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视角中的黄泛区战争与生态

来源 :人民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0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南作为与其休戚相关的地区,见证并经历了黄河的福与难。1938年的花园口事件也许是世界史上最具环境破坏性的战争行为,它使得长期建设的水利系统陷入一片混乱,由此引发的洪水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结束后,对这一近代重大黄泛灾难的追析具有多重意义。
  《洪水与饥荒》一书从环境史角度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围绕“花园口决堤事件”和“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
  两大事件展开,论述了1938年国民党军队对黄河进行的战略性改道以及其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为了将军事与灾荒、战争与环境两个主题进行联系,穆盛博比附生命系统的新陈代谢引入“社会新陈代谢”和“能量流动”概念,突破了传统军事史、灾荒史、政治史的思维束缚,建构起“战争生态学”的框架,更好地厘清了在1938年至1950年河南黄泛区中环境、人类、军事的种种关联。
  《洪水与饥荒》全书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讲述1938年国民党军队的黄河毁堤行动和之后中日双方对此的控制和对策、水利工程的修筑,以及这些行为的地方影响;第二章讲述黄泛区难民的迁移、谋生策略、地方差异和在陕西的安置与土地开垦,以及这些行为的生态后果;第三章讲述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发生的多方面原因,以及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应对饥荒的办法即在粮食供应问题上的策略;第四章讲述了新黄河两岸国统区、日占区的堤防建设、维护及其生态成本,以及地方社会为之付出的代价;第五章讲述河南黄泛区“饥荒难民”的迁移及其社会、环境影响;最后两章讲述战争给黄泛区所带来的破坏程度以及战后农业生态恢复、重建和变革的过程。
  1938年的花园口事件在“能量”概念视角下得到新的阐释:黄河虽然蕴藏巨大的能量,但能量本身只能“做功”,而非按照人类的动机和欲望被利用,只有后者才能产生能量符合人类利益的流动。国民党军队为对抗日军,增加其军事行动的能量成本以及其他后勤方面需求,“以水代兵”,制造了花园口事件。事件发生后,中日军事双方为让河水改变方向以巩固各自军事地位,从河南黄泛区各县动员大量的劳力物力等能量来操纵和对抗河流。这个视角下,中日军事双方围绕“能量”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争夺战,不仅是中日军事双方的争夺,还是军队与其剥削的地方社会之间的争夺,这一扭曲的“能量流动”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导致了117万余难民背井离乡。从能量视角看,这些离乡的难民是河南黄泛区维持水利和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所需能量的巨大损失,难民的西迁最终使黄泛区陷入了混乱和无序,不仅是人力形态的能量缺失重创了原有的生态,能量的缺位还给黄泛区野生动物与疾病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生态空间。社会环境也因此受到影响,人们为了生存采取了各式各样的策略,其中不乏走私、伐木等对生态环境颇具破坏性的掠夺行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剧变下,短期内百余万人力的能量变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双重打击,战争以及水利维护吞食了本应用来恢复农业生产的能量,使灾难变本加厉,且最终耗尽了地方社会的力量。
  对于1942年至1943年河南大饥荒,穆盛博认为其产生逻辑紧接着花园口事件:花园口事件引发洪水泛滥,破坏环境基础设施,降低粮食产量并阻碍外部的粮食输入,短期的气候变化以及蝗灾又进一步使得农业减产;然而为满足军事新陈代谢的需求,军队不顾一切地向本已衰败的河南汲取大量能量,最终导致这一有着百万计人口的地区出现饥荒的“能量危机”。在应对这一危机的策略上,对比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获取能量之策,穆盛博认为后者能够适时调整粮食供给制度和护粮行动,比前者更具控制与利用能量、资源的能力。从该饥荒的影响来看,在社会方面,性别结构因为战争和生态灾难发生的转变使得女性不得不成为家庭主要劳动力;在生态方面,大量难民短期内对环境能量的汲取引发了土地退化等问题,这一问题自1938年以来愈发严重,以至于1942年至1943年的饥荒难民承受了更多土地退化带来的恶果,难民们不得不采取的竭泽而渔式的生存方式给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生物群的损失。
  生态学观点中,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是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过程,该书以“能量”视角出发,在把握人与自然本质关系的基础上将1938年到1950年河南黄泛区的历史进行描述,把原本相对孤立的历史事件从逻辑上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将这片地区在该历史阶段内遭受的多层面苦难以更为客观、更发人深省的方式进行呈现。
  正如该书后记所说的“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去讲,我们希望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可以对人与环境的关系产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段距今匪远的黄河苦难史即使以一种相对理性的口吻进行叙述,也不妨碍我们——作为那个苦难阶段难民们的后辈,用感性的眼光进行回顾与展望,过去之苦难、今日之幸福、未來之挑战,都需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才能步步营进,完成吾辈所处时代之宏愿。
  作者简介:栗成林(1997—),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史、科学技术史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黃河下游滩区村台建设过程中,利用黄河泥沙淤筑村台,不但能提升黄河河道的行洪能力,将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还能帮助滩区居民躲避洪灾,改善滩区居民生活条件。为利用高浓度长距离输沙通道淤筑村台,开展“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项目多技术高效泥沙处置示范工程建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张红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理论体系,运用水流挟沙力等公式计算临界流速、阻力系数等,确定淤筑村台工程中动力系统、造
期刊
水利工程作为一项利民工程,不仅可提升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实现对水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利用,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面对日趋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开展好水利工程设计、水利建筑景观开发建设等工作,不仅有助于应对水资源危机,还可满足人们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及防洪排涝的需求,对于建立起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建筑美学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得到业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相关课
期刊
摘 要:研究湿地水化学特征对湿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三門峡库区湿地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2018—2019年三门峡水库蓄泄期间4次采样数据,结合三角图、Gibbs图等水化学方法分析了三门峡库区湿地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门峡库区湿地水体呈弱碱性,蓄泄期间pH值从潼关到三门峡大坝变化较小,在天鹅湖湿地处出现最大差值,表现为天鹅湖湿地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不同时期TDS沿程呈减小
期刊
摘 要:为解决大石涧水库溢流坝设计挑坎水舌空中扩散程度低、水流落点过于集中、两岸淘刷严重、影响岸坡稳定的问题,对其进行了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4种修改方案,包括3种差动挑坎以及在差动坎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新型舌瓣挑坎。通过分析比较各方案30 a一遇(消能防冲设计洪水)工况下水舌扩散形态、下游河道冲淤情况等,得出新型舌瓣挑坎的各参数较优,能够较好地解决两岸淘刷严重的问题,满足下游消能防冲要求,将其确
期刊
摘 要:田坎系数测算精度直接影响粮食总产量统计、梯田区土壤侵蚀量测算的准确度,为解决传统的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方法提取梯田及田坎精确度不稳定且耗时较长的问题,基于GF-2影像和面向对象的技术方法,确定了各地类最优分割尺度和空间、光谱、纹理等特征参数,建立各土地利用类型提取规则并进行自动提取,其中梯田提取精度为82.55%、Kappa系数达到0.75,田坎面积自动提取精度为68.83%,进而计算的田坎系
期刊
摘 要:为提高HS模型估算海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精度,基于贝叶斯原理,利用海河流域8个地理分区1980—1999年29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对其温度指数、温度系数和温度常数进行改进,并以FAO Penman-Monteith(PM)模型为标准,利用1980—1999年和2000—2015年数据对HS改进模型适用性进行评价。海河流域HS改进模型的温度系数、温度常数和温度指数的范围分别为5×
期刊
摘 要:围绕南四湖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对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水资源管理等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基于内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下态势分析的SWOT法,构建了适用于南四湖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将流域水生态文明状况划分为4个等级,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南四湖地区典型流域洙赵新河流域进行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表明评价结果
期刊
水利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建设工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应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水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应秉持以人为本理念,结合职工的实际情况,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让职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进一步积极主动地投身工作,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下面首先对《水利工程企业化管理原理》一书进行评述,然后基于该书的指导阐述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以人为本的水利
期刊
黄河三角洲发展优势明显,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黄河三角洲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文化产业发展是黄河三角洲产业发展体系的重点。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是黄河文明研究的集成之作,包括专家访谈、文明对话、学科建设、决策建议、学术信息等专题,该书论述了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发展与黄河学、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涉及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与发
期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不管是基础设施方面还是水利技术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水利技术创新是推动水利工程有序实施、降低水利工程建设成本及提升水利工程使用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应紧随时代发展脚步,不断创新水利技术,提升水利工程管理能力,推动我国水利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由何晓科、殷国仕编著的《水利工程概论》一书对各种常见的水利工程进行
期刊