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新课标全面推广的教育背景下,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需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也是其数学综合能力水平持续提高的基础条件,且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问题解决中。故此,本文通过分析创新思维基本内涵,在指出当下学生数学学习忙点的基础上,从和谐课堂关系建立、教学情境的创设、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几个方面提出了高中阶段数学思维培养的策略,以便为今后高中数学工作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1、创新思维的基本内涵
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直觉、猜想、联想、推理等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即主体具有创新特质的因素内在整合所形成的层次较高的思维能力。个体的创新思维必须是包含以下几个特征:思维的主动性、规律性、发散性。创新思维的主动性指的是个体在自身的意识的驱使下,自发行动去完成某件任务。个体的主动性,包括主动付出的努力和实践都会对于思维创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丧失主动性思维的创造将很难有良好的结果。创新思维的规律性要求主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要立足于整体,做到思考并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连带着将这一系列的问题都结合在一起,找出事物共同的特征,并进行分析、整理、综合,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最终让思维方式得到创新。创新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在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中要将问题的相关要素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对问题的因果要素进行拓展并思考,抓住问题的本质,理解了本质内涵,就可以实现举一反三了。对 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发散式思考,将有利于思维的各方面有机结合。
2、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盲点
高中数学更像学生的思维健美操。数学的思辨与逻辑的严密都应当使人向往不已,乐此不倦。然而,现实中的高中数学却面临着任务多,时间紧,要求高与不断考试的压力,高中生学习数学好多是疲于应付,而真正以研究的目光来审视与创造性地学习的人却凤毛麟角。由此而出现的学习盲点就显露无疑了。
2.1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思考
高中数学具有理论性、抽象性强的特点,这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求学生多思考,多研究。这样就不会出现“怕学数学”的恐惧症了。然而,事实上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多动脑去思考。对于本单元(章)的知识网络该如何弄出来龙去脉;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能否以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学生自己能否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有无记载,能否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等。这些思考尤为重要。然而从教学时间上看,学生懒于这些方面的思考,导致学困生层出不穷。
2.2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高中数学离不开高考。而近年来高考数学考察考生的思维能力尤为突出。以立体 几何为例,高考中立体几何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兼顾逻辑思维能力。而解决立体几何的基本方法是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这种转化能力都是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必须掌握的东西。但是,通过对高中学生的观察,以及历次考试试卷的分析,不难发现高中立体几何部分考生失误普遍严重,得分率不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能力欠缺。
3、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3.1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关系,高效互动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教”与“学”依赖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创新思维的养成也必须在和谐的课堂教学关系的氛围下。其一,教师要正确认识“主体”和“主导”的辩证关系,将课堂还于学生,用平等交流的方式与学生 进行互动,进而鼓励学生思考,真实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宜过于严肃,要根据 学生思维疲劳的程度,阶段性地“讲笑话”,缓解学生压力。同时注意问题的难度梯度,避免问题过难,导致学生信心丧失,这也不符合创新思维的生成规律。对于公式和理论的讲解,教师要以一个分享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探讨。其二,和谐的课堂关系不仅体现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也要调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具体来说,教师要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差距梯度,组织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在课堂上,通过数学知识竞赛,引导小组间的相互竞争,通过展示自己遇到的难题以及解决方案,增强学生的收获感、成就感。
3.2设置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曾有人说过:“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那么同样也可以这样认为: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潜能的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 思维的潜能时,教师可以有效地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全面挖掘培养自身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点斜式直线方程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直线方程视为一个“家族”,引导学生在辨认其中各位成员的基础上,提出点斜式直线方程的表达式,并让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知识,考虑其斜率、斜率数值范围,同时进一步提出当斜率给定一个固定数值的时候,方程会发生的情况,为学生营造一个故事、问题相互交融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全面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问题的答案,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
3.3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
之前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知识的行为,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只有学生持续提出问题并独立思考,其创新思维才能逐渐发展提升。由此不难看出,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出于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考虑,必然在遭遇问题的时候会及时提出,能够在逐步培养形成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圆与圆位置关系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之视为一个教学任务,让学生自行组织探讨。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考虑圆的半径和两圆位置距离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
4、总结
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是整个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教师需要在明确创新思维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当前学生学习的盲点,从任务驱动教学落实、和谐课堂关系建设、教学情境的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倩.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2):71-72.
[2]王庆芳.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高考,2021(03):107-108.
[3]王萍.高中數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J].高中数理化,2020(S1):31.
(作者单位:湖南永州道县敦颐学校高中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1、创新思维的基本内涵
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直觉、猜想、联想、推理等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即主体具有创新特质的因素内在整合所形成的层次较高的思维能力。个体的创新思维必须是包含以下几个特征:思维的主动性、规律性、发散性。创新思维的主动性指的是个体在自身的意识的驱使下,自发行动去完成某件任务。个体的主动性,包括主动付出的努力和实践都会对于思维创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丧失主动性思维的创造将很难有良好的结果。创新思维的规律性要求主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要立足于整体,做到思考并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连带着将这一系列的问题都结合在一起,找出事物共同的特征,并进行分析、整理、综合,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最终让思维方式得到创新。创新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在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中要将问题的相关要素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对问题的因果要素进行拓展并思考,抓住问题的本质,理解了本质内涵,就可以实现举一反三了。对 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发散式思考,将有利于思维的各方面有机结合。
2、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盲点
高中数学更像学生的思维健美操。数学的思辨与逻辑的严密都应当使人向往不已,乐此不倦。然而,现实中的高中数学却面临着任务多,时间紧,要求高与不断考试的压力,高中生学习数学好多是疲于应付,而真正以研究的目光来审视与创造性地学习的人却凤毛麟角。由此而出现的学习盲点就显露无疑了。
2.1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思考
高中数学具有理论性、抽象性强的特点,这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求学生多思考,多研究。这样就不会出现“怕学数学”的恐惧症了。然而,事实上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多动脑去思考。对于本单元(章)的知识网络该如何弄出来龙去脉;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能否以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学生自己能否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有无记载,能否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等。这些思考尤为重要。然而从教学时间上看,学生懒于这些方面的思考,导致学困生层出不穷。
2.2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高中数学离不开高考。而近年来高考数学考察考生的思维能力尤为突出。以立体 几何为例,高考中立体几何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兼顾逻辑思维能力。而解决立体几何的基本方法是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这种转化能力都是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必须掌握的东西。但是,通过对高中学生的观察,以及历次考试试卷的分析,不难发现高中立体几何部分考生失误普遍严重,得分率不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能力欠缺。
3、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3.1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关系,高效互动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教”与“学”依赖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创新思维的养成也必须在和谐的课堂教学关系的氛围下。其一,教师要正确认识“主体”和“主导”的辩证关系,将课堂还于学生,用平等交流的方式与学生 进行互动,进而鼓励学生思考,真实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宜过于严肃,要根据 学生思维疲劳的程度,阶段性地“讲笑话”,缓解学生压力。同时注意问题的难度梯度,避免问题过难,导致学生信心丧失,这也不符合创新思维的生成规律。对于公式和理论的讲解,教师要以一个分享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探讨。其二,和谐的课堂关系不仅体现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也要调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具体来说,教师要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差距梯度,组织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在课堂上,通过数学知识竞赛,引导小组间的相互竞争,通过展示自己遇到的难题以及解决方案,增强学生的收获感、成就感。
3.2设置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曾有人说过:“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那么同样也可以这样认为: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潜能的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 思维的潜能时,教师可以有效地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全面挖掘培养自身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点斜式直线方程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直线方程视为一个“家族”,引导学生在辨认其中各位成员的基础上,提出点斜式直线方程的表达式,并让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知识,考虑其斜率、斜率数值范围,同时进一步提出当斜率给定一个固定数值的时候,方程会发生的情况,为学生营造一个故事、问题相互交融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全面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问题的答案,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
3.3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
之前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知识的行为,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只有学生持续提出问题并独立思考,其创新思维才能逐渐发展提升。由此不难看出,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出于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考虑,必然在遭遇问题的时候会及时提出,能够在逐步培养形成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圆与圆位置关系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之视为一个教学任务,让学生自行组织探讨。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考虑圆的半径和两圆位置距离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
4、总结
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是整个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教师需要在明确创新思维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当前学生学习的盲点,从任务驱动教学落实、和谐课堂关系建设、教学情境的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倩.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2):71-72.
[2]王庆芳.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高考,2021(03):107-108.
[3]王萍.高中數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J].高中数理化,2020(S1):31.
(作者单位:湖南永州道县敦颐学校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