本上线率达81%。在高升学率的背后是学校追求的“对生命负责,提升生命质量”教育价值观。
2.常州田家炳中学。该校是第一个广东以外的田家炳中学。在教师培养上建立了“书海探航,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课题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课程实施强调“开足、开齐、上好”。学生发展理念为:满足于学生自自主的成才愿望。着眼于“自强不息、己立立人、诚于做人、恒于做事”的优秀公民的学生培养。该校生源质量中等偏下,但他们强调学生课余时间的管理引导,创造了“中进优出,高进优出”的“田中现象”。
3.无锡辅仁中学。该校创建于1918年,培养了钱钟书、许智宏等人及12名院士。辅仁高中的特色是依托学校的特色文化支撑,积极培植体现学校传统和历史特点的文化特色项目。课程特色是:开设课程超市,开发校本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躬行重于为学,无品便无文章,做有学问的人”引领老师的发展;倡导“让价值观回归细节和生活”。课堂上注重以学定教,追求有高度的教育,触摸有灵魂的教育,打造有特色的教育,注重有实效的教育。他们认为学生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注重以学校的传统文化熏陶学生。要求学生上好一堂校史课,读好一本校友录,寻觅一位校友的足迹。该校招录的学生100%由行政部门统一分配,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故而追求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4.无锡天一中学。“ 天一”之名源于易经“天一生水”,寓意国家人才绵延不息育就。校园的“诚”字巨石,标志着该校育人首重人品。天一中学坚守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的育人理念,努力“让每个学子在天一校园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子的个性和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校在超常教育、国际教育、科技教育等方面形成了特色。提出了“基础+特长”的教师培养目标,并致力于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超级文化场。
二、考察活动的感悟和启示
1.理念鲜明,与时俱进。江苏各校,人杰地灵,均有着馨远、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秀的育人传统。各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鲜明的育人理念,并能以之作为教育教学的“纲领”,能依托自身的优势,因校制宜,实施课改。
2.课程开发,因校制宜。各校均能根据自身生源素质,文化特色和传统优势,合理开发校本课程,聚合形成学生发展不竭的动力。如天一中学的超常教育,科技教育,文化场建设;田中的公民教育;辅仁的大众教育;常中的互动式课程模式等。
3.教师成长,科学引领。对于教师的成长,各校首先强调以制度来保障,对教师进行规范要求,然后追求教师的自觉自律,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一个人的境界是由视野决定的。各校均注重引领老师通过读书加强修养,指导老师有生活的目标,工作的理想。正如著名作家刘墉所说:“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可以使你总有一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4.学生发展,因材施教。江苏各校的生源多是行政部门统一分配产生,参差不齐(特别是田家炳中学,一样有大量的中等生)。各校首先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能抓住教育的本义,以“诚”为基础,从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做起,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每个学子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都像花儿一样绽放。这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本质。
天一中学沈茂德校长认为:“教育不是农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这就好像:“蘑菇不是选出来的,也不是种出来的,是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四所学校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均着力于“师生双向成才”的探索:即一方面要把学生培养成才,另一方面还要为教职工的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尽可能优越的条件,使他们在教学或服务的过程中同时提高。在学校的管理中,他们较大程度地改变了鉴别、分类、考核学生的管理哲学,明确提出“学校应该成为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放声歌唱的地方,努力成为在校生喜欢、毕业生怀念的乐园”的观点。学校教学逐渐走向“智慧+艺术”,学生管理出现了“满怀热情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发展,倾倾注全力培养出类拔萃的英才学生,千方百计发现和帮助特长学生”的新面貌。
总之,江苏各校的发展,充分挖掘了本校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本校的特色,形成了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出了让人艳羡的业绩。
通过考察,笔者认为:对于每所学校,只有因校制宜,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才能高质量的发展。
三、我校发展的不足与困惑
在德阳市甚至全省范围内有很多这样的高中被忽视:招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由于优生较少,只能就少数较好的学生办一二个实验班,其余的都到平行班学习,三年后,许多班连一个高考目标也完成不了,全校只有聊聊数十人能考上三本,这还包括补习学生!笔者所在的中江实验中学也属于这样的学校。
1.生源有量无质。近年来,中江实验中学每个年级B级以上的学生只能招到三百人左右,CD等级的学生却有近千人。虽然连续四年,升学人数都达到了300人左右,连续十年创造了“低入口,高出口”的好成绩,形成了一定的转化后进生的特色,但除掉补习生,应届生上三本每年仍没有超过200人。这将是我校近五年无法改变的生源状况。
2.师资结构失衡。“老中青”比例失衡,青年教师比例太大;男女比例失衡,女教师比例太大;成熟的骨干教师流失较为严重,青年教师亟待培养。这还是一所女教师过半、30岁以下青年教师近半的学校。而作为平行班的老师,工作没有希望,备课马虎,教学敷衍,放羊式管理较为突出。
四、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
通过对名校的考察,笔者认为既然改变不了生源现状,那就只有改变教师自己,进而改变管理,以求得学校和师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积极调研本校的校情、教情、学情,力求因校制宜,因材施教,让每一朵花都绽放,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学校管理。2.校本教研。3.教师成长。4.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