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0月,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大厅竖起一座名为《美国喷泉》(Fons Americanus)的雕像时,创作者卡拉·沃克(Kara Walker)和展示这组作品的美术馆,可能都不会想到在半年之后,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在警察的膝下丧命所引发的抗议风暴,会导致美国近两百座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纪念碑和雕像被移走、拆除或者直接推翻。
这股抗议浪潮从美国席卷到欧洲,那些代表权力意志的历史雕像,成为了抗议者们攻击的目标,虽然关于种族问题与历史雕塑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但“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其争论的激烈程度和人们跟进的速度令人难以置信。”历史学家凯文·莱文(Kevin Levin)这样对《艺术新闻》说。
黑人女性艺术家卡拉·沃克受泰特现代美术馆委托创作的高达13米的《美国喷泉》,其初始灵感来自于伦敦白金汉宫前的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Victoria Memorial),这座建于1911年的纪念碑底部是维多利亚女王坐像、正义和真理天使的雕像,顶端是鎏金的胜利女神和两个侍从像,整个纪念碑汇聚于航海这个主题,在这个主题下,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所要彰显的是帝国的胜利,而在美国南方的卡拉·沃克在100年多后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看到的却是“奴隶贸易的野心、命运和悲剧”,她创作的《美国喷泉》这组雕塑的顶端,是一位胸部喷出水花的黑人女性,而在底座上,则是白人军官与绳索,《美国喷泉》里的“海洋”里是鲨鱼和在海上漂流和逃离的奴隶……以水为核心,她重新“发现非洲、美国和欧洲历史上内部联系”,100年前殖民者的胜利宣言与今天黑人的后代对于历史的“重塑”,在伦敦这同一座城市并置,是到了重新看待和书写历史的时刻了。而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当代文化殿堂角色的美术馆,正在创造并展现出新的历史叙事。
除了对于航海时代的另一种视角的表达之外,这位女性艺术家也曾经以黑白黑白剪影作品颠覆了曾经广为流行的小说《飘》(Gone with the Wind)和《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黑奴形象。
卡拉·沃克曾说,“我的作品像一座时光机,通过回到过去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方式,让我理解我在此时此刻的位置”,而策展人哈姆扎·沃克(Hamza Walker)则认为:“卡拉·沃克明白,具有历史的想象力是真正拥有历史的前提。”
重绘的“烈女”与“故事”的新编
对历史不同版本的表述,存在于卡拉·沃克带来的重述航海时代的当代纪念碑雕塑中,也存在于艺术家彭薇近期创作的“故事新编”中。
公元一世纪晚期、西汉的刘向以《列女传》把一百多名女子归入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和孽嬖等七个类型。自此,儒家开始宣示了对女性行为的训诫,《列女传》的故事在此之后也不断出现在历代据此绘制的手卷中,作为道德规范在宫闱闺阁中流传。
到了明代,吕坤于万历年间编辑而成的《闺范》一书,又从各方面搜集了贤女、贤妇、贤母的善行传记,以此作为道德典范,每则传记都有一幅配图。
“江南有一女子,父系狱,无兄弟供朝夕,女与嫂往省之。过高邮,其郡蚊盛,夜若轰雷,非帐中不能避。有男子招入帐者,嫂从之。女曰:‘男女别嫌,阿家为准,而可入也?’独宿草莽中。行数日,竟为蚊嘬而死。筋有露者。士人立祠祀之,世传为露筋庙。”
彭薇最初看到这则《闺范》中女性的守贞故事时,非常惊讶,这些“烈女”为什么宁死遵从严苛的道德规范,而她们的故事又是如何被作为摹本来训诫其他的女性?这样的女性“闺范”故事在今天又在施加着怎样的影响?
彭薇所绘的《故事新编》中烈女的形象萌生于《闺范》中这些插图,“这些两千年以来被类型化了的女性楷模,终于被从她们为忠孝节义而残损自身的上下文中抽出,被放大成为‘larger than life’的独立个体。她们的坚忍和献身终于不再具有那些令人发指的以身作则的意义,而是激发出艺术家对她们远远超过同情的崇敬和仰慕”,艺术史学家、策展人巫鸿写到。
彭薇将她们从书中的背景中剥离开来,每一个女性都占据着高达50米的巨幅长卷里,这些长卷“犷直的水墨造型增加了画像的质朴和力度”,甚至这些画中笔墨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彭薇通过这些造型找回了自己的烈女”,巫鸿认为这是彭薇创造的“纪念碑式的纸画”。
13米高的《美国喷泉》与50米高的《故事新编》都首次在2019年被展示出来,对于历史的颠覆性书写和刻画在此时出现并非偶然,在历史中被训诫的群体,在板结的现实出现松动之时,正在从边缘处走近中心,试图发出更大的属于自身的声音。
在现实的巨浪到来之前,艺术家们已敏感地捕捉到变化的征兆,并做出了表达。但如果仅仅是随新的浪潮席卷而过,艺术所做的表达不能影响到巨浪之下礁石的结构,能改变的也只是表面的形象。《美国喷泉》会在泰特现代美术馆撤展,维多利亚纪念碑仍然耸立在白金汉宫门口,《故事新编》会回到艺术家的工作室,而无数个不同版本的《闺范》仍在图书馆或者民间故事中流传,权力结构与历史叙述的改变是更为漫长的过程,现在仅仅是个体艺术家以自身的创作出发的开始。
这股抗议浪潮从美国席卷到欧洲,那些代表权力意志的历史雕像,成为了抗议者们攻击的目标,虽然关于种族问题与历史雕塑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但“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其争论的激烈程度和人们跟进的速度令人难以置信。”历史学家凯文·莱文(Kevin Levin)这样对《艺术新闻》说。
黑人女性艺术家卡拉·沃克受泰特现代美术馆委托创作的高达13米的《美国喷泉》,其初始灵感来自于伦敦白金汉宫前的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Victoria Memorial),这座建于1911年的纪念碑底部是维多利亚女王坐像、正义和真理天使的雕像,顶端是鎏金的胜利女神和两个侍从像,整个纪念碑汇聚于航海这个主题,在这个主题下,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所要彰显的是帝国的胜利,而在美国南方的卡拉·沃克在100年多后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看到的却是“奴隶贸易的野心、命运和悲剧”,她创作的《美国喷泉》这组雕塑的顶端,是一位胸部喷出水花的黑人女性,而在底座上,则是白人军官与绳索,《美国喷泉》里的“海洋”里是鲨鱼和在海上漂流和逃离的奴隶……以水为核心,她重新“发现非洲、美国和欧洲历史上内部联系”,100年前殖民者的胜利宣言与今天黑人的后代对于历史的“重塑”,在伦敦这同一座城市并置,是到了重新看待和书写历史的时刻了。而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当代文化殿堂角色的美术馆,正在创造并展现出新的历史叙事。
除了对于航海时代的另一种视角的表达之外,这位女性艺术家也曾经以黑白黑白剪影作品颠覆了曾经广为流行的小说《飘》(Gone with the Wind)和《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黑奴形象。
卡拉·沃克曾说,“我的作品像一座时光机,通过回到过去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方式,让我理解我在此时此刻的位置”,而策展人哈姆扎·沃克(Hamza Walker)则认为:“卡拉·沃克明白,具有历史的想象力是真正拥有历史的前提。”
重绘的“烈女”与“故事”的新编
对历史不同版本的表述,存在于卡拉·沃克带来的重述航海时代的当代纪念碑雕塑中,也存在于艺术家彭薇近期创作的“故事新编”中。
公元一世纪晚期、西汉的刘向以《列女传》把一百多名女子归入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和孽嬖等七个类型。自此,儒家开始宣示了对女性行为的训诫,《列女传》的故事在此之后也不断出现在历代据此绘制的手卷中,作为道德规范在宫闱闺阁中流传。
到了明代,吕坤于万历年间编辑而成的《闺范》一书,又从各方面搜集了贤女、贤妇、贤母的善行传记,以此作为道德典范,每则传记都有一幅配图。
“江南有一女子,父系狱,无兄弟供朝夕,女与嫂往省之。过高邮,其郡蚊盛,夜若轰雷,非帐中不能避。有男子招入帐者,嫂从之。女曰:‘男女别嫌,阿家为准,而可入也?’独宿草莽中。行数日,竟为蚊嘬而死。筋有露者。士人立祠祀之,世传为露筋庙。”
彭薇最初看到这则《闺范》中女性的守贞故事时,非常惊讶,这些“烈女”为什么宁死遵从严苛的道德规范,而她们的故事又是如何被作为摹本来训诫其他的女性?这样的女性“闺范”故事在今天又在施加着怎样的影响?
彭薇所绘的《故事新编》中烈女的形象萌生于《闺范》中这些插图,“这些两千年以来被类型化了的女性楷模,终于被从她们为忠孝节义而残损自身的上下文中抽出,被放大成为‘larger than life’的独立个体。她们的坚忍和献身终于不再具有那些令人发指的以身作则的意义,而是激发出艺术家对她们远远超过同情的崇敬和仰慕”,艺术史学家、策展人巫鸿写到。
彭薇将她们从书中的背景中剥离开来,每一个女性都占据着高达50米的巨幅长卷里,这些长卷“犷直的水墨造型增加了画像的质朴和力度”,甚至这些画中笔墨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彭薇通过这些造型找回了自己的烈女”,巫鸿认为这是彭薇创造的“纪念碑式的纸画”。
13米高的《美国喷泉》与50米高的《故事新编》都首次在2019年被展示出来,对于历史的颠覆性书写和刻画在此时出现并非偶然,在历史中被训诫的群体,在板结的现实出现松动之时,正在从边缘处走近中心,试图发出更大的属于自身的声音。
在现实的巨浪到来之前,艺术家们已敏感地捕捉到变化的征兆,并做出了表达。但如果仅仅是随新的浪潮席卷而过,艺术所做的表达不能影响到巨浪之下礁石的结构,能改变的也只是表面的形象。《美国喷泉》会在泰特现代美术馆撤展,维多利亚纪念碑仍然耸立在白金汉宫门口,《故事新编》会回到艺术家的工作室,而无数个不同版本的《闺范》仍在图书馆或者民间故事中流传,权力结构与历史叙述的改变是更为漫长的过程,现在仅仅是个体艺术家以自身的创作出发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