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不怕丢脸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ys75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挤上火车,倚窗而坐。父亲埋头闭目,但是他依然能感到别人的目光盯着他。父亲将脸朝向窗外,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父亲感到的依然是别人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别人看父亲,只因为他反穿着衣服。父亲知道反穿衣服丢脸,但是他只能这么做。
  父亲对面的男人一直看着他。男人十分奇怪,他想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呢?为什么要反穿衣服呢?男人掏出烟,递一支给父亲。父亲不接,父亲说他不抽烟。男人的烟,不能随便抽。如果烟里有迷药,父亲就会被迷倒。父亲的裤袋里还有五百块钱,那是给儿子带去的生活费。
  男人见父亲不肯抽烟,便自己抽。男人吐着烟圈问父亲:“老人家,你是去省城吧?”父亲其实才40多岁,然而长年累月风吹日晒,累死累活,看上去有近60岁,的确挺老。父亲不说话,但他点了头。父亲知道,自己一说话,男人的话肯定特别多。男人三言两语,就可能套出他的话,引他上当受骗。男人说:“你不是去打工吧?是去看孩子,对吧?”
  男人说对了,父亲的确不是去打工,父亲没带行李,只带了20个煮熟的土鸡蛋去看儿子。儿子在省城读大学,快一年了,儿子却没回过一次家,父亲想儿子,母亲也想儿子,于是父亲便坐火车去看儿子。看儿子胖了还是瘦了,看儿子长高了没有,看儿子有什么困难没有。
  男人又说:“你怎么反穿衣服呢?”父亲看看男人,不说话。反穿衣服,是他的秘密,不能说。男人见父亲不说话,又说:“老人家,你告诉我吧,我很想知道。”父亲看看男人,男人不像是坏人,可是真要让他把秘密告诉男人,他还是说不出口。反穿衣服,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个秘密,儿子不知道,儿子的娘也不知道。知道这个秘密的人,这世上恐怕只有他自己。
  其实,父亲早就想有一个人分享他的秘密。男人的目光一直落在父亲脸上,看得出来,他的确很想知道这个秘密。父亲咬咬牙,终于说道:“反穿衣服,是为了正面穿衣服的时候,它是干干净净的,崭崭新新的。儿子在省城上大学,我去看他,不能让他丢脸,让他难堪!”
  男人一愣:“可是你现在反穿衣服,你会很丢脸,会很难堪……”“我丢脸不算什么,只要儿子不丢脸,他高兴就成!”父亲露出了笑容,他想到儿子不会因为他而丢脸,心里很快乐。父亲还告诉男人,儿子在县城上高中的时候,他就买了这件衣服,以前去县城看儿子,路上他也是这么反穿衣服,到了学校才正面穿。父亲翻出正面给男人看:“你看,快四年了,这衣服还新着呢!”
  衣服的确很新,因为父亲就只穿过几次,更因为每次穿的时候都是反穿的时候多。儿子读书很努力,小学时成绩优秀,初中时成绩优秀,高中时成绩也优秀,所以才考上了省城的重点大学。这是儿子的骄傲,这也是父亲的骄傲。所以,这一次,父亲不远千里去看儿子。去看儿子,当然不能委屈儿子,当然得穿新衣服。
  一路上,尽管男人还想跟父亲多说话,但父亲总是不理不睬。父亲不想多说话,因为他在想儿子的事,他还想见到儿子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终于,父亲到了省城。父亲转了两次车,终于来到儿子的大学。父亲将反穿的衣服脱下来,翻了一面,正面穿上。然后,他给儿子打电话。很快,儿子就跑出来了。父亲看到儿子便冲他招招手。儿子近了,父亲发现,儿子胖了,儿子还高了,父亲打心里高兴。
  儿子看看父亲,脸色一沉,赶紧把他拉到一边,劈头就说:“爸,你怎么还穿这件衣服?这衣服都穿了好几年了!我读高中你穿这衣服来看我,现在我读大学你还穿这衣服来看我,你知道不知道,这是省城,穿这样的衣服很掉价,你让我很没面子……”父亲一时愣住了。他舍不得买贵的衣服,还不是为了省钱供儿子读书。为了供儿子读书,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没日没夜,累死累活。父亲没想到,因为这件衣服儿子会这么激动。
  “你知道吗?你父亲为了来看你,为了不让你丢脸,一路上,他反穿着衣服。他宁愿自己丢脸,也要把脸面留给你。可是你却还嫌这崭新的衣服掉价,埋怨你父亲,我看你才真丢人!”儿子和父亲都一愣。父亲一回头,看到了火车上的那个男人。父亲赶紧上前对男人说:“求求您,别说了!”父亲担心男人再说,儿子会很委屈,很伤心。父亲真后悔在火车上把秘密告诉了男人。不告诉男人,男人什么都不知道,也就不会责怪儿子。
  父亲将手里的袋子交给儿子,告诉他是煮熟的土鸡蛋,接着又从裤袋里掏出钱塞给儿子。父亲说:“孩子,我走了,你照顾好自己,有困难就给家里打电话!”父亲拍拍儿子的肩膀转身离去。看到了儿子,父亲就放心了,他不想再多待。多待,要是遇到儿子的同学和老师,儿子会尴尬。况且,他还要赶时间,他还得坐火车回家。晚了,就得吃饭,就得住宿,那会花不少钱。
  父亲走了一段路,急忙将衣服脱下来,翻了一面,他又将衣服反穿起来。儿子的眼泪啪地掉下来,他知道,父亲反穿衣服,只为在下一次来看他的时候,衣服还是崭崭新新的。为了不让他丢脸,父亲宁愿自己丢脸。
  选自《甘孜日报》
其他文献
春天的阳光,甜蜜而又丰满。那个明媚的早上,我漫步于苏格兰一条乡间小路上,眼前无边无际的原野,轰轰烈烈地开满了油菜花,非常张扬、非常疯狂。那沸腾着的艳黄色,笼罩在像蜜汁一般的阳光里,宛若一幅刚刚织成的锦缎,绚烂得近乎辉煌、华丽得近乎虚幻;我的一颗心啊,醺醺然地醉得不成样子。就在那铺天盖地的花海里,有个景象,让我目瞪口呆。我看到了群蝶畅饮花蜜。一只只斑斓的蝴蝶,伫立于花上,专心一致地吮吸花蕊里浓郁的蜜
牡丹心磨人的期末考试,学生煎熬老师也不舒服,不能看书判卷玩手机,不能坐着不能来回踱步,也不能原地伸胳膊拉腿做运动,太过沉闷乏累,欣赏下教室的装饰算是调整呼吸。大多教室挂了鼓励学习之类的印刷字画,“天道酬勤”“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雅致疏朗;一些班级张贴了各种卡通少年或花草树木图案,只要够着的地方处处飞着蝴蝶、落叶、花瓣,唯恐哪里露出空白,像狂风吹乱,墨迹泼洒,像他们急于放开手脚探索陌生的世界,或者
狼山已来过多次,所以没费什么力气便已登至山顶,然后悠闲地信步下山。很是奇怪,以前数次来狼山都是原路返回,今天误打误撞,竟顺着山后的石阶一路下来。同是狼山,山前山后所见景象却迥然相异。不必说迤逦回环的山路和疏落可数的游人,不必说笔直擎天的苍翠杉树和随意蜿蜒的林间小路,也不必说弯弯曲曲的溪流和散落草丛的鸟兽,单是那几乎密不透风的草色便让人惊叹。妻说,这里的草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草了。没人踩踏,没人锄刈
我家在陜北,住的是窑洞。陕北窑洞,黄土高原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正如说起北京,与四合院紧密地联系起来,说起山西,以乔家或者某家大院为荣。朴素而凝重的陕北窑洞是勤劳朴实的陕北人民的智慧结晶,人类以定居方式生活的一块活化石。走近陕北,在平川、沟壑,或高山、坡上,一院院,一孔孔,依山而建的窑洞像朴实憨厚的陕北汉子刚毅地矗立着,静静地守望着这块独天厚地的热土;又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眼睛,忽闪忽闪的。陕北窑洞,
不知道我們这一生究竟要讲多少句话?如果有一种电脑可以统计,像日行万步的人所带的计步器那样,我相信其结果必定是天文数字,其长,可以绕地球几周,其密,可以下大雨几场。情形当然因人而异。有人说话如参禅,能少说就少说,最好是不说,尽在不言之中。有人说话如嘶蝉,并不一定要说什么,只是无意识的口腔运动而已。说话,有时只是掀唇摇舌,有时是为了表情达意,有时,却也是一种艺术。许多人说话只是避免冷场,并不要表达什么
我看着窗外,惊异于深绿色的好像云团翻卷一样的树冠,周围飘浮的灰尘黄晕了天空,这是挨近村庄的一片白杨,或许是哪一位早晨写生的画家刚刚在画纸上酣墨淋漓,树冠还闪烁新鲜的影子。白杨为何如此姿态,似乎一夜之间拿出储存了一春和初夏的精神,抵御从昨天下午忽而至的沙尘么?故乡的山野,草木越来越盛,这样迷蒙的天气这些年已经越来越少了。站在风中,弥漫腥土的气味,好像炒焦了的玉米糊,风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那是一匹野马
路过柳浪闻莺的钱王祠,我想起吴越王钱镠给他回娘家的夫人写的一封书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翻阅历史,一代君主钱镠留名千古的不单是他铸就江山的功绩,还包含着一段柔情蜜意的爱情故事。吴越民众被他们君王的爱情深深地打动,就编成《陌上花》山歌,四处传唱。清代学者王士禛说:“‘陌上花开,可緩缓归矣’,二语艳称千古。”当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听到《陌上花》的山歌后,英雄相惜,便写了三首《陌上花》。仅九个字
小时候,总有一些人是那样的普通,但又是那样的神奇,比如七爷爷。七爷爷应该算是小城里妇孺皆知的人物,名谓老七,顾名思义,显然老爷爷在家排行第七。那时生活虽然很困窘,贫困的家庭里倒常常跑着好几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欣欣以向荣是寻常画面。七爷爷通常被小城及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称为神医,据说持有独门秘笈,专治婴幼儿感冒发烧、厌食呕吐,而且药到病除,所费不糜。他那种治法,据我妈说,我亲自领教过。七爷爷悬壶济世,场
“诗仙”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很难说,是因庐山的美景引发了诗人的天才灵感,还是诗人的传世之作使得庐山更加闻名天下。无论如何,李白与庐山确实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首上庐山开元十四年(726),李白经洞庭湖,顺长江而下,初次来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唐代的江州其实辖境不大,一共只有浔阳(附郭县)、彭泽、都昌三个县,全州居民2.
辛弃疾和朱熹的关系很好,这看上去有点匪夷所思。辛弃疾从二十一岁抗金随队伍南下以来,就是一个“着试手,补天裂”的志士形象,而朱熹,不过是一个道貌岸然的腐儒学究。这两个看上去南辕北辙的人怎么可能走得如此之近呢?说来,辛弃疾身上有很多复杂的或说是混合杂糅的气质。他身上传统的儒家思想虽然相比那些自幼浸淫于儒家文化中的南方知识分子要少得多,但这个所谓的“北来归正人”也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的天外来客。身份上的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