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景主持人的镜头语言运用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0tl81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镜头语言的运用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需要主持人在与镜头的交流中来表现自身的业务能力。只有通过镜头语言的充分表达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水平。一个运用镜头语言出彩的主持人,往往能让节目更加生动。
  【关键词】外景主持人 镜头语言运用 逻辑 表达能力
  一、 镜头语言运用的重要意义
  镜头语言的运用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需要主持人在与镜头的交流中来表现自身的业务能力。那么镜头语言到底是什么呢?所谓“镜头语言”,是指运用类似电影、电视的画面或画面组合的文字来表现事物的一种语言方式,是一种符号、工具和手段。
  《走近》是阿拉善盟广播电视台于2006年1月1日开播的一档15分钟的自采自编的周播人文纪录片节目。节目内容通过叙事的手法,深入挖掘本土人文精神内涵。其中《阿拉善人的故事》主题系列节目,更是以故事化的讲述,平民化的视角,贴近阿拉善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心路历程,体现阿拉善人的时代风貌。《走近》的外景主持人是串联节目的核心人物,如果不能找准自身和节目的定位,那么整档节目的内容就会很突兀,即使拥有再强大的后期包装团队,也无计可施。因此一个镜头语言能力强的外景主持人,会不断地为节目注入新鲜的活力和血液,让整个团队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二、外景主持人的镜头语言表达要素
  作为阿拉善盟广播电视台一档具有地方性特色的节目,其主持人的身份就是阿拉善媒体行业的代言人,他们往往代表着一个栏目、一个频道的风格。其学识、社会经验、睿智等职业素养对主持人来说至关重要。
  每个人所经历的事情和工作的经验有所不同,主持人的表达能力也就通常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语言特色。在一期关于阿拉善盟引进和发展文冠果产业的节目中,主持人走进果园亲自摘下文冠果对着镜头用调皮的语气和观众交流,“大家看我手中的这个果子一定很陌生,先不告诉大家它叫什么,我们先去看看它可以制作出哪些产品?”通过主持人充满活力的个性化表达调动起轻松的节目氛围,让观众有想要观看下去的欲望。《走近》的主持人一直参与节目的策划、录制和后期的制作,所以主持人在节目中有着清晰的思路并能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给观众。
  其中走访的一位大爷给节目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主持人和大爷聊天中,为了打开话匣子,主持人就尽可能多说多问,例如,“大爷,我看您家的这个小院子特别的干净整洁,而且看到您身子骨也硬朗,是您自己收拾的院子吗?”“以前没给咱们家里引进自来水管,您喝水都是自己打吗?”“跟过去生活条件相比,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大爷聊到最后告诉主持人“柳树沟嘎查是巴彦浩特地势最低的地方,因为地势低,每到天气不好的时候,尤其是下雨天,城镇的污水就会渗透到井水中,一连好多天都喝不上干净的水,生活条件很不好。”因此,和采访对象聊天时要用心交流、了解对象脾气、真诚赞赏、有耐心地去交流,才会挖出更多精彩的故事。录制结束,大爷追出院子给工作人员一人塞了一个苹果,虽然是很简单的一个举动,却让大家心生暖意。其实“亲和力”就是能够让别人感觉到亲切和放松的一种气质与魅力,是主持人人格魅力的体现。它是主持人在节目中所不经意间散发出的特殊品质。如何在众多电视节目中让自己的外景节目吸引人,靠的就是个人富有亲和力的交流方式。
  三、非语言符号是外景主持人所必备的
  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的分析,人际交往中传递的信息量,7%凭借语调,38%出自声音,55%来自表情。如果说“声音”指的主要是音节语言的话(其实还包括辅助语言),其他两项相加就占量的60%以上。语言是无法与表情、体态、环境、神态分离的,观众想要对主持内容的语言有所了解,就必须要借助这四者的辅助。因此,就算是在没有语言的环境下,电视观众仍然能够明白主持人在节目当中要向观众表达的意思。所以非语言符号是外景主持人所必备的,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就是主持人语言表达的辅助性工具。外景主持人能够稳重、大方地站在摄像机前向观众介绍身处的环境,这对我国的整体电视外景节目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所谓体态表现的语言就是肢体自然协调,切忌僵硬死板。每一个手势、眼神对镜头的暗示都能引导观众体验和感受到主持人所感受的内容。2015年春节期间,《走近》做了一期关于消防部队在过年期间的工作状态。当时正值午饭时间,走进食堂看到每一位消防人员都穿着厚重的消防战斗服在吃饭。节目组好奇地去询问后才得知,春节期间为了在有突发性火灾发生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到位,几乎一天在岗时间都是这样穿着30斤重的消防战斗服。主持人也好奇地尝试穿他们的战斗服,边穿边告诉观众自己穿着时的感受,以及对他们工作辛苦的感叹。之后又穿着这身服装参与到他们的工作生活中实地体验了一把。临走前,主持人脱下战斗服疲惫的神情和状态被摄像机镜头捕捉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2.服饰语言
  服饰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无声语言,是主持人对节目类型、节目风格及节目内容的一种昭示。在掌握有声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服饰语言,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尤其是外景主持人,他们的造型和服饰具有代表性,体现出节目的特征。如果符合节目和人物要求的特征,那么将会得到观众的赞赏。
  《走近》节目组经常下乡走访拍摄取景和外景主持,当采访对象多为普通群众时,主持人的服饰大多穿着朴素简单的户外服装,既容易与群众进行交流,又对主持人自身起到防晒保护的作用。在服装的色彩方面,《走近》外景主持人的讲究也很多,因为外景主持人为了尽可能贴近生活,是不会选择色彩亮度和纯度过高的服饰,例如大红、大绿以及反光的面料,通常主要以单色调为主。一般来说,男主持人服装不易有过多的颜色变化,以不超过3种颜色为好。女主持人常用的各种花型面料,色彩也不要过于堆砌,色彩过多,显得太浮艳、俗气。
  3.环境语言
  所谓环境语言就是指主持人在主持时,身处的一个周围状况。《走近》在每一期节目的录制中,在外景选取方面都下足了功夫,再华丽的文笔也不能与主持人现场所带来的直观感受相比。因此《走近》的外景主持人,在向观众讲述亲身感受的同时,也要学会选择能够代表当下情况的外景选择地。
  在《走近》第235期中,节目组就深入到种植肉苁蓉的沙地腹地去了解梭梭嫁接苁蓉的过程,通过沿途一路颠簸蜿蜒的沙地,主持人尽可能将自己的脚步融入到镜头当中,选择最能直接描述在大片沙地所种植梭梭林的壮观景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主持人会经常爬上山丘激动的告诉观众“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种植梭梭林的腹地,大家可以从我身后看到这大片的梭梭林......”这样的景观给人一种心生敬畏的感受,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景象。外景的环境语言也是《走近》节目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郭志英.浅谈电视镜头语言的表达[J].中国科教博览,2010 (11).
  [2]张允若.非语言符号和新闻采访——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EB/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461.
  (作者单位:阿拉善盟广播电视台)
  编辑:赵娜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微博在传播信息中营造拟态环境,并构建传者的媒介形象。本文选取2010-2018年的热门侗族博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图文浅阅读式的一般推广和微话题形成了主要的传播方式;侗族媒介形象以正面为主,媒体和社会精英是侗族信息的主要传播者;重大事件和特色文化是主要的传播内容;在传播过程中,隐喻、标志性话语是主要的语言策略。  【关键词】侗族 微博 建构 传播  2009年8月28日,微博正式上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从国际主流媒体纷纷开设中文版入手,从其最初的报纸、广播演变到如今的互联网平台传播过程,分析其传播特性与策略。  【关键词】国际主流媒体 中文版 对华传播 策略研究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广大的受众市场也成为国际媒体争夺话语权、开辟传媒市场的重要目标。国际主流媒体纷纷开设中文版这一举动,表明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也显示出了国际传播的某种趋向性。  一、国际
期刊
【内容提要】《时事新报》创办时间长达42年,横跨整个民国时期,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重面相。《时事新报》是民国新闻界和政坛关系最为密切的民间报纸,经历过从拥袁到反袁、从拥蒋到反蒋再到拥蒋等复杂变化。《时事新报》以编制著称,在报刊业务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经过二三年的努力,冲破劣势跃至上海报界第三。张竹平在接盘《时事新报》后,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欲将该报发展成为一份有影响的商业化大报。缺乏具有影响力
期刊
记者:媒体融合的前提、途径是什么?  黄楚新:媒体融合的前提是开放与合作。传媒融合转型,与新传播技术进行结合,需要并且也必定会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统媒体之间、媒体与互联网公司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传统纸媒与自身用户定位相符的互联网公司合作,有利于提升转型效率和成功几率,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是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  记者:去年是媒体融合元年,一年过去了,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黄楚新:
期刊
【内容提要】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公众重要的信息获取和分享渠道,在官方机构、专业人士和普通公众的集体推动下,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扮演了离场介入平台的角色。本研究以女子酒店遇袭事件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后发现,公众的离场介入行为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具有鲜明的议题聚合特征。在此背景下,社会化媒体正释放出公众的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双重功能,同样也强化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
期刊
【内容提要】新媒体为西藏民族文化传播带来了机遇。其拓宽了西藏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打破了传播的时空界限,为西藏文化传播赢得了更大的传播空间,有利于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与此同时,西藏民俗文化传播内容过度依赖传统媒体,新媒体优势未能凸显,加之,西藏民俗文化传播受制于专业传播团队匮乏、硬件技术滞后、传播互动性不强,导致传播效果弱化。依托西藏民俗文化资源,采写富有民族特色的原创稿件,加大民族文化传播人才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从传播内容、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3个方面,对2014年电视新闻传播活动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对重大主题、重大活动与重大事件的报道,是2014年电视新闻传播在内容方面的亮点,各级电视台秉持“新闻立台”为核心、“服务受众”为主导的传播理念,在传播方式上进一步创新,与新媒体全面融合,台网联动持续深化。  【关键词】电视新闻 报道 理念 融合  新闻是电视媒体的立台之本,报道新闻是电视媒体的
期刊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工具,自诞生以来,借助智能手机、iPod等载体,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使用人群越来越多,其媒体平台的功能逐渐显现并不断增强,尤其对热点新闻的传播、对舆论导向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日常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传播渠道、传播范围、传播时效3个方面,以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为例,分析微信对热点新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充分发挥微信对热点新闻传播的积极作用。
期刊
【内容提要】社交媒体以自身用户的个人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在跨界融合过程中凸显粉丝经济效应。本文针对社交媒体作为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现状,主要探析在社交媒体平台中,个人或集体该如何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粉丝,并且将“粉丝效应”影响力变现,实现“受众—粉丝—用户”的转变。  【关键词】 粉丝经济 社交媒体 电商  社交媒体作为社会化媒体中的核心媒体资源,是近些年人们发表意见的自由媒体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微博、
期刊
【内容提要】独立学院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出要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建设“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 新闻学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环境分析  (一)独立学院所处的教育环境  我国独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